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琳琳 柯月清 +6 位作者 张业专 周宇婷 陈雅茹 谢丽霞 陈晓阳 王毅贤 沈建英 《医学综述》 2025年第8期897-901,907,共6页
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在抑郁症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存在交叉点。神经环路可根据神经递质传递和大脑区域等进行划分,其中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等,大脑区域则与海马、外侧缰核、杏仁核等脑区相关。表观遗传机制则涉及DNA... 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在抑郁症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存在交叉点。神经环路可根据神经递质传递和大脑区域等进行划分,其中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等,大脑区域则与海马、外侧缰核、杏仁核等脑区相关。表观遗传机制则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相关酶。表观遗传相关酶可调控脑区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变化,神经环路与表观遗传机制共同调控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在揭示抑郁症的本质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神经环路 表观遗传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环路在抑郁促进乳腺癌进程中的作用
2
作者 吴迎朝 梁裕琪 +1 位作者 左谦 陈前军 《肿瘤防治研究》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随着神经科学与肿瘤学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环路对肿瘤的直接调控作用被逐渐揭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靶向情绪相关脑区的治疗,可能在阻断抑郁促进乳腺癌进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其背后复杂的机制涉及抑郁产生及中枢神经系统环路对肿瘤的... 随着神经科学与肿瘤学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环路对肿瘤的直接调控作用被逐渐揭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靶向情绪相关脑区的治疗,可能在阻断抑郁促进乳腺癌进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其背后复杂的机制涉及抑郁产生及中枢神经系统环路对肿瘤的调控,然而,该研究领域尚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本文综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环路与抑郁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肿瘤神经联系、交感神经系统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中枢神经系统环路在抑郁促进乳腺癌进展中的潜在机理,以期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乳腺癌 神经环路 交感神经 肿瘤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pez神经环路探讨针刺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脑机制
3
作者 王荟荧 徐敏杰 +3 位作者 刘言祥 管津智 张梓寒 常静玲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1期77-83,共7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作为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时长。Papez神经环路是认知的关键环路,参与PSCI的发病及恢复过程。PSCI宏观层面上包括Papez神经环路中脑区及脑区之间结...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作为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时长。Papez神经环路是认知的关键环路,参与PSCI的发病及恢复过程。PSCI宏观层面上包括Papez神经环路中脑区及脑区之间结构、功能连接改变,微观层面上涉及Papez神经环路中突触改变。Papez神经环路属于中医“脑髓”的范畴,其参与认知的生理功能可归为“脑主神机”理论。Papez神经环路损伤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可用以阐释“脑髓不足、神机失用”中医病机部分现代内涵。目前PSCI损伤机制复杂,针对PSCI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针刺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无统一方案。基于益髓醒神治法的针刺方案可能参与了调节Papez神经环路,其在宏观层面增加了功能连接强度,调节了神经元功能,在微观层面可能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发挥疗效机制。文章基于Papez神经环路,阐释中医脑髓理论部分现代内涵,并从针刺可能通过调节Papez神经环路部分区域的功能连接和神经元功能、突触可塑性的角度探讨针刺改善PSCI的可能机制,为寻找中风病康复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Papez神经环路 益髓醒神 针刺 脑髓理论 神经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的全身麻醉药物的细胞和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鑫 张红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全身麻醉是保障患者安全度过临床手术和有创检查的重要医疗技术。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全身麻醉可分为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随着高度特异性靶向标记、观察和干预手段的不断进步,既往研究解析了全身麻醉药物在中枢... 全身麻醉是保障患者安全度过临床手术和有创检查的重要医疗技术。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全身麻醉可分为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随着高度特异性靶向标记、观察和干预手段的不断进步,既往研究解析了全身麻醉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部分作用机制。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全身麻醉药物的发展历程,并以吸入全麻药物七氟醚、异氟醚和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为主要讨论对象,系统梳理基于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所发现的临床常用全身麻醉药物在脑内细胞与神经环路的作用靶点。此外,本文还展望了全身麻醉药物脑机制研究的未来方向,以期增进对全身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药物 七氟醚 异氟醚 丙泊酚 光遗传学 化学遗传学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及其在情绪障碍人群中的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丹丹 李思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85-293,F0002,共10页
