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糖色素的分类和鉴别——介绍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的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钟俊松 谢长兴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1,共3页
介绍了焦糖色素的分类和鉴别,着重介绍了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的方法。
关键词 焦糖色素 分类 鉴别 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用化学品的现状与发展浅见 被引量:1
2
作者 吕绍杰 《中国食品用化学品》 1997年第4期3-9,共7页
综述了食品化学品对食品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今后的发展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食品用化学品 防腐剂 抗氧化剂 食品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技手段提升食品用化学品产业
3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2年第8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食品用化学品产业 中国 技术进步 规模化生产 发展 包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级纳米乳液递送姜酮酚的体外生物可及率 被引量:2
4
作者 谢甜 范伟 +3 位作者 覃静萍 肖航 郭时印 唐忠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08-1916,共9页
为解决姜酮酚辛辣刺激性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采用高压均质技术,以菜籽油为载体油、吐温80为乳化剂,制备了姜酮酚纳米乳液,考察了菜籽油质量分数对乳液粒径、Zeta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和姜酮酚生物可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 为解决姜酮酚辛辣刺激性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采用高压均质技术,以菜籽油为载体油、吐温80为乳化剂,制备了姜酮酚纳米乳液,考察了菜籽油质量分数对乳液粒径、Zeta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和姜酮酚生物可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菜籽油质量分数的提高,纳米乳液粒径显著增大,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各乳液小肠消化阶段游离脂肪酸释放率接近100%,油脂基本完全消化,当菜籽油质量分数过低(5%)时,乳液过于黏稠,油滴消化速度减缓。姜酮酚在不同纳米乳液(菜籽油质量分数5%、10%、15%和20%)中的生物可及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包封姜酮酚)(11.50%±0.20%),分别为61.90%±1.14%、66.80%±1.56%、80.50%±2.50%和86.20%±5.40%,表明纳米乳液递送体系能有效提高姜酮酚的生物可及率,且提升效率与菜籽油质量分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酮酚 纳米乳液 体外消化模型 生物可及率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与碱性氨基酸联合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
5
作者 李静 罗灿 +1 位作者 李长春 郑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9-1605,共7页
为考察超声和碱性氨基酸(BAA)联合处理(简称联合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PI)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对比了超声或BAA单独处理对SPI表面疏水性和荧光光谱、Zeta电位、平均粒径、游离巯基、总巯基、相对溶解度、二级结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 为考察超声和碱性氨基酸(BAA)联合处理(简称联合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PI)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对比了超声或BAA单独处理对SPI表面疏水性和荧光光谱、Zeta电位、平均粒径、游离巯基、总巯基、相对溶解度、二级结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对其中部分测定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联合处理后SPI的乳化性和相对溶解度均比BAA单独处理显著提高(差异显著性P<0.05);联合处理提升了SPI表面电荷量,增强了粒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使更多的疏水基团暴露在极性环境中,改善了SPI的亲水/疏水基团比例,有利于提升SPI乳化能力;使游离巯基暴露量增加,总巯基含量下降;有利于SPI向有序分子结构转变。超声或BAA单独处理和联合处理均不会引起SPI亚基结构的改变。表面疏水性与相对溶解度和乳化性的相关度分别为0.960和0.861,呈极显著正相关性,Zeta电位与相对溶解度的相关度为–0.974,呈极显著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碱性氨基酸 大豆分离蛋白 乳化性质 相关性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蛋白-低聚半乳糖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Pickering乳液性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炯娜 张丹 +1 位作者 蒋雨心 范方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0-1598,1614,共10页
