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WEQ模型的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土壤风蚀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申陆 田美荣 高吉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7,共8页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东亚夏季风北缘,是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风蚀是该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更好地阐明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地区土壤侵蚀情...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东亚夏季风北缘,是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风蚀是该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更好地阐明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地区土壤侵蚀情况,利用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定量分析了近10年来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信息再编码叠加分析技术剖析了强烈土壤风蚀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研究区土壤风蚀强度特征空间分布变化变较大,受到植被覆盖度、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强烈侵蚀区域向西北地区移动,土壤侵蚀程度向恶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土壤风蚀 时空变化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卢中秋 窦银银 +3 位作者 王俊枝 郭长庆 柴玉坤 贺淑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7-256,共10页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模型,揭示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1)2000—2022年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总面积6019.59 km^(2),以草地与荒漠以及耕地与林草的相互转化为主,2015年之后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强度降低;(2)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土壤风蚀模数为56.39 t/hm^(2),按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为荒漠、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风蚀程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区域;(3)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造成土壤风蚀量净减少了1.08×10^(8)t,生态退耕、耕地开垦、草地质量提升、荒漠化防治和建设用地扩展造成土壤风蚀模数分别减少了0.11,0.23,0.66,0.84,0.68 t/hm^(2)。[结论]应加强巩固内蒙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成效,避免复垦与新开荒事件发生,促进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类型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梦甜 张慧 +3 位作者 乔亚军 刘坤 王智 徐网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9-1007,共9页
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沙地化的重要指标。利用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0和2018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变化量的驱动作用,重点探... 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沙地化的重要指标。利用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0和2018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变化量的驱动作用,重点探讨了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风蚀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和2018年研究区土壤风蚀总量分别为9.74×10^(7)、1.33×10^(8)、8.51×10^(7) t,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研究区有9.04%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减轻,有0.10%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恶化,其余90.86%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保持不变。(2)2000-2018年土壤风蚀量变化量的驱动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显著,风蚀量的减少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协同驱动影响。(3)2000-2018年草地覆盖度增加、沙化土地封育、生态退耕和天然林保护措施对土壤风蚀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9.32%、19.37%、0.06%和1.81%,可见研究区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风蚀量的减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修正方程模型 呼伦贝尔 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土壤风蚀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分区治理规划及措施
4
作者 靳峰 邢瑜 +5 位作者 周颖 张煜 马涛 霍云云 郭建军 柳本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0,192,共10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计算武威市2000—2020年5期风蚀模数,获得区域风蚀的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重点建设工程分布等空间要素叠加分析方法,提出该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域划分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于划分武威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结果]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能较好地估算武威市多年风力侵蚀模数,其多年风力侵蚀模数为5788.98〔t/(km^(2)·a)〕,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总量1.92×10^(8)t;研究区风力侵蚀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下降,偶有上升趋势,且风力侵蚀强度等级明显减弱;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分布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依据多要素叠加风蚀分区治理方案,武威市可治理风力侵蚀面积共2872.66km^(2),其中民勤县1468.48km^(2),凉州区708.75km^(2),古浪县695.43km^(2)。[结论]风力侵蚀分区治理是武威市风蚀水土保持的重点工作,根据风蚀分区治理划分结果,针对不同行政区划,民勤县北部坡度较低的平坦戈壁沙漠地区是其重点关注区域,治理措施应以风沙防治和植被恢复为主,并需要注意控制人为工程建设扰动的影响,明确区域管理范围;凉州区应注意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古浪县应以封育措施和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为主。同时,在戈壁沙漠地区需特别注意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等施工扰动的风沙防治和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 甘肃省武威市 风蚀水土保持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研究
5
作者 张志如 万华伟 +1 位作者 王永财 卢龙辉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为研究新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利用InVEST模型和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新疆食物供给、碳储存、生境质量和防风固沙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探讨生物多样... 为研究新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利用InVEST模型和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新疆食物供给、碳储存、生境质量和防风固沙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疆物种丰富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北疆丰富度高于南疆。植物丰富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天山以西和阿尔泰山以西,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区;动物丰富度高值区整体上与植物丰富度高值区空间分布一致,高值区分布范围更大。