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适应性功能,而情绪失调是情绪障碍患者的跨诊断特征,是其病因和症状维持的关键因素.结合经典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首先综述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发现外侧前额叶是构成情绪调节神经环路的关键脑区.不同调... 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适应性功能,而情绪失调是情绪障碍患者的跨诊断特征,是其病因和症状维持的关键因素.结合经典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首先综述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发现外侧前额叶是构成情绪调节神经环路的关键脑区.不同调节策略对应不尽相同的脑网络:分心策略需要背外侧前额叶、顶叶完成注意转换;重新解释策略依赖负责语言加工的腹外侧前额叶、颞叶;分离策略需要颞顶联合区调整心理距离;表达抑制策略依赖前脑岛整合情绪与身体意识、辅助运动区控制外在情绪表达.接着总结情绪障碍患者情绪失调的关键脑节点,发现患者均表现出外侧前额叶功能失调: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以外侧前额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减弱为关键脑功能损伤,焦虑障碍在情绪调节过程中表现出额-顶区注意控制网络激活降低.建议未来研究结合“脑调控+脑观测”技术进一步揭示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开展旨在提高情绪障碍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临床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 神经环路 前额叶 抑郁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焦虑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环路鉴定技术在中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崔雅茹 高倩 +5 位作者 李自发 胡明会 张浩 耿希文 王新宇 魏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9-1064,共6页
神经环路是由不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是大脑功能实现的物质载体。神经环路鉴定技术通过对特定神经环路的结构追踪及其活动操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对理解脑疾病发病机制尤为关键。作为神经科学与脑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手... 神经环路是由不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是大脑功能实现的物质载体。神经环路鉴定技术通过对特定神经环路的结构追踪及其活动操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对理解脑疾病发病机制尤为关键。作为神经科学与脑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年来已被逐渐引入中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本综述系统性梳理神经环路鉴定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中医药脑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后期发展方向应立足中医药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展开设计。开展中医药多样化手段干预疾病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与现代脑科学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环路鉴定技术 中医药脑科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抗抑郁机制的新视角: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的协同调控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颜靖岚 樊郑翠 +2 位作者 王博凯 王旭 陈永君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快感缺失和绝望行为两种核心症状的神经基础。近年来影像学和神经环路研究揭示了针灸能够相对特异地调节抑郁症患者和动物模型的大脑奖赏和动机相关神经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快感缺失和绝望行为两种核心症状的神经基础。近年来影像学和神经环路研究揭示了针灸能够相对特异地调节抑郁症患者和动物模型的大脑奖赏和动机相关神经环路的活动,然而奖赏和反奖赏神经环路参与针灸改善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尚不充分。系统综述了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功能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在针灸抗抑郁治疗中的重要科学意义,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针灸 非药物疗法 脑功能 奖赏环路 反奖赏环路 神经调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神经环路常用技术及其在针灸领域应用研究
8
作者 梁越 张宁 +6 位作者 赵耀 吕沛然 谢璐霜 刘奇 乔海法 余曙光 赵娴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6-12,共7页
神经环路对大脑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内神经环路异常是很多脑疾病临床表型的核心基础,探索神经环路对于预防与治愈脑疾病意义重大。如何能高效观测(即具有高时间、空间和细胞类型分辨率)神经环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一... 神经环路对大脑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内神经环路异常是很多脑疾病临床表型的核心基础,探索神经环路对于预防与治愈脑疾病意义重大。如何能高效观测(即具有高时间、空间和细胞类型分辨率)神经环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一直探寻的方向。本研究就现阶段广泛应用的神经示踪技术、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钙成像-光纤记录及电生理技术等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对以上技术在针灸领域(吞咽障碍、消化和疼痛等)的应用进行述评,以期为神经环路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环路 光遗传学 化学遗传学 钙成像-光纤记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胶质细胞缝隙连接与神经环路的相互作用
