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传代选择对鼠衣原体质粒缺失株培养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陈超群 任林 +3 位作者 陆春雪 李忠玉 钟光明 吴移谋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目的探讨传代选择对鼠衣原体质粒缺失株CMUT3菌株培养特性的影响及其相应机制。方法采用"无辅助感染"和"辅助感染"交替方式体外传代培养CMUT3菌株,而后观察传代菌株和亲代感染细胞时的吸附效率以及对离心因素的依赖... 目的探讨传代选择对鼠衣原体质粒缺失株CMUT3菌株培养特性的影响及其相应机制。方法采用"无辅助感染"和"辅助感染"交替方式体外传代培养CMUT3菌株,而后观察传代菌株和亲代感染细胞时的吸附效率以及对离心因素的依赖性,并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传代菌株CMUT3G40和亲代CMUT3G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传代菌株CMUT3G40在感染He La细胞时对离心因素依赖性降低,吸附试验表明CMUT3G40菌株对细胞的吸附能力增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CMUT3G40菌株与亲代CMUT3G0在tc0237基因存在差异,TC0237Q117E错义突变出现于CMUT3G40菌株基因组(CMUT3G40,99.7%;CMUT3G0,0%)。结论通过体外传代培养CMUT3菌株可获得吸附能力增强的菌株,该表型与传代选择所致的TC0237Q117E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质粒 体外传代 选择压力 下一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抗鼠衣原体生殖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曦 刘璐瑶 +4 位作者 张旭 陆春雪 陈利 全淑芬 陈丽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抗衣原体感染免疫以及介导衣原体生殖道病理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5~6周龄雌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及TNF-αR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野生型和TNF-αR基因敲除两组各15只小鼠,经生殖道感染1×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抗衣原体感染免疫以及介导衣原体生殖道病理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5~6周龄雌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及TNF-αR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野生型和TNF-αR基因敲除两组各15只小鼠,经生殖道感染1×10~4包涵体形成单位的鼠衣原体,初次感染后第56天,每组8只小鼠再次感染同等剂量的鼠衣原体。每隔3~4 d取小鼠生殖道分泌物用于衣原体包涵体数目的检测。于初次感染后第80天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分离生殖道和脾脏。观察输卵管和子宫角病理损伤程度,并采用盲法对管腔扩张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测定小鼠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6、IL-8、IL-1α、IL-1β和TNF-α等前炎症因子水平;制备脾细胞悬液,体外经衣原体EB刺激后检测其产生的IL-4、IL-5、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TNF-αR基因敲除组生殖道衣原体清除速度与野生型组基本一致,与初次感染或再次感染无关;两组小鼠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炎症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NF-αR基因敲除组输卵管水肿程度明显低于野生型组(P<0.05)。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TNF-αR基因敲除小鼠的TNF-α水平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脾细胞细胞因子水平显示,两组小鼠脾细胞均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TNF-αR基因敲除小鼠产生的IL-17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结论 TNF-α对小鼠生殖道清除鼠衣原体感染无影响,但可促进鼠衣原体引起的生殖道炎症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泌尿生殖道感染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鼠李糖乳杆菌GG减轻鼠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上生殖道病变
3
作者 周曾梓 孙信 +3 位作者 张琪 曾飞 尹嘉欣 王陆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87-1194,共8页
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输卵管积水和纤维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微生物群除引起肠道疾病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呼吸道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和细菌性阴道炎等肠外疾病... 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输卵管积水和纤维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微生物群除引起肠道疾病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呼吸道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和细菌性阴道炎等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肠道益生菌,其益处包括治疗胃肠道疾病和调节机体免疫,它还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和腹泻,并抑制各种呼吸道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病原体所致的疾病。