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面部骨切开术的若干入路
1
作者 张云高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47-51,共5页
在切除颅底区域的肿瘤手术中,采用颅面部骨切开术入路,可直接暴露深部区域肿瘤,使肿瘤能被完全切除,避免盲目操作,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有利于防止术后感染、保留术后容貌,有利于术后进一步放射治疗,根据不同区域的肿瘤,采用不... 在切除颅底区域的肿瘤手术中,采用颅面部骨切开术入路,可直接暴露深部区域肿瘤,使肿瘤能被完全切除,避免盲目操作,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有利于防止术后感染、保留术后容貌,有利于术后进一步放射治疗,根据不同区域的肿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切开术 颅底肿瘤 颅面骨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与生物可吸收板在下颌骨骨切开术固定中的应力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韩婧 解东平 +2 位作者 王慧珊 周子疌 刘剑楠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比较微型钛板和生物可吸收板在下颌骨骨切开术固定中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下颌骨切开术不同内固定系统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加载力条件下,不同植入物的应力分布以及骨折段位移的改变情况.结果:钛板上受的最大应力... 目的:比较微型钛板和生物可吸收板在下颌骨骨切开术固定中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下颌骨切开术不同内固定系统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加载力条件下,不同植入物的应力分布以及骨折段位移的改变情况.结果:钛板上受的最大应力值为49.8 MPa,可吸收板的最大应力值为4.42 MPa;钛板的最大应力值远远超过可吸收板的最大应力值,但所受应力均小于各自的屈服极限.相对移位对比可见,微型钛板固定下颌骨时,最大位移值为0.1 mm;应用可吸收板固定时,最大位移值为0.2 mm,两者的相对位移均较小.结论:生物可吸收固定系统的刚度和内部强度足以支持下颌骨切开术部位的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板 可吸收板 下颌骨切开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对颞颌关节影响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伟 王大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69,共4页
作者选用8只成年猕猴,经口外行双侧下颌升支斜行切开术,术后分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分别对颞下颌关节凹、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另外两只动物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术后各组动物关节的各个活动表面均未发生明显... 作者选用8只成年猕猴,经口外行双侧下颌升支斜行切开术,术后分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分别对颞下颌关节凹、关节盘和髁状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另外两只动物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术后各组动物关节的各个活动表面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证明下颌升支斜行切开术不会对关节带来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 斜行骨切开术 颞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血管系统重建立体形态构筑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殿绅 王大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2-304,I004,共3页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的血供重建过程。方法:选取9只山羊实施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术后采用微血管铸型及微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升支近段血供及骨活力得以保存,未剥离的骨膜血管及其吻合支多于剥离侧...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的血供重建过程。方法:选取9只山羊实施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术后采用微血管铸型及微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升支近段血供及骨活力得以保存,未剥离的骨膜血管及其吻合支多于剥离侧,附丽的翼内肌对血供重建发挥重要作用。在提示正颌外科术后血管系统重建方面,血管铸型法优于微血管造影及墨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 骨切开术 血管铸型 血供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切开术在断根拔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景泉 程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12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旨在保留牙槽脊形态的拔除断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5例拔牙断根在根尖1/3处常规需要用翻瓣去骨法的牙根颊侧根尖处骨切开后用三角挺拔除断根,观察牙槽脊愈合后形态的改变。结果三个月后牙槽脊愈合良好,牙槽脊宽度与高...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旨在保留牙槽脊形态的拔除断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5例拔牙断根在根尖1/3处常规需要用翻瓣去骨法的牙根颊侧根尖处骨切开后用三角挺拔除断根,观察牙槽脊愈合后形态的改变。结果三个月后牙槽脊愈合良好,牙槽脊宽度与高度较常规颊侧翻瓣去骨法明显改善。结论骨切开术是临床拔除断根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切开术 断根 牙槽脊宽度 牙槽脊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结合正畸治疗上颌前突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占巍 郑迎 赵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上颌前突的方法。方法:选择19例上颌前突患者,行术前正畸治疗,择期行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术后正畸排齐上下牙列;术后做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外观改善及正常的咬合关...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上颌前突的方法。方法:选择19例上颌前突患者,行术前正畸治疗,择期行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术后正畸排齐上下牙列;术后做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外观改善及正常的咬合关系,SNA达到正常范围,ANB角明显减小。讨论: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结合术前术后正畸是治疗上颌前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上颌前部阶段性骨切开术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下颌支垂直骨切开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7
作者 赵强 胡静 +3 位作者 李航 艾鸿欧 韩国红 王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9-1161,共3页
目的:建立经口内途径的下颌支垂直骨切开术(IVRO)动物模型,为正颌外科的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方法:选用恒河猴建立IVRO动物模型。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恒河猴IVRO模型,为IVRO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形态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 下颌支垂直骨切开术 正颌外科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血供代偿的定量研究
8
