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CTA技术的单侧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万贝贝 谢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的2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光视公司RTVue XR 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测量,包括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周围300µm区域的视网膜(FD300)的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与对照组组相比,健侧眼组SCP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均降低(P均<0.05);与患侧眼组相比,健侧眼组SCP全层VD、SCP上半侧VD、SCP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颞侧VD、SCP旁中心凹上方VD、SCP旁中心凹鼻侧VD、SCP旁中心凹下方VD、DCP全层VD、DCP上半侧VD、DCP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颞侧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DCP旁中心凹鼻侧VD、DCP旁中心凹下方VD均升高,SCP中心凹VD、DCP中心凹VD、AI、CMT均降低(P均<0.05)。结论基于OCTA技术观察到单侧RVO患者的健侧眼黄斑区部分微血管血流密度已发生下降,但降低程度不及患侧眼,且健侧眼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健侧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 脉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黄而强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2965-2967,共3页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RVD)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漳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0例59眼纳入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资料基本匹配正常...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RVD)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漳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0例59眼纳入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资料基本匹配正常体检者25例50眼纳入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OCTA检查,并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范围的视网膜区,获取并比较黄斑胖中心凹区浅层与深层的RVD水平。结果:对照组浅层平均RVD、颞侧RVD、鼻侧RVD水平均低于深层(P<0.05),上方RVD、下方RVD水平与深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浅层平均RVD、颞侧RVD、鼻侧RVD水平均低于深层(P<0.05),上方RVD、下方RVD水平与深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浅层与深层平均RVD、颞侧RVD、鼻侧RVD、上方RVD及下方RV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A可较为便利、安全获取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血流信号,可运用于评估患者视网膜微循环受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黄斑 视网膜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焦亚 付碧波 +4 位作者 叶波 黄银花 章晖 贺文山 陈小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方法将我院首诊为RRD并且通过玻璃体切割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稳定1 a的患者42例(42眼)的患眼纳入RRD组,患眼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A,同时选择健康眼42例(42眼)为对照组B。对所有入选者均行BCVA和OCTA检查。比较RRD组与各对照组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患眼BCVA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依次为:RRD组:0.422 4±0.089 3、0.483 6±0.074 8、0.527 1±0.039 0;对照组A:0.469 3±0.112 5、0.550 0±0.074 0、0.546 2±0.034 3;对照组B:0.561 9±0.053 7、0.611 2±0.035 2、0.562 6±0.0304。RRD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相比血流密度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RD组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9、0.654,均为P=0.000),浅层视网膜血管丛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0.103)。结论 RRD复位术后1 a患眼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低,血流量没有完全恢复,且BCVA与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OCTA能客观有效地分层量化黄斑区血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血流密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被引量:8
5
作者 吕湘云 艾明 +1 位作者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 50%±7. 10%,相比对照组的44. 11%±5. 72%更小(P=0. 026)。试验组CRT为(211. 95±30. 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 38±15. 63)μm更薄(P <0. 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 34±0. 10) mm^2、47. 67%±9. 13%,与对照组的(0. 30±0. 01) mm^2、49. 70%±6. 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 450,P=0. 041;对照组:r=-0. 527,P=0. 014)。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中央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泉 冯志坚 +3 位作者 杨晓燕 张远平 查旭 张鸿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797-803,共7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132例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65例、腹膜透析组67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132例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65例、腹膜透析组67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SA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分析6 mm×6 mm黄斑区范围,检查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透析前两组患者Hb、SAB、Scr、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Hb、SAB均高于透析前(P<0.05),Scr、BUN均低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Hb、SAB透析前后差值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Scr、BUN透析前后差值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②透析前两组患者IL-6、hs-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IL-6、hs-CRP均低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IL-6、hs-CRP差值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③透析前两组患者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及FD300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及FD300血流密度均高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FD300血流密度差值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④透析前,两组患者FAZ面积、FAZ周长、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透析后FAZ面积、FAZ周长、AI较透析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后FAZ周长低于透析前(P<0.05),AI高于透析前(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FAZ面积、FAZ周长、AI差值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⑤腹膜透析组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但两组低血压、低血糖、腹膜炎、脑水肿及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较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对肾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能降低内视网膜中层、内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但产生的炎症因子较多,导致FAZ形态学改变,AI增大,临床治疗应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的透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糖尿病肾病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黄斑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RT-OCTA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微微 黄胜海 +4 位作者 郑燕 左菁菁 钱珊珊 周挺业 林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91-1395,共5页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眼,分别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和DART-OCTA检查观察BRVO黄斑区影像学特点,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并对DART-OCTA图像中病变累及区与非累及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1眼中,FA、OCTA、DART-OCTA检查可对毛细血管灌注成像者分别为10、14、34眼,三种检测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比较,DART-OCTA较FA和OCTA对缺血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敏感性更高。