本研究以致病性和Ct高度相似的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ium,Cm)感染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初步探讨LGG对小鼠Cm上生殖道感染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了解Ct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Ct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小鼠口服5×10^(8)菌落形成单位的LGG 19 d,对照组小鼠口服PBS。在两组小鼠口服LGG或PBS的第9天皮下注射2.5 mg孕酮,第14天经阴道感染1×10^(5)包涵体形成单位的Cm。小鼠感染Cm后,每周取阴道拭子和直肠拭子,将拭子系列稀释后接种HeLa细胞,24 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衣原体包涵体。于Cm感染后第14天和第63天分别处死小鼠,分离上、下生殖道,将组织匀浆接种HeLa细胞培养24 h后,计数两组小鼠双侧子宫角、输卵管卵巢及宫颈阴道组织中的Cm载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感染后第14天小鼠脾T淋巴细胞胞内IFN-γ、IL-5和IL-17的分泌;观察感染后第63天小鼠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病理损伤,并将生殖道各部分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评价输卵管管腔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采用间接ELISA检测Cm感染后第14天和第63天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水平。结果:Cm经阴道感染小鼠后,两组小鼠衣原体在生殖道的清除速度、感染后第14天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上行感染量、Cm从生殖道向肠道转移和定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感染后第14天,实验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内IL-17的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小鼠显著降低(t=2.486,P<0.05),但两组小鼠脾分泌IFN-γ和IL-5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m特异性IgM和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感染后第63天,实验组小鼠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炎症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卵管水肿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LGG不影响Cm阴道感染小鼠病原体生殖道的上行感染、清除及其向肠道的转移和定植,亦未显著影响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水平;口服LGG可减少Cm感染后小鼠脾Th17细胞应答水平,能减轻小鼠Ct感染引起的输卵管纤维化和输卵管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糖乳杆菌GG 鼠衣原体 输卵管积水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D88在鼠衣原体生殖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陈丽丽 吴移谋 +3 位作者 周洲 雷磊 蔡恒玲 钟光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7-942,共6页
用1×104IFUs的MoPn经生殖道感染WT、MyD88 KO小鼠,每组一半小鼠于感染后54d,再次感染相同剂量的MoPn。每隔3-4d取生殖道分泌物,测定其中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初次感染后80d,处死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其中抗... 用1×104IFUs的MoPn经生殖道感染WT、MyD88 KO小鼠,每组一半小鼠于感染后54d,再次感染相同剂量的MoPn。每隔3-4d取生殖道分泌物,测定其中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初次感染后80d,处死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其中抗体类型及效价;同时分离生殖道,肉眼观察其输卵管、子宫角水肿程度,并做病理切片观察其炎症反应;分离小鼠脾细胞,体外用衣原体EB刺激,测定产生的IL-4、IL-5、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MyD88 KO小鼠阴道带菌时间与WT组相当,但上生殖道病理反应,尤其是输卵管水肿程度明显比WT组严重。脾细胞细胞因子水平显示,MyD88 KO鼠IFN-γ和IL-17的产生量明显比WT组低,而IL-4和IL-5水平明显高于WT组。血清中各亚类抗体效价无明显区别,但MyD88 KO鼠血清IgG2a/IgG1比值<1,且明显低于WT组。研究结果说明MyD88与抗衣原体免疫无关,但与衣原体引起的炎症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MoPn) MYD88 泌尿生殖道感染 病理
原文传递
鼠衣原体毒力基因的筛选和基因差异型菌株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洲 吴移谋 +3 位作者 谭钢 陈丽丽 李忠玉 钟光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61-1568,共8页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标准株与减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中存在的差异,筛选毒力基因并建立不同基因型的单克隆菌株,为后续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Cm标准株G0和减毒株G28以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标准株与减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中存在的差异,筛选毒力基因并建立不同基因型的单克隆菌株,为后续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Cm标准株G0和减毒株G28以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并筛选潜在的毒力相关基因;经空斑形成实验(Plaque assay)在混合菌G0和G28中大量挑取空斑,以毒力靶基因的PCR测序鉴定从G0和G28中筛选含有不同毒力基因型的单克隆菌株。【结果】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Cm G0与G28的TC0412、TC0237和TC0668基因明显不同。通过挑取空斑初步筛选了111个空斑样品,通过3个毒力基因的PCR测序鉴定最终获得了G0和G28来源的56个单克隆菌株,并根据TC0412蛋白型分成B3、D1和E1三组,每组中含有TC0237和TC0668基因差异性菌株。【结论】Cm的致病能力可能与TC0412、TC0237和TC0668基因有关,筛选获得的单克隆菌株通过分组匹配后可用于后续的毒力基因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毒力基因 筛选 空斑形成实验
