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肝风心火相煽”病机理论自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衍化方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及孟 王鸿燕 +1 位作者 林冬晶 李品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10,共6页
目的基于“肝风心火相煽”病机理论,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衍化方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80例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基于“肝风心火相煽”病机理论,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衍化方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80例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药抗凝、控制心室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衍化方治疗,2组疗程均30 d。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房颤发作情况(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心电图参数改变情况(P波持续时间、P波离散度),心率变异性指标[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期间差值均方根(RMSSD)、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左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M)和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VP)]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患者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心率变异性指标、心电图参数和左心功能指标等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基于“肝风心火相煽”病机理论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衍化方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房颤发作,改善心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风 心火 风火相煽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心房颤动 非瓣膜病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伴二尖瓣反流病人血清TRPC1、GDF-15水平与心房颤动类型、反流程度的关系
2
作者 王妍 汪钰 马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82-286,共5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伴二尖瓣反流(MR)病人血清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心房颤动类型、反流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AF伴FMR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03名健康体...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伴二尖瓣反流(MR)病人血清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心房颤动类型、反流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AF伴FMR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0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心房颤动类型分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组(3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1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39例);根据二尖瓣反流程度分为轻度MR组(44例)、中度MR组(42例)和重度MR组(2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TRPC1、GDF-15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AF伴FMR病人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LAD、LVEDD、LVESD及血清TRPC1、GDF-15水平均升高,LVEF降低(P<0.001)。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比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永久性心房颤动组LAD、LVEDD、LVESD及血清TRPC1、GDF-15水平均升高,LVEF降低(P<0.05);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比较,永久性心房颤动组LAD、LVEDD、LVESD及血清TRPC1、GDF-15水平均升高,LVEF降低(P<0.05)。与轻度MR组比较,中度MR组和重度MR组LAD、LVEDD、LVESD及血清TRPC1、GDF-15水平均升高,LVEF降低(P<0.05);与中度反流组比较,重度反流组LAD、LVEDD、LVESD及血清TRPC1、GDF-15水平均升高,LVEF降低(P<0.05)。TRPC1、GDF-15是病人发生AF伴MR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AF伴MR病人血清TRPC1、GDF-15水平升高,与AF类型和MR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二尖瓣反流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 生长分化因子-15 心房颤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兰 陈宏 +1 位作者 王华 张俊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盟医院/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心内科就诊的16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盟医院/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心内科就诊的16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n=14)和非脑梗死组(n=146)。通过查阅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非阵发性房颤、饮酒、服用抗凝药物情况、吸烟、心房颤动病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供血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HA_(2)DS_(2)-VASc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采用Python 3.8.0构建XGBoost、lightGBM、logistic回归及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模型性能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最优模型的特征重要性排序功能计算危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年龄、吸烟者占比、左心房内径增大者占比、非阵发性房颤占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占比、未规范抗凝者占比、RDW、FIB和CHA_(2)DS_(2)-VASc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性别、病程、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脑动脉供血不足病史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高龄、吸烟、左心房内径增大、非阵发性房颤、未规范抗凝、FIB偏高、RDW偏大和CHA_(2)DS_(2)-VASc分值较高是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及F1-score值均最大,为最优预测模型,lightGBM和XGBoost次之,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特征重要性排序功能计算8项危险因素相对重要性评分,得到危险因素重要性排名依次为:左心房内径增大、CHA_(2)DS_(2)-VASc评分高、非阵发性房颤、未规范抗凝、高龄、RDW偏大、FIB偏高、吸烟。结论高龄、吸烟、左心房内径增大、非阵发性房颤、未规范抗凝、FIB偏高、RDW偏大和CHA_(2)DS_(2)-VASc分值较高是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4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预测性能最好的是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对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脑梗死 机器学习 LOGISTIC回归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洁 孙国珍 +3 位作者 王琴 鲍志鹏 高敏 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94-1499,1505,共7页
