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俞佳 岑叶平 +1 位作者 江玲丽 高有领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通过肉类、海产品、奶制品等多种媒介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主要以平板培养辅以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为主,检测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建立快速、精准的食源性... 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通过肉类、海产品、奶制品等多种媒介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主要以平板培养辅以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为主,检测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建立快速、精准的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法对常见病原菌的现场检测及疾病的快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手段、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比较其优缺点,着重介绍了可以实现现场检测与实时检测的新兴技术:核酸-微流控检测技术,以期为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预防与检测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核酸-微流控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等温扩增技术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琪 庞立冬 +4 位作者 苏群超 宋丹靓敏 杨鑫焱 姜毓君 张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0-321,共12页
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新兴的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 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新兴的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关联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组成的CRISPR/Cas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可高效、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外源核酸,与传统技术相比在检测病原菌方面更为高效。本文基于CRISPR/Cas生物传感系统-等温扩增技术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CRISPR/Cas系统的分类、原理以及与等温扩增耦合后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其在即时检测应用中的前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CRISPR/Cas生物传感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CRISPR/Cas系统 等温扩增 纳米材料 功能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雪娟 郭艳东 +5 位作者 刘冉 汪艳蛟 吴少雄 常巍 米飞 殷建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8,共8页
食品安全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病原菌是威胁人类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快速准确地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对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耗时,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 食品安全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病原菌是威胁人类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快速准确地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对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耗时,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及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综述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危害以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以期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危害 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烯对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英文) 被引量:13
4
作者 卢海燕 徐重新 +2 位作者 张宵 梁颖 刘贤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6-312,共7页
研究了柠檬烯乳化液以及柠檬烯丙酮溶液对3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滤纸片扩散试验表明,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的抑菌活性高低为氧氟沙星(阳性对照)>50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5 00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 研究了柠檬烯乳化液以及柠檬烯丙酮溶液对3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滤纸片扩散试验表明,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的抑菌活性高低为氧氟沙星(阳性对照)>50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5 00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柠檬烯乳化液>5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丙酮(溶剂对照),抑菌圈分别为46.8mm,32.2mm,27.4mm,17.1mm,14.5mm和9.2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最高的是阳性对照,其次是50μL/L柠檬烯丙酮溶液,抑菌圈达30.3 mm;柠檬烯丙酮溶液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具有抑菌圈,但与丙酮的抑菌圈大小相似,而柠檬烯乳化液未表现出抑菌活性,说明柠檬烯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溶剂丙酮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试管梯度试验表明,柠檬烯乳化液和柠檬烯丙酮溶液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没有活性,且柠檬烯丙酮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远低于柠檬烯乳化液,说明前者的抑菌活性更好。所选3种食源性病原菌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柠檬烯最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最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烯 乳化 抑菌活性 食源性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威 胡梁斌 +2 位作者 李红波 张浩 莫海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共4页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技术对维持我国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所使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培养鉴定方法和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主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以上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同时对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发展面临的困...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技术对维持我国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所使用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培养鉴定方法和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主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以上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同时对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检测技术 免疫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食品中重要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何树森 杨小蓉 +5 位作者 兰真 赵晋 薛晴 辛又川 冯泽惠 徐耀方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3810-3812,共3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主要食品中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O157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省5个地区抽检生畜(禽)肉、水产品、熟肉制品... [目的]了解四川省主要食品中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O157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省5个地区抽检生畜(禽)肉、水产品、熟肉制品、生食蔬菜、速冻米面5类食物样品共929份,依据国标法和特定新方法,运用API卡和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从929份样品中共检出180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9.4%,其中弯曲杆菌17株,检出率9.0%,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30株,检出率14.0%,O157大肠杆菌17株,检出率2.5%,沙门菌5株,检出率0.7%,副溶血性弧菌11株,检出率5.7%;5类食品中病原菌阳性率最高的是水产品(35.8%),其次为生畜(禽)肉(26.1%),第3为熟肉制品(9.4%)。