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2家族相关信号通路与重度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杰 费洪新 +1 位作者 刘得水 李公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488,共4页
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严重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心境低落的心身疾病之一,对机体消化、免疫、循环和神经系统等均会产生影响并造成机体损伤,且MDD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世界卫生组织(WTO)预测MDD在10年后将是仅次于心血... 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严重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心境低落的心身疾病之一,对机体消化、免疫、循环和神经系统等均会产生影响并造成机体损伤,且MDD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世界卫生组织(WTO)预测MDD在10年后将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疾病之一。虽然国外和国内对MDD研究并未间断,但是MDD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因子-2 重度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8-5p靶向B细胞淋巴瘤因子3表达影响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娟 邢海洲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218-5p(miR-218-5p)靶向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基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正常人骨髓细胞和白血病骨髓细胞中miR-218-5p和BCL3的表达... 目的探讨微小RNA-218-5p(miR-218-5p)靶向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基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正常人骨髓细胞和白血病骨髓细胞中miR-218-5p和BCL3的表达水平。以白血病细胞K562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过表达miR-218-5p或沉默BCL3的K562细胞株,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抗原(Ki6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blotting验证miR-218-5p和BCL3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与正常人骨髓细胞相比,白血病骨髓细胞中miR-218-5p的表达水平(1.00±0.13)比(0.44±0.18)显著降低,BCL3的表达水平(1.04±0.32)比(4.76±1.38)、(0.26±0.05)比(0.78±0.13)显著升高。过表达miR-218-5p或沉默BCL3均可显著抑制K562细胞CyclinD1(0.69±0.08)比(0.34±0.05)、(0.65±0.07)比(0.18±0.04)和Ki67表达(0.68±0.07)比(0.23±0.04)、(0.54±0.06)比(0.24±0.04),促进Cleaved-Caspase-3表达(0.38±0.04)比(0.89±0.11)、(0.17±0.04)比(0.56±0.07),抑制细胞增殖[(98.72±12.38)%比(69.79±7.62)%]、[(97.48±11.49)%比(65.73±6.86)%],促进细胞凋亡[(7.26±0.85)%比(24.46±2.67)%]、[(6.63±0.85)%比(26.46±2.81)%]。BCL3是miR-218-5p的靶基因,miR-218-5p可负性调控BCL3的表达。过表达BCL3可部分逆转miR-218-5p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论miR-218-5p通过靶向BCL3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微小RNA-218-5p b细胞淋巴因子3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和β2-微球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思平 王畅 林剑扬 《感染、炎症、修复》 2024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 :分析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LDH-5)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收治的87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在同一医院... 目的 :分析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LDH-5)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收治的87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在同一医院门诊体检的1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对照组与研究组以及研究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LDH-5和β2-MG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DH-5和β2-MG水平对DLBCL的诊断价值;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LDH-5和β2-MG与DLBCL患者治疗有效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LDH-5和β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87例患者中治疗有效72例,无效15例。LDH-5和β2-MG水平联合检测诊断DLBCL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值分别为0.944、0.922、0.931及0.876(0.641-0.910),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价值(P <0.05)。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有骨髓浸润、治疗反应为无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高危者LDH-5和β2-MG水平均分别明显高于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无骨髓浸润、治疗反应为有效、IPI评分为低危者(P <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LDH-5和β2-MG水平均与DLBCL患者治疗有效率呈负相关(P <0.05)。结论:LDH-5和β2-MG在DLBCL患者中呈高表达水平状态,联合检测上述两个指标可提升单一指标对DLBCL患者的诊断价值,为患者预后和疗效评估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5 Β2-微球蛋白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诊断价值 国际预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综合征抑郁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则挚 张晨 +7 位作者 洪武 苑成梅 易正辉 汪作为 吴志国 黄佳 禹顺英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4例)与正常对照组(64例)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4例)与正常对照组(64例)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亚综合征抑郁组Bcl-2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0.34±0.11)vs(0.41±0.13),P<0.01],亚综合征抑郁组Bcl-2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P>0.05)。结论 Bcl-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亚综合征抑郁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综合征抑郁 b细胞淋巴白血病-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婉玲 杨翠 +3 位作者 高攀科 陈小双 梁勇会 李敬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128-1132,1136,共6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B-NHL患者(B-NHL组)和50例淋巴组...