原文传递
LIGHT信号通路在鼠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丽丽 孙源彬 +6 位作者 徐莎 符玺宗 周洲 陆春雪 杨菲 许桂莲 吴移谋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500,共9页
【目的】初步探讨与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竞争结合疱疹病毒侵入介体的淋巴毒素类似物(lymphotoxin-like inducible protein that competes with glycoprotein D for herpesvirus entry on T cells,LIGHT)在抗衣原体感染免疫及介导衣原体... 【目的】初步探讨与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竞争结合疱疹病毒侵入介体的淋巴毒素类似物(lymphotoxin-like inducible protein that competes with glycoprotein D for herpesvirus entry on T cells,LIGHT)在抗衣原体感染免疫及介导衣原体生殖道病理损伤过程的作用。【方法】用1×104IFUs的Mo Pn经生殖道感染野生型(wild type,wt)、LIGHT KO小鼠,每组一半小鼠于感染后49d,再次感染相同剂量的Mo Pn。每隔3-4 d取生殖道分泌物,测定其中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初次感染后80d,处死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其中抗体类型及效价;同时分离生殖道,肉眼观察其输卵管、子宫角水肿程度,然后甲醛固定、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炎性浸润程度和管腔水肿程度。分离小鼠脾细胞,体外用衣原体EB刺激,测定上清中IL-4、IL-5、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LIGHT KO小鼠阴道带菌时间与wt组相当,大部分小鼠均在原发感染后28d左右完全清除感染,且均产生对再次感染的免疫力。LIGHT KO和wt小鼠子宫角和输卵管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病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小鼠在原发和继发感染Mo Pn后,均产生高效价的特异性抗Mo Pn Ig G抗体,总抗体及各Ig G抗体亚类效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Ig G2a/Ig G1比值均大于1。和wt小鼠一样,LIGHT KO小鼠脾淋巴细胞经衣原体再次刺激后均可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17,且未能检测到IL-4和IL-5。【结论】小鼠抗Mo Pn生殖道感染及Mo Pn引起的生殖道病理损伤不依赖于LIGHT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与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竞争结合疱疹病毒侵入介体的淋巴毒素类似物 泌尿生殖道感染 病理损伤
原文传递
鼠衣原体质粒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超群 任林 +3 位作者 陆春雪 李忠玉 钟光明 吴移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238,共6页
目的以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质粒缺失株CMUT3和CM972为对象研究质粒缺失对C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评价质粒缺失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碘染色观察衣原体包涵体中糖原聚集情况,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糖原合... 目的以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质粒缺失株CMUT3和CM972为对象研究质粒缺失对C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评价质粒缺失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碘染色观察衣原体包涵体中糖原聚集情况,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糖原合酶(GlgA)的表达,离心辅助感染试验检测衣原体对HeLa细胞的感染力。C3H/HeJ小鼠阴道感染CM,感染后60d内每隔3或7d取生殖道分泌物,检测包涵体形成单位(IFU);感染60d后处死小鼠,分离生殖道组织,观察输卵管水肿程度。CBA/J小鼠阴道感染CMUT3,感染后60d用CM菌株进行再次感染,观察质粒缺失菌株抗CM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CMUT3和CM972菌株碘染色呈阴性;质粒影响GlgA的表达,质粒缺失后GlgA表达水平下降;离心因素能显著提高新分离质粒缺失株CMUT3对HeLa的感染力;C3H/HeJ小鼠下生殖道感染质粒缺失株CMUT3和CM972后不发生输卵管积水,而质粒缺失株在小鼠下生殖道的增殖与野生株比较差异不明显;CBA/J小鼠下生殖道免疫CMUT3后再感染CM,其单侧输卵管积水发生率为15%(2/13),而先行感染CM后再次感染CM的小鼠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发生率89%(8/9)。结论 CM质粒缺失株在小鼠生殖道中的致病力减弱,小鼠下生殖道免疫CMUT3后可抑制CM再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CM质粒缺失株具有潜在的疫苗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质粒缺失 致病性 免疫保护
原文传递
鼠衣原体在不同遗传背景小鼠中病变差异性与炎症细胞动态变化
8
作者 周洲 陈建林 +3 位作者 张洪波 陈丽丽 李忠玉 吴移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27-1937,共11页
