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II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沈岳飞 罗小丹 +3 位作者 张维雄 罗彦妮 范瑞芳 陈梅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II)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过程中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和血管紧张素2型(AT2)受体所起的作用。方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分离培养NSCs,通...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II)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过程中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和血管紧张素2型(AT2)受体所起的作用。方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分离培养NSCs,通过巢蛋白(nestin)免疫细胞化学对神经前体细胞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将第二代的NSCs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按照实验设计分为6组,分别是,A:对照组,B:AII组,C:AT1受体拮抗剂ZD7155组,D:AT1受体拮抗剂ZD7155+AII组,E: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组,F: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AII组,观察NSCs向DA能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情况。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进行DA能神经元鉴定,并观察各组DA能神经元突触的长度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实验组中TH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团中可以看到nestin免疫阳性着色,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B组、D组的TH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F组的TH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DA能神经元的突触长度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AII诱导产生DA能神经元的作用是由AT2受体介导,激活AT1、AT2受体均不能诱导DA能神经元突触延长或抑制突触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分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 血管紧张素II at1和at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