9
作者 王宏彬 姚娇 +6 位作者 王惠芹 田志锋 艾启迪 林美妤 杨岩涛 阳松威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0-1214,共5页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也称为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之间,能够连接相邻细胞并介导相邻细胞间电信号的传递。而这种存在于神经元间,能够介导胞间电信号传递的GJ通道,亦可称为电突触。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s,Cxs)是构...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也称为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之间,能够连接相邻细胞并介导相邻细胞间电信号的传递。而这种存在于神经元间,能够介导胞间电信号传递的GJ通道,亦可称为电突触。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s,Cxs)是构成GJ的分子基础,在不同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达。GJ的存在能够介导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间的不同功能建立,进一步去影响各类成熟神经环路的建立,其对于研究神经精神类疾病发病机制有一定意义。该篇综述联系有关于GJ以及不同Cxs对神经元和不同神经胶质细胞作用的影响,去讨论GJ与神经环路之间的关系,为治疗神经精神疾患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胶质细胞 缝隙连接 电突触 神经环路 连接蛋白36 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成瘾及其神经环路调控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牟连伟 王雅榕 +1 位作者 严梦思 舒麟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889,共9页
食物成瘾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食物(高度加工、可口、高热量的食物)的依赖性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并表现出一系列成瘾样的行为学变化,具有强迫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食物成瘾可引起肥胖症,而且是大部分人不能维持减肥效果或坚持限制... 食物成瘾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食物(高度加工、可口、高热量的食物)的依赖性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并表现出一系列成瘾样的行为学变化,具有强迫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食物成瘾可引起肥胖症,而且是大部分人不能维持减肥效果或坚持限制性饮食以保持健康体重的核心因素。深入理解食物成瘾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将为干预食物成瘾以改善肥胖提供准确的靶点。食物成瘾的诊断标准是耶鲁大学食物成瘾量表,而食物成瘾的动物模型为小鼠食物自我管理模型。外侧下丘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神经环路、腹侧被盖区-前边缘皮质-伏隔核神经环路和外侧隔核-结节核神经环路是调控食物成瘾的关键神经环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成瘾 耶鲁大学食物成瘾量表 神经环路 外侧下丘脑 腹侧被盖区 伏隔核 前边缘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神经环路研究技术进展
11
作者 陈彦熹 徐志栋 +3 位作者 刘婷婷 马连素 孙芳玲 王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2,128,共10页
神经环路由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单元,在神经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卒中后,脑梗死区域及梗死周围区域与远程区域的神经连接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然而,随着检测技术进... 神经环路由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单元,在神经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卒中后,脑梗死区域及梗死周围区域与远程区域的神经连接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然而,随着检测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研究已证实卒中患者在慢性期时能产生一定的功能恢复,可能与突触连接和神经环路的重新建立有关。因此,开发特定的技术来识别和操纵神经元活动模式,以及使用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策略解读这些神经变化过程,使我们能够了解卒中恢复的全脑网络动力学和神经环路重建的发生机制,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理解卒中病理学发展到行为结果的闭环关系。目前研究神经环路的技术主要集中于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在体钙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本文将介绍这4种主要技术的工作原理,重点总结各自在解析卒中后神经重塑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简要分析了每种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劣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技术发现新的治疗策略以及评估康复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环路 光遗传学 化学遗传学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生物素化葡聚糖胺神经示踪标记的全景和局部组织学观察
12
