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纪录理念在中国——比较视野下中国电视纪录片风格衍变探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武新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70,共3页
中国纪录片50年的成长历程,离不开世界纪录流派与纪录理念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没有阻挡的一马平川的征服,而是贯穿着错时空与本土化的复杂情状与纠结。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阐释中国电视纪录片不同时期风格样式、形态特征与世界纪录理... 中国纪录片50年的成长历程,离不开世界纪录流派与纪录理念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没有阻挡的一马平川的征服,而是贯穿着错时空与本土化的复杂情状与纠结。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阐释中国电视纪录片不同时期风格样式、形态特征与世界纪录理念的复杂关系,从而探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价值与审美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纪录理念 中国电视纪录片 风格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主义时期夜曲的风格衍变
2
作者 李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3-154,共2页
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一种钢琴小品,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最先创立,经肖邦和福雷两位大师的继承和扩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和丰富的艺术风格,并成为钢琴艺术中的重要体裁。而菲尔德、肖邦和福雷,三人分别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早、中、... 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一种钢琴小品,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最先创立,经肖邦和福雷两位大师的继承和扩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和丰富的艺术风格,并成为钢琴艺术中的重要体裁。而菲尔德、肖邦和福雷,三人分别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更是夜曲创作的集大成者。鉴于此,本文从夜曲的诞生谈起,通过对三人代表作的分析,获得对夜曲的风格变化的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夜曲 风格衍变 研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体”早期风格衍变与唐代书体变迁——以陕西新出《罗婉顺墓志》为例
3
作者 金肽频 《书画世界》 2021年第3期32-37,共6页
陕西新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是颜真卿早期真迹的重大发现。这方墓志也见证着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唐代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罗婉顺墓志》为例,探讨其创作的文化成因、艺术背景和书体特征,并阐述“颜体”在唐代书体变迁过程中的... 陕西新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是颜真卿早期真迹的重大发现。这方墓志也见证着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唐代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罗婉顺墓志》为例,探讨其创作的文化成因、艺术背景和书体特征,并阐述“颜体”在唐代书体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唐代正史、文学史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中国书法的风格流变提供了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真卿 《罗婉顺墓志》 风格衍变 书体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主义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风格的衍变——围绕贝多芬和门德尔松作品的音乐结构展开
4
作者 杨愷 《当代音乐》 2021年第1期93-95,共3页
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差异,必然反映在作品中音乐语言上的区别。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概括,常常聚焦在归纳性、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上。然而,具体在音乐作品中是如何实现的,是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才能体会到。... 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差异,必然反映在作品中音乐语言上的区别。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概括,常常聚焦在归纳性、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上。然而,具体在音乐作品中是如何实现的,是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才能体会到。为此,本文以古典主义贝多芬和浪漫主义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为例,从音乐结构及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等方面出发,以此观察古典主义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风格的衍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语言 风格衍变 贝多芬 门德尔松 音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1954-1964年石鲁绘画风格的衍变
5
作者 范阳子 《艺术大观》 2019年第15期0105-0107,共3页
石鲁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探索中国画发展道路的重要人物。1954-1964年这一时期,是石鲁艺术创作的走向成熟时期.通过分析石鲁1954--1964年这一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试图寻找他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画所做的探索,发掘他的绘画... 石鲁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探索中国画发展道路的重要人物。1954-1964年这一时期,是石鲁艺术创作的走向成熟时期.通过分析石鲁1954--1964年这一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试图寻找他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画所做的探索,发掘他的绘画思想,以期对当下中国画坛的创作观念以及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鲁 笔墨认知 风格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谱时代强音 唱民族神韵——李焕之合唱作品艺术风格的衍变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丽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98,共7页
从20世纪三十年代至世纪末,李焕之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一面写现实生活、歌颂时代;一面写民族风情、以古抒怀。他既写出了像《社会主义好》那样脍炙人口的群众性合唱作品,也写出了像《胡笳吟》那样艺术性极高的合唱精品。从最初纯西... 从20世纪三十年代至世纪末,李焕之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一面写现实生活、歌颂时代;一面写民族风情、以古抒怀。他既写出了像《社会主义好》那样脍炙人口的群众性合唱作品,也写出了像《胡笳吟》那样艺术性极高的合唱精品。从最初纯西方化风格到中西融会风格的转变,再到民族合唱艺术风格的潜心探索与不断深化,他的合唱创作风格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衍变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焕之 合唱作品 创作思想 风格衍变
原文传递
从传统到现代——试析新世纪少数民族舞剧的演变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燕敏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5,共4页
我国少数民族舞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构建舞剧语言系统而进行不断风格化和特色化的探索,先后创作出一批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和逐渐成熟的少数民族舞剧代表。少数民族舞剧的语汇和内容也从单一的依托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发展为融... 我国少数民族舞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构建舞剧语言系统而进行不断风格化和特色化的探索,先后创作出一批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和逐渐成熟的少数民族舞剧代表。少数民族舞剧的语汇和内容也从单一的依托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发展为融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道具、舞美元素等到舞剧创作中,为新世纪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增添了时代赋予的舞台美学。整体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的有机融合,使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和语言表达中出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民族宗教文化和舞剧舞台化处理的结合;其二,本土民族化的舞台现代化再造;其三,时代观照与人文关怀下的主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舞剧 风格衍变 舞蹈语言 宗教文化 现代化 时代观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