【目的】初步分析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致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生殖道病变的原因,探讨炎症细胞动态变化在衣原体感染致不同人群病变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用2×105 Inclusion forming units(IFUs)/小鼠的Cm剂量经子宫角(... 【目的】初步分析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致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生殖道病变的原因,探讨炎症细胞动态变化在衣原体感染致不同人群病变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用2×105 Inclusion forming units(IFUs)/小鼠的Cm剂量经子宫角(Intrauterine inoculation,iu)途径分别感染DBA/2J鼠和A/J鼠;在感染60 d处死两组小鼠,肉眼观察其输卵管水肿程度,显微镜下观察评估输卵管的扩张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每组小鼠在感染后3、7、14、21、28、35、42、49、56、60 d分别取阴道分泌物并检测其中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在第14天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检测上生殖道(输卵管及卵巢)组织匀浆中衣原体包涵体数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同时,在3、28、35 d每组分别处死5只小鼠,显微镜下鉴定病变组织炎症细胞种类及变化。【结果】两组小鼠在感染60 d肉眼观察下的生殖道病变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组小鼠病变组织的输卵管扩张程度也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炎症反应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DBA/2J与A/J两组小鼠在阴道分泌物的衣原体包涵体检测及小鼠阳性检出率中并无显著性差异;感染后14 d两组小鼠在上生殖道组织匀浆中的包涵体检出量无统计学差异,但某些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感染早期两组小鼠病变组织中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但无明显差异,第28天DBA/2J小鼠病变组织中出现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并在第35天与A/J小鼠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DBA/2J与A/J小鼠在以iu方式感染等量Cm后,引起小鼠的生殖道病变差异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模型 输卵管水肿 病变率 炎症细胞
原文传递
鼠衣原体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贺庆芝 罗晓清 +5 位作者 马芙蓉 郑慧怡 王昕 金盈圻 成国锋 钟光明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5-702,共8页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取1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动物,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肠炎模型组(DSS)、实验组(CM+DSS)。选取CM+DSS组小鼠予以2×10^5 IFU...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取1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动物,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肠炎模型组(DSS)、实验组(CM+DSS)。选取CM+DSS组小鼠予以2×10^5 IFU的鼠衣原体灌胃处理,并在其感染后第29天开始,给予DSS组和CM+DSS组的小鼠2%DSS饮水,持续5 d,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和肠炎疾病评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炎性改变。【结果】肠炎模型组的小鼠均表现出典型的肠炎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肠炎疾病评分、结肠长度和组织炎性改变);而经鼠衣原体预处理的小鼠(CM+DSS组)肠炎症状显著减轻,表现在肠炎疾病评分降低,体重和结肠长度有所恢复,肠组织炎性损伤减轻。【结论】鼠衣原体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肠道菌群 溃疡性结肠炎
原文传递
肽聚糖识别蛋白1抗鼠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钰琦 欧阳东成 +4 位作者 舒明艺 刘怡 史可靓 周辉 李忠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0-524,530,共6页
目的探讨肽聚糖识别蛋白1(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1,PGLYRP-1)抗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生殖道感染作用,为衣原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ET-28a(+)/PGLYRP-1原核表达重组体,IPTG诱导表达PGLYRP-... 目的探讨肽聚糖识别蛋白1(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1,PGLYRP-1)抗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生殖道感染作用,为衣原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ET-28a(+)/PGLYRP-1原核表达重组体,IPTG诱导表达PGLYRP-1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经Ni^(2+)-NTA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将5×10^(5)包涵体形成单位(IFU)的Cm和不同剂量的PGLYRP-1(50、100、200μg)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阴道后穹隆,PBS和Cm感染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收集感染后不同时间(3、7、10、14、21、28、35d)小鼠生殖道分泌物进行衣原体包涵体计数;第21d处死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PGLYRP-1刺激后测定IFN-γ含量;第63d分离小鼠生殖道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PGLYRP-1可降低Cm在小鼠生殖道组织的定植并促进Cm的清除,Cm感染阳性对照组及50、100、200μg 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Cm清除时间分别是第35、21、14、10d;IFN-γ含量分别为(959.6±104.6)、(1025.4±112.5)、(1537.8±118.6)、(2131.2±196.7)pg/ml,PBS阴性对照组为(224.0±23.5)pg/ml;83.3%的小鼠在Cm感染后第63d存在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现象,PGLYRP-1接种组有22.2%的小鼠存在类似情况。