背景 虽然运动康复已被证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依从性并不乐观。运动是否产生持续的益处与依从性密切相关,但目前的研究未能描述运动依从性与射频消融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目的 探究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 背景 虽然运动康复已被证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依从性并不乐观。运动是否产生持续的益处与依从性密切相关,但目前的研究未能描述运动依从性与射频消融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目的 探究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常规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平衡性和柔韧性、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评估运动康复依从性,采用心脏康复量表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和意愿,采用患者积极量表测量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自身健康管理与保健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信心水平;记录运动第1周、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随访强度-时间依从性、频率依从性等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探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151例患者年龄29~84岁,平均(61.7±11.0)岁,23例患者房颤复发。不同随访阶段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强度-时间依从性、频率依从性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时间、BMI、吸烟、房颤类型、积极度、过程焦虑、结果焦虑后GEE结果显示,强度-时间依从性≥100%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逐期改变,建议临床医务人员重视运动强度的指导和监督,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过程焦虑和结果焦虑,以期更加有效地通过运动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居家运动康复 运动依从性 复发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5
作者 武丽娜 秦俊昌 +5 位作者 师文强 张姗 高路 刘源 安金斗 段会参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OCM合并PAF患者29例(HOCM合并PAF组),另选取29例HOCM不合并PAF患者(HOCM组)及29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OCM合并PAF患者29例(HOCM合并PAF组),另选取29例HOCM不合并PAF患者(HOCM组)及2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所有HOCM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正常(≥50%)。采集常规超声指标,应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获取左室心肌力学指标,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面积应变(GAS),比较3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CM组、HOCM合并PAF组最大左室壁厚度、左房前后径、E/e′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P<0.05);与HOCM组比较,HOCM合并PAF组左房前后径增大(P<0.05)。3组间LVEF、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CM组、HOCM合并PAF组GLS、GRS、GAS均降低,且HOCM合并PAF组上述3指标均低于HOCM组(P<0.05);HOCM合并PAF组GCS低于HOC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所测得的左室心肌力学指标GLS、GRS、GAS较LVEF更为敏感,可早期评价HOCM合并PA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损伤,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 阵发性心房颤动 左室收缩功能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在脓毒症大鼠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
6
作者 夏嘉鼎 张坤 +3 位作者 徐敏 李国斌 郑欣 滑立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脓毒症大鼠连接蛋白43(conenxin 43,Cx43)和连接蛋白40(conenxin 40,Cx40)表达和分布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关系。方法:42只SD大鼠...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脓毒症大鼠连接蛋白43(conenxin 43,Cx43)和连接蛋白40(conenxin 40,Cx40)表达和分布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关系。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脓毒症组、给药组、假手术组,每组14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给药组于术前6 h、术后24 h及术后48 h泵入TNF-α螯合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3组术后48 h均应用程序刺激诱发房颤,记录各组诱发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浓度,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心房肌组织TNF-α、Cx43、Cx40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NF-α、Cx43、Cx40的分布情况。结果: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及给药组AF诱发率分别为7.14%、71.42%和21.40%,AF持续诱发时间分别为(79.21±4.10)s、(348.64±11.89)s和(294.50±37.28)s。通过ELISA检测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给药组的血清中TNF-α的浓度分别为74.149 pg/mL、104.497 pg/mL和89.059 pg/mL。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给药组的TNF-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731±0.417、3.153±0.576和2.543±0.861,Cx40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07±0.230、0.970±0.170和1.010±0.164,Cx4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579±0.158、1.306±0.462和1.324±0.295。相对于假手术组,脓毒症组AF诱发率升高(F=5.394,P=0.003)且AF持续时间延长(F=335.577,P<0.001),血清TNF-α浓度升高(F=25.733,P<0.001),心房肌组织蛋白TNF-α表达增加(F=17.130,P<0.001),Cx40和Cx43表达降低(F=6.215,P=0.045;F=3.001,P=0.03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心房肌Cx40及Cx43分布紊乱;相对于脓毒症组,给药组AF诱发率降低(χ^(2)=1.292,P=0.028),且血清TNF-α浓度降低(F=18.192,P=0.004),心房肌组织蛋白TNF-α表达减少(F=28.078,P=0.017),心房肌组织Cx40和Cx43分布紊乱有所减轻。结论:脓毒症大鼠过表达的TNF-α可以诱导心房肌Cx43及Cx40表达异常和分布重构,其在脓毒症诱导AF的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房颤动 肿瘤坏死因子-Α 连接蛋白40 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用于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兰艳纤 陆海鹏 +2 位作者 吕聪 曾雨歆 罗秀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7期59-62,共4页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住院的236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抗凝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148例)和华法林组(88例...