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髂前下棘封闭实验预测髂前下棘撞击综合征患者行髋关节镜手术疗效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1
作者 彭观荣 黄小华 +2 位作者 杨德盛 张源林 袁贤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65-074,共10页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封闭实验对髂前下棘撞击综合征(subspine impingement,SSI)患者施行关节镜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诊断为SSI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封闭实验对髂前下棘撞击综合征(subspine impingement,SSI)患者施行关节镜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诊断为SSI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45.90±9.12)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先进行超声引导定位下的AIIS局部麻醉(4 mL2%利多卡因)进行封闭实验,随后再进行髋关节镜探查手术。在手术前,通过X光片、三维计算机断层成像(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手段对疾病进行了确诊,手术后复查三维CT以评估减压效果。研究中比较了封闭实验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国际髋关节功能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的变化,以及髋关节镜手术前后的iHOT-12评分、改良Harris髋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scores,mHHS)、髋关节功能的日常活动评量(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HOS-ADL),以及术后六个月的VAS满意度评分,用以评估局部封闭实验效果与髋关节镜手术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在超声引导下AIIS封闭实验后,VAS评分下降显著,iHOT-12评分显著升高,二者的变化在统计学上都非常显著(P<0.001)。髋关节镜手术后6个月,iHOT-12、HOS-ADL及mHHS评分显著升高(P<0.001)。 此外,封闭实验后iHOT-12评分与髋关节镜术后iHOT-12评分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6,P<0.001)。 髋关节镜术后,86.7%的患者被评分为“显效”或“非常满意”,如仅对封闭实验有效的患者进行髋关节镜手术,有效率将提高到93.3%。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下AIIS封闭实验可作为SSI患者髋关节镜手术疗效的一种预判方法,髋关节镜下能对AIIS充分减压且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关节镜检查 前下 髂前下棘撞击 盂唇损伤 股骨髋臼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镜下治疗低位髂前下棘撞击1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晏涛 张俊阳 郜玉忠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临床上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与股骨近端的撞击是髋部关节外撞击的新概念,作为关节外髋部疼痛源之一往往被忽视[1-3]。有研究显示,髋关节镜手术虽对关节内股骨髋臼撞击患者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49%患者在髋关... 临床上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与股骨近端的撞击是髋部关节外撞击的新概念,作为关节外髋部疼痛源之一往往被忽视[1-3]。有研究显示,髋关节镜手术虽对关节内股骨髋臼撞击患者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49%患者在髋关节镜术后效果并不理想,复查时出现髂前下棘肥大,并再次通过髋关节镜翻修手术纠正髂前下棘撞击而取得满意疗效[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下棘撞击 关节镜 髋关节
原文传递
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伟铭 曹学伟 赵彩琼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 目的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髋关节镜下行盂唇修复术、髂前下棘成形术及股骨成形术。术前利用X线片、三维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术后复查CT了解减压情况。选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HOS-ADL),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ip outcome score-sports specific subscale,HOS-S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随访(10.2±5.6)个月。CT提示该组患者均为髂前下棘Ⅱ型增生。患者术前HOS-ADL、HOS-SSS、mHHs评分分别为(50.8±8.3)分、(42.6±10.5)分、(60.5±13.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6.3±9.6)分、(83.8±8.5)分、(85.6±10.2)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术前VAS评分为(5.4±3.5)分,术后6个月时为(1.6±0.8)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论利用髋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能对髂前下棘充分减压并可有效缓解症状,其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下 髂前下棘撞击 盂唇损伤 股骨髋臼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失败的原因分析
4
作者 徐留洋 彭建平 +4 位作者 李扬 肖飞 朱俊峰 沈超 陈晓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150-155,共6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SSI)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治疗的症状性SSI髋关节术后翻修病例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22~35(28.1±3.9...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SSI)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治疗的症状性SSI髋关节术后翻修病例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22~35(28.1±3.9)岁,左髋19例、右髋23例。所有患者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国际髋关节评分33(iHOT-33)评估患者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变化。通过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失败原因。结果通过翻修手术后,末次随访的iHOT-33评分由术前的(48.7±8.7)分增至术后的(78.4±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01);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主要因素为漏诊或误诊(64.29%,27/42)、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21.43%,9/42)、股骨前倾角异常(9.52%,4/42)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4.76%,2/42)。结论漏诊或误诊、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是SSI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前下撞击 外科手术 关节镜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