与阳性对照组相比,PGLYRP-1接种组小鼠生殖道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减轻,且与PGLYRP-1蛋白剂量呈正比(P<0.05)。结论PGLYRP-1具有抗Cm生殖道感染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IFN-γ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肽聚糖识别蛋白1 抗感染 Γ-干扰素
原文传递
连续传代对鼠衣原体生长相关性状及其毒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谭水 李晓芳 +7 位作者 余南燕 向文静 王英姿 陈超群 李忠玉 黄立军 钟光明 周洲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5,共9页
目的探讨体外特殊条件下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连续传代培养后在感染性、生长发育以及致病性等生物学性状上的变化,为筛选减毒活疫苗,筛查毒力相关基因提供依据。方法将实验室Cm野生株(G0)通过常规细胞培养,在辅助或不辅助... 目的探讨体外特殊条件下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连续传代培养后在感染性、生长发育以及致病性等生物学性状上的变化,为筛选减毒活疫苗,筛查毒力相关基因提供依据。方法将实验室Cm野生株(G0)通过常规细胞培养,在辅助或不辅助培养条件下交替连续传代后,将亲本株G0与获得的传代株G28进行衣原体感染离心依赖性、细胞吸附能力、衣原体感染细胞生长曲线、衣原体形成的噬斑大小以及两种菌株在感染小鼠生殖道后所形成的输卵管病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与亲本株G0相比,传代株G28对感染离心条件的依赖性显著下降(P<0.05);对感染细胞的吸附能力却明显上升(P<0.05);G0与G28在感染细胞32 h内的生长曲线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染细胞中所形成的噬斑大小也无明显区别;但体内毒力试验中,G0感染小鼠后致输卵管病变率为87.5%,而G28的输卵管病变率仅为37.5%,两者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m传代株G28与亲本株G0相比,在感染能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其致病性却显著降低,为后续鉴定毒力基因,进一步提取基因型单一的减毒株并应用于衣原体减毒活疫苗带来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衣原体 传代 生物学性状 减毒株
原文传递
鼠肺炎沙眼衣原体毒力因子Pgp3蛋白的分段克隆表达
12
作者 徐宏俊 孙毅娜 +1 位作者 刘全忠 刘原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获得鼠肺炎沙眼衣原体(CM)质粒编码蛋白Pgp3氨基端(n)、羧基端(c)和中间段(m)分别删除的蛋白Pgp3Δn、Pgp3Δm和Pgp3Δc,为近一步研究其功能及沙眼衣原体(C.t)致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Pgp3Δn、Pgp... 目的获得鼠肺炎沙眼衣原体(CM)质粒编码蛋白Pgp3氨基端(n)、羧基端(c)和中间段(m)分别删除的蛋白Pgp3Δn、Pgp3Δm和Pgp3Δc,为近一步研究其功能及沙眼衣原体(C.t)致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Pgp3Δn、Pgp3Δm和Pgp3Δc,分别将其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连接产物转化入大肠埃希菌DH5α、涂板、挑取单克隆提取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15℃诱导表达16 h和37℃诱导表达4 h,考马斯亮蓝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目的蛋白。结果PCR扩增的目的基因Pgp3Δn、Pgp3Δm和Pgp3Δc的长度分别为597、525、324 bp,NdeI和HindⅢ双酶切重组质粒后电泳显示酶切片段大小符合预期,测序结果显示插入片段序列均与基因库中一致;考马斯亮蓝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显示目的蛋白分子量分别约为22000、18700和12000,3个蛋白片段均在15℃诱导表达16 h的条件下表达量更多。结论成功表达Pgp3Δn-His、Pgp3Δm-His和Pgp3Δc-His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gp3的功能位点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沙眼原体 Pgp3 基因表达 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眼衣原体感染免疫和DNA疫苗的免疫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士强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1年第5期293-296,共4页
沙眼衣原体是沙眼和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沙眼衣原体感染还使HIV- 1更易传播。沙眼衣原体感染宿主能诱发机体保护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初次感染 ,是细胞免疫而不是抗体起主要保护作用 ;对于继发感染 ,保护性免疫高度依赖... 沙眼衣原体是沙眼和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沙眼衣原体感染还使HIV- 1更易传播。沙眼衣原体感染宿主能诱发机体保护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初次感染 ,是细胞免疫而不是抗体起主要保护作用 ;对于继发感染 ,保护性免疫高度依赖Th1型CD4+ T细胞 ,并且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发展疫苗是预防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原体 肺炎型沙眼原体 主要外膜蛋白 迟发型超敏反应 DNA疫苗 免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途径接种衣原体后小鼠多脏器衣原体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丽丽 马璟玥 +3 位作者 练婷婷 魏世娟 任杰 刘全忠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4-560,共7页