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住院的236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抗凝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148例)和华法林组(8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新发血栓、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新发血栓、出血、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华法林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校正混杂因素前后,两组患者的新发血栓、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应用低剂量利伐沙班均是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华法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心房颤动 抗凝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常国栋 康永安 +3 位作者 张红威 周艳婷 陈英伟 谷云飞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7例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行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7例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行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并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以及血清学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AD及LVDD水平、MLHFQ总分、血清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血清TIMP-1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累计心力衰竭再入院率14.29%低于对照组21.88%。结论射频消融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心力衰竭 持续性心房颤动 左心功能 生活质量 血清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对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陈锋 潘杰 陈园园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5年第2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对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121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18个月行超...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对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121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18个月行超声检查,进行左心房和左心耳测量。随访18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复发组(25例)与未复发组(96例),比较两组左心耳、左心房功能指标[左心耳最大容积(LAAVmax)、左心耳最小容积(LAAVmin)、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耳排空分数(LAAEF)、左心耳排血量(LAAeV)、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左心房排血量(LAEV)]。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相比于未复发组,复发组LAAVmax、LAAVmin、LAVmax、LAVmin均升高(t=2.298、3.669、4.186、4.381,P<0.05),LAAeV、LAAEF、LAEF、LAEV均降低(t=4.671、5.337、5.611、2.04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均显示LAAVmin、LAVmax、LAVmin、LAAeV、LAAEF、LAEF、LAEV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8项指标联合预测复发的AUC为0.910,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0.2%。结论左心房、左心耳功能指标可预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 左心耳功能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马敏 王红 +1 位作者 杜中涛 李雨琪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因冠心病行OPCAB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影像学资料并计算VATI。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VATI的预测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2例患者,男395例,女147例,平均年龄(62.1±3.4)岁,术后共有146例出现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6.9%。VATI的三分位数截断值为39.72和49.84,依据三分位数分为三组(VATI 1,VATI 2,VATI 3),Cox比例风险模型量化VATI三分位与新发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以最低三分位作为参照组。模型1,未校正:VATI 2(HR=2.34,95%CI:1.14~2.79), VATI 3(HR=4.22,95%CI:2.73~6.0);模型2,校正年龄和性别:VATI 2(HR=1.35,95%CI:1.01~1.80),VATI 3(HR=3.15,95%CI:1.23~4.19);模型3、模型2+校正BMI、CRP、糖尿病、急诊手术、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左心房内径:VATI 2(HR=1.31,95%CI:0.92~-1.76), VATI 3(HR=2.56,95%CI:1.11~3.4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ATI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UC=0.84695%CI:0.795~0.869,P <0.001)。结论:基于CT的VATI是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心房颤动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11
作者 杨艳 王志江 《宁夏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的104例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21例)与非复发组(83例),分析心房颤...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的104例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21例)与非复发组(83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104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21例,复发率为20.19%。复发组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高于非复发组(P<0.05),SRs及SRe绝对值低于非复发组(P<0.05)。LAD(OR=3.274,95%CI:1.307~8.201)、LVEDD(OR=3.579,95%CI:1.429~8.964)、PDGF(OR=3.951,95%CI:1.578~9.897)、SRs(OR=0.283,95%CI:0.113~0.709)、SRe(OR=0.205,95%CI:0.082~0.514)是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模型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09~0.932)。结论LAD、LVEDD、PDGF、SRs、SRe与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术后复发有关,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甄别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茅卫卫 陈娟 +1 位作者 朱建香 丁冰倩 《大医生》 2025年第5期126-129,共4页
