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郝卫东 孙长征 +2 位作者 李殿环 马忠超 李温静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4,38,共4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癌变率极高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进行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于染色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癌变率极高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进行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于染色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工藤分类法判断浅表型大肠肿瘤小凹形状。局部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或其中加入少量美蓝、甘油果糖,根据黏膜隆起征判断是否行黏膜切除术。观察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26例患者中1次切除(EMR)22例,分次切除(EPMR)4例,其中1例病变创面行夹子缝合。1例并发内镜治疗后便血,行急诊大肠镜检查电烧后止血。2例黏膜层癌病变,内镜治疗后有1例患者本人仍要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24个月,未见局部再发及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治疗后穿孔、感染。结论使用普通电子染色内镜也可使病灶范围显示清楚,同时观察腺管开口,判断是否行黏膜下切除肿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早癌 癌前病变 黏膜染色 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附116例放大内镜形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思德 姜泊 周殿元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 克隆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诊治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熊萍香 余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6期35-36,39,共3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对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将常规胃镜下发现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病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交替分成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对胃镜下发现有黏膜隆起的患者进行靛胭脂黏膜染色,然后...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对胃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将常规胃镜下发现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病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交替分成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对胃镜下发现有黏膜隆起的患者进行靛胭脂黏膜染色,然后在染色异常区进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织活检;对照组仅用活检钳进行常规的病理活检。2组取下的组织均送病理检查,对2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现胃癌8例(其中早期胃癌3例),肠上皮化生6例,异型增生7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总检出率46.7%;对照组发现胃癌3例(其中早期胃癌1例),肠上皮化生4例,异型增生3例,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2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及病理诊断率,进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黏膜染色 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肿瘤的诊断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侯俊 梁若玲 +2 位作者 温瑞英 李静娴 何远琴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普通电子肠镜下靛胭脂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对386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肠腔黏膜隆起、红斑、表面粗糙不平、血管纹理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等可疑黏膜病灶,行镜下喷洒0.4... 目的探讨普通电子肠镜下靛胭脂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及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对386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的肠腔黏膜隆起、红斑、表面粗糙不平、血管纹理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等可疑黏膜病灶,行镜下喷洒0.4%靛胭脂黏膜染色,对染色发现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观察病灶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病灶黏膜可随充吸气变形者及黏膜下注射液体呈抬举征阳性者行内镜黏膜切除(EMR)21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1例、未能行黏膜切除者行活检6例,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发现LST病灶38例,检出率为0.98%。其中,颗粒均一型18个(46.6%)、结节混合型10个(25.9%)、平坦隆起型7个(18.1%)、假凹陷型3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39.5%),乙状结肠8个(21.0%),降结肠5个(13.2%),横结肠4个(10.5%),升结肠3个(7.9%),回盲部3个(7.9%)。病理检查:38例LST病灶中早期癌5例,检出率为13.2%,进展期大肠癌2例(5.2%),良性腺瘤31(81.6%)。结论普通电子肠镜下对大肠黏膜可疑病灶靛胭脂染色能够有效发现大肠LST病灶,联合镜下黏膜切除对早期大肠癌诊断和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黏膜染色 内镜黏膜切除 早期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镜下黏膜染色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邝敏亨 刘福建 《微创医学》 2009年第5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黏膜染色 结肠镜 亚甲兰 靛胭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类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凌红 严山 许岸高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68-870,872,共4页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溃疡病灶81例,...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Q240Z内镜对516例病人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并纪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溃疡病灶81例,糜烂性胃炎48例,内镜表现基本正常者387例。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下胃小凹分为六型,内镜下表现基本正常的胃体、胃底胃小凹呈A型,胃窦则呈B型小凹,而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77.0%呈C型,14.6%呈D型,6.2%呈B型,2.0%呈A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炎症改变;81例溃疡病灶中26例胃小凹呈C型、33例呈D型,共占92.8%,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慢性炎症及符合良性溃疡壁改变,而4例呈E型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胃小凹形态呈F型者18例,其中3例重叠E型,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胃小凹形态分型有助于临床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黏膜染色 胃小凹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轶淳 孙明军 《中国消化内镜》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及肠镜下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112枚息肉行常规大肠镜检查,确定息肉的部位、数目及形态特点后,镜下喷洒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的类型。