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及昼夜运动输出周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秀娟 张雅丽 +1 位作者 庄新荣 张桂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8期32-38,共7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AOC)组织中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及昼夜运动输出周期(CLOCK)的表达,分析PTEN、ARID1A、CLOCK预测EAOC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2020年3月...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AOC)组织中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及昼夜运动输出周期(CLOCK)的表达,分析PTEN、ARID1A、CLOCK预测EAOC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30例EAOC患者的资料,并设为EAOC组;采集同期收治的30例未发生EAOC的单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资料,并设为非EAOC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病变组织的PTEN、ARID1A及CLOCK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EAOC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非EAOC组相比,EAOC组患者癌组织的PTEN与ARID1A蛋白及基因相对表达量较低,CLOCK蛋白及基因相对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EN、ARID1A及CLOCK基因异常表达可能与EAOC发生有关,其中PTEN和ARID1A是EAOC发生的保护因子,CLOCK是促进EAOC发生的风险因子(OR>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癌组织的PTEN、ARID1A及CLOCK单独及联合预测EAOC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6、0.860、0.870、0.931。结论 未发生EAOC的单纯EMS及EAOC病变组织的PTEN、ARID1A及CLOCK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TEN、ARID1A及CLOCK可能参与了EAOC发生;检测病变组织PTEN、ARID1A及CLOCK有助于临床诊断EAOC,且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癌 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 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 昼夜运动输出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丰富结合域1A和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闫永明 王彦清 +2 位作者 李泽琦 吴红霞 马艳波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87-1889,共3页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和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NEK2)在原发性肝癌(PLC)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79例PLC组织标本、38例肝硬化组织标本和22例正常肝组织标...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和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NEK2)在原发性肝癌(PLC)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79例PLC组织标本、38例肝硬化组织标本和22例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ARID1A和NEK2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ARID1A和NEK2与P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ARIDIA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与P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36%(19/22)、55.26%(21/38)、27.85%(22/79),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5、24.433、8.296,P<0.05);NEK2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与P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2/22)、34.21%(13/38)、73.42%(58/79),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29.527、16.532,P<0.05)。ARIDIA表达水平与PLC肿瘤大小、TNM分期(tumor node metastasis stage,TNM stage)和血管浸润明显相关(χ^(2)=5.039、6.769、5.277,P<0.05),NEK2表达水平与PLC血管浸润、TNM分期明显相关(χ^(2)=5.4349、6.5142,P<0.05)。结论 ARID1A在PLC组织中表达下调,NEK2在PLC组织中表达上调,ARID1A和NEK2表达可能与PL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检测ARID1A和NEK2有助于评估PLC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法 at丰富结合域1A 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 原发性肝癌
原文传递
胃癌细胞DNA损伤后通过泛素连接酶干细胞因子调节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州华 董显文 +6 位作者 沈迎春 钱海龙 俞仲辉 杨沔 贺海斌 王跃辉 裘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25-2528,共4页
目的 观察胃癌细胞株中泛素连接酶干细胞因子(SCF)对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DNA损伤诱导剂处理胃癌细胞株,分别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CHX、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环氧甲酮四肽蛋白酶体抑制剂(epoxomicin... 目的 观察胃癌细胞株中泛素连接酶干细胞因子(SCF)对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DNA损伤诱导剂处理胃癌细胞株,分别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CHX、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环氧甲酮四肽蛋白酶体抑制剂(epoxomicin)处理细胞,利用NAE酶抑制剂MLN4924干扰泛素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方法处理后ARID1A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Flag-ARID 1A和显性抑制Cullin,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泛素化的ARID1A以及内源性的S期激酶相关蛋白1(SKP1)和Cullin1蛋白表达.结果 在胃癌细胞系NCI-N87和AGS中,用0.5、1.0、2.0、4.0 μg/ml VP16处理24 h后ARID1A的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03±0.037、0.717±0.056、0.271±0.072、0.301±0.034和0.741±0.023、0.657±0.048、0.235±0.044、0.278±0.041,提示DNA损伤后出现ARID1A表达下调是一种普遍现象(P<0.05).DNA损伤诱导剂VP16影响ARID1 A的表达稳定是由其导致的ARID1A降解所致,而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抑制VP16导致的蛋白降解并观察到泛素化的ARID1A.MLN4924可以有效地阻断VP16诱导的ARID1A降解,而用VP16诱导DNA损伤应答后,只有转染入DN-Cullin1组能够稳定表达ARID1A.293T细胞中转染入Flag-ARID1A后,在沉淀出的Flag-ARID1A复合物中可以检测出内源性SKP1和Cullin1蛋白的表达.结论 SCF连接酶是DNA损伤应答后ARID1A降解所必需的,胃癌细胞DNA损伤后ARID1A会被SCF连接酶迅速识别并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at丰富结合域1A 泛素连接酶干细胞因子 泛素化
原文传递
