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方法和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2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董福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6-69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法和部位特点。方法:对从1990-11~2004-12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 目的:回顾性分析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法和部位特点。方法:对从1990-11~2004-12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交通事故是导致颧骨复合体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52例手术复位固定患者中,有10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44例单纯采取局部小切口;有123例采取钛板坚固内固定,22例采用单纯钢丝栓结;其余7例未做固定。固定部位:共应用328块钛板,其部位分布为颧额缝96块、颧颌缝及颧牙槽嵴45块、颧颞缝92块,骨折断端95块。术后随访平均3年(6~72个月),96.9%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候,附加小切口)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固定方式:坚固内固定逐渐替代了钢丝固定;固定部位主要集中于颧骨复合体区的水平力柱和垂直力柱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固定方法 固定部位 力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处理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耀武 刘彦普 +3 位作者 于擘 易玉龙 彭品祥 张浚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病案记录研究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位质量及面部外观评价依据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随访 3~ 12个月。结果 :79例患者中 87.3 %为男性 ,主要是 2 0~ 4 0岁...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通过病案记录研究 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位质量及面部外观评价依据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随访 3~ 12个月。结果 :79例患者中 87.3 %为男性 ,主要是 2 0~ 4 0岁的青壮年 ,占 73 .5 %。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 ,占 5 8.2 % ,其次为暴力伤 ( 15 .2 % )。颧面畸形、眼球内陷、复视、张口受限、咬合错乱发生率分别为 83 .5 %、2 4 .1%、19.0 %、60 .8%、3 5 .4 %。神经损伤以眶下神经为主 ,占 4 1.8% ,其次为面神经 ,占 13 .9%。最常用的手术进路为冠状切口 +前庭沟切口 ( 3 0 .4 % ) ,其次为单纯冠状切口 ( 2 2 .8% )。 4 0 .5 %的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 ,2 0 .3 %的患者将小型钛板固定技术与钢丝结扎结合使用。74例患者获得了满意的颧面部外形。3例患者术后仍有轻度复视及眼球内陷。所有咬合错乱的患者均获得功能性咬合。结论 :颧骨复合体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 ,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应用冠状切口或辅加其它切口进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固内固定 冠状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mics软件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维CT图像中的测量与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曾勇 张纲 +2 位作者 雷涛 吴小波 谭颖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的三点之间的角度进行测量分析,计算患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值,以此为骨折移位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各段距离和角度,评价复位效果。结果1)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术后患侧与健侧比较,骨折段移位距离差值减少至2 mm以内,角度差值减少至1°以内,复位达到三维对称,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好,手术效果满意。2)健侧的颧弓突点水平角和颧突点水平角数据呈正态分布,分别为138.50°±1.15°和132.72°±0.89°。结论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三维CT测量 MIMICS软件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殷卫红 戚道一 +2 位作者 王力敏 刘静明 朱正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应用冠状切口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8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应用单纯冠状切口为36.9%、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为32.1%、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6.7%和冠状切口+前庭沟切口为14.3%。术中患者均使用微型钛板或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对于眶底骨折出现眼球内陷的患者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进行眶底重建。结果84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到2年,无面神经永久性损伤,术后所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均达到功能性咬合。通过训练后张口度得到满意恢复。8例患者术后患侧颧弓处仍稍显膨隆。术后眼球内陷只有1例仍大于3mm,其余均恢复满意。结论颧骨复合体骨折使用头皮冠状切口时,熟练掌握颞部的解剖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仔细保护神经及血管结构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切口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沈海平 周建国 +1 位作者 沈燕 黄丽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21-322,共2页
目的 对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作临床分型 ,经眶下径路作开放整复加微型钛板坚强固定手术。结果  (1)眶下径路术野暴露充分 ;(2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快、对位精确 ;(3)微型钛... 目的 对眶下径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作临床分型 ,经眶下径路作开放整复加微型钛板坚强固定手术。结果  (1)眶下径路术野暴露充分 ;(2 )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快、对位精确 ;(3)微型钛板固定坚固 ;(4 )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5 )疗效优良率达 96 9%。结论 眶下径路适宜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眶下径路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东耀峻 张清彬 +2 位作者 杜昌连 孙国文 李祖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研制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用其指导手术复位,提高疗效。方法:视头颅为一整体,根据镜像对称性原理,制成由面弓、滑动定位尺、轨限、耳杆和额托等附件构成的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对40名成年人(男女各20人)颧骨... 