结果25枚炎性息肉中,4枚腺管...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及肠镜下黏膜染色在大肠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112枚息肉行常规大肠镜检查,确定息肉的部位、数目及形态特点后,镜下喷洒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的类型。结果25枚炎性息肉中,4枚腺管开口为I型,21枚为II型;37枚增生性息肉中,18枚腺管开口为I型,18枚腺管开口为II型,1枚为IV型;33枚管状腺瘤中,30枚腺管开口为IIIL型,1枚为II型伴局部IIIs型,1枚为II型伴局部IIIL型,1枚为IV型;17枚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腺瘤中,14枚腺管开口为IV型,1枚腺管开口为IIIL型,1枚为IV型伴局部VI型,1枚为IV型伴局部VN型。结论应用放大内镜和黏膜染色技术,有助于根据腺管开口类型判断其可能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和预后的判定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腺管开口 大肠息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联合黏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杜雯文 王爱鱼 宁宝森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12-513,共2页
据统计,每年新发的100万例胃癌患者中有2/3源于亚洲。在我国,虽然发病率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其仍是引起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20%-40%,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0%-90%。因此,提高胃癌的早期... 据统计,每年新发的100万例胃癌患者中有2/3源于亚洲。在我国,虽然发病率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其仍是引起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20%-40%,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0%-90%。因此,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黏膜染色 早期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膜染色重新界定食管癌肿瘤大小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海生 《基层医学论坛》 2013年第4期535-536,共2页
目的探讨黏膜染色重新界定食管癌肿瘤大小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52例疑似食管癌患者,除癌肿取活检外,退镜至距门齿20 cm处,清水清理黏液,用1.5%卢戈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可疑染色区域取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52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 目的探讨黏膜染色重新界定食管癌肿瘤大小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52例疑似食管癌患者,除癌肿取活检外,退镜至距门齿20 cm处,清水清理黏液,用1.5%卢戈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可疑染色区域取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52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癌,有23例可见异常染色向肿物上方延伸,延伸部分病理结果显示:单纯性增生5例(9.6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9.6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15.38%),癌5例(9.62%)。结论胃镜检查时即对疑似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可对肉眼观察到的肿瘤大小进行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黏膜染色 肿瘤大小 重新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评估黏膜染色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及内镜下治疗价值
10
作者 吴文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0例小病变患者采用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同时对腺管开口和分型进行观察,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直接切除或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结果腺管开口分... 目的探讨和分析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0例小病变患者采用0.4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同时对腺管开口和分型进行观察,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直接切除或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结果腺管开口分型:I型:146例(活检病理正常黏膜96例、炎性病变50例);Ⅱ型:20例(增生性病变14例、炎性病变4例、管状腺瘤2例);Ⅲs型:6例(腺癌4例、腺瘤2例);ⅢL型:26例(腺瘤样息肉20例、早期肠癌6例);Ⅳ型:32例(绒毛状腺瘤20例、腺瘤8例、腺癌4例);V型:20例(腺癌12例、早期肠癌8例)。对早期肠癌和有蒂以及亚蒂的患者直接采用高频电进行切除治疗;8例平坦和凹陷病变患者,经过EMR后,病理证实为早期癌。结论临床上,采用靛胭脂进行黏膜染色和腺管开口分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同时采用内镜下进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胭脂黏膜染色 早期大肠癌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采白 程惠敏 +4 位作者 李彬 赵俊华 王恒 刘晓琳 刘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表面型病变 大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色素染色和结扎治疗术对早期胃癌的诊疗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峰 刘华 +1 位作者 许春进 陈玉龙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1-12,15,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色素染色和结扎治疗术对早期胃癌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美蓝染色剂 ,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活检。在黏膜染色的指引下 ,对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结扎治疗术。结果 对胃癌可疑患者 112例行美蓝染色 ...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色素染色和结扎治疗术对早期胃癌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美蓝染色剂 ,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活检。在黏膜染色的指引下 ,对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结扎治疗术。结果 对胃癌可疑患者 112例行美蓝染色 ,99例 ( 85 .87% )病灶区域染色不均匀或出现重染色区域 ,取病理活检证实早期胃癌 2 7例。术后随访 2年 ,1例于第 3年复发 ,17例未见复发 ;6例经内镜下结扎治疗术后再度行胃癌根治术 ,手术切除标本经连续切片未发现肿瘤细胞 ,随访 3年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下结合黏膜色素染色和结扎治疗术不仅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性 ,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安全可靠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黏膜染色 结扎治疗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凌红 钟旭辉 许岸高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5期333-334,共2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病变直径大于10 mm,而且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的一类大肠浅表性病变。根据其形态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LST在病变形态与病变的发生发展上均不同于一般的大...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病变直径大于10 mm,而且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的一类大肠浅表性病变。根据其形态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LST在病变形态与病变的发生发展上均不同于一般的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现将我院开展放大内镜检查以来发现的13例LST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黏膜染色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516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凌红 严山 许岸高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第6期466-467,共2页