DART-OCTA检查中,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患者病变累及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低于非累及区(0.65±0.20/mm vs 1.16±0.31/mm, 0.41±0.16/mm vs 1.06±0.38/mm,均P<0.0001)。结论:DART-OCTA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断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成像,采用其观察累及黄斑区的BRVO时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受黄斑出血的影响最小,对伴有明显视网膜出血的BRVO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毛细血管灌注成像 黄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经治疗的CSC与PCV黄斑区及脉络膜微血管血流比较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尹心恺 戴荣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2-840,共9页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单眼CSC患者20例20眼、单眼PCV患者16例16眼及健康对照19人19眼。所有受试眼均采用Optovue OCTA仪进行中心凹6 mm×6 mm扫描,并采用内置ReVue软件自动测量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RVD)、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DRVD)、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周围300μm环形区域内血流密度。采用Optovue OCTA HD模式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CSC、PCV患眼CFT、SFCT与OCTA测量血流密度、FAZ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SC组、PCV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44、9.006、5.617,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增加,PCV组受检眼中心凹区SRV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SC组比较,PCV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个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3,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V组和CSC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检眼ORVD和CC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931、19.412,均P<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ORVD和CCVD均明显减小,PCV组受检眼CCVD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SC组受检眼ORVD较PCV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组CF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9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和PCV组比较,CSC组受检眼CFT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个组间SFCT、FAZ面积、FAZ周长及FAZ环形区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83、0.906、0.819、1.530,均P>0.05)。CSC组中CFT与旁中心凹区DRVD、ORVD测定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5、-0.516,均P<0.05);PCV组中CFT与ORVD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r=-0.585,P<0.05)。CSC组和PCV组中SFCT与各血流密度和FAZ相关参数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区浅层毛细血管充血、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可能为CSC和PCV早期共同的病理机制,外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是2种疾病CFT变化共同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观察及中医证型研究
9
作者 张梅珍 刘求红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8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不同中医证型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98例(192眼)设为糖尿病组,并根据VOLK镜+90D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结果分为2个亚组,即... 目的:探讨糖尿病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不同中医证型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98例(192眼)设为糖尿病组,并根据VOLK镜+90D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结果分为2个亚组,即有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且处于非增殖期者设为糖尿病非增殖组(NPDR组) 46例(91眼),无视网膜病变者设为糖尿病0期组52例(101眼);另选取正常健康人44例(84眼)设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受试者均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查,获得视网膜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FAZ面积值。比较各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FAZ面积,同时对糖尿病患者不同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中医证型与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中男、女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病程≥10年者血流密度低于病程<5年者(P<0.05);病程5~10年者血流密度与病程<5年、病程≥10年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糖尿病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糖化血红蛋白>9%患者黄斑血流密度低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7%~9%者(P<0.05),FAZ面积大于<7%、7%~9%者(P<0.05);糖化血红蛋白7%~9%者黄斑区血流密度低于糖化血红蛋白<7%者(P<0.05),FAZ面积大于糖化血红蛋白<7%者。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糖尿病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低于痰湿内蕴证及阴虚内热证(P<0.05);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FAZ面积均大于痰湿内蕴证、阴虚内热证(P<0.05),阴阳两虚证FAZ面积大于气阴两虚证(P<0.05)。空腹血糖水平与黄斑血流密度、FAZ面积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餐后2 h血糖水平与黄斑血流密度存在负相关(P<0.05),与FAZ面积存在正相关(P<0.05)。糖尿病NPDR组、糖尿病0期组、对照组黄斑区血流密度、FAZ面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糖尿病NPDR组、0期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NPDR组黄斑区血流密度值低于糖尿病0期组(P<0.05);糖尿病NPDR组FAZ面积大于糖尿病0期组及对照组(P<0.05),糖尿病0期组FAZ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在其中心视力未受影响时,无论其眼底有无视网膜病变改变,其黄斑区血流密度及FAZ面积都已出现有意义的改变,且随病情进展而加重;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FAZ面积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 黄斑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 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 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 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深浅血流 黄斑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11