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B-NHL患者(B-NHL组)和5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取B-NHL组患者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患者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比较2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情况;收集B-NHL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分析Bcl-2、CD10和cyclin D1水平与B-NH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B-NHL患者随访1 a,统计患者病死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B-NHL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1%(61/78)、38.46%(30/78)、87.18%(68/78),对照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00%(18/50)、100.00%(50/50)、0.00%(0/50);B-NHL组患者Bcl-2、cyclin D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2.971、92.992,P<0.01),CD1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9.231,P<0.01)。B-NHL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与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无关(P>0.05);B-NHL患者的病理类型与CD10、cyclin D1阳性表达相关(P<0.05),与Bcl-2阳性表达无关(P>0.05)。B-NHL组患者病死20例(25.64%),生存58例(74.36%);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与B-NHL患者病死相关(P<0.05),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与B-NHL患者病死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阳性表达、cyclin D1阳性表达及CD10阴性表达是影响B-NHL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Bcl-2、CD10及cyclin D1在B-NHL组织中异常表达,其可能参与了B-NHL的发生、发展;CD10、cyclin D1检测可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B-NHL,且可作为评估B-NH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 b细胞淋巴/白血病-2基因 CD10 细胞周期蛋白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脓毒症大鼠心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及p5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岳 周军利 +3 位作者 杜玲玲 邓津菊 梁文佳 李瑞林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脓毒症大鼠心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p5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大鼠4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18只,谷氨酰胺组1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模型。手术组和...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脓毒症大鼠心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p5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大鼠4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手术组18只,谷氨酰胺组1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模型。手术组和谷氨酰胺组大鼠于6、12、24 h 3个时相点各取6只大鼠心脏标本,每个时相点包含6只手术组大鼠和6只谷氨酰胺组大鼠。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各时相点大鼠心肌凋亡指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时相点大鼠心肌Bcl-2及p53 mRNA的表达,结果手术组术后6、12、24 h的心肌细胞Bcl-2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p53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均P<0.05)。谷氨酰胺组术后6、12、24 h的心肌细胞Bcl-2mRNA表达较手术组明显上凋,p53 mRNA的表达较手术组明显下调(均P<0.05)。手术组各时相点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谷氨酰胺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均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高,谷氨酰胺可以通过影响Bcl-2及p53的表达来显著抑制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脓毒症 大鼠 b细胞淋巴 白血病-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19联合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mRNA检测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邓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 cell lymphoma/leukemia 2 gene,BCL-2)与细胞角蛋白19(Nuclear oncogene,ck19)基因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 cell lymphoma/leukemia 2 gene,BCL-2)与细胞角蛋白19(Nuclear oncogene,ck19)基因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法,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为内对照测定20名健康女性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良性乳腺疾病组)和89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外周血中BCL-2和ck19的表达量。结果乳腺癌组患者BCL-2和ck19表达水平与GAPDH的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均P<0.05),而正常对照组与良性乳腺疾病组间BCL-2和ck19表达水平与GAPDH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AP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与ck19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单个基因的检测。结论FQ-PCR技术可以快速定量检测BCL-2和ck19 mRNA,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b细胞淋巴 白血病-2基因 细胞角蛋白19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和P-糖蛋白表达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香红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年第6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初诊未治的100例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5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中Bcl-2和P-gp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初诊未治的100例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5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中Bcl-2和P-gp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Bcl-2和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0%和44.00%,高于5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的4.00%和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664、22.371,P均<0.001)。