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宗丽 谢芝勋 +5 位作者 谢丽基 刘加波 谢志勤 庞耀珊 邓显文 范晴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副黏病毒 圆环病毒 二重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抗鸭副黏病毒病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成连贵 齐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7478-7479,共2页
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治鸭副黏病毒病的途径。分离出1株鸭副黏病毒,经鉴定并命名为鸭PMV DY-1株,并以此毒株作为免疫毒株,应用非鸡新城疫免疫健康鸡群作为免疫蛋源,制备鸡抗鸭副黏病毒病高免卵黄抗体,经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试验应用。结果表明... 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治鸭副黏病毒病的途径。分离出1株鸭副黏病毒,经鉴定并命名为鸭PMV DY-1株,并以此毒株作为免疫毒株,应用非鸡新城疫免疫健康鸡群作为免疫蛋源,制备鸡抗鸭副黏病毒病高免卵黄抗体,经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试验应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的高免卵黄抗体应用效果良好,安全、高效,是目前紧急预防治疗鸭副黏病毒病较有效、较经济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副黏病毒 卵黄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野水鸭Ⅰ型副黏病毒病HI免疫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3
作者 曾强 张济培 +4 位作者 张福英 刘佑明 林镇城 张方愉 邱明贤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51-54,共4页
试验采用鸭副黏病毒GSFY株(A苗)、GSBY株(E苗)油乳剂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NH株(N苗)油乳剂灭活疫苗对7d、14d和21d的美国野水鸭分别进行不同剂量和不同次数的免疫,检测各实验组鸭的HI抗体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美国野水鸭分别免疫后... 试验采用鸭副黏病毒GSFY株(A苗)、GSBY株(E苗)油乳剂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NH株(N苗)油乳剂灭活疫苗对7d、14d和21d的美国野水鸭分别进行不同剂量和不同次数的免疫,检测各实验组鸭的HI抗体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美国野水鸭分别免疫后,HI抗体A苗21d和E苗14d时分别达4.55log和5.27log以上,维持时间为35~42d以上。N苗除3次免疫组21d时达到4.0log以上维持时间21~28d外,1次和2次免疫组均不能达到4.0log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对美国野水鸭作I型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尤以3次免疫为佳.3个不同来源毒株的灭活疫苗以GSBY株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野水 鸭副黏病毒 免疫 HI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鸭源副黏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 被引量:7
4
作者 吴焕荣 刁有祥 +4 位作者 李宏梅 颜赟 孙杰 李瑶瑶 孙洪磊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3,共5页
以抗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副黏病毒(DPMV)的方法。以建立的IFA对DPMV人工感染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DPMV,但不同时间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 以抗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副黏病毒(DPMV)的方法。以建立的IFA对DPMV人工感染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DPMV,但不同时间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器官不同。脾脏、胸腺、法氏囊、肠道、肝脏、肺脏DPM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明这些器官为DPMV的主要靶器官。在所检测的阳性组织中,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IFA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PMV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MV进行检测和抗原定位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荧光 鸭副黏病毒 检测 抗原定位
原文传递
免疫鸭体内副黏病毒的分离及其F基因的分子特征
5
作者 杨建朋 毕振威 +2 位作者 欧阳伟 王永山 刁有祥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3-499,共7页
为分析当地鸭副黏病毒流行状况及其融合蛋白(F)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江苏省某新城疫疫苗免疫过的鸭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和中和试验鉴定为鸭副黏病毒,命名为JS0920株。生物学特性分析,9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3;... 为分析当地鸭副黏病毒流行状况及其融合蛋白(F)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江苏省某新城疫疫苗免疫过的鸭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和中和试验鉴定为鸭副黏病毒,命名为JS0920株。生物学特性分析,9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3;9日龄SPF鸡胚的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47.7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875,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为2.7。用该病毒的培养物(鸡胚尿囊液)经肌肉注射攻毒,鸭的发病率为70%,死亡率为40%;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用RT-PCR方法扩增该分离毒株的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S0920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2%和99.5%,与免疫预防用的LaSota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0%和92.2%;其多肽裂解位点为112R-R-Q-R-R-F117,具有高致病性鸭副黏病毒毒株的分子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JS0920株与LaSota株的基因型不同,JS0920株为基因IX型,与F48E9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试验结果对认识当前DPMV的流行和变异现状以及疫苗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副黏病毒 F基因 基因IX型 分子特征
原文传递
仙湖肉鸭Ⅰ型副黏病毒病HI免疫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6
作者 曾强 林镇城 +4 位作者 张济培 张福英 刘佑明 张方愉 邱明贤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3年第10期2-4,共3页
试验采用鸭副黏病毒GSFY株(来源于番鸭)和GSBY株(来源于樱桃谷鸭)油乳剂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NH株)油乳剂灭活疫苗对7d、14d和21d的仙湖肉鸭分别以不同剂量和不同免疫次数进行免疫,检测各试验组鸭的HI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免疫仙湖... 试验采用鸭副黏病毒GSFY株(来源于番鸭)和GSBY株(来源于樱桃谷鸭)油乳剂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NH株)油乳剂灭活疫苗对7d、14d和21d的仙湖肉鸭分别以不同剂量和不同免疫次数进行免疫,检测各试验组鸭的HI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免疫仙湖肉鸭的HI抗体达到4.0log2以上的时间为28d左右,维持时间至45d左右;3次免疫的效果明显要好于1次和2次免疫,且抗体维持在4.0log_2以上水平的时间较长;对仙湖肉鸭作Ⅰ型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尤以3次免疫为佳,3个不同来源毒株的灭活疫苗以GSBY株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湖肉 鸭副黏病毒 免疫 HI抗体
原文传递
一例鸭新城疫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7
作者 韩艳杰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20年第9期50-50,共1页
鸭副黏病毒病又叫鸭新城疫,是由鸭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导致鸭发生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病原是鸭副黏病毒,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2019年12月,一鸭场陆续出现鸭只死亡,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鸭副黏病毒病又叫鸭新城疫,是由鸭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导致鸭发生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病原是鸭副黏病毒,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2019年12月,一鸭场陆续出现鸭只死亡,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鸭新城疫病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病鸭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浆膜炎 混合感染 实验室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 新城疫 鸭副黏病毒 呼吸道症状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