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1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产水量的趋势演变
2
作者 张江科 戴文渊 +1 位作者 高彦婷 张芮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2000—2020年产水量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InVEST模型模拟评估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产水量,并采用空间格局分析、趋势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分别探究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时间演变轨迹以及关键区域...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2000—2020年产水量动态变化趋势。【方法】采用InVEST模型模拟评估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产水量,并采用空间格局分析、趋势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分别探究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时间演变轨迹以及关键区域定位。【结果】2000—2020年研究区平均产水量由295.09mm增长到442.12mm;其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呈明显的协同关系;甘南州产水量达到峰值且表现最优,白银、庆阳市等区域产水量较差;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得知,水体对区域产水量的贡献明显且稳定,积雪和冰川的产水供给能力受年际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结论】研究区2000—2020年产水量整体随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且在不同海拔、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影响下表现出冷热不均的异质性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时空格局 InVEST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帆 尹萌 张金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利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结合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龙羊峡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高,龙羊峡—兰州分区与兰州—河口镇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次之,龙门—三门峡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时间维度上,除龙羊峡以上分区外其余3个二级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缓慢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人均供水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生态环境用水率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熵权法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广河县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董晓媛 胥德泽 +1 位作者 施小斌 杜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9-611,共13页
为探究适用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论与方法,解决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选取适合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广河县生态敏感性,并选取GDP、人均GDP、... 为探究适用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论与方法,解决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选取适合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广河县生态敏感性,并选取GDP、人均GDP、人口密度等6项社会经济指标,结合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探究生态敏感性与其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水体、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类型对广河县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强烈。(2)生态敏感性子系统与各社会经济指标子系统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互相依存关系明显,耦合度水平均处于较高状态。(3)耦合协调度研究中生态敏感性子系统与人均GDP、矿产资源指标子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生态敏感性子系统与GDP、人口密度、工业指标与养殖业指标子系统处于拮抗发展状态。研究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为该区域提供差异化的发展与保护协调路径,并为同类型区域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GIS空间分析 耦合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 a黄河流域甘肃段用水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丽莉 邹松兵 +3 位作者 靳娟 张文涌 余丽 康世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0-455,共6页
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用水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用水现状及用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年平均用水总量约4.22×10^(9)m^(3),以年均1.17%呈减少趋势,2014年后呈快... 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用水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用水现状及用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年平均用水总量约4.22×10^(9)m^(3),以年均1.17%呈减少趋势,2014年后呈快速下降趋势.农业为第一大用水部门,工业为第二大用水部门,其他依次为居民生活、生态、城镇公共用水.约占80%的农业用水总量年均减少0.28%;约占10%的工业用水总量年均减少5.6%;共计约占10%的居民生活、生态、城镇公共用水年均分别增长0.87%、13.73%、4.88%.工业用水及农村居民用水变化是用水总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资源 用水结构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6
6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齐婷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89,共10页
[目的]开展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价研究,为该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PSR模型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M-ARIM... [目的]开展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价研究,为该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1—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PSR模型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M-ARIMA预测模型,对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1)2011—2021年,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具体来看,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劣等”;临夏州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由“劣等”向“差等”转变。在黄土高原区,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由“中等”提升至“良好”,而天水市、定西市和平凉市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从“劣等”转变为“差等”;白银市和庆阳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仍处于“劣等”。在风沙综合防治区,武威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劣等”;(2)2022—2031年,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预测结果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不高,当前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尚未完全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提高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评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建鹏 武江民 +1 位作者 贾腊春 曹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2-611,共10页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和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57个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各流域及各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有助于发现生态系统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恢复...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和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57个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分析各流域及各区(县)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有助于发现生态系统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恢复策略。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显著提升,2013—2016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2016年后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黄河干流流域1健康程度较高且健康值变化幅度最大,洮河流域健康状况改善较大,其余流域健康程度低且健康值涨幅较小。在整体准则层层面,黄河流域甘肃段驱动力、压力指数波动增长,状态与响应指数持续上升,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稳定改善。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量、建设用地比例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变化的主要因素。优化土地利用、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推动水资源均衡分配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促进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 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赋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8