目的验证衣原体能够从小鼠生殖道传播至胃肠道,并在胃肠道长期定植。方法5 ~ 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20只,分为阴道接种组(35只)、灌胃接种组(30只)、肛门直肠接种组(30只)、眶后静脉丛接种组(5只),感染鼠衣原体,同时每组均设阴性对照,5... 目的验证衣原体能够从小鼠生殖道传播至胃肠道,并在胃肠道长期定植。方法5 ~ 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20只,分为阴道接种组(35只)、灌胃接种组(30只)、肛门直肠接种组(30只)、眶后静脉丛接种组(5只),感染鼠衣原体,同时每组均设阴性对照,5只/组。各组小鼠均在感染后第3、7天及此后每隔7天用拭子取阴道及直肠分泌物,检测拭子中脱落细胞感染衣原体的数量。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接种后第7、14、28、56、105天阴道接种组小鼠生殖道(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胃肠道(胃、小肠、盲肠、结肠、直肠)、肠外组织(心、肝、脾、肺、肾)中的衣原体活菌量及基因组(活菌量与基因拷贝数以10为底数对数转换),观察生殖道输卵管积水及炎症程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变化;检测接种后第28天、56天灌胃接种组、肛门直肠接种组小鼠衣原体在生殖道及胃肠道的感染及致病情况。眶后静脉丛接种组在接种后的第3、5、7、10、14天小鼠尾静脉取血,检测血中衣原体的活菌量及基因组,观察感染第56天时生殖道、胃肠道致病情况。结果阴道接种后第7天,所有小鼠的生殖道、胃肠道及肠外组织均检测到活菌和基因组,阴道的菌量及其基因拷贝数常用对数值最高分别为6.26 ± 0.56、7.30 ± 0.23,直肠的菌量及其基因拷贝数常用对数值分别为2.60 ± 1.95、4.87 ± 0.09;第28天时,心脏、肺等肠外组织中均未检测到活菌,生殖道和胃肠道组织仍可检测到活衣原体,阴道菌量及其基因拷贝数常用对数值分别为3.47 ± 1.06、5.80 ± 1.49,直肠菌量及其基因拷贝数常用对数值分别为4.00 ± 0.35、5.14 ± 0.81;第56天时,仅在胃肠道组织中检测到活病原体;第105天,在胃肠道中仍检测到衣原体活菌和基因组,直肠的菌量及其基因拷贝数常用对数值可分别达到2.60 ± 0.65、4.29 ± 0.57。灌胃接种组、肛门直肠接种组小鼠,在接种第28、56天时,所有小鼠胃肠道均检测到衣原体活菌和基因组。眶后静脉丛接种组衣原体在血液中生存14 d左右,第14天所有小鼠均在肛门直肠拭子中检测到活菌。阴道接种鼠衣原体56 d后,5只小鼠的生殖道形成严重的输卵管积水及慢性炎症,输卵管扩张,但胃肠道未见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其他接种途径亦未在胃肠道观察到炎症病理变化。结论衣原体生殖道感染后可致系统播散,能够传播至胃肠道,在胃肠道定植并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体感染 沙眼原体 鼠衣原体 胃肠道 生殖道感染 定植
原文传递
衣原体噬菌体phiCPG1衣壳蛋白Vp1对豚鼠结膜炎衣原体及E型沙眼衣原体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长贵 周全 +3 位作者 马璟玥 郭媛丽 刘原君 刘全忠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豚鼠结膜炎衣原体(GPIC)噬菌体衣壳蛋白Vp1对GPIC及E型沙眼衣原体的抑制作用,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Vp1—pET30a(+)重组质粒菌表达Vp1蛋白,Western印迹法鉴定蛋白,透析袋纯化蛋白,BCA法测定蛋白... 目的探讨豚鼠结膜炎衣原体(GPIC)噬菌体衣壳蛋白Vp1对GPIC及E型沙眼衣原体的抑制作用,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Vp1—pET30a(+)重组质粒菌表达Vp1蛋白,Western印迹法鉴定蛋白,透析袋纯化蛋白,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将GPIC、E型沙眼衣原体分别与Vp1蛋白、%s甘氨酸溶液、s蛋白及培养液室温孵育3h,衣原体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上述液体,72h或48h后,免疫荧光计数包涵体数。结果GPIC在Vp1蛋白组、Tris甘氨酸溶液组、S蛋白组及培养液组培养72h,包涵体计数分别为5.0±1.5、24±1.2、25±1.7及25±1.5,各组包涵体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632,P〈0.05)。Vp1蛋白组GPIC包涵体数显著低于Tris甘氨酸溶液组、s蛋白组及培养液组(P〈0.05),而后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培养液组)相比,Vp1蛋白对GPIC的抑制率为(80.2±3.99)%。此外,Vp1蛋白对E型沙眼衣原体的抑制率为(77.2±1.79)%,t检验示Vp1对GPIC的作用与对E型沙眼衣原体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7,P〉0.05)。结论Vp1蛋白可明显抑制GPIC的感染,同时对E型沙眼衣原体有相似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原体 鼠衣原体 壳蛋白质类 噬菌体 VP1蛋白
原文传递
小鼠沙眼衣原体肺感染过程中Treg细胞与Th17反应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晓静 陈丽香 +6 位作者 周望展 黄君 刘丹慧 周文江 胡芸文 吕建新 周晓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81,共8页