目的:研制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用其指导手术复位,提高疗效。方法:视头颅为一整体,根据镜像对称性原理,制成由面弓、滑动定位尺、轨限、耳杆和额托等附件构成的颧骨复合体骨折定量复位校正仪。对40名成年人(男女各20人)颧骨、颧弓突点的测量。结果:建立了正常人群颧骨、颧弓突点测量均值(Ar-mp)男性:左11.09±1.20/右11.55±1.35 mm;女性:左13.38±1.40/右12.85±1.20 mm。(Ar-ztu)男性:左31.12±1.85/右31.6±1.88 mm;女性:左35.33±0.87/右34.97±1.04 mm。以该校正仪用于临床单侧和双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术中骨折块的复位,提高了准确性。结论:临床上该校正仪指导骨折块复位固定,对颧骨颧弓突点和颅面部对称性的恢复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骨折复位校正仪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复位模板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史俊 徐兵 +3 位作者 唐友盛 邱蔚六 沈国芳 卢晓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将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引入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以求恢复患者理想的面中部外形。方法:自2003年9月起,选择8例陈旧性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通过术前三维CT扫描,对患者头颅进行重建。应用反求工程得到患者的头颅数据,并通过快速... 目的:将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引入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以求恢复患者理想的面中部外形。方法:自2003年9月起,选择8例陈旧性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通过术前三维CT扫描,对患者头颅进行重建。应用反求工程得到患者的头颅数据,并通过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个体化理想的头颅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个体化骨折复位模板,指导术中移位颧骨的复位和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者面中部外形恢复理想,双侧瞳孔位于同一水平线;根据手术后CT检查测量,颧骨突度和面中部宽度均左右对称。结论: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基础上制作的颧骨骨折复位模板,可以确定颧骨的三维空间位置,是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和固定的可靠标志,有利于简化手术过程,并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反求工程 快速原型 化复位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复位标志点三维测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曾勇 张萍 +2 位作者 李鹏飞 陈勇 张纲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目的:筛选颧骨复合体表面标志点,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探讨运用颧骨复合体表面复位标志点指导骨折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科收治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影像资料完整的... 目的:筛选颧骨复合体表面标志点,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探讨运用颧骨复合体表面复位标志点指导骨折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科收治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影像资料完整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29例进行研究。利用Mimics软件重新分析建模。从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得到骨折段向后、向内、向下移位程度,进一步总结出颧骨复合体骨折后断段移位的规律,为复位手术提供参考。结果:筛选出眶额颧点、颧颌缝眶下缘点、颧颌缝点、颧突点、乳突点、颞骨根点,共6个解剖标志点,对29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进行了多距离的测量,建立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测量系统;重点对颧突点和颧弓突点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发现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骨折评分越高或者骨折移位程度越严重的,更需要手术复位。在内外方向上移位严重的,最具有明确手术指征,迫切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结论:利用三维CT数据创建三维数字模型,筛选出的6个解剖标志点可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测量,建立的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测量方法可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测量技术 头影测量 骨折 颧骨复合体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临床治疗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东 彭诚 +1 位作者 崔江涛 常攀辉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1-262,共2页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手术入路经睑缘下和口内前庭沟切口,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眶底缺损用人工骨重建,陈旧性骨折正颌手术治疗,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63例患者术后功能...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手术入路经睑缘下和口内前庭沟切口,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眶底缺损用人工骨重建,陈旧性骨折正颌手术治疗,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63例患者术后功能和面形明显改善。结论睑缘下和口内联合切口能充分暴露骨折区,利于解剖复位,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应早期手术,应用微型钛板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43例临床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兵 史俊 +2 位作者 唐友盛 沈国芳 卢晓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3例患者术后张口度<3.5c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结论:本手术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内固定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清彬 东耀峻 +1 位作者 李祖兵 赵吉宏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从1990年11月至2002 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10例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 210 例中,有152例手术复位,其中有108例采...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0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从1990年11月至2002 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10例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 210 例中,有152例手术复位,其中有108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18例采用Gillie′s切口,微型切口17例,口内前庭沟切 口5例,其余4例采用其它小切口。