作者 靳峰 周颖 +2 位作者 郭璐 马涛 刘兴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9,共10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后效益水平、演化规律及障碍因素,基于“调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主题框架构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评价2000-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 为探究黄河流域甘肃段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后效益水平、演化规律及障碍因素,基于“调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主题框架构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评价2000-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9市州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时空演化过程及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9市州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1年间,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呈逐年增长态势,由2000年极度恶化状态转变为2021年良好状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9市州空间上差异性明显,兰州、白银、平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较高,9市州间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良好均衡趋势;调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生态效益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调水保土、经济和社会效益系统;9市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趋势,由濒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良好协调阶段,且空间上表现为比较均衡局面;产水模数、地表径流深、植物固碳量、植物释放氧气量、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是阻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逐年日益明显,整体向着健康、协调均衡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综合效益 熵权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性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田云 刘俊艳 +3 位作者 白爽 孙建欣 郑晓雄 孙中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5-372,404,共9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北方防沙带建设区,掌握其植被变化及驱动力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利用像元二分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 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北方防沙带建设区,掌握其植被变化及驱动力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利用像元二分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近20年来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FVC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植被生长呈向好趋势。近20年间黄河流域甘肃段近1/2区域具有相对高-高波动性,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北部的黄土高原区,中波动性、相对低-低波动性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地等区域。黄河流域甘肃段大部分地区植被呈改善趋势,少部分区域表现为退化,未来植被变化将呈反持续性。驱动力分析表明降水量、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覆盖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植被覆盖度 驱动因素 HURST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驱动力分析及动态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文渊 玛久草 +3 位作者 陈亦晨 郑志祥 张芮 张江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2-1671,共10页
构建基于W-SENCE(以水为主线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视阈下的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统计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M-K分析法、ARIMA模型,剖析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的驱动力和动态演变... 构建基于W-SENCE(以水为主线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视阈下的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22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统计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M-K分析法、ARIMA模型,剖析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的驱动力和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径污比、水库调蓄能力、林牧渔用水量占比、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比是流域水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是水生态安全的关键驱动因素。(2)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差(<Ⅲ级),上游始终好于下游,兰州至河口是重点调控区。(3)从动态演变来看,水生态安全状况2013年左右发生突变,此后呈好转态势,龙羊峡至兰州段是关注重点。(4)2023—2034年,水生态安全状况稳中有进,水生态安全风险中下游>中上游,兰州至河口是重点调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ENCE 熵权-TOPSISI法 动态演变 水生态安全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怡洁 陈瑜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3期89-92,共4页
研究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生态监测及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NDVI和气候数据,使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对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NDVI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研究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生态监测及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NDVI和气候数据,使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对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NDVI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NDVI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19a NDVI在时空上整体呈增加且弱持续性趋势,速率为0.08/10 a,增加区域占96.82%,弱持续性区域占90.2%;2)NDVI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变化,NDVI与气候整体以正相关为主,与降水的相关性强于气温,且人类活动影响以促进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杨柳 赵连春 樊庆曦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7期38-46,共9页
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福利绩效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变大;除天水市外,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超过1... 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福利绩效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变大;除天水市外,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超过1,并随时间呈“M”型波动,其中低技术效率制约着天水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其中城镇化水平、年平均气温起正向作用,而人口密度则起负向影响,其他因素如降水量、教育支出、公路里程数等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超效率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面板Tobit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动因探析
13
作者 宁雷 连华 +3 位作者 盛双庆 牛月 刘曦 汪腾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甘肃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主体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视角探索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内在属性以提高黄河流域甘肃段总体发展水平。[方法]借助引力模型、区位商指数...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甘肃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主体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视角探索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内在属性以提高黄河流域甘肃段总体发展水平。[方法]借助引力模型、区位商指数及地理探测器分别从城镇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城镇竞争优势结构、产业集聚结构3个方面对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动因进行探讨。[结果]区域经济联系网络水平和城镇竞争优势水平均逐步提升,其结构由单中心簇型向多中心簇型演进,第一产业集聚结构经历了“全局型结构—穿孔型结构”演变过程,第二产业集聚结构为穿孔型结构,且该结构逐步增强,第三产业集聚结构经历了“穿孔型结构—局部型结构—穿孔型结构”的演变过程;黄河流域甘肃段城镇竞争优势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关系密切,相应产业产值占比越高产业发展越集聚,此外受生态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已经开始走去工业化及工业转型道路,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在发展第二产业上的投入占比将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城镇经济空间结构 演变特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度评价及优化
14