【目的】对沙眼衣原体在BALB/c小鼠肺部感染过程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与Th17反应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6-8周龄的BALB/c小鼠,鼻腔吸入25μL含5×103IFU的沙眼衣原体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 【目的】对沙眼衣原体在BALB/c小鼠肺部感染过程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与Th17反应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6-8周龄的BALB/c小鼠,鼻腔吸入25μL含5×103IFU的沙眼衣原体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建立沙眼衣原体小鼠肺感染模型。监测感染后不同时期小鼠体重变化;检测肺组织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FU)及肺组织病理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感染后小鼠体内Treg细胞百分率;ELISA检测肺组织上清液IL-6、TGF-β、IL-17、IL-2细胞因子的的表达;qRT-PCR检测KC(keratinocyte derived chemokine)mRNA和MIP-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用5xl03IFU Cm经鼻腔吸入感染后小鼠发生沙眼衣原体肺炎,表现为体重下降、肺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可检测到衣原体繁殖。Cm感染后第3天,小鼠体内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随后开始恢复,第7天恢复原来水平,一直持续到衣原体清除。TGF-β、IL-2的表达与Treg细胞动态变化一致。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和Th17相关趋化因子KC、MIP-2的表达于第3天开始升高,至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少。【结论】在衣原体感染BALB/c小鼠过程中,Treg可能通过提供TGF-β并在IL-6帮助下促进Th17应答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原体肺炎菌株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TH17
原文传递
鼠肺炎沙眼衣原体质粒蛋白pgp5的克隆表达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
17
作者 张颖 孙毅娜 +5 位作者 孔杰 陈曼 胡春敏 齐蔓莉 刘全忠 刘原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8-523,共6页
目的获取鼠肺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质粒蛋白pgp5的基因及纯化的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并用PCR扩增及序... 目的获取鼠肺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质粒蛋白pgp5的基因及纯化的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并用PCR扩增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感受肽Rosetta(DE3)并诱导表达,用镍柱纯化pgp5-his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体与pgp5蛋白的结合。结果所获得的pgp5基因片段经测序长度为795 bp,检索确认其序列与GeneBank一致。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均显示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29 000的纯化蛋白。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00 000。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抗体可与体外培养的鼠肺炎沙眼衣原体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表达pgp5-his融合蛋白,并制备了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pgp5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沙眼原体 pgp5蛋白 质粒 基因表达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IL-21R介导的CD4^(+)T细胞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脱雨晴 杨帅妮 +9 位作者 张宝岭 曾佳佳 钮文豪 孙若元 许悦悦 查晓宇 檀露 张虹 王亚军 白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10-717,共8页
目的:探讨IL-21/IL-21R介导的CD4^(+)T细胞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小鼠(WT小鼠)和IL-21R-/-小鼠,鼻腔吸入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探讨IL-21/IL-21R介导的CD4^(+)T细胞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小鼠(WT小鼠)和IL-21R-/-小鼠,鼻腔吸入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Cm呼吸道感染后0、3、7、14 d小鼠肺、脾组织中CD4^(+)T细胞数量、活化程度和功能,ELISA分析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监测过继转移WT-CD4^(+)T细胞和IL-21R-/--CD4^(+)T细胞的na?ve WT小鼠Cm呼吸道感染后的体重变化,并分析感染后14 d的肺部细菌载量和病理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肺中性粒细胞(CD45+CD11b+Gr-1 high)、肺泡巨噬细胞(CD45+F4/80+CD11c high)、Th1(IFN-γ+CD4^(+))和Th2(IL-4^(+)CD4^(+))细胞的比例,ELISA分析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Cm呼吸道感染后,与WT小鼠相比,IL-21R-/-小鼠脾、肺组织CD4^(+)T细胞数量和活化程度以及Th1细胞比例均升高,Th2细胞比例下降,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升高,IL-4含量下降。过继转移IL-21R-/--CD4^(+)T细胞的受体小鼠在Cm呼吸道感染后体重下降幅度减小,肺组织细菌载量和病理情况减轻,肺Th1细胞比例升高,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增加。结论:IL-21/IL-21R介导的CD4^(+)T细胞通过抑制Th1细胞免疫应答加重Cm呼吸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原体肺炎株 IL-21/IL-21R途径 CD4^(+)T细胞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呼吸道感染诱导巨噬细胞浸润并向M1极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悦悦 钮文豪 +6 位作者 景晔 查晓宇 曾佳佳 杨帅妮 曲同兴 张虹 白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4-201,共8页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呼吸道感染对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1/M2极化的影响。