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T增强MRI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蔡乐雄 庄楠 詹奕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1期52-54,共3页
目的旨在探讨1.5T增强核磁共振(MRI)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58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记录1.5T增强MRI血管成... 目的旨在探讨1.5T增强核磁共振(MRI)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58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记录1.5T增强MRI血管成像检查的正确诊断率,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乳腺恶性病变患侧血管数检出数显著高于良性病变者(P<0.05)。1.5T增强MRI血管成像中乳腺良性疾病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且肿块边缘清晰、均匀强化;恶性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肿块,肿块以分叶、边缘模糊、毛刺征多见,绝大部分肿块还可呈现斑点状、条片状或团状的不均匀强化。恶性病灶患侧和对侧血管数均大于2,患侧血管数明显增加,且病灶与血管关系紧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恶性Ⅲ型显著多于良性。结论1.5T增强MRI血管成像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准确率均较高,且对于良、恶性病灶形状、周围血管情况以及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的表现类型均可明确显示,更有利于临床上对乳腺良、恶性疾病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增强mri血管成像 乳腺良性病变 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在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
作者 刘畅 刘静红 方鑫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中R2^(*)值、相位值、幅度值在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行ESWAN检查、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45例T2WI低信... 目的探讨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中R2^(*)值、相位值、幅度值在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行ESWAN检查、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45例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患者(共145个病灶,恶性病变112个,良性病变33个)的术前MRI图像。在肿瘤最大面积的层面上绘制肿瘤T2WI低信号的感兴趣区。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检验对参数进行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联合,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并且绘制其鉴别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R2^(*)值和幅度值鉴别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2^(*)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29~0.937,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3%、72.7%;幅度值的AUC为0.869(95%CI:0.803~0.920,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6%、81.8%;相位值的AUC为0.563(95%CI:0.478~0.645,P=0.24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9%、54.6%;R2^(*)值联合幅度值的AUC为0.886(95%CI:0.823~0.933,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3%、72.7%;R2^(*)值联合病变长径的AUC为0.894(95%CI:0.832~0.939,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0%、81.8%;幅度值联合病变长径的AUC为0.858(95%CI:0.790~0.910,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9%、90.9%。结论R2^(*)值、R2^(*)值联合病变长径、R2^(*)值联合幅度值是鉴别T2WI低信号肾脏病变良恶性的有效方法,R2^(*)值联合病变长径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磁共振成像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小血管瘤患者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特征
3
作者 贾素兰 卢昊宁 杜静波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瘤(HH)病灶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特征。方法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诊断的肿瘤直径≤2 cm的HH患者113例,所有患者接受肝脏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扫描,分析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DC)及最...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瘤(HH)病灶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特征。方法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诊断的肿瘤直径≤2 cm的HH患者113例,所有患者接受肝脏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扫描,分析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表现,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DC)及最大上升斜率(MSI)、正性增强积分(PEI)和平均强化时间(MET)。结果在113例肝脏小血管瘤患者中发现158个病灶,单发病灶占78.8%,病灶大小为(1.7±0.4)cm;根据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分布,发现Ⅰ型病灶27个,Ⅱ型病灶29个,Ⅲ型病灶102个;肝脏左叶病灶71个,右叶病灶87个;肝脏小血管瘤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与肝实质相比总体呈持续相对低信号,延迟期呈轻微高信号,表现为轻中度延迟强化为主;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发现,肝脏小血管瘤病灶MSI、PEI和MET分别为(321.0±33.6)、(256.6±30.7)和(535.9±61.3)s;MRI弥散成像扫描结果发现,肝脏小血管瘤病灶ADC值为(2.4±0.4)×10^(-3)mm^(2)/s。结论MRI动态增强和弥散成像对肝脏小血管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小血管 mri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成像 表现特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及分析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高敏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170-1172,共3页