目的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LA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20例)和无血栓组(100例)。比较... 目的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LA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20例)和无血栓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AF患者L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因素预测AF患者LA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占比、左心耳(LAA)分叶数≥3个占比、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内径(LA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淋巴细胞计数(LYM)、LAA排空血流速度(LAA-v)水平均低于无血栓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持久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LAA分叶数≥3个、LAD水平升高及LYM、LAA-v水平降低均为影响AF患者L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YM、LAD、LAA-v预测AF患者LA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9、0.773、0.866,敏感度分别为0.520、0.610、0.910,特异度分别为0.950、0.800、0.750(均P<0.05)。结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LAA分叶数≥3、LYM、LAD、LAA-v水平均与AF患者LA血栓形成有关,LYM、LAD、LAA-v水平预测AF患者LA血栓形成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房颤动 左心房 血栓形成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因素
13
作者 白瑾 谢鹏昕 +4 位作者 李延广 井然 李宗师 周公哺 刘书旺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21-127,共7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因素,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预后差异。方法 本研究持续入组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射...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因素,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预后差异。方法 本研究持续入组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通过医院住院系统收集患者一般数据。MACE收集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进一步按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组1(<65岁)、组2(65~75岁)、组3(>75岁),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差异。在本研究中,MACE定义为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17±12.22)岁。男259例(60.09%),CHA2DS2-VASc评分为(1.79±1.30)分。中位随访期为16.0(11.3,21.3)个月,在此期间发生MACE 28例(6.50%),其中多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采用LASSO回归法筛选变量,构建LASSO-Cox回归模型后,年龄(HR 1.06,95%CI 1.02~1.10,P=0.006)和肥厚型心肌病(HR 3.70,95%CI 1.27~8.68,P=0.008)是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后出现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分组结果,组1患者相比老年房颤患者具有显著更好的预后(与组2比较P=0.030;与组3比较P=0.021)。房颤患者(>75岁)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后的长期预后与65~75岁患者相似(P=0.600)。结论 年龄和肥厚型心肌病是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非老年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老年患者(≥65岁),>75岁患者的预后与65~75岁患者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射频消融 年龄 肥厚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Periostin,UAR水平表达与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董丹丹 姜玉连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目的 探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尿酸/清蛋白比率(UAR)水平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接受RFCA治疗的108例老年NAV... 目的 探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尿酸/清蛋白比率(UAR)水平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接受RFCA治疗的108例老年NAVF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体检的10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根据随访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42)和未复发组(n=66)。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吸烟史、饮酒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白细胞计数(WB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Periostin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清蛋白(ALB)和尿酸(UA)含量,其比值即为UA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VAF患者RFCA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eriostin,UAR水平对老年NAVF患者RFCA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术前Periostin(53.53±6.27 ng/L),UAR(4.09±0.78)水平显著高于术后(50.53±7.23 ng/L,3.41±0.91)和对照组(31.29±4.21 ng/L,1.24±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8,30.603;5.896,35.883,均P<0.05)。复发组LVEF(51.16%±6.49%)低于未复发组(55.39%±6.71%),UAR(4.01±0.92)、Periostin(55.77±6.56 ng/L)和高血脂史占比(66.67%)水平高于未复发组(3.02±0.63,47.19±5.44ng/L,34.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3.234,6.458,7.180,10.426,均P<0.05)。血清Periostin[OR(95%CI):1.856(1.148~3.000)],UAR[OR(95%CI):2.127(1.145~3.951)]为患者RFCA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Periostin,UAR水平预测老年NAVF患者RFCA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AUC(95%CI)]分别为0.856(0.776~0.916),0.817(0.731~0.884),截断值分别为53.00ng/L,3.99,约登指数分别为0.569,0.509,敏感度分别为88.10%,85.71%,特异度分别为71.21%,65.1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95%CI),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24(0.857~0.966),0.736,85.71%和87.88%,二者联合预测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Z=2.296,2.880;P=0.022,0.004)。结论 老年NAVF患者血清Periostin,UAR水平上调,与RFCA后复发存在一定的关联,二者联合预测老年NAVF患者RFCA后复发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骨膜蛋白 尿酸/清蛋白比率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5