作者 郑谦 王翰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9-101,共3页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对8只山羊单侧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4周、8周近心骨段及其附丽软组织的血流量进行定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术后4周,近中骨段附着的嚼肌、翼内肌血流量代偿性增加83%~100%,近心骨段血流量已恢...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对8只山羊单侧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4周、8周近心骨段及其附丽软组织的血流量进行定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术后4周,近中骨段附着的嚼肌、翼内肌血流量代偿性增加83%~100%,近心骨段血流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8周,附丽软组织的血供代偿进一步加强,嚼肌、翼内肌血波量分别为正常水平的4.27倍和4.8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 血供 骨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切开术及其在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9
作者 聂旭光 张子桂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8-41,共4页
通过颌骨切开来暴露颌面深部的病变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术进路。上颌骨旋转术、上颌骨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下颌骨旋转术、下颌升支矢状切开术以及下颌升支垂直切开术等手术进路在临床上有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结... 通过颌骨切开来暴露颌面深部的病变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术进路。上颌骨旋转术、上颌骨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下颌骨旋转术、下颌升支矢状切开术以及下颌升支垂直切开术等手术进路在临床上有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结合近期文献综述了各种颌骨切开术及其在颌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切开术 口腔外科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在治疗上颌骨骨折错位愈合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朝奎 郭维治 李红良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3期206-207,共2页
目的:探讨治疗上颌骨错位愈合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进行复位及 坚强内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错位愈合6例。结果:6例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是 治疗上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有效方... 目的:探讨治疗上颌骨错位愈合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进行复位及 坚强内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错位愈合6例。结果:6例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是 治疗上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效果 愈合 骨切开术 上颌 坚强内固定 临床 方式 复位 水平 有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改良“L”形骨切开术降低颧骨颧弓突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鄢鹏 马永清 +4 位作者 祝颂松 李继华 罗恩 冯戈 胡静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692-1694,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型"L"形骨切开术降低颧骨颧弓突度的可行性与美容效果。方法:经口腔唇颊侧前庭沟切口,用"L"形骨切开术切开颧骨体前部,通过发际内皮肤小切口将颧弓根部完全折断,将松动的颧骨颧弓复合体内推后用...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型"L"形骨切开术降低颧骨颧弓突度的可行性与美容效果。方法:经口腔唇颊侧前庭沟切口,用"L"形骨切开术切开颧骨体前部,通过发际内皮肤小切口将颧弓根部完全折断,将松动的颧骨颧弓复合体内推后用螺钉固定。结果:通过43例患者的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整形与美容效果。结论:采用口内-耳前联合入路行"L"形骨切开术,是一种具有操作简便、固位稳定与较低颧面部软组织下垂风险的缩小颧骨颧弓突度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骨切开术 颧弓减低 螺钉固定 发际内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升支垂直/斜行骨切开术涉及骨性标志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杰 姜德建 +1 位作者 胡静 戚孟春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279-280,共2页
目的测量分析成年人下颌升支与垂直或斜行骨切开术相关的骨性标志。方法收集成年离体下颌骨标本105例(男54例,女51例)。测量下颌孔最下点、下颌孔后点与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观察下颌孔最下点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的垂直向关系,... 目的测量分析成年人下颌升支与垂直或斜行骨切开术相关的骨性标志。方法收集成年离体下颌骨标本105例(男54例,女51例)。测量下颌孔最下点、下颌孔后点与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观察下颌孔最下点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的垂直向关系,翼肌粗隆最上点与下颌孔最下点的垂直向关系,以及下颌升支外侧隆突存在的比例。结果下颌孔最下点到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男性为16.12nm,女性为16.03mm;最小距离男性为11.20nm,女性为10.68nm。下颌孔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性为13.50nm,女性为13.60mm;最小距离男性为10.06nm,女性为10.18mm。90.17%的标本下颌孔最下点低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85.34%的标本下颌升支翼肌粗隆最上点超越下颌孔最下点平面;72.41%的升支外侧隆突明显存在。结论下颌孔最下点及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女相似,无性别差异。在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水平距升支后缘8.10nm作骨切开线一般可以避开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升支内侧翼内肌附着有利于近心骨段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孔 翼肌粗隆 下颌升支外侧隆突 垂直骨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鼻唇形态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雨墨 李继华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1133-1137,共5页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是外科矫正上颌骨发育异常的常用方法,上颌骨移动后鼻唇形态发生相应变化,该文针对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对鼻唇形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文献回顾。
关键词 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鼻翼收缩缝合 鼻整形 鼻唇软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唇腭裂患儿第二期植骨的前颌骨骨切开术和裂隙区组织重建
14
作者 胥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443-443,共1页
本研究介绍一种用于双侧唇腭裂患儿的第二期牙槽骨植骨的外科手术方法,该方法采用前颌骨骨切开并进行裂隙区组织重建。
关键词 骨切开术 组织重建 腭裂患儿 双侧 外科手方法 牙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软骨切开术抢救窒息患者2例报告
15
作者 侯艳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环状软 抢救现场 骨切开术 患者 窒息 气管切开 呼吸困难 开放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切开术的骨沉陷
16
作者 谭燕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01年第12期884-884,共1页
关键词 单侧唇腭裂 上颌骨切开术 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体矢状劈开的下颌枝“C”形骨切开术
17
作者 王俊明 傅成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1976年第1期40-40,共1页