目的分析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6月到2024年02月96例阴道超声筛查发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 目的分析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6月到2024年02月96例阴道超声筛查发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MRI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根据本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两组ADC值、强化峰值、峰值时间、流出分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组9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38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8例,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36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60例,漏诊3例、误诊1例;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38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8例,漏诊4例、误诊4例;两种方法在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的、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MRI扩散加权成像的阳性预测值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差异有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峰值信号强度、最大相对强化度、峰值时间等指标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峰值信号强度、最大相对强化度、峰值时间等指标,辅助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i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子宫内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在早期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林焕杰 杨侃荣 于芬 《新疆医学》 2018年第11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分析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在早期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A期患者23例,B期患者27例,C期患者35例,D期患者25例,先行CT检查,后行MRI血管增强成像技... 目的分析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在早期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A期患者23例,B期患者27例,C期患者35例,D期患者25例,先行CT检查,后行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对比影像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准确率差异并分析误差原因。结果 110例患者中A期患者23例(20.91%),B期患者27例(24.55%),C期患者35例(31.82%),D期患者25例(22.73%),CT检查诊断A期与B期检出率低于病理活检检出率,且差异相比P<0.05,MRI与CT联合诊断A期与B期检出率略低于病理活检检出率,且差异相比P> 0.05,CT血管成像、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C期与D期的诊断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差异不明显,P> 0.05;CT与MRI联合诊断时A期、B期、C期诊断符合率均得到提高,与CT单独诊断相比A与B期检出率存在差异,P <0.05,C与D期无明显差异P> 0.05,与MRI单独诊断相比各期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早期前列腺癌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前列腺癌筛查手段应用。但CT血管成像检查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误差率较大,不适宜作为前列腺癌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血管增强成像 Ct血管成像 早期前列腺癌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3.0T盆腔MRI结合增强CT成像在结直肠肿瘤鉴别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赵瑞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049-052,共4页
分析探讨3.0 T盆腔MRI结合增强CT成像在结直肠肿瘤鉴别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8名结直肠肿瘤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了3.0 T盆腔MRI及增强CT成像检... 分析探讨3.0 T盆腔MRI结合增强CT成像在结直肠肿瘤鉴别在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8名结直肠肿瘤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了3.0 T盆腔MRI及增强CT成像检查。采用病理学检查的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对比了3.0 T盆腔MRI以及增强CT成像在单独和联合应用时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结果及其诊断效果,并评估了这两种方法对结直肠肿瘤临床分期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根据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在138名结直肠肿瘤患者中,有72例为阳性病例;通过3.0 T盆腔MRI检查发现,有60例为阳性;而利用增强CT成像检查的结果显示,有58例为阳性,根据联合诊断评估报告,检测出阳性病例共计71例;运用3.0T盆腔MRI与增强CT成像的综合检查方法,在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敏感性方面达到了94.44%,精确性则为94.93%,显著优于单独采用3.0T盆腔MRI(敏感性为80.56%,精确性为88.41%)以及增强CT成像技术(敏感性为76.39%,精确性为85.51%)。在误诊率方面,综合检查的误诊率为5.56%,低于仅使用3.0T盆腔MRI的误诊率(19.44%)及增强CT成像的误诊率(23.6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T 髂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以及两者的联合诊断在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中,Kappa 值分别为 0.818、0.772、0.923(P < 0.05)。总结而言,3.0 T 髂盆腔 MRI 结合增强 CT 成像在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提供早期鉴别诊断的策略、评估肿瘤分期的信息,从而为后续治疗决策和提升预后效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t盆腔mri 增强Ct成像 结直肠肿瘤鉴别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7
作者 覃星悦 陈圣昌 +1 位作者 秦柱贵 陈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测量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与瘤颈宽度、对比不同大小的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后诊出64例单发颅内动脉瘤,经MRA检查后诊出61例单发颅内动脉瘤,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瘤体<3 mm时CTA检出率93.33%高于MRA 60.00%(P<0.05);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3.33%、敏感度83.56%、特异度82.35%、Kappa值=0.548;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2.22%、敏感度80.82%、特异度88.24%、Kappa值=0.543;CTA联合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95.56%、敏感度95.89%、特异度94.12%、Kappa值=0.861。结论CTA与MRA均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其中CTA可明显提高<3 mm的微小颅内动脉瘤诊出率,但联合应用时的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1.5t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CT血管成像和1.5T MRI血管成像技术对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冬梅 封嘉琪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6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CTA)和1.5T MRI血管成像技术(MRA)对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诊治的84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CTA检查...