作者 杨娜 温晓英 张月玲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81-285,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术后1、3、6 mo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OCT、OCTA指标变化特征,包括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血流密度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与CBFA、DEZA、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 mo时患者BCVA分别为1.75±0.79、1.49±0.53、1.08±0.44,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3、6 mo,患者CBFA分别为1.67±0.24、1.82±0.13、1.94±0.15 mm 2,DEZA分别为813.27±453.16、590.89±421.38、427.58±385.34μm,血流密度分别为24.36±7.81、27.74±8.12、31.54±8.59,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 mo,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DEZA、血流密度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CBFA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P<0.05);术后3、6 mo时,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CBFA、血流密度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DEZA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6 mo,CBFA、血流密度及DEZA均为BCVA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MHRD患者术后视功能逐渐提升,且与术后CBFA、DEZA、血流密度密切相关,建议术后定期监测OCT、OCTA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功能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 椭圆体带缺损直径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血流灌注状态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嘉琦 俞莹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血流灌注状态,分析其与视野缺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NTG患者70例(70只眼)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医院就诊的同年龄段... 目的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血流灌注状态,分析其与视野缺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NTG患者70例(70只眼)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医院就诊的同年龄段的健康志愿者49例(49只眼)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线性密度(MSRVLD)、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灌注密度(MSRP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及观察组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MD),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SRVLD:观察组黄斑区下方及鼻侧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下方)=4.041,P=0.000;t_(鼻侧)=2.945,P=0.004)。(2)MSRPD:观察组黄斑区下方及鼻侧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下方)=3.291,P=0.001;t_(鼻侧)=2.924,P=0.004)。(3)黄斑中心凹FAZ:观察组黄斑中心凹FAZ面积为(0.21±0.13)mm^(2),对照组为(0.23±0.17)mm^(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观察组MD与MSRVLD、MSRPD呈正相关(r_(MSRVLD)=0.387,r_(MSRPD)=0.402,均P=0.001)。结论NTG患者黄斑区存在血流灌注不足,且与M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视网膜浅层血流灌注 视野平均缺损 黄斑视网膜浅层血管线性密度 黄斑视网膜浅层血管灌注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糖尿病黄斑缺血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嘉红 王建伟 陶永健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疾病进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血管结构改变、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检查方法往往难以精准捕捉DMI的细微变化。近年来,光学...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疾病进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血管结构改变、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检查方法往往难以精准捕捉DMI的细微变化。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的出现,为DM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OCTA技术不仅具有无创、安全、成像迅速的优点,而且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视网膜血管图像,为DMI的定性和定量描述提供可能。OCTA技术能够直观地展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变化,还能够揭示DMI患者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丛的病变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DMI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糖尿病性眼病所致的视力下降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文章综述OCTA在黄斑缺血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更深入了解D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缺血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中央凹无血管 浅层毛细血管 深层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评估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仇蕊倩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0只眼)。通过OCTA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盘血流密度(DBD)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硅油填充眼内后,患者1、3个月BCVA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6月BCVA差于术后1、3个月(均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3个月黄斑区SCP、DCP、FAZ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SCP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术后1、3个月视盘血流密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密度降低(均P<0.05)。结论使用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对于评估视力预后,监测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及结构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脱离 硅油 黄斑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 被引量:28
15
作者 郑丹 庞东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黄斑血流密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区血流情况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邱奥望 袁冬青 +3 位作者 朱鸿静 顾晨烽 刘庆淮 张薇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视网膜光凝术 黄斑血管密度 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恒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4-878,共5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2例(62眼)作为病例组,同期以年龄、性别等为匹配条件...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2例(62眼)作为病例组,同期以年龄、性别等为匹配条件选取健康者36人(3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扫描模式对两组受试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C)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范围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等参数进行测量。病例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每月注射1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病例组患者各项视网膜血流参数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病例组患者治疗后的BCVA与各项视网膜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病例组患者SVC血流密度、旁中心凹SVC血流密度、DVC血流密度、旁中心凹DVC血流密度、FD-300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病例组患者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FAZ面积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FAZ面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A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例组患者BCVA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病例组患者BCVA与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AI均呈正相关性(r=0.341、0.339、0.308,P=0.013、0.015、0.042),BCVA与FAZ面积呈负相关性(r=-0.337,P=0.017)。结论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血流密度等参数存在异常,经雷珠单抗治疗后部分参数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视网膜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CTA对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黄斑血管密度的定量分析