作者 吕艳丽 陈兵建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天水2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其余市(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兰州、天水、平凉、定...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天水2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其余市(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兰州、天水、平凉、定西、临夏、甘南等6市(州)属于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型,而白银、武威、庆阳等3市则属于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乡村旅游示范村数、旅游接待人数、民用汽车拥有量对旅游产业发展制约最为突出,第三产业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排在最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旅游产业 经济增长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15
作者 陈兵建 张巧娟 吕艳丽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10期60-66,共7页
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发展不均衡特征,兰州... 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发展不均衡特征,兰州市、天水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势明显,其余市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演变上表现为总体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受开放程度、创新投入和共享水平影响较大。为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必须重视顶层设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入境旅游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甘肃段 熵权TOPSIS法 新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OWA和电路模型优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格局 被引量:23
16
作者 潘竟虎 李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68,F0003,共11页
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出发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情景下生态系统状况的认知。该研究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单元,在测度2019年食物供给、碳... 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出发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情景下生态系统状况的认知。该研究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单元,在测度2019年食物供给、碳固定、产水量、土壤保持及生境质量5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模型识别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度最高的优先保护区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战略点区域,进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源地斑块共计169个,总面积27 460.56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2%。5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在全流域尺度下呈现出协同关系,甘南高原、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由于受地形气候和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差异显著。利用电路模型提取得到441条生态廊道,总体呈网状分布,贯穿东西,识别出生态节点49个。提出构建"四轴、六区、多中心"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空间布局优化体系,形成功能化、网络化的区域生态空间优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模型 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OWA 电路模型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高质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星星 邓晓红 《甘肃科技》 2020年第23期6-8,共3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在我国生态安全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交织。实现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甘肃段在我国生态安全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交织。实现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和治理,并推实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强化各类要素支撑,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探索绿色资产资本化途径加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协同研究,助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问题识别及优化提升对策
18
作者 温煜华 《社科纵横》 2023年第6期52-60,共9页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涵养区,精准识别其生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野外调研和相关资料,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现存的生态问题进行识别与诊断,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针...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涵养区,精准识别其生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野外调研和相关资料,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现存的生态问题进行识别与诊断,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提升对策。研究显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要加强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保护、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的发展模式;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要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加强退化草地修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要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沿岸绿化工程;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要构建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优化提升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文霞 王星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共6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自然生态本底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承载力减弱,制约着全省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给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自然生态本底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承载力减弱,制约着全省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给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由经济活力、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绿色发展等5个维度组成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视角,定量测度2010—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2010—2018年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但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持续上升,5个维度中除环境状况波动较大外,其他4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衡增长,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向好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形成了以嘉峪关为核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定西、临夏、陇南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提出了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强化生态环保技术攻关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发展的收缩状态识别、分类及因素探讨——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宁雷 连华 +2 位作者 牛月 盛双庆 高泽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2-504,共13页
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甄别县级单元城镇发展收缩状态、类型成为其城镇化发展分类施策的关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耦合交互的城镇发展评价指标,借助象限图... 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甄别县级单元城镇发展收缩状态、类型成为其城镇化发展分类施策的关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耦合交互的城镇发展评价指标,借助象限图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县域、县城人类活动实体地域进行城镇发展状态识别和分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素探讨,最后以黄河流域甘肃段62个县级单元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甘肃段大多数县级单元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县域发生收缩的县级单元14个,县城发生收缩的共21个,大部分县城发生收缩与供给侧改革、去工业化相关。(2)区域内绝对扩张型或绝对收缩型的县城数量均多于县域,各县城间城镇发展失衡,增减分化严重。(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因子,地方发展活力、开发建设力度是影响县城城镇发展的重要因子。(4)县域与县城各主导因子的交互作用规律均表现为收缩型>扩张型,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县域县城收缩发展态势的好转。研究提出了基于象限图的城镇收缩类型甄别方法,实证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甘肃段各县级单元的规划建设引导提供依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单元 城镇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水平 象限图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