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CTA)和1.5T MRI血管成像技术(MRA)对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诊治的84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CTA检查和1.5T MR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图像清晰度,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64排CTA、1.5T 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直径瘤体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4排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图清晰程度明显优于1.5T MR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2%、91.7%,均显著高于1.5T MRA检查的79.7%、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分析显示,64排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3,P<0.05),1.5T 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29,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常规动脉瘤、大动脉瘤、超大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A检查诊断<3 mm的小动脉瘤的准确率高于1.5T MR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CTA和1.5T MRA对较大直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差异不大,但CTA诊断小动脉瘤的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Ct血管成像 1.5t mri血管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在早期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以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所选目标为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收治的经病理诊断判定为前列腺癌疾病的患者60例,以计算机随机抽选法结果为标准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究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以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所选目标为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收治的经病理诊断判定为前列腺癌疾病的患者60例,以计算机随机抽选法结果为标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CT血管成像扫描,观察组患者接受MRI血管增强成像技术扫描联合CT血管成像扫描,对比各组患者不同分期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A期、B期患者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8975、6.6667,P <0.05),C期、D期患者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χ2=3.2381、1.2000,P> 0.05)。结论:MRI联合CT对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疾病准确度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血管增强成像 Ct血管成像 早期 前列腺癌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加权像动态对比增强MRI在评价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晓光 康厚艺 +1 位作者 程海云 张伟国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T1加权像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中的容积转运参数(Ktrans)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在定量评估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中的价值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脑胶质瘤患者中Ⅱ级12例,Ⅲ级8例,Ⅳ... 目的:探讨T1加权像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中的容积转运参数(Ktrans)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在定量评估脑胶质瘤微血管通透性中的价值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脑胶质瘤患者中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6例。手术前均行DCE-MRI并在相应后处理软件获得Ktrans、Ve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Ktrans与Ve值的差异,应用相关分析探讨Ktrans、Ve值及胶质瘤级别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得Ktrans、Ve值,鉴别不同级别胶质瘤的最佳阈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Ⅱ级胶质瘤的Ktrans及Ve值均显著低于Ⅲ级和Ⅳ级胶质瘤(P<0.01),但Ⅲ级与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Ktrans和Ve值分别为0.054/min和0.296时可以鉴别出Ⅱ级与Ⅲ级胶质瘤;当Ktrans=0.084/min和Ve=0.345时可鉴别Ⅱ级与Ⅳ级胶质瘤。Ktrans和Ve值均与胶质瘤级别呈正相关关系(P<0.01),Ktrans值与Ve值也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DCE-MRI通过评估肿瘤血管通透性不仅可以鉴别Ⅱ级与Ⅳ级胶质瘤,还可鉴别Ⅱ级与Ⅲ级胶质瘤,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t1加权像动态对比增强mri 容积转运参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 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波采集增强T_2~*加权血管成像结合DT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波 袁玉新 王可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回波采集增强T_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结合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40例HIE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生产的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 目的探讨多回波采集增强T_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结合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40例HIE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生产的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组新生儿的检查时间和胎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2组新生儿均行常规MRI(T_1WI、T_2WI)、ESWAN和DTI扫描,统计观察组出血灶数目,并采用t检验比较观察组病灶和对照组中与观察组病灶对应部位的R2*值、相位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差异。结果 ESWAN和常规MRI(T_1WI、T_2WI)显示出血部位主要位于脑干、额叶、枕叶、颞叶、室管膜下、脑室、小脑和蛛网膜下腔8个区域,出血表现为:(1)脑实质和室管膜下出血点在常规MRI上表现为短线状、稍低或等T1、稍高或低T_2信号影;17例ESWAN显示的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MRI,显示出血灶面积也大于常规MRI,且边界更为清楚;3例MRI上未能显示出血灶,而ESWAN显示出微小的出血灶。(2)脑室出血在MRI上表现为类圆形的T1等或稍高信号、T_2等或稍低信号,ESWAN显示为团状或点状低信号影,轮廓清晰。(3)蛛网膜下腔出血位于颞叶或枕叶,常规MRI上表现为T1线状稍高信号,T_2显示欠清晰,而ESWAN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观察组40例患儿中,ESWAN共检出病灶173个,其中出血灶107个(61.8%),其余为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水肿病灶。常规MRI也检出病灶173个,其中出血灶仅75个(43.4%)。观察组新生儿病灶部位的R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应部位(P<0.05),而相位值和FA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ESWAN检测HIE患儿出血病灶敏感、准确,而DTI检测脑白质损伤敏感性良好,两者结合应用能够准确评估HIE的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与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秀芳 段新秀 李文早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4期2478-2481,共4页