100例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Bcl-2和P-gp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_s=0.373,P<0.001)。结论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骨髓细胞中存在Bcl-2和P-gp蛋白的高表达,这可能有助于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b淋巴细胞-2基因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刘素巧 霍琰 +3 位作者 申莉瑛 韩翠欣 赵娇莲 陈靖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469-471,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子宫腺肌病远肌层内膜、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处和异位灶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40例腺肌病子宫(增生期20例、分泌期20例)的远肌层内膜、EMI处和异位灶内膜中Bcl-2的... 目的研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子宫腺肌病远肌层内膜、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处和异位灶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40例腺肌病子宫(增生期20例、分泌期20例)的远肌层内膜、EMI处和异位灶内膜中Bcl-2的表达。结果从增生早期至分泌早期,Bcl-2在EMI处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均呈阳性反应,增生中晚期Bcl-2表达最强,至分泌中晚期则表达基本消失。EMI处、异位灶腺上皮细胞的表达高于远肌层腺上皮(P<0.05),且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EMI处与异位灶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灶腺上皮细胞Bcl-2的表达与EMI处的表达相似,均高于远肌层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肌层界面 子宫腺肌病 b细胞淋巴/白血病-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Bcl-2、VEGF的表达及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
10
作者 郑玉峰 白艳丽 张瑜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重点分析Bcl-2、VEGF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8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原发灶组织与淋巴... 目的 探讨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重点分析Bcl-2、VEGF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8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原发灶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病灶组织,测定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Bcl-2、VEGF表达情况,并检测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肿瘤抑制率),采用点二列相关检验,分析不同病灶中Bcl-2、VEGF表达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Bcl-2、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原发灶(P<0.05)。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吉奥、紫杉醇对原发灶肿瘤细胞抑制率低于淋巴结转移灶(P<0.05),顺铂、奥沙利铂对原发灶肿瘤细胞抑制率高于淋巴结转移灶(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的Bcl-2、VEGF表达均与主要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呈负相关(γ<0,P<0.05)。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灶Bcl-2、VEGF阳性表达率更高,不同病灶对不同化疗药物可表现出化疗敏感性差异,且无论是原发灶还是淋巴结转移灶,其病灶组织中Bcl-2、VEGF表达均与化疗敏感性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 b细胞淋巴因子-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化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11
作者 董娜 王晓娟 刘世琼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5期1687-1690,共4页
目的 探讨p5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2例DLBCL患者进行p53和Bcl-2蛋白检测,并分析p53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 目的 探讨p5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2例DLBCL患者进行p53和Bcl-2蛋白检测,并分析p53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47.22%(34/72),p53阳性表达率为52.78%(38/72)。非生发中心(non-GCB)型、有骨髓侵犯、临床分期为Ⅲ~Ⅳ期DLBCL患者的DLBCL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生发中心(GCB)型、无骨髓侵犯及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on-GCB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DLBCL患者DLBCL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CB型、LDH正常及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cl-2、p53表达情况的DLBCL患者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53阳性表达为DLBCL患者OS、PF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53和Bcl-2蛋白与DLBCL的分型均存在一定关联,根据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可预测DLBCL的分型,且p53作为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其表达情况可提前评估DLBCL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P53 b细胞淋巴/白血病-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
12
作者 苑金香 赵光强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共1页
关键词 b细胞淋巴 白血病 细胞凋亡 bcl—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通过与B淋巴细胞瘤-2蛋白结合抑制硅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芸芸 丁选胜 +6 位作者 周家伟 刘紫琴 杨雪莲 刘亚锋 郭健强 胡东 吴静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8期7-15,共9页
目的探究中药丹参有效成分在治疗硅肺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中药丹参治疗硅肺的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热转移实验检测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稳定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质... 目的探究中药丹参有效成分在治疗硅肺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中药丹参治疗硅肺的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热转移实验检测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稳定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上皮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的标志蛋白、纤维化标志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木犀草素与硅肺关键靶点B淋巴细胞瘤-2(BCL-2)具有最低的结合能,热转移实验验证木犀草素与BCL-2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稳定性。细胞划痕实验显示木犀草素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的上皮细胞迁移。蛋白质印迹法证明木犀草素能够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组相比,木犀草素给药及沉默BCL-2后能够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及胶原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纤维化的进程。木犀草素给药及沉默BCL-2后能够促进细胞凋亡。结论木犀草素能够与BCL-2结合进而抑制硅肺纤维化的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木犀草素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硅肺 木犀草素 b淋巴细胞-2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基于B细胞淋巴瘤-2/Bax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凋亡调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小淋 李昌桂 周永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883-886,共4页