Hayes叙述了一种改进的骨切开术,以矫正下颌小颌和退颌畸形。这种手术兼有下颌支“C”形切开术和下颌支矢状劈开的优点。作者已对七个病人施行了下颌体矢状劈开的下颌支“C”形切开术。体会到此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能收到... Hayes叙述了一种改进的骨切开术,以矫正下颌小颌和退颌畸形。这种手术兼有下颌支“C”形切开术和下颌支矢状劈开的优点。作者已对七个病人施行了下颌体矢状劈开的下颌支“C”形切开术。体会到此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能收到外科矫形的效果,可恢复咀嚼功能,而不易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且有骨断面接触充分以保证愈合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 骨切开术 下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外科用于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效果及精确度评价
18
作者 魏一源 孙晓爽 +4 位作者 赵庆 吴一凡 葛涵 叶斌 李继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4-272,共9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导板和板引导下的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精确度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方法分... 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导板和板引导下的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精确度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方法分为数字化外科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通过对数字化外科组术前设计模型及术后模型的拟合比对、定量分析评价虚拟手术设计的精确性,分析传统模型外科组及数字化外科组的上颌骨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手术位移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半年满意度调查。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字化外科组术前设计模型与实际术后模型之间的线性距离和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数字化外科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患者各个标志点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21例患者,数字化外科组129例,男35例,女94例,年龄为(24.5±6.5)岁;传统模型外科组92例,男28例,女性64例,年龄为(27.7±5.4)岁。数字化外科组中术前设计模型与实际术后模型之间线性距离差为(1.23±0.35)mm,角度差为2.48°±0.31°。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组患者上颌骨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手术位移量测量中,数字化外科组与传统模型外科组右上颌尖牙牙尖点、左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尖点(U3R、U6L)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量分别比较[(6.72±1.57)mm vs.(4.07±2.14)mm、(4.73±2.07)mm vs.(1.62±1.8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数字化外科组除1例牙根损伤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模型外科组则出现3例腭瘘,4例牙根损伤,2例骨不连,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数字化外科组[(9.8%,9/92)vs.(0.8%,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外科组术后94.5%(122/129)的患者满意度评分>3分,传统模型外科组术后有89.1%(82/92)的患者满意度评分>3分,2组患者对手术效果都很满意。结论相对于传统模型外科,在数字化导板及板指导下,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精确度高,术后效果好,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 计算机辅助 牙颌面畸形 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 虚拟手 传统模型外科 数字化外科导板 三维分析
原文传递
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雅娴 李玉如 彭德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00-1403,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错颌畸形成人患者,依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即接受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 目的比较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错颌畸形成人患者,依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即接受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改良组,接受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微创组。统计两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牙齿位置移动变化量、软组织变化量、硬组织变化量。结果微创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短于改良组(P<0.05);术后1、2、3个月微创组牙位置变化量均大于改良组(P<0.05);两组软组织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硬组织上颌骨前后突距离、上颌骨鼻距离、A点至颧弓的垂直距离、上颌骨硬组织高度变化量均大于微创组(P<0.05),两组硬组织A点至第二上臼齿的垂直距离、上颌骨第二上臼齿的硬组织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成人正畸牙移动效果相仿,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方面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更具优势,但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上颌骨和下颌骨调整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 成人 微创 皮质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导板引导下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周杨一帆 张京剧 +4 位作者 廖崇珊 李思进 倪可人 时函 康非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索三维(three dimensions,3D)打印导板引导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24例成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 目的:探索三维(three dimensions,3D)打印导板引导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24例成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正畸治疗,研究组在关闭间隙开始时实行3D打印导板引导下的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术后加力方式同对照组。分别对2组患者软硬组织变化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SN连线交角)的变化值为(-1.49±2.18)°,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交角)为(-5.63±3.39)°,NA-Apo(颌突角)为-4.10(-4.60,-2.00)°,U1-Apo(上中切牙突距)为(-3.10±0.95) 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牙齿的每月平均移动距离[(0.90±0.21) mm]显著大于对照组[(0.54±0.15) mm],术后的牙根均未损伤,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程度、牙周探诊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骨性Ⅱ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掩饰性治疗中,辅助3D打印引导下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可有效实现上颌前牙的整体移动,缩短治疗时间,手术并发症较少,是骨性Ⅱ类患者掩饰性正畸治疗有效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Ⅱ类 3D打印 皮质切开 正畸牙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