152例中,118例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5例钛板坚固内固定辅以钢丝固定,22 例采用单纯钢丝栓结;其余7例未做固定。术后随访平均2年(6~72个月),96.9%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 果。结论 颧骨骨折的致伤原因主要以交通伤为主,治疗原则已经由“改善功能,兼顾外形”发展到“功能与外形双 项标准”;坚固内固定效果优于并且已经替代钢丝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钢丝固定 临床回顾 颧骨骨折 钛板坚固内固定 切口 交通伤 外形 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头颅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玉华 唐友盛 +6 位作者 徐兵 史俊 彭玲玲 卢秋宁 乔建功 李刚 赵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从2002-2004年,收集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检查,将数据文件通过MIMICS软件转换成快速成型设备读取文件的通用格式,在快速成型机上...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从2002-2004年,收集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检查,将数据文件通过MIMICS软件转换成快速成型设备读取文件的通用格式,在快速成型机上制做头颅模型。在模型上补充诊断,模拟截骨复位固定,并预制钛板及制作中间模板等,以此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模型指导和预测。根据模型外科,在全麻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利用中间模板协助复位固定。术后复查CT,并利用相关软件测量与术前对比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所有9例行头颅模型外科患者术前和术中诊断完全符合,手术复位效果良好,手术后面型恢复满意。术后检查并行测量发现颧骨复位完全,两侧达到三维对称,张口度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应用CAD/CAM技术得到的实体模型在术前明确了诊断,并可在模型上进行手术预测,为手术入路和复位方向及距离提供精确数据。但此方法术前周期长,费用高,限制了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CT测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坚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崔永霞 杨丽萍 潘明华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10期557-558,共2页
目的介绍经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CF)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2例ZCF骨折患者采用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即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颞部发际前缘切口行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31例伤口Ⅰ期愈合,颜面部无明显瘢痕... 目的介绍经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CF)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2例ZCF骨折患者采用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即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颞部发际前缘切口行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31例伤口Ⅰ期愈合,颜面部无明显瘢痕,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完全恢复,张口受限明显改善。1例因面部复合伤咬肌与喙突纤维黏连,术后张口受限,二次手术后恢复正常。结论ZCF骨折经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瘢痕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颌面部骨折 解剖复位 颜面部隐蔽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咬肌牵动的颧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4
作者 柳大烈 单磊 +1 位作者 樊继宏 陈兵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建立颧骨复合体、咬肌牵动可分析应力状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应用MIMCS软件将颧骨复合体高突患者面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用MSC.Marc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结合图像,确立咬肌的附着... 目的:建立颧骨复合体、咬肌牵动可分析应力状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应用MIMCS软件将颧骨复合体高突患者面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用MSC.Marc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结合图像,确立咬肌的附着部位面积和肌力线方向。结果:建立了咬肌牵动的颧骨复合体生物力学分析模型,该模型共有9093个节点(咬肌1025个节点),包含39026个单元(咬肌4487个单元),与CT三位重建影像比较,形态结构一致性好。结论: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结合咬肌牵动的功能测定所建立的生物力学模型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好,为颧骨复合体缩小手术提供了一种可定量化术前设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咬肌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部位和数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旺祥 高亮 +3 位作者 陈明福 丰章坤 张波 陈志伟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2期1433-1435,共3页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部位和数量。方法根据何冬梅等[1]提出的ZCF分类方法对8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进行分类,对A型骨折采用1点固定;B型骨折采用颧额缝、颧颌缝或眶下缘、颧颞缝三点复位固定;C型骨折采用颧额缝、颧颌缝或眶下缘、颧...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部位和数量。方法根据何冬梅等[1]提出的ZCF分类方法对89例颧骨复合体骨折进行分类,对A型骨折采用1点固定;B型骨折采用颧额缝、颧颌缝或眶下缘、颧颞缝三点复位固定;C型骨折采用颧额缝、颧颌缝或眶下缘、颧颞缝、颧牙槽嵴的四点固定。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有影像学复查。所有患者3个月后根据功能与外形分级进行评价。结果固定部位和数量的选择方法简单,固定效果可靠。优39例(43.82%);良48例(54.93%);差2例(2.25%)。结论对何冬梅等[1]提出的颧骨复合体骨折ABC型骨折进行1到4点的固定方法简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固定 部位 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发际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帅 王卫红 +3 位作者 许彪 朱谨 牟象鑫 吴勇 《口腔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近发际缘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9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应用近发际缘切口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均无感染,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咬合关系正常,无面神经颧支损伤出现... 目的探讨应用近发际缘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9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应用近发际缘切口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均无感染,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咬合关系正常,无面神经颧支损伤出现。