细胞凋亡调控异常是白血病发生及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白血病蛋白和促凋亡蛋白Bax对于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调控起着关键作用。相对于经典的化学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许... 细胞凋亡调控异常是白血病发生及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白血病蛋白和促凋亡蛋白Bax对于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调控起着关键作用。相对于经典的化学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许多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都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白血病Bcl-2和Bax基因表达影响机制的探究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中医药 b细胞淋巴-2 bax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中药单体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表皮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及生存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兰英 邢卫斌 +1 位作者 叶文静 李玉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在调节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给予中药银屑病方联合NB-UVB治疗,疗程8周,取治疗前后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人(20名)及患者(30例)治...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在调节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给予中药银屑病方联合NB-UVB治疗,疗程8周,取治疗前后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人(20名)及患者(30例)治疗前后皮损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Bcl-2(7.50±2.01)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12.65±2.83),Caspase-3(21.73±3.70)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8.55±2.16),survivin(23.90±2.8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7.06±1.96,P<0.01);治疗后Bcl-2(13.63±2.14)表达上调,Caspase-3(11.70±2.44)、survivin(12.46±1.80)表达下调(P<0.01),三者均有向正常组织表达转化的趋势。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由治疗前(14.24±3.42)下降至治疗后(3.52±1.07,P<0.01))。结论中药银屑病方联合NB-UVB可能通过调节Bcl-2、Caspase-3、survivin的表达而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中药 窄谱中波紫外线 b细胞淋巴/白血病-2蛋白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 酸蛋白酶一3 生存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β_(2)-微球蛋白及铁蛋白水平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湃 潘琼 闫晓倩 《癌症进展》 2024年第2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铁蛋白水平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治疗4个疗程后...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铁蛋白水平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LDH、β_(2)-MG、铁蛋白水平。随访3年,比较不同预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血清LDH、β_(2)-MG、铁蛋白水平,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60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4个疗程后,完全缓解38例,部分缓解7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11例,疾病控制率为81.67%(49/60)。治疗4个疗程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LDH、β_(2)-MG、铁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年,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生存43例,死亡17例。生存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血清LDH、β_(2)-MG、铁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β_(2)-MG、铁蛋白水平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生存均呈负相关(r=-0.718、-0.823、-0.753,P﹤0.05)。结论血清LDH、β_(2)-MG、铁蛋白水平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生存均呈负相关,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b细胞淋巴 R-CHOP方案 乳酸脱氢酶 β_(2)-微球蛋白 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6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常晓萍 陈宏 温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01),与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性别的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湿疹组低于亚急性湿疹组和慢性湿疹组,亚急性湿疹组低于慢性湿疹组(P<0.05)。经过综合治疗2周及4周后,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湿疹患者中存在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异常,提示这2个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细胞介素-21 b细胞淋巴因子6 Tfh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EAS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因子-3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α信号通路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18