以核桃蛋白(WalPI)和低聚半乳糖(GOS)为原料,采用pH循环-超声联合制备了WalPI-GOS,将其与茶油混合,制备了Pickering乳液。通过FTIR、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DSC对WalPI-GOS进行了表征,考察了m(Wal... 以核桃蛋白(WalPI)和低聚半乳糖(GOS)为原料,采用pH循环-超声联合制备了WalPI-GOS,将其与茶油混合,制备了Pickering乳液。通过FTIR、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DSC对WalPI-GOS进行了表征,考察了m(WalPI)∶m(GOS)对WalPI-GOS颗粒特性及Pickering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WalPI)∶m(GOS)=10∶4时,WalPI-GOS和Pickering乳液具有最佳的性能。WalPI-GOS的平均粒径为82.08 nm,Zeta电位为–52.37 mV,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为31.12 m^(2)/g和4346.35 min;WalPI部分疏水基团被包埋于WalPI-GOS分子内部,降低了表面疏水性(840.81 a.u.),提高了游离巯基含量(8.78μmol/g)和熔融温度(93.74℃);WalPI与GOS的复合改变了WalPI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形成以β-折叠为主的二级结构,WalPI与GOS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Pickering乳液平均粒径仅为5.24μm,液滴均匀分布,形成了弹性凝胶网络结构;当剪切速率为0.1 s^(–1)时,具有最高的表观黏度(1.06 Pa·s)。WalPI与GOS间的高交联密度增强了Pickering乳液的凝胶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蛋白 低聚半乳糖 复合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鱼腥草黄酮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胃肠道释放特性
7
作者 蒋雨心 范方宇 +2 位作者 陈成 孙雪 刘炯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5-1353,1361,共10页
为提高鱼腥草黄酮(Houttuynia cordata flavonoids,HCF)的稳定性,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HCF为原料,采用反溶剂法制备了Zein/HCF复合纳米颗粒,探究了Zein、HCF质量比对复合纳米颗粒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CF与Zein之间存... 为提高鱼腥草黄酮(Houttuynia cordata flavonoids,HCF)的稳定性,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HCF为原料,采用反溶剂法制备了Zein/HCF复合纳米颗粒,探究了Zein、HCF质量比对复合纳米颗粒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CF与Zein之间存在氢键、疏水及静电相互作用。当m(Zein)∶m(HCF)=20∶3时,制备的Zein/HCF复合纳米颗粒性能最好,其熔融温度最高(85.09℃),比Zein纳米颗粒(72.25℃)增加了12.84℃;其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最小、粒径分布最窄、Zeta电位绝对值及包封率最大,微观结构呈均匀分散的圆球状;其具有较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较好的热处理保护能力,在模拟消化过程中,经胃液消化120 min后HCF释放率仅为22.31%,再加入肠液消化120 min后,HCF释放率达到75.66%。HCF在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趋势均符合Ritger-Peppas模型,但释放机制不同,胃液中属非Fick扩散机制,肠液中属Fick扩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黄酮 玉米醇溶蛋白 纳米颗粒 胃肠道释放特性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驴皮中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霞 王珊珊 +2 位作者 赵芙钗 陶宇 李八方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83-886,共4页
分别采用酸法和酶法提取驴皮胶原蛋白,并测定了所提取胶原蛋白的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紫外最大吸收峰都在234 nm处,在280 nm处吸收较小;两者红外吸收光谱相似,并且都具有三股螺旋结构;电泳图谱分析所得胶原蛋白的亚基... 分别采用酸法和酶法提取驴皮胶原蛋白,并测定了所提取胶原蛋白的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紫外最大吸收峰都在234 nm处,在280 nm处吸收较小;两者红外吸收光谱相似,并且都具有三股螺旋结构;电泳图谱分析所得胶原蛋白的亚基组成形式为(α1)2α2,推测所提取的是Ⅰ型胶原蛋白;DSC(示差量热扫描法)测定发现,酶溶性胶原蛋白的热收缩温度(65.33℃)高于酸溶性胶原蛋白(50.90℃);羟脯氨酸测定发现,酶法提取驴皮胶原蛋白的纯度高于酸法提取驴皮胶原蛋白的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皮 胶原蛋白 热收缩温度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甘露聚糖的理化性质及吸湿保湿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季小莉 赵国群 刘金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290,共7页