2000—2020年新疆食物供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碳储存和防风固沙服务逐渐增加,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2000—2020年新疆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与新疆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状况比较吻合,由区域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决定,总体上与植被分布特征比较一致,呈现出纬向伸展的变化。全疆碳储存、生境质量和食物供给3种服务间主要呈现协同关系,防风固沙和食物供给、碳储存、生境质量服务之间主要呈现权衡关系,且在2020年其相关性有所加强。随着物种丰富度的提高,食物供给、碳储存、生境质量和防风固沙服务变化趋势各异,整体上都在高或较高等级上供给水平最高。在物种丰富度等级上,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看,在物种丰富度中、较高和高等级上,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关系最强或是权衡关系最弱,说明较高的物种丰富度能够协调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重点生态系统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俊枝 常屹冉 +4 位作者 匡文慧 迟文峰 张润科 付粉娥 嘎毕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8-356,共9页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重点生态系统功能区是位于内蒙古地区维护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气象、遥感数据,运用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生态系统结构与防风...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重点生态系统功能区是位于内蒙古地区维护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气象、遥感数据,运用RWE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生态系统结构与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6年间各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以草地生态系统转出为主,2005年之前主要向农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转变,2005年以后得益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禁牧封育等措施,主要向草地、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研究区以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为主,风蚀情况整体好转.农田生态退耕、荒漠化程度减轻、草地质量提高等生态系统转换有益于提升防风固沙功能.同时,也揭示了该功能区内生态退耕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土壤侵蚀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退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土壤湿度因子的防风固沙功能估算模型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健 孙灏 +4 位作者 滕超 王思涵 王雨昕 王超群 吴瑞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788-2796,共9页
在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研究中,土壤湿度因子是重要参量之一。传统方法多使用气象站点观测的潜在蒸发量、降雨量和灌溉量等估算土壤湿度,在空间连续性和数据可利用性方面均具有较大局限。基于遥感技术在土壤湿度探测方面的发展,本研究选... 在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研究中,土壤湿度因子是重要参量之一。传统方法多使用气象站点观测的潜在蒸发量、降雨量和灌溉量等估算土壤湿度,在空间连续性和数据可利用性方面均具有较大局限。基于遥感技术在土壤湿度探测方面的发展,本研究选择4种土壤湿度的遥感指标(MODIS蒸散比值法、SMAP土壤湿度比值法、可见光-短波红外干旱指数法、遥感湿度指数法)对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中的土壤湿度因子的计算过程做出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算法分析辽西北地区2001—2021年防风固沙服务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MODIS蒸散比值法计算的土壤湿度与传统气象方法的相关性最高,二者经拟合后得到的公式可用于RWEQ模型中土壤湿度因子的计算改进。2001—2021年,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能力呈现北部及东部地区较强、中部及西部地区较弱的空间分布特征。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辽西北地区72.7%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呈上升趋势。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发现,防风固沙能力的变化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土壤类型、年均风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且各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防风固沙的影响高于单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RWEQ模型估算做出改进,同时为辽西北地区长时间的生态功能形成机制与驱动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 遥感土壤湿度因子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辽西北地区 地理探测器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RWEQ的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评估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洋洋 肖玉 +1 位作者 谢高地 徐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0-991,共12页
宁夏草地在区域防风固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微观尺度,针对区域尺度的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基于RWEQ模型,利用ArcGIS和ENVI,对2000—2015年间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化... 宁夏草地在区域防风固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微观尺度,针对区域尺度的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基于RWEQ模型,利用ArcGIS和ENVI,对2000—2015年间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化的估算。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宁夏草地年潜在风蚀总量为1028.30~7540.50万t,年实际风蚀总量为269.75~3318.71万t;②2000—2015年宁夏草地年防风固沙物质总量为729.80~4120.04万t,16年间共增加了124.13万t,平均单位面积年防风固沙物质量在0.33~1.77 kg/m2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高南北低"的特点;防风固沙保有率平均值为0.65~0.79;③草地防风固沙等级以"中等"和"较弱"为主,占总固沙量的47%~65%;"中等"及以上的草地面积波动增加,"弱"和"较弱"等级的草地面积减少;④中部干旱区和南部山区草地防风固沙量占总量的90%以上,北部灌区草地防风固沙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北部灌区和中部干旱区是未来风沙治理需更加关注的区域。本文揭示了宁夏草地防风固沙的时空格局,为未来区域风沙治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草地 防风固沙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 生态系统服务 风蚀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38
9
作者 申陆 田美荣 +1 位作者 高吉喜 钱金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82,共10页
土壤风蚀是浑善达克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防风固沙功能大小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了阐明浑善达克功能区防风固沙情况,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本文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定量分析2000—201... 土壤风蚀是浑善达克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防风固沙功能大小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了阐明浑善达克功能区防风固沙情况,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本文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定量分析2000—2010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防风固沙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功能区各县(旗)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能力随时间产生波动,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地类有落叶针叶林和草原;功能区西部和东南部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较弱,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力度;对功能区内各行政区进行社会驱动力分析得出,土壤风蚀的3个主要社会驱动力分别为投入产出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业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防风固沙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