借助放大胃镜,可以清晰地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我们应用放大胃镜,并结合黏膜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胃小凹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黏膜染色 放大内镜 病理组织学检查 形态改变 临床意义 胃小凹 胃镜
原文传递
早期大肠癌的黏膜染色诊断及内镜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伦伟健 黄鹤 梁晓燕 《临床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使用0.4%的靛胭脂对393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处理,观察并记录腺管开口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对发现的早期大肠癌进行内镜下直接切除或者行EMR术... 目的探讨黏膜染色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使用0.4%的靛胭脂对393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处理,观察并记录腺管开口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对发现的早期大肠癌进行内镜下直接切除或者行EMR术。结果在393例结肠镜检查出的微小病变中,发现早期大肠癌患者22例。在腺管开口分型中,ⅢL型中早期大肠癌占22.0%(9/41),Ⅴ型中早期大肠癌占40.6%(13/32),其中20例行内镜下治疗。结论黏膜染色可更清晰观察早期小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内镜治疗是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染色 早期大肠癌 内镜
原文传递
放大胃镜下黏膜染色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观察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琳 王铁武 施明国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2期101-102,共2页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胃癌(EGC),对于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GC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即EGC=黏膜癌+黏膜下层癌。内镜下EGC可分为隆起型(Ⅰ型)、平坦型...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胃癌(EGC),对于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GC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即EGC=黏膜癌+黏膜下层癌。内镜下EGC可分为隆起型(Ⅰ型)、平坦型(Ⅱ型)、凹陷型(Ⅲ型)。一般EGC直径1~4cm。我科从2005年5月至2007年9月对门诊及住院EGC患者54例进行放大胃镜下黏膜染色,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诊断 黏膜染色 早期胃癌 临床观察 胃镜 治疗效果 黏膜下层 EGC
原文传递
改良复方碘溶液在食管黏膜染色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艳丽 李利安 王艳卿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1666-1667,共2页
关键词 复方碘溶液 改良复方碘溶液 食管癌 早期 食管黏膜染色
原文传递
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玉秀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8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95例,随机分为二组,47例患者行活检钳病理检查为对照组,48例患者行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95例,随机分为二组,47例患者行活检钳病理检查为对照组,48例患者行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为观察组,活检组织经病理诊断后,分析二组患者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黏膜染色 黏膜切除术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黏膜染色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及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祝志太 徐月红 +4 位作者 熊艳艳 吴细明 刘国良 祝斌华 徐宁建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2年第3期170-171,共2页
目的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探索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用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观察腺管开口及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直接切除或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发现大肠癌23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4例,行内... 目的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探索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小病变用0.4%靛胭脂行黏膜染色,观察腺管开口及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直接切除或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发现大肠癌23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4例,行内镜下治疗10例。结论黏膜染色及对腺管开口分型,能明显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水平,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 黏膜染色 诊断 内镜下治疗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应用
20
作者 赵丽丽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0年第6期20-21,共2页
为探讨基层医院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可行性,对26例符合条件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染色后于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 为探讨基层医院常规电子大肠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无蒂型大肠腺瘤的可行性,对26例符合条件的大肠扁平隆起、平坦、凹陷型及广基浅表性病变患者用0.4%靛胭脂直接喷洒行黏膜染色;染色后于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按鹤田分类法判断浅表性大肠腺瘤小凹形状;局部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或其中加入少许美蓝、甘油果糖;根据黏膜“隆起征”判断是否行黏膜切除术;观察切除率及并发症。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一次性切除22例,分次切除4例。1例内镜治疗后便血,行急诊大肠镜检查电灼后止血。2例黏膜层癌变,其中1例患者内镜治疗后仍要求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24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治疗后肠穿孔、感染。结果表明,使用普通电子内镜染色也可使病灶范围显示清楚,同时观察腺管开口,判断是否黏膜下切除肿瘤,其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电子内镜 黏膜染色 黏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