目的比较1.5T与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5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525个椎间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1.5T与3.0T MRI扫描并测量测得椎间盘表观系数(ADC)值,同时根据Pfirrmann标准对每例患者的... 目的比较1.5T与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5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525个椎间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1.5T与3.0T MRI扫描并测量测得椎间盘表观系数(ADC)值,同时根据Pfirrmann标准对每例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对比1.5T与3.0T MRI在不同分级上的ADC值差异。结果 (1)1.5T MRI扫描结果显示,Ⅴ级和Ⅳ级椎间盘的ADC值均低于Ⅰ~Ⅲ级(P<0.05),且Ⅴ级椎间盘的ADC值显著低于Ⅳ级(P<0.05),Ⅰ~Ⅲ级椎间盘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T MRI扫描结果显示,Ⅴ级椎间盘的ADC值显著低于Ⅳ级(P<0.05),Ⅳ级椎间盘的ADC值显著低于Ⅲ级(P<0.05),Ⅰ级与Ⅱ级椎间盘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级别的椎间盘,3.0T MRI的ADC值均显著低于1.5T MRI(P<0.05)。结论 1.5T MRI与3.0T MRI均能够用于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且Pfirrmann分级越高,其对应级别腰椎间盘的ADC值越低;3.0T MRI对椎间盘的早期、轻度退变的敏感性要高于1.5T 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1.5t mri 3.0t mri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勃 蔡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6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诊断的利用运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2名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48名是前列腺癌患者,并将该部分患者设置为观察组,14名患者为前列腺增生患者,...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诊断的利用运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2名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48名是前列腺癌患者,并将该部分患者设置为观察组,14名患者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将这部分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接受1.5T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动态扫描开始的时间和最大的信号强度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早期强化率要明显比对照组要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同对照组的治疗痊愈率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5T动态增强MRI对于诊断前列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且可以十分清楚的对前列腺和前列腺增生进行鉴别,因此对于临床上鉴别两种病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动态增强mri 诊断 价值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晓东 王新宇 张泽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5期86-88,共3页
目的:考察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入院的疑似乳腺肿瘤患者268例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患者均经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以病理诊断... 目的:考察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入院的疑似乳腺肿瘤患者268例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患者均经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肿瘤良性和恶性的检出情况以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情况。结果:病理诊断证实268例患者中,乳腺肿瘤良性有163例(60.82%),恶性肿瘤有105例(39.18%)。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出乳腺肿瘤良性163例(60.82%),恶性肿瘤105例(39.18%),与病例检测结果一致,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3.0T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出良性的准确率是98.77%(161/163),恶性诊断准确率是98.10%(103/105);3.0T 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3.0T 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高,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良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 T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永生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12期92-93,96,共3页
目的:分析1.5 T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疑似微小肝癌复发患者(直径<1.0 cm)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5 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微小... 目的:分析1.5 T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疑似微小肝癌复发患者(直径<1.0 cm)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5 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微小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44例微小肝癌患者,病灶位置中Ⅱ段、Ⅳ段、Ⅴ段、Ⅵ段、Ⅶ段、Ⅷ段分别有3、7、7、8、3、16例,6例患者为非微小肝癌;联合检查灵敏度明显高于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加权成像与联合检查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的诊断特异度与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微小肝癌诊断中的准确度高于增强扫描或弥散加权成像单项检查诊断,灵敏度高于增强扫描单项检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肝癌 1.5 t磁共振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评估放疗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燕鸣 殷成 +4 位作者 周涛 韩雨 高珊珊 管玥 王锡臻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25,31,共5页