[结论]四川地区居民主要消费食品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病原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畜(禽)肉是主要的污染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在冷冻(藏)禽肉和水产品中污染严重,分别为47.5%和28.5%,在直接入口的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率达到8.8%。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病原菌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病原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颖 王娉 +3 位作者 杨海荣 胡玥 赵勇胜 赵贵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前食源性病原菌常用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等,在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流行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常用的分型方... 目前食源性病原菌常用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等,在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流行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常用的分型方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分子分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对食源性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卉 师俊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37,共3页
采用杯碟法、对峙培养法和平板对扣法分别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的活菌菌碟、无菌体发酵液、多糖提取液、蛋白质粗提液及其挥发性气体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的抑制作... 采用杯碟法、对峙培养法和平板对扣法分别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的活菌菌碟、无菌体发酵液、多糖提取液、蛋白质粗提液及其挥发性气体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CTCC M207209的活菌菌碟和发酵液对所有参试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蛋白质粗提液对除化脓链球菌以外的所有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挥发性气体产物对所有病原菌均无抑制作用;所有抑菌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初步确定其为蛋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食源性病原菌 细菌 挥发性气体产物 蛋白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晓飞 赵凯 +3 位作者 王金斌 谭芙蓉 祁保民 唐雪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4期334-336,共3页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目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及其特点...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目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及其特点,并就其发展历程和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食品安全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解酶对食源性病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陇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149,共8页
噬菌体裂解酶能够高效消化细菌细胞壁,对多重耐药病原菌表现出独特的裂解能力,是一种新型抗菌分子,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和研究价值。本文对裂解酶在食品生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重点综述了裂解酶及其嵌合体对食源性病原菌的生物防治... 噬菌体裂解酶能够高效消化细菌细胞壁,对多重耐药病原菌表现出独特的裂解能力,是一种新型抗菌分子,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和研究价值。本文对裂解酶在食品生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重点综述了裂解酶及其嵌合体对食源性病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以及裂解酶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酶 食源性病原菌 生物防治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告噬菌体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媛 陈庆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30-633,共4页
由食源性病原菌造成的食物污染及中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存的检测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不利于病原菌的成功快速检测,报告噬菌体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工具吸引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就应用于报告噬菌体检测技术... 由食源性病原菌造成的食物污染及中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存的检测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不利于病原菌的成功快速检测,报告噬菌体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工具吸引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就应用于报告噬菌体检测技术中的报告系统及这一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快速检测 报告噬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在检测食源性病原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魏麟 朱方莉 +5 位作者 周洋 Khairy Morsy MOHAMED 袁超 董星星 王小红 李锦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14-322,共9页
食源性病原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噬菌体作为地球上种类最丰富的微生物之一,能够侵染细菌。研究表明,噬菌体不仅具备结构简单、特异性强、价格低廉等特性... 食源性病原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噬菌体作为地球上种类最丰富的微生物之一,能够侵染细菌。研究表明,噬菌体不仅具备结构简单、特异性强、价格低廉等特性,而且具有能够区分活细菌和死细菌的能力,以及容易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等优势,噬菌体及其产物为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噬菌体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纳米科学等学科结合形成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就噬菌体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原理及应用进行分类综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食源性病原菌 检测方法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娟 郭铮蕾 +7 位作者 畅晓晖 杨向莹 许美玲 尚士进 饶红 张锡全 陈广全 张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3503-3509,共7页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建立在层析技术和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基础上的免疫检测技术。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频繁爆发,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且适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在预防和诊断食源性疾病中具有重大...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建立在层析技术和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基础上的免疫检测技术。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频繁爆发,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且适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在预防和诊断食源性疾病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免疫层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及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检测中。本文综述了6种免疫标记材料在检测不同种类病原菌方面的应用,并对其检测特点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快速检测 免疫层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噬菌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源性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吉 李慧慧 +2 位作者 朱文娟 王佳 王小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4-262,共9页