作者 武丹凤 朱建 王辉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α(ERα)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随机分为siControl组和siBcl-3#1组,分别滴加ControlsiRNA和siBcl-3#1siRNA,应用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TM 2...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α(ERα)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随机分为siControl组和siBcl-3#1组,分别滴加ControlsiRNA和siBcl-3#1siRNA,应用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TM 2000转染5 h。取稳定转染48 h后的siControl组和siBcl-3#1组MCF-7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CF-7细胞中Bcl-3、乳腺癌雌激素调控基因1(GREB1)、PDZ结构域蛋白1(PDZK1)和ERα靶基因三叶因子1(TFF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细胞中Bcl-3、ERα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实验检测MCF-7细胞增殖能力。取HEK293T细胞,随机分为Input组(即阳性对照组)、IP组(即免疫共沉淀组)和IgG组(即阴性对照组),共转染Bcl-3和ERα质粒48 h后,用100μL免疫共沉淀(Co-IP)细胞裂解液冰上裂解细胞后,分离上清液;Input组取90μL上清液,加入30μL 4×Loading buffer;IP组取450μL上清液,加入40μL Protein A/G和绿色荧光蛋白抗体0.5μL;IgG组取450μL上清液,加入0.5μL IgG、30μL Protein A/G琼脂糖磁珠;采用Co-IP实验检测细胞中Bcl-3和ERα结合效果。取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检测Bcl-3和ERα是否存在共定位现象。结果si-Bcl-3#1组MCF-7细胞中Bcl-3、GREB1、TFF1和PDZK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iControl组(P<0.05)。si-Bcl-3#1组MCF-7细胞中Bcl-3蛋白和ER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iControl组(P<0.05)。培养0、24 h时,si-Bcl-3#1组与siControl组MCF-7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72 h时,si-Bcl-3#1组MCF-7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siControl组(P<0.05)。Co-IP实验结果显示,Bcl-3和ERα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结果显示,Bcl-3和ERα存在共定位现象。结论Bcl-3在乳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其能够提高乳腺癌ERα信号通路的转导活性,促进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因子-3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Α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及其相关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揭育东 林冬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9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Butylphthalide)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研究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丁苯酞所发挥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0只雄性SD大鼠,以... 目的:观察丁苯酞(Butylphthalide)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研究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丁苯酞所发挥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0只雄性SD大鼠,以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30)、对照组(n=30)及假手术组(n=10)。三组以无菌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使实验动物达到糖尿病标准。假手术组切开右侧颈部皮肤,分离右侧颈动脉后,重新缝合皮肤;治疗组及对照组以栓线从右侧颈内动脉入口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实现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灌注。再灌注30 min后,治疗组以80 mg/(kg·d)丁苯酞剂量灌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食用麻油灌胃,连续给药3 d。再灌注后7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最后以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数目,免疫组化检测Bcl-2及Bax表达。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凋亡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而Bax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半暗带中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表达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糖尿病 脑梗死 b细胞淋巴/白血病-2 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2相关X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健红 梁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7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CD5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Bcl-2)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被诊断为DLBCL、年龄>60岁的患者35例,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收... 目的探讨CD5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Bcl-2)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被诊断为DLBCL、年龄>60岁的患者35例,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收集入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5、Bcl-2表达,并分别根据CD5、Bcl-2是否为阳性表达(以肿瘤细胞染色阳性>30%)、中枢神经累及与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间生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曲线间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研究最终有3例失访,失访率8.6%。入选患者CD5阳性率为21.9%(7/32),Bcl-2阳性率为46.9%(15/32),CD5及Bcl-2共阳性15.6%(5/32)。21.9%(7/32)患者出现中枢累及。10例患者为肿瘤临床Ⅲ期,22例为临床Ⅳ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个月。1年生存率为96.9%(31/32),2年生存率为71.9%(23/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CD5-和Bcl-2^-患者比较,CD5^+和Bcl-2^+患者OS和PFS均较低(P<0.05);临床Ⅲ期及Ⅳ期患者PFS(P=0.055)及OS(P=0.0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中枢累及患者相比,中枢累及患者OS和PFS较低(均为P=0.004)。另外,CD5^+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CD5-患者(57.1%vs 12.0%;P=0.026),Bcl-2^+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Bcl-2^-患者(40.0%vs 5.9%;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D5阳性为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5,95%CI1.717~73.112;P=0.012)。结论 CD5阳性表达可作为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判断和未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弥漫大b细胞淋巴 CD5 b细胞淋巴/白血病蛋白-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