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0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鹰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16期58-59,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患病类型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良性前列腺增生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前列腺癌患... 目的探究分析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患病类型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良性前列腺增生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前列腺癌患者22例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1.5T动摇增强磁共振进行检查。结果经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最大信号强度和动态扫描的起始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早期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存在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采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方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邓慕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12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癌患者50例(观察组),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1.5T动态增强...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癌患者50例(观察组),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1.5T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动态扫面开始时间及最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早期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痊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T动态增强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能够清晰鉴别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值得推广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动态增强MRI 前列腺癌 诊断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头颈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3
作者 冯善臣 刘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1期109-110,共2页
目的:分析1.5T动态增强磁共振(1.5T MRI)成像对头颈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7月收治的30例头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活组织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依据病理结合分为良性组10例和恶性组20例,... 目的:分析1.5T动态增强磁共振(1.5T MRI)成像对头颈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7月收治的30例头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经活组织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依据病理结合分为良性组10例和恶性组20例,分别予以1.5T MRI成像检查,并在参数图像上画出感兴趣的测量部位,测出相应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结果:良性组Ktrans、Ve、Kep值明显大于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1.5T MRI成像的常用参数Ktrans、Ve、Kep值对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判定具有显著价值,有利于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头颈部肿瘤 良恶性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家骐 黄波 柴丽敏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CT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 目的探讨CT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DWI、DCE-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DWI、DCE-MRI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比较肝内良、恶性病变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DWI、DCE-MRI联合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5.74%、特异度为97.22%、准确性为96.39%、阳性预测值为97.83%、阴性预测值为94.59%,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27),均高于各项单一检查。恶性病变的容积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均高于良性病变,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低于良性病变(均P<0.05)。结论CT平扫、DWI、DCE-MRI联合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优于各项单独检查,且准确性较高。同时,DCE-MRI的灌注参数可提供区分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平扫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肝脏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5
作者 闫晶晶 宋荣坡 王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25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MRI)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7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患者术前均采用MRI弥散加增强成像与CT动态增强扫描... 目的比较磁共振(MRI)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7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患者术前均采用MRI弥散加增强成像与CT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术前分期诊断,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术前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对术前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2.3%(72/78),CT动态增强扫描对术前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5.6%(59/78),MRI高于CT(χ^(2)=8.050,P=0.005)。MRI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对术前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2.5%(66/80),CT动态增强扫描对术前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0.0%(56/80),MRI高于CT(χ^(2)=3.451,P=0.036)。结论MRI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MRI弥散加增强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磁共振全身类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6