采用高温抽提和分级醇沉,制备出了大、中、小不同重均分子量的YM-30、YM-50和YM-90甘露聚糖,测定其溶解度、pH、重均分子量及黏度,研究了它们的吸湿性、保湿性。结果表明:YM-30、YM-50和YM-90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24×10^5Da,4.47&... 采用高温抽提和分级醇沉,制备出了大、中、小不同重均分子量的YM-30、YM-50和YM-90甘露聚糖,测定其溶解度、pH、重均分子量及黏度,研究了它们的吸湿性、保湿性。结果表明:YM-30、YM-50和YM-90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24×10^5Da,4.47×10^4Da和2.16×10^4Da。YM-30不溶或微溶于水,YM-50和YM-90则易溶于水。YM-30溶液偏碱性,YM-50溶液为中性,YM-90溶液则偏酸性。YM-50和YM-90水溶液的黏度很低,几乎与水的黏度一样,且其黏度不受甘露聚糖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3种甘露聚糖的糖链均为β-D-吡喃结构。在低相对湿度(43%)下,YM-90吸湿性最强;而在高相对湿度(81%)下,YM-30吸湿性最强。在相对湿度43%下,YM-30保湿性最优,其保湿率达到了98.4%,稍高于透明质酸。酵母甘露聚糖具有优良的吸湿、保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 酵母 理化性质 吸湿性 保湿性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色价栀子黄色素的精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振声 潘锦秀 陈砚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1-583,591,共4页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黄的精制效果。比较了6种树脂对栀子黄的吸附效果,并选择HPD450树脂精制栀子黄色素。获得高色价、低OD值的栀子黄色素的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的适宜精制条件为:水提取液ρ(栀子黄)=7 mg/mL,水提取液与树脂的体积比...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对栀子黄的精制效果。比较了6种树脂对栀子黄的吸附效果,并选择HPD450树脂精制栀子黄色素。获得高色价、低OD值的栀子黄色素的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的适宜精制条件为:水提取液ρ(栀子黄)=7 mg/mL,水提取液与树脂的体积比为7∶1,依次用6BV水、4BV体积分数为5%的乙醇、3BV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4BV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梯度洗脱。在此条件下,得到OD值为0.394、色价达423.4的精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黄色素 大孔吸附树脂 OD值 色价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涂膜的制备及对水果的保鲜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鑫 罗钰 +4 位作者 修伟业 遇世友 周卓 田梦甜 马永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0-1531,共12页
以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和壳聚糖的冰乙酸溶液为原料,以甘油、阿拉伯胶水溶液为增稠剂,制成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涂膜(简称涂膜)。以涂膜拉伸强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优配方,即壳聚糖溶液质量浓度为10 g/L、阿拉伯胶水... 以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和壳聚糖的冰乙酸溶液为原料,以甘油、阿拉伯胶水溶液为增稠剂,制成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涂膜(简称涂膜)。以涂膜拉伸强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优配方,即壳聚糖溶液质量浓度为10 g/L、阿拉伯胶水溶液质量浓度为150 g/L、壳聚糖溶液(10 mL)与阿拉伯胶水溶液的体积比1∶2、甘油1.8 mL、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1.2 mL,在该条件下制备的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涂膜拉伸强度为(92.37±2.07)kPa。将涂膜用于千禧果、金钱橘、葡萄的保鲜处理,以水果的腐败率、失重率、颜色色差、多酚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评价指标,测定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未涂膜的水果相比,涂膜处理的水果营养指标与感官指标均有更好的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C1和PC2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2.354%,说明涂膜对水果保鲜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芯多糖 纳米乳 壳聚糖 涂膜保鲜 水果保鲜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缬氨酸对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合成纳他霉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大红 张颖 +3 位作者 郑迎莹 陈亚欣 徐鹏 王子旭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8-714,共7页
以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添加L-缬氨酸对纳他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他霉素发酵至36 h时添加0.5 g/L L-缬氨酸,纳他霉素产量达到1.83 g/L,比对照组提高了84.85%。添加L-缬氨酸后引起菌体生物量... 以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添加L-缬氨酸对纳他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他霉素发酵至36 h时添加0.5 g/L L-缬氨酸,纳他霉素产量达到1.83 g/L,比对照组提高了84.85%。添加L-缬氨酸后引起菌体生物量降低和pH升高,而葡萄糖利用速率加快;胞内丙酮酸激酶(P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丙酮酸羧化酶(PC)活性增强,柠檬酸合酶(CS)活力降低了26.57%;发酵液中丙酮酸(色谱法)、草酰乙酸(色谱法)和乙酰辅酶A(分光光度法)的含量分别提高了80.50%、53.28%和47.19%,乙酸(色谱法)、丙酸(色谱法)和α-酮戊二酸(色谱法)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6.98%、10.65%和15.40%,而柠檬酸(色谱法)的含量降低了2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他霉素 STREPTOMYCES natalensis HW-2 L-缬氨酸 前体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微萃取分析不同层酒醅原酒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松 史冬梅 +3 位作者 刘国英 孙金沅 张燕燕 孙宝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0-1017,共8页