作者 陆嘉盈 徐东升 +5 位作者 崔晶晶 王雨晴 苏雨昕 刘一寒 王佳 白万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目的采用传统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神经示踪技术结合全景和局部显微镜成像技术显示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锥体神经元胞体及其轴突沿皮质脊髓束投射的详细组织学特征。方法使用脑立体... 目的采用传统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神经示踪技术结合全景和局部显微镜成像技术显示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锥体神经元胞体及其轴突沿皮质脊髓束投射的详细组织学特征。方法使用脑立体定位系统将100 nL 10%(质量分数)BDA(相对分子质量10000)注射到大鼠M1脑区,通过全景组织扫描分析系统连续追踪BDA神经标记沿皮质脊髓束通路在脑和脊髓组织中的分布,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详细观察BDA神经标记的组织学特征。结果采用全景组织扫描分析系统更便于对BDA神经标记的总体分布进行观察,在M1注射点周围,BDA标记显示在第Ⅴ层锥体神经元胞体;在注射点对侧对应的M1脑区以及同侧的初级感觉皮层,BDA主要显示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同时伴有少量逆行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区域,BDA均显示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包括神经纤维束和神经纤维终末,其投射区域有同侧的纹状体、丘脑、内囊、大脑脚和脑桥,以及经脑干锥体交叉后到达对侧的脊髓。在此基础上,采用共聚焦显微成像及其三维重建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对BDA神经标记的局部显微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解析,其中包括逆行标记的神经元胞体、树突及其树突棘,以及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及其终末。结论传统的BDA神经示踪技术与全景组织扫描分析和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成为从全景到局部对长投射神经环路观察和解析的有效途径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层 神经环路 皮质脊髓束 全景扫描 显微成像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步者高潮”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13
作者 王云腾 梁家旗 +2 位作者 苏婉棠 赵丽 李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73,共16页
“跑步者高潮”(runner’s high)指在跑步或其他锻炼活动中突然出现的一过性欣快感,具有抗焦虑、镇痛等作用。“跑步者高潮”产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未明。本综述总结了研究“跑步者高潮”的人体模型和动物模型,分析了参与“跑步者高潮”... “跑步者高潮”(runner’s high)指在跑步或其他锻炼活动中突然出现的一过性欣快感,具有抗焦虑、镇痛等作用。“跑步者高潮”产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未明。本综述总结了研究“跑步者高潮”的人体模型和动物模型,分析了参与“跑步者高潮”产生的神经递质与神经环路,并阐明其与“跑步者高潮”有关的证据与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超过30 min且强度超过70%最大心率的运动可以产生“跑步者高潮”。多巴胺、内源性阿片肽、内源性大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物质在运动后升高,可能与“跑步者高潮”有关,但需注意这些物质在中枢与外周及中枢不同部位的功能差异。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前额叶皮质-伏隔核投射、红核-中脑腹侧被盖区投射、小脑-中脑腹侧被盖区投射、脑-肠轴等神经环路可能参与“跑步者高潮”的调控,但均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对后期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者高潮 奖赏 多巴胺 内源性大麻素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络、营卫学说探讨神经环路调控睡眠-觉醒的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婧 李小黎 +2 位作者 刁华琼 王敏 陈雨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1-24,共4页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研究显示,以腹侧被盖区(VTA)为核心的多巴胺能系统调控着伏隔核(NAc)、前额叶皮质(PFC)、缰核(Hb)及吻内侧被盖核(RMTg)等相关脑区,构成了VTA-NAc-PFC及Hb-RMTg-VTA神经环路,该神经环路在睡...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研究显示,以腹侧被盖区(VTA)为核心的多巴胺能系统调控着伏隔核(NAc)、前额叶皮质(PFC)、缰核(Hb)及吻内侧被盖核(RMTg)等相关脑区,构成了VTA-NAc-PFC及Hb-RMTg-VTA神经环路,该神经环路在睡眠-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与脑内神经环路在解剖及生理功能上具有相似性。经络调控着营卫、阴阳、气血津液,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和信息传递,与脑内神经环路从各脑区不同类型神经元,投射不同神经纤维,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参与细胞、体液间的信息传递是极为相似的。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不寐的病机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调和营卫、阴阳的正常出入才能使人“昼精夜瞑”,而营卫又与经络密切相关,调控着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文章试从经络、营卫学说阐释脑内神经环路对睡眠-觉醒的调控,为中医药防治失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学说 营卫学说 神经环路 睡眠 觉醒 失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缰核及其神经环路在重度抑郁症中的作用
15
作者 赵国建 齐月 +3 位作者 张子炜 杨梅 黄志华 唐晓璐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988-992,1042,共6页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位于上丘脑,参与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编码。研究表明,LHb异常活动与MD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MD...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位于上丘脑,参与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编码。研究表明,LHb异常活动与MD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MDD研究领域的重要脑区。本文就外侧缰核细胞构筑、纤维联系及其在重度抑郁症中的相关神经环路机制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发现,LHb介导抑郁相关的神经环路包括外侧缰核-腹侧被盖区、中缝背核-外侧缰核、腹侧苍白球-外侧缰核、下丘脑穹窿周围区/外侧区-外侧缰核、无名核-外侧缰核、内侧前额叶皮质-外侧缰核、腹侧被盖区-外侧缰核。这为MD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外侧缰核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内侧前额叶皮层 神经环路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天乐课题组在慢性瘙痒诱导焦虑样行为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5-1265,共1页