作者 马磊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究3.0T磁共振检测前列腺癌中多参数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ynamic contrast-enhanced,MRI+DWI+DCE)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 目的探究3.0T磁共振检测前列腺癌中多参数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ynamic contrast-enhanced,MRI+DWI+DCE)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方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以手术切片或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MRI+DWI+DCE与DCE-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86例疑似患者确诊前列腺癌25例,前列腺增生61例。DCE-MRI与MRI+DWI+DCE多参数成像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46与0.887。MRI+DWI+DCE多参数成像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DCE-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0T磁共振检测前列腺癌中多参数成像方式相比单一动态增强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误诊与漏诊风险更低,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多参数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郭彦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分析研究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中应用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患者的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所纳入患者均为经过病理学确诊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共计纳入100例,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 分析研究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中应用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患者的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所纳入患者均为经过病理学确诊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共计纳入100例,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图像学资料(均进行双参数和多参数成像),100例患者中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为40例,前列腺增生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的图像学特点、绘制SI-T曲线并计算动态增强扫描半定量参数值及其诊断效能。结果 在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方面,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明显优于双参数磁共振成像,差异显著(P<0.05);其中SI-T曲线中前列腺癌为速升缓降,前列腺增生为持续缓升平台型为主。将两种患者的曲线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仅SIma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Tmax对于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效能最佳(AUC=0.885)。结论 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中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 诊断 灵敏度 特异度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参数、弥散加强成像(DWI)在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研究现状
8
作者 滕德邱 黄筠洋 黄艳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40-143,共4页
在众多女性相关恶性肿瘤之中,乳癌的患病情况位列榜首,并且2020年该病种的全球患病率首次超过了肺癌,尽早对乳癌进行筛查与对策治理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免疫组化的手段可以将侵袭型乳癌划分为四种亚型,分别是Luminal A型、Luminal B型... 在众多女性相关恶性肿瘤之中,乳癌的患病情况位列榜首,并且2020年该病种的全球患病率首次超过了肺癌,尽早对乳癌进行筛查与对策治理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免疫组化的手段可以将侵袭型乳癌划分为四种亚型,分别是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三阴性型;众多研究分析表明不同亚型的乳癌,在治疗反应性和术后预后方面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法的选择;近年来科技水平的飞跃发展,众多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的定量参数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定,来探究两者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希冀预判乳腺癌的分子类型,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通过分析众多研究,以期能整合、总结二者相关性,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定量参数 弥散加强成像 乳腺癌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假性进展患者临床特征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9
作者 刘建光 丁亮 +1 位作者 李刚 孙金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5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假性进展患者临床特征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23年3月-2024年8月收治的术后同步放化疗脑胶质瘤患者80例,均于放化疗后3个月行DCE-MRI检查,根据二次手术病...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假性进展患者临床特征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23年3月-2024年8月收治的术后同步放化疗脑胶质瘤患者80例,均于放化疗后3个月行DCE-MRI检查,根据二次手术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47例)与假性进展组(3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DCE-MRI参数,采用多因素分析和ROC曲线分析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假性进展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的术前侵犯SVZ区、IDH基因型、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有差异(P<0.05)。复发组病变实质区的容积转运常数、V_(e)、iAUC显著高于假性进展组(P<0.05)。多因素显示,术前侵犯SVZ区、IDH基因野生型、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及病变实质区的容积转运常数、V_(e)、iAUC是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如下,容积转运常数的AUC为0.787,V_(e)的AUC为0.901,iAUC的AUC为0.647,联合应用的AUC为0.932(P<0.05)。结论DCE-MRI检测病变实质区的容积转运常数、V_(e)、iAUC可用于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假性进展的鉴别诊断,三者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术后复发 假性进展 动态对比 增强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预测乳腺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君丹 史生鸿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6期115-118,122,共5页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由于该疾病异质性显著,准确的预后预测对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由于该疾病异质性显著,准确的预后预测对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研究中广泛应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作为一种用于评估组织血管生成和血流动态变化的功能性MRI技术,在乳腺癌预后预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探讨DCE-MRI在乳腺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分析该技术及其影像组学的局限性和挑战,旨在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新视角,提高对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乳腺癌 预后预测 腋窝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3D容积扫描对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张一倩 王宏超 +1 位作者 高万勤 杜芳毅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86-191,共6页
目的探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增强3D容积扫描技术对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ituitary stalk interruption syndrome,PS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确诊P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 目的探讨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增强3D容积扫描技术对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ituitary stalk interruption syndrome,PS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确诊P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通过复习PSIS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合适的MRI检查方法。结果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经过MRI平扫后,在矢状位与冠状位影像中均未观察到垂体柄的显示,且正常位置的垂体后叶应有的短T1信号已消失,而在第三脑室的漏斗隐窝处可见小结节状短T1信号,最大径范围为1.8~4.5 mm,平均(3.2±1.1)mm;垂体前叶均较小较薄,贴于鞍底,高径2.6~3.8 mm,平均(3.1±0.4)mm。其中,2例异位至漏斗隐窝的垂体后叶形态较小,经高场强MRI动态增强3D容积扫描后,T1高信号显示更明确、清晰,垂体柄阻断及异位神经垂体均可明确诊断。10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两侧小脑扁桃体变尖下移,超出枕大孔前后缘连线4 mm。结论MRI平扫简便易行,但高场强MRI动态增强3D容积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垂体柄的缺失、变细及异位,在PSIS的诊断中显示出了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3D容积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的价值分析