结论近发际缘切口损伤较小,可避免传统冠状切口的一些不足,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较好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近发际缘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维CT测量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玉华 唐友盛 +7 位作者 徐兵 史俊 彭玲玲 卢秋宁 乔建功 赵颖 李刚 丁志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者15例,术前摄头颅定位CT,利用相关CT软件(e-film)对颧骨复合体在3个方向上的移位情况进行测量分析。CT数据由PACS系统刻出光盘后... 目的: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者15例,术前摄头颅定位CT,利用相关CT软件(e-film)对颧骨复合体在3个方向上的移位情况进行测量分析。CT数据由PACS系统刻出光盘后,利用efilm软件在个人电脑上完成测量。测量以对侧健康颧骨和其他正常骨骼为参照,计算两侧颧骨与其他骨骼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差值为骨折位移数据,根据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与术前数据进行对比,评价疗效及测量效果。结果:15例单侧颧骨复合体患者的CT测量结果显示,术前位移以向后移为主(平均5.48 mm),多伴有内移(平均1.40 mm),向内或向外转位,个别病例可有向外移位或下移。术后位移基本消失或减少至<2 mm。对向后和向内位移进行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P<0.01。15例患者术后均达到三维对称和基本对称,骨折一期愈合,功能活动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准确性高,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建立的测量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CT测量 坚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容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蕾 杨彬 +2 位作者 陈丹 张兆强 张清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美容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从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颌面外科诊治的采用美容切口的9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陈旧性骨折有29例,新鲜骨折有49例。在95例患者... 目的:探讨美容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从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颌面外科诊治的采用美容切口的9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陈旧性骨折有29例,新鲜骨折有49例。在95例患者中,采用冠状切口的有49例:11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全冠状切口7例,一侧冠状切口4例),3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全冠状切口13例,一侧冠状切口25例)辅助以其他切口;单纯采用局部美容小切口的46例:26例采取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12例采用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颞部发际小切口;8例采用口腔前庭切口+眶周小切口+颞部发际小切口+睑板切口。术后随访平均22个月,95例病人中得到随访的有78例(78/95,82.1%),治疗效果Ⅰ级36例(占46.2%);Ⅱ级37例(占47.4%);Ⅲ级5例(占6.4%),73例(73/78,93.6%)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美容切口包括冠状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症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微创小切口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 骨折 美容切口 冠状切口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应超 于洪波 沈国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295-300,共6页
颧骨复合体的骨折不仅会造成颌面部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面部的美观,但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传统手术很难兼顾形态与功能。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数字化外科技术逐渐应用于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然而国... 颧骨复合体的骨折不仅会造成颌面部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面部的美观,但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传统手术很难兼顾形态与功能。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数字化外科技术逐渐应用于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然而国内外对于不同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无定论。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手术模拟、辅助手术、效果评价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选择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复合体骨折 数字化技术 应用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宇 陈旭兵 +5 位作者 柳兆刚 田宏伟 倪萌 唐振华 黄垒 刘效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对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ZMC)骨折患者术后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ZMC骨折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局部入路复位固定术...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对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ZMC)骨折患者术后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ZMC骨折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局部入路复位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复位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的VAS评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1周一次性骨折复位成功率,术后3个月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1d、术后3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及术后3d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一次手术复位成功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手术满意率53.49%,低于观察组的72.73%(P<0.05)。结论:头皮冠状入路与局部入路均能治疗ZMC骨折。头皮冠状切口入路法术后骨折复位效果更好,但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局部入路法简单、安全、快捷,且适用于对头面部美观要求较高及长时间手术耐受性差的ZMC骨折患者,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冠状入路 局部入路 手术方式 颧骨复合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