ARID1A基因突变对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学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相媛媛 李远明 韩燕华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 研究ARID1A基因突变对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12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子宫内膜样癌43例行全外显子测序,11例ARID1A基因突变为实验组,32例非ARID1A基因突变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 目的 研究ARID1A基因突变对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12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子宫内膜样癌43例行全外显子测序,11例ARID1A基因突变为实验组,32例非ARID1A基因突变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肿瘤分期、肿瘤分化、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子宫内膜样癌中ARD1A基因突变率为25.6%,其中ARID1A合并PTEN突变率为16.3%,ARID1A合并PI3K突变率为9.3%,PIK3CA突变率为65.1%,PTEN突变率为60.5%。ARID1A基因突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肌层浸润深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脉管浸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RID1A基因突变的子宫内膜样癌中通常存在PI3K通路的过度激活。ARID1A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样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at丰富结合域1A 临床病理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D1A基因突变与胃癌顺铂耐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振鲁(综述) 高小玲(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2662-2667,2674,共7页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化疗抵抗或化疗耐药仍然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问题。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中的重要成员,其突变在胃癌中较为常见,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化疗抵抗或化疗耐药仍然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问题。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中的重要成员,其突变在胃癌中较为常见,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化疗反应密切相关。ARID1A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胃癌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加。该文对ARID1A基因的生物学作用,顺铂耐药中DNA损伤修复及代谢重塑的改变以及ARID1A基因参与胃癌化疗耐药中的可能机制进行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 DNA损伤修复 代谢重塑 化疗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D1A、PIK3CA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关系及发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高秀娟 张雅丽 +1 位作者 庄新荣 张桂香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2200-2203,2207,共5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者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基因(PIK3CA基因)表达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内膜异位...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者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基因(PIK3CA基因)表达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组4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组4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80例作为对照(non-EAOC组),比较3组患者的ARID1A、PIK3CA表达差异,分析RID1A、PIK3CA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诊断效能及发病危险因素。结果:3组患者的ARID1A、PIK3CA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EAOC组、non-EAOC组、OEM组(P<0.05)。ARID1A联合PIK3CA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灵敏度(97.8%)高于单独检测,ARID1A、PIK3CA临界值分别为44.56、40.06;患者年龄大、绝经、卵泡刺激素高、盆腔疼痛、腹部不适、阴道出血及初潮年龄小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者者ARID1A、PIK3CA表达升高,提示临床诊断时更加关注可能因素及早干预,提升疾病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关性卵巢癌 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基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D1A、PIK3CA、Ki-67在不同病变级别、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晨静 李超 +3 位作者 咸娴 王胜 何雷 范多娇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2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 A(ARID1 A)、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基因(PIK3 CA)、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在不同病变级别、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 目的探讨AT丰富结合域1 A(ARID1 A)、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基因(PIK3 CA)、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在不同病变级别、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7例B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手术或膀胱镜活检取癌组织,并取其中28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距癌旁>2cm)作为对照。对比不同组织中ARID1 A、PIK3 CA、Ki-67蛋白表达。治疗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27)和未复发组(n=80),分析BUC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ARID1 A、PIK3 CA、Ki-67蛋白表达与病变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BUC患者癌组织ARID1 A蛋白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IK3 CA、Ki-67蛋白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病变级别、临床分期、病灶个数、PIK3 CA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RID1 A、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病变级别、临床分期、病灶个数、PIK3 CA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BUC患者复发风险增加(P<0.05);BUC患者病变级别、临床分期越高,PIK3 CA、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ARID1 A蛋白阳性表达率越低(P<0.05)。结论BUC患者癌组织中ARID1 A、PIK3 CA、Ki-67蛋白表达明显异常,且与病变级别、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中PIK3 CA蛋白阳性表达可明显增加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at丰富结合域1 A 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α基因 细胞增殖核抗原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EB病毒、ARID1A及PIK3CA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李红 谈顺 +2 位作者 邢璐 李乾 周欢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344-1347,共4页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EB病毒(EBV)、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蜡块86例作为胃癌组,同时选取...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EB病毒(EBV)、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ARID1A)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蜡块86例作为胃癌组,同时选取癌旁胃组织43例作为对照组,运用EBER原位杂交法行EBV检测,免疫组化SP法行ARID1A和PIK3CA的检测,并将胃癌组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EBV、ARID1A和PIK3CA三者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胃癌组中EBV表达阳性例数为10例(11.63%),对照组中EBV表达全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8例有ARID1A表达缺失(9.30%),而对照组中为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在胃癌组中有67例表达明显增强(77.90%),而对照组中仅有3例为强表达(27.9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ARID1A与PIK3CA的表达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EBV阳性胃癌(EBVa GC)组织和EBV阴性胃癌(EBVn GC)组织中ARID1A与PIK3CA两者之间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629,r=-0.419,P<0.05)。结论部分胃癌的发生与EBV感染、ARID1A和PIK3CA基因突变相关,为探索防癌治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EB病毒 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性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O-1、ARID1A及NF-κB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9