12
作者 丁伟莉 毛龙云 方权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DCE)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义乌市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72例直肠腺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以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DCE)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评估直肠癌术前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义乌市中心医院接收并治疗的72例直肠腺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以进行回顾性探究。根据EMVI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阴性组(35例)和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序列、DCE及DWI-MRI检查,获得体积转移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体积分数(Ve)、反流速率常数(Kep)和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检测。对EMVI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详尽对比,并深入剖析这两类患者在MRI参数上的差异;同时,评估MRI-EMVI检测结果与病理EMVI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参数诊断病理-EMVI阳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EMVI阳性组患者CEA水平高于阴性组,肿瘤浸润深度大于阴性组,环周浸润率、Ki6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阴性组,组织中低分化、T分期3~4期及N分期阳性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病理-EMVI阳性组患者Ktrans、Kep、ADC均高于阴性组,MRI-EMVI阳性率高于阴性组(均P<0.05)。两组患者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EMVI结果比较,MRI-EMV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89,P<0.05),准确率为83.33%[(29+31)/72],敏感度为78.38%(29/37),特异度为88.57%(31/35)。ROC结果显示:Ktrans、Kep、ADC联合诊断病理-EM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敏感度为89.53%,特异度为85.67%,均优于各项单一诊断(均P<0.05)。结论在直肠腺癌的术前评估中,DCE与DWI-MRI技术均展现出与病理结果的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确定EMVI阳性状态方面的诊断效能颇为显著。这两项技术不仅能揭示肿瘤的恶性侵袭程度,而且通过联合应用Ktrans、Kep及ADC定量参数,进一步提升EMVI阳性诊断的精确性,预示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 直肠癌 壁外血管侵犯 体积转移常数 反流速率常数 标准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敏 王跃斌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63例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技术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4月在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63例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的患者均接受1.5T DCE-MRI检查。根据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病灶形态、病灶边界,计算ADC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以1.5T DCE-MRI诊断结果为对照1组,以ADC诊断结果为对照2组,以联合诊断结果为观察组。对比三种诊断方式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以及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应用1.5T DCE-MRI联合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样强化病变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技术 表观弥散系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影1.5T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效果的探讨
14
作者 曾令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060-063,共4页
探讨联影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优势。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9月浦北县人民医院确诊的50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采用联影1.5T磁共振成像... 探讨联影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优势。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9月浦北县人民医院确诊的50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采用联影1.5T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T1WI、T2WI、PDWI等序列扫描,对照组则采用常规X线检查。结果 观察组在关节肿胀程度、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联影1.5T磁共振成像技术能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软组织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损伤程度。结论 联影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和更准确的评估,支持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影1.5t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损伤 软组织成像 临床效果评估 影像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卫孟佳 王嘉麟 +2 位作者 王梦莹 张博文 吉小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诊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DWI、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WI、DCE-...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诊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DWI、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WI、DCE-MRI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结果70例患者,最终病理检查确诊恶性病变21例,良性病变49例。DWI、DCE-MRI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371和0.613,P<0.05,可见DWI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DCE-MRI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5%、83.67%、82.86%、68.00%和91.11%,高于DWI检查,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分别为(0.95±0.27)×10^(-3)mm^(2)/s和(0.40±0.15),低于良性病变(P<0.05)。恶性病变TIC曲线C型比例较高,达到57.14%;恶性病变容积分数(Ve)为(0.24±0.09),低于良性病变(P<0.05)。结论相较于DWI,DCE-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较好;DWI、DCE-MRI均可提供客观数据用于腮腺肿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腮腺肿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弥散加权成像用于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果及准确性
16
