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述论
1
作者 范玉显 《实事求是》 2025年第1期89-98,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得到高度重视与持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对于坚持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鉴往知来,审视现实、奋进未来,以...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得到高度重视与持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对于坚持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鉴往知来,审视现实、奋进未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根固本清源、凝心聚力铸魂并守正创新重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进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对于广泛开展“五史”宣传教育,深入定向清除境内外针对我们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从根本上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理论现实问题,打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历史 铸牢 概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阐释 被引量:3
2
作者 石路 董新强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社会交往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前提条件,要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国家关系的认识看,民族与国家具有异质性,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统一是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趋势,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融为一体;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出发,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是多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而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是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觉意识
4
作者 史小宁 朱少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价值的时空性对接。它的建构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价值的时空性对接。它的建构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这一历史过程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价值追求等方面迥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鲜明特征,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话语叙事、实践参照、理论自信等方面具有超越西方现代文明强烈的自觉意识。今天,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历史自觉,对于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文明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民族观的影响
5
作者 陈盈诺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中华民族观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关节点,不仅代表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更代表着通过本次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各... 中华民族观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关节点,不仅代表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更代表着通过本次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各民族在巨大的民族危机之下找到了救国新思路、发展新方向,在思想观念上去除了旧有的“华夷之辨”,走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困境,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最前面,主张民族团结,鼓励和支持被压迫各民族进行斗争,让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民身份更加认同,推进各族人民完成从民族到中华民族的观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6
作者 史守林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25,139-140,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文章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时空维度,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生成逻辑、历史演进、时代意蕴和实践向度,特别是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框架要素、内在逻辑、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以及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而深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精髓要义、推进方略和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个性解放”到“大同团结”: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牛玲玲 燕继荣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54,共7页
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内核。李大钊对这一民族观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探索。李大钊青年时期曾受革命党人和进步党人思想的影响,先后形成了种族的中华民族观和“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观;当他的思想走向成... 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内核。李大钊对这一民族观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探索。李大钊青年时期曾受革命党人和进步党人思想的影响,先后形成了种族的中华民族观和“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观;当他的思想走向成熟,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解放精神和唯物史观影响下,李大钊突破了他此前民族观的局限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多元一体结构的中华民族观形成的逻辑起点。理解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今天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 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视角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
8
作者 蒙慧 王雅菲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实差距。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能够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考察发现,现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立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图景,应通过加强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性思考、优化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结构样态、提升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功能效用以及保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充分开放等举措,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积极回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切实要求,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系统 党内法规 全面从严治党 依规治党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9
作者 王天民 高涧竹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化解时代矛盾,不懈推进人类解放,努力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形成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思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思想特质,全面汇聚人类文明发展价值共识,鲜明印刻中国优秀文化精神意象,为人类步入更高文明境界提供了行动方案和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指向探析
10
作者 李敏 黄浩 《兵团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逻辑起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其逻辑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其逻辑旨归。二者在新时代共...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逻辑起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其逻辑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其逻辑旨归。二者在新时代共同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党带领人民开辟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内在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视角
11
作者 代洪宝 秦征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及其发展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参照,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阐释了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及其发展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参照,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阐释了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辩证关系,揭示了交往在社会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交往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之维”表征着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类意识”“认同意识”“国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 民族交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特征探赜
12
作者 孙磊 唐奎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思想体系。从内涵上看,主要包括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的优势观、“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观、“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观、... 新时代中华民族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思想体系。从内涵上看,主要包括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的优势观、“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观、“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观、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复兴观、“大变局”与“战略全局”相统筹的中华民族安全观、“两个共同体”协同的世界民族观。从特征上看,新时代中华民族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问题导向的实践进路、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3
作者 陈小东 赖雪梅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与未来指向则诉诸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与优秀传统,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演进规律、中华文明历史方位的文明哲思和深刻洞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厘清其创生源泉、运行机理、结构体系、互嵌关系、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14
作者 张威 《世纪桥》 2024年第14期20-22,共3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民族交融思想,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全面贯穿。各民族相互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强化民族融合,持续提升民族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民族交融思想,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全面贯穿。各民族相互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强化民族融合,持续提升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而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中华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彼此交融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 价值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15
作者 田海日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马克思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方面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世界视角,即使就单一民族所开展的案例分析也呈现出普适性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整体问题当中的构成,他关注民族平等,号召全世界受压迫的民族要奋力反击、开展解放斗争,通过... 马克思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方面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世界视角,即使就单一民族所开展的案例分析也呈现出普适性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整体问题当中的构成,他关注民族平等,号召全世界受压迫的民族要奋力反击、开展解放斗争,通过联合来获得解放,从而实现共产主义。此思想不但是“各民族平等”的体现,也是全人类解放思想的凸显和人类更高程度民族融合的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成了我们党和国家一直追寻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性理论,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
16
作者 张文秀 耿国宾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10-16,共7页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神论质性予以锚定是把握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前提,这一把握势必需要对其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予以阐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文明范式,...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神论质性予以锚定是把握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前提,这一把握势必需要对其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予以阐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文明范式,这一范式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自然内蕴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因此,系统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科学性 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17
作者 王艳彬 《党史文苑》 2024年第12期101-103,共3页
在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课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 在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课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为广大人民理解和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团结进步 路径研究 民族平等 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川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第23期14-14,共1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具有重大价值与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和完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共同团结奋斗 马克思主义祖国 《决定》 宣传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对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19
作者 张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96,共3页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其深刻的科学意涵和鲜明的价值品性,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与继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民性,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思想指引上,把握道德本质属性,树立科学道德理性;在价值导向上...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其深刻的科学意涵和鲜明的价值品性,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与继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民性,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思想指引上,把握道德本质属性,树立科学道德理性;在价值导向上,汲取道德传统精髓,创新传统道德资源的转化体系;在实践遵循上,坚持道德建设的意识形态性与适度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推动新时代道德建设实现科学理性与时代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为全面提升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新时代道德建设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性与省思西方现代性的现实议题,受社会心理转变和推介核心价值观念的隐喻思维影响,纷纷试图采用“大同”观念解决时代问题。但因择取非科学的思想学说,不具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空间,不仅未能带动传统观念发挥时代价值,而且使其落入倒退或空想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在于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发挥鼓舞群众实践的效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先进阶级语境中的传统观念理解、认同和运用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应对现实课题及社会心理转变,科学利用隐喻思维推动理论大众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继承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更多原创性理论探索和创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确证了民族标识和政党形象,承担世界责任、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隐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