作者 李海志 杨瑞 +1 位作者 徐文秀 李特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1期89-92,97,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搜集艾...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搜集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艾司洛尔组患者采用艾司洛尔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尔硫[艹卓]或毛花苷治疗),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利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筛查,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包括6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洛尔组患者的心室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85,95%CI=-18.80~-4.90,P=0.001);两组患者有效率(RR=1.08,95%CI=0.99~1.17,P=0.095)、不良反应发生率(RR=0.84,95%CI=0.63~1.12,P=0.21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艾司洛尔治疗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仅在控制心室率方面有效,与其他术后心房颤动常用药物(如地尔硫[艹卓]或毛花苷)相比,其在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鉴于目前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洛尔 术后心房颤动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熊小雪 王翔 +1 位作者 王淼 王赛 《医药前沿》 2025年第7期95-99,共5页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护理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前和2022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后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护理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前和2022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后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0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前的10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后的10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MDT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第12个月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心房颤动症状严重程度和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后第12个月,观察组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和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量表-21评分高于对照组,欧洲心律协会心房颤动症状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T护理能够有效提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减轻其心房颤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多学科团队协作 护理 用药依从性 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量表-21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SNORD55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王煜 邬娜 +10 位作者 杨岚清 袁志权 李成英 吴龙 曾雨虹 杨蕾 陈彦秀 陈兴华 钟理 杨敬源 李亚斐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目的 探索外周血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及卒中结局的关联,并评估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3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收集基线信息,检测血浆... 目的 探索外周血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及卒中结局的关联,并评估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3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收集基线信息,检测血浆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外周血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的关联。分析在CHA2DS2-VASc评分基础上添加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后,与原评分相比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预测能力是否改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估区分度,计算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 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ndex, IDI)评估重分类能力的改善情况。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比较临床净收益的变化情况。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表明,外周血中高表达的SNORD55是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添加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后的CHA2DS2-VASc评分相较原评分有更高的AUC[分别为0.67(95%CI:0.53~0.81)和0.80(95%CI:0.67~0.93),P<0.05]。加入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后的CHA2DS2-VASc评分,在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中,其NRI和IDI都有一定的增加[NRI分别为31.9(95%CI:2.8~47.5)、54.3(95%CI:10.6~61.9),IDI分别为7.9(95%CI:0.5~14.8)、16.1(95%CI:2.4~27.0),P<0.05]。DCA结果显示,添加SNORD55相对表达水平后的CHA2DS2-VASc评分和国外ABC评分,在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中都较原评分有更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外周血SNORD55水平是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卒中结局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SNORD55 风险评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栓塞机械取栓术后复发的预防——3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张海兵 夏卫东 +4 位作者 王奉淼 李文帅 李庆民 张信芳 张全忠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继发的缺血性卒中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30%,且此类卒中多有高负荷量血栓、较大脑血管堵塞及较差的侧支代偿,因此与其他缺血性卒中相比,具有症状更重、预后更差、死亡率偏高的特点。此类卒中患者,即使成功取栓血...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继发的缺血性卒中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30%,且此类卒中多有高负荷量血栓、较大脑血管堵塞及较差的侧支代偿,因此与其他缺血性卒中相比,具有症状更重、预后更差、死亡率偏高的特点。此类卒中患者,即使成功取栓血管再通,术后短期内也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本文以3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性卒中患者为例,介绍其机械取栓后卒中复发并再次取栓的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导致心源性栓塞的特点,总结此类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卒中复发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复发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白璐 张强 +3 位作者 刘方方 孙彩红 费思杰 信彩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0-728,共9页