采用液液微萃取(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LL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结合的方法对古井贡酒同一窖池5种不同层酒醅所产原酒A、B、C、D、E进行分析,选择其中25种经文献报道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定量。25种化合物的加... 采用液液微萃取(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LL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结合的方法对古井贡酒同一窖池5种不同层酒醅所产原酒A、B、C、D、E进行分析,选择其中25种经文献报道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定量。25种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在82.22%~105.83%之间,5种原酒中25种化合物总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A> C> E> B> D,这可能与不同层酒醅微生物种类以及原料发酵程度有关。对25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定量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原酒A与其余酒样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二主成分,与之关系密切的化合物主要有亚油酸乙酯、愈创木酚、亚麻酸乙酯、乙酸糠酯、糠醇、3-甲硫基丙醇;B、C、D、E 4种原酒在第二主成分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在第一主成分上表现出差异性,与之关系密切的化合物主要有2-丙酰呋喃、5-甲基呋喃醛、2-乙酰-5-甲基呋喃、2-乙基吡嗪、二甲基三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微萃取 原酒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相酶促不可逆转酯反应合成阿魏酸三油酸甘油酯 被引量:2
14
作者 於洋 郑妍 +1 位作者 权静 朱利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1-475,共5页
在有机相甲苯中通过阿魏酸乙烯酯(VF)和三油酸甘油酯(TO)的酶促转酯反应合成油脂抗氧化剂阿魏酸三油酸甘油酯。用阿魏酸乙烯酯作为底物可使转酯反应不可逆,这有利于产物产率的提高并缩短反应时间。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对阿魏酸乙烯... 在有机相甲苯中通过阿魏酸乙烯酯(VF)和三油酸甘油酯(TO)的酶促转酯反应合成油脂抗氧化剂阿魏酸三油酸甘油酯。用阿魏酸乙烯酯作为底物可使转酯反应不可逆,这有利于产物产率的提高并缩短反应时间。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对阿魏酸乙烯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用量、水活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甲苯为溶剂,当底物n(VF)∶n(TO)=1∶3,反应时间62 h,反应温度55℃、酶用量20 g/L,水活度(aw)为0.07时,产物的产率最大,达96.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三油酸甘油酯 阿魏酸乙烯酯 不可逆转酯反应 脂肪酶 非水相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嗪-唑联芳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晓平 陈芝飞 +6 位作者 韩路 赵学斌 武志勇 赵阔 牛洋洋 赵铭钦 席高磊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61-1468,共8页
用FeCl3促进吡嗪-N-氧化物和唑化合物发生氧化偶联反应,合成了3个吡嗪-唑联芳化合物(Ⅲa、Ⅲb和Ⅲc)。通过1HNMR、13CNMR和MS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及淬灭自由基反应体系对化合物的抗氧化... 用FeCl3促进吡嗪-N-氧化物和唑化合物发生氧化偶联反应,合成了3个吡嗪-唑联芳化合物(Ⅲa、Ⅲb和Ⅲc)。通过1HNMR、13CNMR和MS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及淬灭自由基反应体系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还原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抑制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APH)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体系中,Ⅲa、Ⅲb和Ⅲc的有效计量因子(n)分别为1.48、1.78和1.88,而水溶性维生素E由于未产生抑制期(tinh)而未获得n值;在抑制HO·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体系中,化合物Ⅲa、Ⅲb和Ⅲc相对空白硫代巴比妥酸活性物质(TBARS)吸光度百分数(TBARS百分数)分别为76.1%、69.8%和72.6%,与水溶性维生素E的TBARS百分数(71.0%)相当;在抑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自由基(GS·)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体系中,3个化合物TBARS百分数分别为68.3%、64.1%和67.4%,远小于水溶性维生素E的TBARS百分数(88.3%);3个化合物均能够捕获2,2′-偶氮-双-(3-乙基苯并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和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说明3个目标化合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并捕获自由基,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偶联 吡嗪-唑 自由基 DNA 抗氧化剂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茶多酚的三元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敏 刘战丽 +3 位作者 孙阳 张凤娟 黄雪 李继蕊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2-1219,共8页