18
作者 胡瑾 朱德军 +2 位作者 王娟 刘文舟 邹文青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964-967,F0002,共5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及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VD)、血管灌注密度(PD)及黄斑区(FAZ)面积(FAZ Area)、周长(FAZ Perimeter)、...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及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VD)、血管灌注密度(PD)及黄斑区(FAZ)面积(FAZ Area)、周长(FAZ Perimeter)、形态指数(FAZ Circularity)的影响。方法 收集68位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8只眼纳入研究,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依次分为3组:A组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HbA1c<7%)20人、B组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一般(7%≤HbA1c≤10%)18人、C组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佳(HbA1c>10%)20人。招募2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D。所有受试者行OCTA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及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及黄斑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结果 A组、B组、C组、D组的黄斑中心凹血管线性密度(VCD)与黄斑中心凹血管灌注密度(PCD)分别为9.30、9.00、10.65、11.25 mm和0.17、0.17、0.19、0.20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的黄斑旁中心凹血管线性密度(VID)与黄斑旁中心凹血管灌注密度(PID)分别为22.20、21.45、20.70、22.70 mm~2和0.40、0.39、0.39、0.41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的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VFD)与黄斑区血管灌注密度(PFD)分别为21.00、20.20、19.90、21.45 mm~2和0.39、0.37、0.37、0.39 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的黄斑中心凹区的面积、周长与形态指数分别为0.38、0.40、0.31、0.25mm~2,2.48、2.81、2.32、2.13 mm和0.68、0.61、0.57、0.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浅层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及黄斑区的血管线性密度和血管灌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这使得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变化的观察时间提早到眼底照相发生改变之前,且黄斑旁中心凹区缺血发生早于黄斑中心凹区。无DR的糖尿病患者FAZ区面积和周长均高于正常人,形态指数均低于正常人,但与HbA1c升高不同步,其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 血管线性密度 血管灌注密度 黄斑中心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患者黄斑血流和结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9
作者 商齐飞 羊燕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0期1363-1366,共4页
青光眼是一类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变薄及特征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疾病[1],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预期到2040年全世界青光眼发病人数将达到1.118亿[2]。在全球范围内因青光眼导致的致盲率仅低于白内... 青光眼是一类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变薄及特征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疾病[1],伴随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预期到2040年全世界青光眼发病人数将达到1.118亿[2]。在全球范围内因青光眼导致的致盲率仅低于白内障,同时与白内障相比,青光眼致盲性具有不可逆性[3-4]。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为青光眼主要类型之一,患者发病隐匿,一般到疾病中晚期才出现视力降低等临床表征[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比 黄斑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视野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检测中高度近视青年黄斑区血流的研究
20
作者 金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1期58-62,共5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检测中高度近视青年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探讨眼球各项参数与血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8~40岁中高度近视患者及正常人群6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将纳入的眼数分...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检测中高度近视青年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探讨眼球各项参数与血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8~40岁中高度近视患者及正常人群6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将纳入的眼数分为中高度近视组(-9.00 D≤等效球镜度数<-3.00 D)和正常对照组(等效球镜度数≥0 D),各30眼(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眼轴及OCTA检查,收集浅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SCP FAZ)面积、深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DCP FAZ)面积、浅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密度(SCP MVD)、深层毛细血管丛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密度(DCP MVD)、脉络膜毛细血管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密度(CC MVD)以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眼球参数(眼压、等效球镜度及眼轴、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黄斑区OCTA结果 ,分析等效球镜度、眼轴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眼压及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6.03±1.88)D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8±0.73)D,眼轴(26.28±1.38)mm长于正常对照组的(22.91±0.64)mm,脉络膜厚度(182.63±72.27)μm小于正常对照组的(313.47±45.1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组SCP MVD(9.73±2.50)、DCP MVD(8.90±1.70)、CC MVD(42.99±6.91)均小于正常对照组(13.34±1.62)、(10.77±2.72)、(48.29±8.26), SCP FAZ面积(0.57±0.47)mm^(2)及DCP FAZ面积(0.89±0.22)mm^(2)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的(0.36±0.10)、(0.68±0.20)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SCP MVD、DCP MVD、CC MVD与等效球镜度和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0.769、0.439、0.366和0.928、0.525、0.272, P<0.05),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791、-0.454、-0.336, P<0.05)。SCP FAZ面积、DCP FAZ面积与等效球镜度和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性(r=-0.796、-0.469和-0.816、-0.451, P<0.05),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767、0.401, P<0.05)。结论 随着青年近视度数增加,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减少,无血管区面积增加, OCTA可以为近视进展随访提供有效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中高度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