背景胰岛素抵抗(IR)与心房颤动(AF)及心房重构有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作为IR新型简单且有价值的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AF相关性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CHF患者TyG指数与AF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 背景胰岛素抵抗(IR)与心房颤动(AF)及心房重构有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作为IR新型简单且有价值的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AF相关性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CHF患者TyG指数与AF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4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HF患者是否发生AF将其分为两组:AF组(138例)和非AF组(279例)。依据四分位数将TyG指数分为4个水平:Q1(TyG指数≤8.20)、Q2(8.20<TyG指数≤8.44)、Q3(8.44<TyG指数≤8.84)、Q4(TyG指数>8.84)。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TyG指数及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资料等。利用LASSO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HF患者TyG指数与AF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构建回归模型。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yG指数对CHF患者发生AF的预测价值。绘制TyG指数与CHF患者AF发生风险相关性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AF组患者BMI,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高血压比例,血尿酸(SUA)、三酰甘油、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TyG指数、左心房内径(LAD),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使用比例高于非AF组,而总胆固醇(T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使用比例低于非AF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49,95%CI=1.048~2.918,P=0.032)、BUN升高(OR=1.269,95%CI=1.104~1.457,P=0.001)、SUA升高(OR=1.002,95%CI=1.000~1.005,P=0.047)、TyG指数升高(OR=2.360,95%CI=1.397~3.987,P=0.001)、LAD升高(OR=1.065,95%CI=1.034~1.097,P<0.001)、使用利尿剂(OR=4.019,95%CI=2.140~7.548,P<0.001)是CHF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Ccr升高(OR=0.985,95%CI=0.975~0.996,P=0.006)、TC升高(OR=0.587,95%CI=0.445~0.775,P<0.001)、使用ACEI/ARB类药物(OR=0.427,95%CI=0.253~0.718,P=0.001)是CHF患者发生AF的保护因素。充分调整混杂因素后,与Q1水平相比,TyG指数Q2、Q3、Q4水平CHF患者AF发生风险分别是Q1水平的1.902倍、2.060倍和2.841倍(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TyG指数与AF发生风险呈线性正相关(P_(非线性)=0.494)。TyG指数及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CHF患者发生A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1(95%CI=0.608~0.724,P<0.001)、0.843(95%CI=0.803~0.882,P<0.001)。TyG指数与AF的相关性在不同亚组中一致。结论在CHF患者中,TyG指数与AF发生独立相关,且在识别该类患者AF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慢性心力衰竭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胰岛素抵抗 LASSO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身体活动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游展鸿 孙国珍 +4 位作者 卢静 汤志杰 王洁 王琴 王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86-1493,共8页
背景身体活动是心房颤动(AF)患者自我管理的聚焦点,不同类型及强度身体活动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当前AF患者身体活动类型分布特征并未明晰。目的探究AF患者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潜在剖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7—12... 背景身体活动是心房颤动(AF)患者自我管理的聚焦点,不同类型及强度身体活动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当前AF患者身体活动类型分布特征并未明晰。目的探究AF患者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潜在剖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7—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新入院300例择期行导管消融术的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长版(IPAQ-L)评估患者身体活动水平,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 P-Q-SF)评估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采用感知控制量表(CAS-R)评估患者感知控制力,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FAI)评估患者家庭关怀度。对AF患者各类型身体活动能量消耗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从单类别模型开始逐步增加类别数量,确定拟合数据最好的模型为最终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各因素对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结果依据IPAQ-L评分,身体活动低、中、高水平的AF患者分别为80例(26.7%)、63例(21.0%)和157例(52.3%),依据患者身体活动水平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低能量消耗-久坐为主型(n=198)和高能量消耗-职业性身体活动为主型(n=102)2个剖面。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低能量消耗-久坐为主型与高能量消耗-职业性身体活动为主型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及Fo P-Q-SF、CAS-R、F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40~59岁(OR=0.280,95%CI=0.087~0.899,P=0.017)、本科/大专及以上(OR=0.331,95%CI=0.124~0.883,P=0.027)、脑力劳动(OR=0.315,95%CI=0.121~0.817,P=0.032)、退休(OR=0.151,95%CI=0.050~0.452,P<0.001)、Fo P-Q-SF评分(OR=1.086,95%CI=1.036~1.139,P<0.001)、CAS-R评分(OR=0.899,95%CI=0.820~0.985,P=0.022)、FAI评分(OR=0.828,95%CI=0.707~0.969,P=0.018)是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F患者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状况存在不同潜在剖面,且各剖面能量消耗分布特征存在异质性,40~59岁、本科/大专及以上、脑力劳动、退休、感知控制力强、家庭关怀度高患者更易归类至低能量消耗-久坐为主型,可针对不同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剖面特征并结合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方案,以促进恰当且科学的身体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身体活动 恐惧疾病进展 感知控制 家庭关怀度 潜在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