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按蚊幼虫田间分布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健行 何雄飞 +1 位作者 叶丽麟 张森荣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3-77,共5页
本文报道了1987~1989年在浙江丽水市稻作区对中华按蚊幼虫田间分布型研究的结果。根据连续三年对6块稻田分层随机抽样所得的数据,经分布型公式拟合,认为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即属于聚集分布型。进一步进行集聚强度测定的结果表明,k值及... 本文报道了1987~1989年在浙江丽水市稻作区对中华按蚊幼虫田间分布型研究的结果。根据连续三年对6块稻田分层随机抽样所得的数据,经分布型公式拟合,认为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即属于聚集分布型。进一步进行集聚强度测定的结果表明,k值及c值均>0,m*-m回归式,α值>0,β值>1,说明中华按蚊幼虫在稻田主要以个体群(集团)形式呈聚集型分布。但在蚊幼虫由1龄到4龄期的发育过程中,k值由低而高地增大;c值由高而低地减小,说明低龄中华按蚊幼虫受到雌蚊产卵相对集中的影响,其聚集强度相对较高,随着蚊虫龄期的增长逐渐向四周扩散,但仍然停留于聚集分布的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稻田 空间格局 聚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按蚊幼虫稻田孳生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健行 何雄飞 +1 位作者 叶丽麟 张森荣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对中华按蚊幼虫在田间孳生状态的研究分析表明:蚊幼虫在稻田的周边区(距田埂1.5m)和中间区各区间的变异系数(C.V.)在124.21~149.56%,其栖息的个体群数量差异不大;周边区与中间区的平均密度比较(1.6504:1.8937),μ=1.71,P>0.05,也无... 对中华按蚊幼虫在田间孳生状态的研究分析表明:蚊幼虫在稻田的周边区(距田埂1.5m)和中间区各区间的变异系数(C.V.)在124.21~149.56%,其栖息的个体群数量差异不大;周边区与中间区的平均密度比较(1.6504:1.8937),μ=1.71,P>0.05,也无显著差异;对不同方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中间区各区间幼虫的密度作方差分析检验,F=0.58,P>0.05,无显著差异。但对不同方位周边区的幼虫密度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以南边及东边区为高,该两区均靠近居民村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稻田 孳生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带喙库蚊幼虫稻田孳生状态及分布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健行 何雄飞 叶丽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6期360-364,共5页
本文报告浙江石牛稻作区1988~1990年三带喙库蚊幼虫田间孳生状态及分布型研究结果。根据连续三年在晚稻分蘖后期,对9块稻田分层随机抽样所得数据,经分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及聚集指标测定,认为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其K值及C值均>O,m~... 本文报告浙江石牛稻作区1988~1990年三带喙库蚊幼虫田间孳生状态及分布型研究结果。根据连续三年在晚稻分蘖后期,对9块稻田分层随机抽样所得数据,经分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及聚集指标测定,认为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其K值及C值均>O,m~*值均>1;Iwao模式中a值>0,B值>1,说明该蚊幼虫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形式呈聚集型分布。时序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蚁幼龄期的增长,个体群之间的聚集度逐渐减弱。田问孳生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周边区平均密度(2.1821条/勺)明显高于中间区(1.6982条/勺);不同方位比较均以西、北方向密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带喙库蚊 孳生状态 分布型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的设施建设与维护 被引量:4
4
作者 吕广动 王忍 +4 位作者 张印 梁玉刚 周晶 陈璐 黄璜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90-492,共3页
免耕"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稳产提效、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复合种养生产模式,但目前在田间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上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从田块设计、田间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免耕"稻—鳖—鱼"... 免耕"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稳产提效、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复合种养生产模式,但目前在田间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上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从田块设计、田间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免耕"稻—鳖—鱼"生态种养模式的设施建设与维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稻-鳖-鱼生态种养 田间工程 设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