目的分析增强T2^(*)血管加权成像(enhanced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不同参数在正常子宫肌层、宫颈癌放疗前后差异,探讨ESWAN对宫颈癌诊断及放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对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35例及同年龄段32... 目的分析增强T2^(*)血管加权成像(enhanced T2 star-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不同参数在正常子宫肌层、宫颈癌放疗前后差异,探讨ESWAN对宫颈癌诊断及放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对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35例及同年龄段32例正常女性志愿者、15例宫颈癌患者行放射治疗。宫颈癌治疗前后及志愿者均行盆腔常规MRI和ESWAN检查,测量病变区与正常子宫肌层、放射治疗前后的ESWAN参数值,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的ESWAN不同参数值差异,并分析ESWAN不同参数评估放疗疗效的效果。结果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磁矩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分别为(1237.25±472.50)和(1638.72±406.70)、(-0.053±0.072)和(0.025±0.201)、(30.89±10.18)和(25.48±7.34)、(36.19±10.25)和(40.38±8.26)。15例宫颈癌患者放疗治疗前后磁矩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分别为(1198.28±210.58)和(817.33±131.11)、(-0.144±0.191)和(-0.011±0.083)、(36.01±10.78)和(26.86±8.58)、(31.54±6.28)和(40.46±7.69)。宫颈癌的磁矩值、相位值和T2^(*)值低于正常子宫肌层,R2^(*)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磁矩值和R2^(*)值减低,相位值和T2^(*)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AN不同参数值在宫颈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通过分析放射治疗前后ESWAN不同参数值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对宫颈癌放疗后的组织学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与T2^*加权成像MRI
17
作者 陈谅 陈淑兰 《日本医学介绍》 2003年第12期572-574,共3页
关键词 血管 t2^*加权成像 mri 陈旧性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血管加权成像在子宫腺肌病诊断及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程启超 王燕鸣 +3 位作者 李菲 王锡臻 王滨 沈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424-2427,共4页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肌层、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AM)前后增强型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参数值,探讨ESWAN在AM的诊断及评估HIFU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4例经HIFU治疗AM患者及40例志愿者磁共振平扫,增强及ESWAN序列资料。记...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肌层、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AM)前后增强型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参数值,探讨ESWAN在AM的诊断及评估HIFU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4例经HIFU治疗AM患者及40例志愿者磁共振平扫,增强及ESWAN序列资料。记录AM治疗前后及子宫肌层幅度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分析ESWAN不同参数在AM中的诊断价值及评估HIFU治疗的效果。结果子宫肌层幅度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分别为(1652.36±425.66)、(0.032±0.060)、(22.35±5.17)、(43.26±9.36)。AM患者HIFU治疗前后幅度值分别为(1242.47±346.81)和(1402.22±279.98),相位值为(0.014±0.044)和(0.020±0.039)、R2值为(26.30±2.59)和(23.15±2.40)、T2值为(39.60±4.23)和(41.71±4.72)。AM患者HIFU治疗前的幅度值和T2值均低于子宫肌层(P<0.05、0.027),R2值降低(P<0.05);相位值低于子宫肌层(P=0.1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FU治疗后,幅度值和T2值升高(P<0.05),R2值降低(P≤0.05);相位值升高(P=0.2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WAN在一定程度反映子宫腺肌病病变区及肌层间的信号差异,同时能够反应AM患者HIFU治疗后的组织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磁共振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高强度聚焦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李尚昆 《医疗装备》 2020年第8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就诊的5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宫颈癌诊... 目的探讨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天津市西青医院就诊的5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宫颈癌诊断结果及其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恶性肿瘤50例(92.59%),其中鳞状细胞癌45例,腺癌2例,透明细胞腺癌1例,腺鳞癌1例,小细胞癌1例;良性肿瘤4例(7.41%),Ⅰb期48例(88.89%),Ⅱa期5例(9.26%),Ⅱb期10例(18.52%)。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诊断宫颈癌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00%(49/50)、75.00%(3/4)、96.30%(52/54),其对术前分期符合率为98.15%(53/54)。结论1.5T 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1.5t mri平扫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动态增强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
作者 朱正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5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对前列腺癌患者施以1.5T动态增强MRI检查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疾病的不同类型展开临床分组;观察组(39例):前列腺癌疾病患者;对照组(39例):前列腺增... 目的:探讨对前列腺癌患者施以1.5T动态增强MRI检查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疾病的不同类型展开临床分组;观察组(39例):前列腺癌疾病患者;对照组(39例):前列腺增生疾病患者;对于两组前列腺疾病患者于临床施以1.5T动态增强MRI检查。对两组患者最终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Ktrans(容积转运常数)以及Kep(速率常数)两方面,观察组前列腺癌疾病患者同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比较,呈现出一定程度升高(P<0.05);在Ve(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方面,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同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未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动态扫描起始时间以及最大信号强度两方面,同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比较,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低(P<0.05)。在早期强化率方面,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同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比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癌疾病患者在施以疾病诊断期间,有效施以1.5T动态增强MRI扫描,针对前列腺癌疾病以及前列腺增生疾病可以加以准确鉴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动态增强mri 前列腺癌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