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9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文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6,共8页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 人类学 文学批评理论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三说
2
作者 甘文平 胡新颖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 20世纪以来,西方批评家乔治·斯坦纳、雷蒙德·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先后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斯坦纳强调文学的倾向性及其对批评家的贡献,但忽视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威廉斯凸显文学的本体论特质,却没有提及马克思的学说;伊格尔顿突出文学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及文学语言的社会意义,而遗漏了普列汉诺夫的贡献。与此同时,以上“三说”都将唯物史观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有鉴于此,我们只有将三者一并考虑,才有可能更近距离地触摸到该体系的全景图。持续引介、研究和总结该领域的相关资源,对我们从宏观上审视和把握其本源样态与发展文脉,以及从微观上洞悉其丰富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批评实践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语言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伦·沃尔德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3
作者 王予霞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密歇根大学教授艾伦·沃尔德潜心于美国左翼文学研究,撰写出里程碑式的学术三部曲,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这既检测出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使左翼文学研究体系自身臻于成熟,终至与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 密歇根大学教授艾伦·沃尔德潜心于美国左翼文学研究,撰写出里程碑式的学术三部曲,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这既检测出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使左翼文学研究体系自身臻于成熟,终至与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并驾齐驱。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爬梳和整理本身,也彰显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沃尔德 学院左翼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的创意写作化与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型
4
作者 许道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创意写作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文学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并促动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连带中国文学批评范式转型。这种新批评范式尝试以创意写作为新视点,借鉴创意写作研究思路,直面当代文学写作事实,积极介入并干预当... 创意写作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文学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并促动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连带中国文学批评范式转型。这种新批评范式尝试以创意写作为新视点,借鉴创意写作研究思路,直面当代文学写作事实,积极介入并干预当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以解当下文学批评困境。它开始走出纸媒文学写作中心,以创意为衡量作品的价值本位,坚持写作的人民性立场,高度认可文学的产业属性,着眼文学创作的生成叙事与生成抒情,鼓励新的作者与写作活动的产生。但这个转型并未完成,其范式本质还是“创意写作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化 文学批评 范式 创意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
5
作者 王轻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在文学人类学批评模式正在探索发展的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学人类学批评在资源选择上,拆解了宗教文化模式,而力图通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考察,来寻求建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石。... 在文学人类学批评模式正在探索发展的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学人类学批评在资源选择上,拆解了宗教文化模式,而力图通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考察,来寻求建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石。在提炼方式上,摈弃了先验论的求证方式,而强调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平等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持续建构。在价值取向上,纠正了专注原始野性的偏狭视角,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点上揭示人追求自由的本质特点,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结合起来考察,具有审美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价值取向 精神文化 研究范式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感悟的体悟,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直觉感悟为基础。作为西方文学批评之一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理性分析的阐释,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还应该结合理性分析的阐释。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文学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深入进行文本分析,达到结合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之处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言说方式 直觉感悟 理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被引量:5
7
作者 阎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20,共5页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学批评传统。这种传统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几经波折和转向,从政治经济批判转向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判。以戴维·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增...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学批评传统。这种传统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几经波折和转向,从政治经济批判转向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判。以戴维·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增添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新方向。哈维建构的空间理论及其阐释框架,为解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哈维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传统 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2,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格义”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从生态批评的困境说起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庆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批评 生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性探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玉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8-206,23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对这一论断的深刻性理解要置于时代文化语境中。其有效性不仅要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更要与当前的文化现实相契合。"文化现实的建构"是理解当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对这一论断的深刻性理解要置于时代文化语境中。其有效性不仅要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更要与当前的文化现实相契合。"文化现实的建构"是理解当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现实性的重要视角,它通过凸显问题意识来提升文学批评的专业化和审美判断力;在政治与市场之间建构开放包容与现实有效互动的新范式,以增强批评的学理性和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学批评 现实性 理论自信 文化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形式”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念然 刘芳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截面,抗战时期文艺理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形成了论争产生之原因或背景、内容与形式的构成问题、"旧形式利用"问题、"民间形式"问题、"民族形式&qu...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截面,抗战时期文艺理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形成了论争产生之原因或背景、内容与形式的构成问题、"旧形式利用"问题、"民间形式"问题、"民族形式"问题之学理性质等核心问题域。"民族形式"论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形成与深化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系列争论和探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注入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并将民族形式的创造放到民族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民族形式创造问题上的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理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论争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放性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亚南 赵雅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22,共5页
实践是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内涵的逻辑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哲学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始终围绕中国在社会革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文艺问题展... 实践是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内涵的逻辑前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性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哲学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始终围绕中国在社会革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文艺问题展开问题对话,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术语范畴、问题框架、研究对象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实践 开放性 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永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64,共5页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同,把文学、文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缺少文学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化转向 文化政治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4-50,82,共8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化 美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俊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性呈现出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反对拒绝任何世界性的绝对民族性,没有完全不带普遍性的特殊性,民族性需要以世界性为坐标、视野和目的,正如普遍性要以特殊性为依存一样,特殊性也不能摆脱普遍性而独立存在,特殊性只不过是被特殊化了的普遍性。摒弃任何世界性的民族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性,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绝对普遍性。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反思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摒弃世界性的绝对特殊性论,又要反对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等弃绝任何特殊性的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坚持以特殊性为基础并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民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民族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1,共4页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学理建设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美学都需要进一步增强理论把握现实文化经验的能力.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语境、问题逻辑与理论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阐释,希望能够促进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建设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语境 问题逻辑 理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调和”与“崇今”: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天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9,172,共12页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李大钊将文学视为社会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东西方文明“差异”论、“美在调和”论为思想基础,提出文学“先声”论、“崇今”论和“心理表现”论,三者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文学批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李大钊将文学视为社会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东西方文明“差异”论、“美在调和”论为思想基础,提出文学“先声”论、“崇今”论和“心理表现”论,三者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文学批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崇今”论,它与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密切相关,表明他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高度重视。文学在揭露现实黑暗、同情底层民众、感化与涵育民族特性之中,预示社会进化的规律,显示社会革命的趋势。也因此,写实和理想构成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差异” “调和” “崇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仅是认识论,而是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生活源泉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形态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艺术标准第一、政治标准第二操作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 哲学基础 理论形态 实践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念然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6-162,共7页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在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实践活动中是具有典范性、方向性的。其核心精神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主导方法是辩证视域下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其话语表述是民族化、大众化和...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在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实践活动中是具有典范性、方向性的。其核心精神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主导方法是辩证视域下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其话语表述是民族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其价值诉求是"孺子牛"精神与中国大众利益的有机结合。鲁迅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是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学批评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晓露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4,共5页
"大众"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关"大众"的论述中包含了不同的批判视角与认知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从文化批判的层面反思了"大众"的被动性和能动性,其... "大众"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关"大众"的论述中包含了不同的批判视角与认知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从文化批判的层面反思了"大众"的被动性和能动性,其中文化精英主义者把"大众"视为有待救赎的对象,反文化精英主义者则强调"大众"的主体意识。而后马克思主义者哈特与奈格里倡导在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行动的结合中来考察"诸众"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化精英主义 反文化精英主义 文化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