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百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影响——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1
作者 郝二涛 《艺术广角》 2024年第4期69-74,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经验及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该书因为呈现出相对清晰的理论思辨力、多维的历史意识、深沉的现实情怀而值得每位文论专业读者阅读,尤其是其呈现出的聚焦学理的探索精神与努力创新的勇气值得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伦·沃尔德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
作者 王予霞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密歇根大学教授艾伦·沃尔德潜心于美国左翼文学研究,撰写出里程碑式的学术三部曲,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这既检测出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使左翼文学研究体系自身臻于成熟,终至与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 密歇根大学教授艾伦·沃尔德潜心于美国左翼文学研究,撰写出里程碑式的学术三部曲,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这既检测出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使左翼文学研究体系自身臻于成熟,终至与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并驾齐驱。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爬梳和整理本身,也彰显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沃尔德 学院左翼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被引量:3
3
作者 季水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2-133,共12页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前行的方向,同时也隐含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2,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格义”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能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9-75,共7页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感悟的体悟,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直觉感悟为基础。作为西方文学批评之一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理性分析的阐释,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还应该结合理性分析的阐释。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文学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深入进行文本分析,达到结合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之处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言说方式 直觉感悟 理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文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6,共8页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 人类学 文学批评理论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放性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吴亚南 赵雅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22,共5页
实践是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内涵的逻辑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哲学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始终围绕中国在社会革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文艺问题展... 实践是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内涵的逻辑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哲学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始终围绕中国在社会革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文艺问题展开问题对话,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术语范畴、问题框架、研究对象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实践 开放性 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4-50,82,共8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化 美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从生态批评的困境说起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庆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批评 生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调和”与“崇今”: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天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9,172,共12页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李大钊将文学视为社会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东西方文明“差异”论、“美在调和”论为思想基础,提出文学“先声”论、“崇今”论和“心理表现”论,三者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文学批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李大钊将文学视为社会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东西方文明“差异”论、“美在调和”论为思想基础,提出文学“先声”论、“崇今”论和“心理表现”论,三者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文学批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崇今”论,它与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密切相关,表明他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高度重视。文学在揭露现实黑暗、同情底层民众、感化与涵育民族特性之中,预示社会进化的规律,显示社会革命的趋势。也因此,写实和理想构成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差异” “调和” “崇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晓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4,共5页
"大众"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关"大众"的论述中包含了不同的批判视角与认知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从文化批判的层面反思了"大众"的被动性和能动性,其... "大众"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关"大众"的论述中包含了不同的批判视角与认知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从文化批判的层面反思了"大众"的被动性和能动性,其中文化精英主义者把"大众"视为有待救赎的对象,反文化精英主义者则强调"大众"的主体意识。而后马克思主义者哈特与奈格里倡导在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行动的结合中来考察"诸众"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化精英主义 反文化精英主义 文化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1,共4页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学理建设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美学都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把握现实文化经验的能力.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语境、问题逻辑与理论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阐释,希望能够促进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建设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语境 问题逻辑 理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仅是认识论,而是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生活源泉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形态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艺术标准第一、政治标准第二操作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 哲学基础 理论形态 实践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玉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2,共4页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非对称”或“倒挂”的态势,即学者的关注度与对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的热衷和蜂拥而上不对称,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建设中国特...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非对称”或“倒挂”的态势,即学者的关注度与对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的热衷和蜂拥而上不对称,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宏伟目标不对称。有的学者指出:“在相当的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正处在萧条、冷落、边缘化、被无视、被排斥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理论特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艺理论研究 主流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俊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性呈现出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反对拒绝任何世界性的绝对民族性,没有完全不带普遍性的特殊性,民族性需要以世界性为坐标、视野和目的,正如普遍性要以特殊性为依存一样,特殊性也不能摆脱普遍性而独立存在,特殊性只不过是被特殊化了的普遍性。摒弃任何世界性的民族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性,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绝对普遍性。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反思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摒弃世界性的绝对特殊性论,又要反对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等弃绝任何特殊性的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坚持以特殊性为基础并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民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民族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汉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77,共7页
在五四时期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念 ,总结文学革命的得失 ,展望新文学的情景 ,介绍西方文学的进步观念 ,倡导平民主义文学 ,为中国现代文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开辟了道路。李大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文学 开创者 五四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人民与文学——兼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晓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4,共5页
"人民"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频繁出现,但后者并未对之作出明确界定。通过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人民"概念大致包含三重语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面向"心灵深处"、远离人民的旧哲学,强... "人民"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频繁出现,但后者并未对之作出明确界定。通过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人民"概念大致包含三重语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面向"心灵深处"、远离人民的旧哲学,强调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层面来把握"人民"概念,把"人民"视做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哲学研究的主体。基于以人民为本的理论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具有炽热批判精神和鲜明实践品格的文学批评话语。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探讨的出发点,又是理论研究的目标和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人民 文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在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永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0-122,共3页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时代精神的...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思想解放的春风吹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场 批评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与现代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3,共7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但是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继承和发展了卢梭、康德、席勒等审美现代性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启蒙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学批...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但是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继承和发展了卢梭、康德、席勒等审美现代性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启蒙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超功利性、自律性、反思性,并且在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奠定了文化现代性的主要方面——不确定、差异性、模糊性,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经典 审美现代性 文化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