食源性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其快速准确检测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其研究内容集中于识别元件的开发... 食源性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其快速准确检测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其研究内容集中于识别元件的开发和固定以及样品的检测应用。噬菌体是一种能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可将其作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重要的识别元件来开发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与酶、抗体、核酸等识别元件相比,噬菌体更加容易获得,对环境的耐受性强、性质稳定。同时基于噬菌体的阻抗型、安培型等电化学技术因其灵敏度高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噬菌体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固定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噬菌体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固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食源性病原菌细菌素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育民 任兰兰 +4 位作者 张颖 刘亚慧 王海花 张晓静 张晓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0-1175,共6页
目的 筛选一种抗食源性病原菌的细菌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食源性病原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4579、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201、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605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细菌素产生菌,通过离子交换... 目的 筛选一种抗食源性病原菌的细菌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食源性病原菌Bacillus cereus ATCC 14579、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201、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605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细菌素产生菌,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细菌素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温度、pH敏感性测试研究该细菌素的稳定性。结果 从来源于窖泥土壤的50株芽胞杆菌中筛选到一株产细菌素菌株T023,该菌株经16SrDNA序列鉴定为苏云金芽胞杆菌。该菌株所产细菌素对食源性病原菌Bacilluscereus ATCC14579、Listeria monocytogenesLM201、Listeria monocytogenesLM60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2.35、4.69、9.38μg/mL,同时,该细菌素在pH6-11范围内有抑菌活性并能耐受100℃高温。结论 菌株T023所产细菌素对3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耐酸碱性优于Nisin A,耐热性与Nisin A相当,该细菌素具有作为食品防腐剂的巨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食品防腐剂 食源性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庄蓓蓓 祁钊 +4 位作者 周紫卉 黄昊 宋祥军 邵颖 涂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7-212,共6页
建立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模型,优化检测方案,提高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效率。以病原菌hil A、ui... 建立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模型,优化检测方案,提高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效率。以病原菌hil A、uid A和clf A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多重PCR反应的扩增条件,检测多重PCR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通过SERS技术检测3种细菌并确定检测限,对3种病原菌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对2种方法的检测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PCR和SERS技术均可特异性地检测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重PCR反应的最低检测限为104 CFU/mL,最低检出DNA量为50 pg/μL,而SERS检测沙门氏菌最低检出量为103 CFU/mL,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检出量为104 CFU/mL。PCA分析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3.8%。与多重PCR相比,研究建立的SERS方法提高了沙门氏菌的检测限,敏感度更高,并且缩短了检测时间,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食源性病原菌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技术对食源性病原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佳 肖欢 +1 位作者 焦新安 黄金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19期5029-5033,共5页
食源性病原菌,指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原菌以食品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而传统的控制措施抑菌效果有限,当务之急是寻求革新的食品杀菌技术。... 食源性病原菌,指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原菌以食品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而传统的控制措施抑菌效果有限,当务之急是寻求革新的食品杀菌技术。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冷杀菌技术,具有安全、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辐照技术对食品中病原菌致死作用的系统描述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食品辐照灭菌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辐照技术的发展、辐照技术控制食品病原菌进展、辐照杀菌机制以及影响辐照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辐照灭菌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病原菌激发固有免疫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满 廖成水 张春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00-1808,共9页
固有免疫细胞在外源物质刺激后向细胞胞外环境释放由染色质DNA和多种胞内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样网状物质,称为胞外诱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ETs是一种新型的宿主防御机制,能够捕获或杀灭病原菌,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扩散,从而使机... 固有免疫细胞在外源物质刺激后向细胞胞外环境释放由染色质DNA和多种胞内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样网状物质,称为胞外诱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ETs是一种新型的宿主防御机制,能够捕获或杀灭病原菌,有效控制病原菌的扩散,从而使机体免受感染。大肠杆菌、沙门菌等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引发的疾病是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激发固有免疫细胞ETs的形成、ETs的生物学活性以及细菌部分蛋白对ETs形成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胞外诱捕网 固有免疫细胞 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食源性病原菌检测的微流控阻抗传感器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琛 郭黎明 +1 位作者 厉志安 陈永良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474-483,共10页
目的:概述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微流控阻抗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以基于叉指微阵列电极的检测技术、介电泳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分论点,讨论了微流控阻抗传感器基于换能器材料和检测技术的当前进展。结果:基于叉指微阵列电... 目的:概述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微流控阻抗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以基于叉指微阵列电极的检测技术、介电泳技术和纳米技术作为分论点,讨论了微流控阻抗传感器基于换能器材料和检测技术的当前进展。结果:基于叉指微阵列电极的检测技术的微流控阻抗传感器检测灵敏度高但可重复检测次数少;基于介电泳技术的微流控阻抗传感器在样品低通量时可实现病原菌高效分离和捕获,但高通量下其效率有待提高;基于纳米技术的微流控阻抗传感器可大幅降低检测限但无法现场应用。结论:微流控阻抗传感器的构建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中,需在往后的研究中不断借鉴基于光学和其他电化学的方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阻抗 生物传感器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娟娟 周敏 王甲芳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9期189-192,共4页
本文阐述了食源性病原菌的定义、类型和危害,以及传统检测技术和现代的检测技术的特点,评估了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优缺点,并探讨了检测技术在食品工业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食源性病原菌 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