作者 何立群 张舒云 +1 位作者 袁婧 吕艳婷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2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1,IDO-1)、AT丰富结合域1A(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1A,ARID1A)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诸...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1,IDO-1)、AT丰富结合域1A(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1A,ARID1A)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86例的组织标本进行研究,设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诸暨市人民医院非甲状腺癌甲状腺手术75例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两组患者IDO-1、ARID1A及NF-κB阳性表达率及与临床病理、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IDO-1的阳性表达率为69.77%(60/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25/75);病例组患者ARID1A的阳性表达率为47.67%(41/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67%(59/86),病例组患者NF-κB的阳性表达率为87.21%(75/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3%(1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性别、不同年龄段、包膜侵犯的IDO-1、ARID1A及NF-κ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的IDO-1、ARID1A及NF-κ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IDO-1、NF-κB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ARID1A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DO-1、NF-κB与甲状腺癌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预后之间均呈正相关,ARID1A与甲状腺癌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预后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癌组织中IDO-1、ARID1A及NF-κB阳性表达率异常,可能协同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1 at丰富结合域1A 核因子-ΚB 甲状腺癌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765靶向ARID1A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10
作者 周俊峰 曾之耀 +1 位作者 骆永富 贺超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765(miR-765)靶向AT丰富结合域蛋白1A(ARID1A)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3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体外培养结直肠癌SW480细胞并分为对照组、siRNA NC组、miR-765 siRNA组、mimic...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765(miR-765)靶向AT丰富结合域蛋白1A(ARID1A)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3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体外培养结直肠癌SW480细胞并分为对照组、siRNA NC组、miR-765 siRNA组、mimic NC组和miR-765 mimic组。qRT-PCR法检测miR-765、ARID1A mRNA表达,Transwell法检测SW480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ARID1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765与ARID1A的靶向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miR-765水平显著升高,ARID1A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且结直肠癌组织中miR-765与ARID1A mRNA呈显著负相关(r=-0.768,P<0.001);与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相比,Ⅲ~Ⅳ期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miR-765水平显著升高(P<0.01),ARID1A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敲减miR-765表达后SW480细胞迁移数、侵袭数、miR-765水平及MMP-9、VEGF蛋白水平显著降低,ARID1A水平显著升高(P<0.05);过表达miR-765后SW480细胞迁移数、侵袭数、miR-765水平及MMP-9、VEGF蛋白水平显著升高,ARID1A水平显著降低(P<0.05)。miR-765靶向调控ARID1A表达。结论miR-765可能通过靶向抑制ARID1A表达,促进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765 at丰富结合蛋白1A 结直肠癌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组织中ARID1A、PTEN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秀娟 张雅丽 庄新荣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7期1132-1139,共8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组织中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45例EAOC患者临床资料,分...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组织中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45例EAOC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EA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5例EAOC患者ARID1A、PTEN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7.78%和22.22%。ARID1A、PTEN基因突变均与临床分期、月经失调和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有关,且分别与肿瘤大小、绝经有关。EAO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残余病灶、血清CA125、ARID1A及PTEN基因突变。结论 EAOC患者ARID1A基因突变率高于PTEN基因。ARID1A、PTEN基因突变均与患者临床分期、月经失调和血清CA125有关,且分别与肿瘤大小、绝经有关。两种基因发生突变均会促进EM的恶化及EAOC的发生发展,不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 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ARID1A及PIK3C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晨静 李超 +3 位作者 咸娴 王胜 何雷 范多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ARID1A及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及28例癌旁组织(癌旁组)中ARID1A、PIK3CA及Ki-67的表达水平,并将BUC组按照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ARID1A及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及28例癌旁组织(癌旁组)中ARID1A、PIK3CA及Ki-67的表达水平,并将BUC组按照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ARID1A、PIK3CA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ARID1A在BUC组中有42.06%呈缺失表达,而在癌旁组中仅7.14%呈缺失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在BUC组中有74例(69.16%)表达显著增强,而在癌旁组中仅7例(25%)呈强阳性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ARID1A的缺失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级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P<0.05),PIK3C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分级、Ki-67增殖指数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RID1A与PIK3CA之间的表达无明确相关性(r=-0.062,P>0.05),复发与否与年龄、病变级别、浸润深度、PIK3CA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ARID1A及PIK3CA在BU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且与病变级别、肿瘤浸润密切相关,但两种蛋白间并无相关性,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BUC的发生、进展。并且PIK3CA蛋白阳性表达可明显增加BUC的复发率,进一步为探究BUC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癌 at丰富结合域1A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