2024年8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天乐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目为A 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lateral septum-lateral hypothalamus circuit for comorbid anxiety-like behaviors in chronic itch的新成果。该研究借助... 2024年8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天乐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目为A 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lateral septum-lateral hypothalamus circuit for comorbid anxiety-like behaviors in chronic itch的新成果。该研究借助神经元、突触和环路等不同层面的前沿技术手段,结合课题组建立的各种慢性瘙痒模型和转基因小鼠资源,系统研究了外侧隔区(lateral septum,LS)中的GABA能神经元在调控慢性瘙痒诱导焦虑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上下游投射环路机制,阐明了LS调控慢性瘙痒导致焦虑的细胞类型和环路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瘙痒 神经环路 GABA能神经 SEPTUM 细胞类型 焦虑样行为 转基因小鼠 前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觉醒调控的神经环路研究
18
作者 张凯莹 袁向山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睡眠-觉醒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探索睡眠的调节机制和相关的神经环路。现对睡眠-觉醒神经环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重点总结控制非快速眼动... 睡眠-觉醒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探索睡眠的调节机制和相关的神经环路。现对睡眠-觉醒神经环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重点总结控制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核团和神经元,快速眼动睡眠的启动和终止神经核团和神经元,以及负责觉醒的神经核团,为理解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提高睡眠质量以及改善大脑功能提供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 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腹侧被盖-伏隔核神经环路在睡眠觉醒调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康晓娜 沈巍 +3 位作者 吴琼 黄禄宇 冉彬艳 孙曌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2,共3页
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神经环路在睡眠觉醒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环路参与睡眠觉醒的调控主要依赖于VTA脑区多巴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以及NAc脑区多巴胺D1R、D2R和腺苷A1R、A2AR受体系统参与其中。相较于VTA在维... 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神经环路在睡眠觉醒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环路参与睡眠觉醒的调控主要依赖于VTA脑区多巴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以及NAc脑区多巴胺D1R、D2R和腺苷A1R、A2AR受体系统参与其中。相较于VTA在维持唤醒方面的作用,NAc中多巴胺与腺苷受体协同参与睡眠觉醒的调控更加值得被关注,这为睡眠觉醒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文就VTA与NAc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简单介绍VTA-NAc环路参与睡眠觉醒调节的上下游神经元投射方式,总结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展望,以期为今后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觉醒 中脑腹侧被盖 伏隔核 神经环路 多巴胺 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信息在小脑皮层神经环路中的传递与整合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邱德来 初春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1-164,170,共5页
小脑作为重要脑结构,将接收的外部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与计算,最终由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发出编码指令,调节躯体平衡、姿势、精细运动,参与情感、认知、学习记忆和社交行为。本文综述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外文献资料,概述外部感觉信息... 小脑作为重要脑结构,将接收的外部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与计算,最终由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发出编码指令,调节躯体平衡、姿势、精细运动,参与情感、认知、学习记忆和社交行为。本文综述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外文献资料,概述外部感觉信息通过不同途径传入小脑皮层神经环路对神经元活动和突触传递调节的时空机制,明确感觉信息在小脑皮层中的传递与整合的突触与受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信息 小脑皮层 神经环路 传递与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