作者 王淮章 戴启春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应用在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南...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应用在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CE-MRI扫描及DWI扫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病理检查结果诊断良性64例,恶性16例;DCE-MRI检出良性55例,恶性25例;DWI检出良性61例,恶性19例;DCE-MRI联合DWI检出良性67例,恶性13例。DCE-MRI联合DWI诊断的特异度为96.88%(62/64)、准确度为91.25%(73/80),均高于DCE-MRI诊断的75.00%(48/64)、71.25%(57/80)及DWI诊断的82.81%(53/64)、76.25%(6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7、10.668,P均<0.05)。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DCE-MRI联合DWI的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肿瘤 良恶性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17
作者 黄杨 刘文祥 杨瑾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6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黏膜下良性肌瘤患者,将其纳...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6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黏膜下良性肌瘤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学图像表现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闭孔内肌rADC值、子宫肌层rADC值、臀大肌rADC值及ADC值,建立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黏膜下良性肌瘤MRI结果显示:子宫外形增大,T2WI可发现子宫正常解剖形态消失,子宫肌层增厚,内膜在T1WI上可呈现为低信号,病灶信号高于正常内膜,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变化。子宫内膜癌MRI结果显示:宫体外形呈现不同程度增大,内膜在T1WI上可呈现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且T2WI可发现内膜厚度为12 mm以上,病灶信号高于正常内膜,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变化。观察组闭孔内肌rADC值、子宫肌层r ADC值、臀大肌rADC值及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动态增强磁共振联合ADC值诊断子宫内膜癌的AUC为0.762,灵敏度、特异度为82.78%、91.37%,明显高于其单独诊断。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ADC值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 表观扩散系数 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效能观察
18
作者 钟洁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57-060,共4页
探讨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乳腺癌筛查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CE-MRI和DWI进行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DCE-MRI和DWI在不同病变类... 探讨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乳腺癌筛查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CE-MRI和DWI进行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DCE-MRI和DWI在不同病变类型中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及其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TIC表现中,恶性肿瘤多表现为Ⅱ型和Ⅲ型曲线,而良性肿瘤多表现为Ⅰ型曲线,两者差异显著(P<0.05)。ADC值方面,恶性肿瘤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肿瘤(P<0.05)。DCE-MRI和DWI的诊断效能比较中,DCE-MRI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均略高于DWI,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单一检查方法(P<0.05)。结论 DCE-MRI和DWI在乳腺癌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特别是联合检查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敏感度,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诊断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弥散加权成像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朱雪 李可可 +2 位作者 刘莹 马文娟 董宏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5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97例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ALNM分为ALNM组(n=71)和非ALNM组(n=226...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97例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ALNM分为ALNM组(n=71)和非ALNM组(n=226)。所有患者均接受DCE-MRI检查,收集并分析动态增强参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LNM的影响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估DCE-MRI参数在诊断ALNM中的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灶分布、TNM分期、脉管侵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短长径之比、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容积转移常数(K_(trans))、速率常数(K_(ep))、表观扩散系数(ADC)、信号增强比率(SE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短长径之比、V_(e)、K_(trans)、K_(ep)、ADC、SER是影响乳腺癌患者ALNM的显著因素。通过对比得出,DCE-MRI参数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76,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92.9%。结论:DCE-MRI是判断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有效工具,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HER-2低表达 腋窝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联合血清SCC-Ag预测肺癌脑转移瘤预后的价值
20
作者 徐翠霞 魏俊明 +1 位作者 张云萍 崔刚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2期306-312,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联合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预测肺癌脑转移瘤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7例肺癌伴有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相关治疗后随访记录1年。根据患...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联合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预测肺癌脑转移瘤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97例肺癌伴有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相关治疗后随访记录1年。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97例患者分为良好组(61例)和不良组(36例)。对比良好组与不良组患者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容量转移常数(K trans)、速率常数(Kep)以及血清SCC-Ag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运用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对肺癌脑转移瘤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不良组比较,良好组患者Ve、K trans、Kep以及血清SCC-Ag水平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转移瘤数量≥4个、血清SCC-Ag、有其他部位发生病灶和转移、Kep、脑转移瘤最大直径≥3 cm、Ve、K t rans均是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与Ve、Kep、K trans、血清SCC-Ag单项检测相比,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P<0.0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联合血清SCC-Ag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脑转移瘤数量≥4个、血清SCC-Ag、有其他部位发生病灶和转移、Kep、脑转移瘤最大直径≥3 cm、Ve、K trans均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肺癌脑转移瘤 危险因素 联合检测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