方法经鼻腔给予C57BL/6小鼠1×103包涵体形成单位(inclusion-forming units,IFU)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流式...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呼吸道感染对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1/M2极化的影响。方法经鼻腔给予C57BL/6小鼠1×103包涵体形成单位(inclusion-forming units,IFU)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F4/80+总巨噬细胞及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CD206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中iNOS、CD206、CCL2 mRNA表达。结果Cm呼吸道感染诱导小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加,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第3天F4/80+巨噬细胞显著增加,并且持续到第7天;Cm感染后,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86、MHCⅡ及M1型巨噬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表达增加,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206逐渐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M1型巨噬细胞活化指标iNOS在感染后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Cm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导巨噬细胞在肺组织大量浸润,且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原体肺炎株 巨噬细胞 极化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呼吸道感染诱导肺泡巨噬细胞和肺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并极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曲同兴 杨帅妮 +7 位作者 曾佳佳 许悦悦 查晓宇 檀露 脱雨晴 孙若元 张虹 白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92-601,共10页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和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IMs)浸润并向M1型或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以鼻腔吸入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和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IMs)浸润并向M1型或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以鼻腔吸入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菌株(Chlamydia muridarum,Cm)建立小鼠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呼吸道感染后0 d、3 d、7 d、14 d肺组织中AMs(CD45^(+)F4/80^(+)CD11c^(+))和IMs(CD45^(+)F4/80^(+)CD11c-)比例并分析细胞数目,同时检测AMs和IMs中M1型巨噬细胞(CD80^(+)、CD86^(+)、MHCⅡ^(+)、iNOS^(+)细胞)比例和M2型巨噬细胞(CD206^(+)、Arg1^(+)细胞)比例。结果(1)Cm呼吸道感染诱导AMs和IMs浸润,与未感染组(0 d)比较,感染后3 d AMs和IMs比例和数目显著增加(P<0.05和P<0.01),感染后7 d AMs和IMs数目均达峰值(P<0.001)。(2)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3 d AMs中CD80^(+)和CD8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和P<0.01);AMs中MHCⅡ^(+)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升高,于14 d达峰值(P<0.05),CD206^(+)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降低(P<0.05)。(3)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3 d IMs中CD80^(+)和CD86^(+)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和P<0.001),感染后14 d MHCⅡ^(+)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CD206^(+)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Ms中iNOS^(+)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升高(P<0.01);AMs中Arg1^(+)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持续降低,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后7 d和14 d显著降低(P<0.05)。IMs中iNOS^(+)细胞比例于感染后7 d达峰值(P<0.001),IMs中Arg1^(+)细胞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呼吸道感染诱导AMs和IMs浸润并刺激AMs和IMs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减弱AMs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而对IMs中M2型巨噬细胞极化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原体肺炎菌株 肺泡巨噬细胞 肺间质巨噬细胞 极化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