以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茶多酚为原料,采用溶剂浇铸法制备得到一种三元共混膜。考察了茶多酚负载量(基于壳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的总质量,下同)对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膜液静态和动态流变学特性、粒径分布以及凝胶强度的影响。采用SEM、F... 以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茶多酚为原料,采用溶剂浇铸法制备得到一种三元共混膜。考察了茶多酚负载量(基于壳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的总质量,下同)对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膜液静态和动态流变学特性、粒径分布以及凝胶强度的影响。采用SEM、FTIR、XRD及DSC对共混膜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三元共混膜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结果表明,茶多酚与成膜基质之间的交互作用使膜液中产生了高度纠缠网络结构,有利于均匀稳定共混膜的形成。负载适量茶多酚对膜性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当茶多酚负载量为1%时,共混膜具有最佳的抗张强度[(10.966±2.111)MPa]。茶多酚与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此外,茶多酚负载量为0.5%和2.0%时,共混膜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玉米醇溶蛋白 茶多酚 共混膜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氨基酸修饰乳清蛋白基质凝胶功能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耀松 张唯唯 +3 位作者 马天怡 黄梅桂 胡荣蓉 唐长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83-1889,共7页
将L-精氨酸(L-Arg)、L-赖氨酸(L-Lys)和L-组氨酸(L-His)分别加入到质量浓度为120 g/L的乳清蛋白溶液中,使每种氨基酸的最终质量浓度均分别为1、3和5 g/L,均质后再经90℃加热30 min制备热诱导凝胶,并探讨碱性氨基酸对凝胶功能的改造。通... 将L-精氨酸(L-Arg)、L-赖氨酸(L-Lys)和L-组氨酸(L-His)分别加入到质量浓度为120 g/L的乳清蛋白溶液中,使每种氨基酸的最终质量浓度均分别为1、3和5 g/L,均质后再经90℃加热30 min制备热诱导凝胶,并探讨碱性氨基酸对凝胶功能的改造。通过物化、全质构、吸水性和凝胶电泳等分析手段,表征溶液的pH及其所成凝胶的形貌、质构、水化性质及凝胶内的蛋白浸出组分。结果表明,L-Arg、L-Lys及L-His均能明显提高蛋白成胶溶液的pH,蛋白都能形成颜色、形貌及"站立性"无明显差别的热诱导凝胶;L-Arg、L-Lys显著提高凝胶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及回复性,降低凝胶硬度和胶黏性,而L-His除降低胶黏性外,对凝胶其他质构特性无显著影响。此外,它们对凝胶持水性提升幅度不大,但能够显著提高凝胶溶胀性,并有效抑制凝胶网络内蛋白浸出,促进蛋白凝胶网络结构的完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氨基酸 乳清蛋白 质构 水化性质 蛋白浸出性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红素与啤酒花活性成分的协同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万茸 马小倩 刘玉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6-373,共8页
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活性为评价指标,在评价了天然色素番茄红素和天然防腐剂啤酒花中的各种活性成分(啤酒花浸膏、α-酸、β-酸和六氢β-酸)单一溶液的抗氧化活性基础上,考察了番茄红素分别与啤酒花浸膏、... 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活性为评价指标,在评价了天然色素番茄红素和天然防腐剂啤酒花中的各种活性成分(啤酒花浸膏、α-酸、β-酸和六氢β-酸)单一溶液的抗氧化活性基础上,考察了番茄红素分别与啤酒花浸膏、α-酸、β-酸、六氢β-酸复配体系的协同抗氧化性能及复配液在不同温度和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的IC_(50)为8.73 mg/L;当番茄红素质量浓度为4 mg/L时,其与啤酒花活性成分在中低质量比下,各复配体系协同抗氧化作用大小依次为番茄红素/β-酸>番茄红素/六氢β-酸>番茄红素/啤酒花浸膏>番茄红素/α-酸。50℃时,与β-酸单组分溶液相比,番茄红素/β-酸复配体系中β-酸的稳定性提高26.87%;与番茄红素单组分溶液相比,番茄红素/β-酸复配体系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提高11.27%;70℃时,与β-酸单组分溶液相比,番茄红素/β-酸复配体系中β-酸稳定性提高40.86%,与番茄红素单组分溶液相比,番茄红素/β-酸复配体系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提高19.07%,且紫外线照射10 h各复配体系吸光度值变化率维持在80%以上,稳定性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啤酒花活性成分 复配体系 协同抗氧化 稳定性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