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南与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地层Sr和C同位素对比及年龄界定 被引量:31
1
作者 郑文武 杨杰东 +2 位作者 洪天求 陶仙聪 王宗哲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5-178,共14页
采用Sr ,C同位素地层学方法 ,对苏皖北部和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测试 ,并将其测试结果与新元古代海水Sr,C同位素组成演变曲线相比较 ,试图从中获得研究区有关地层自然层序、形成时限范围及其有关同位素年... 采用Sr ,C同位素地层学方法 ,对苏皖北部和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测试 ,并将其测试结果与新元古代海水Sr,C同位素组成演变曲线相比较 ,试图从中获得研究区有关地层自然层序、形成时限范围及其有关同位素年龄数据取舍等方面新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新元古代淮南群、徐淮群、宿县群和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等 ,均形成于南沱冰期或Sturtian冰期之前 ,为 90 0~ 70 0Ma。并且进一步印证了淮南生物群应该属于前伊迪卡拉期的一次重要的生物大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和c同位素 新元古代地层 同位素年龄 安徽 江苏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2
作者 卢进才 魏仙样 +2 位作者 魏建设 李玉宏 陈高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391,共8页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特征和干酪根C同位素分布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为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岩,TOC含量中等,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具有显著偏重的特点。并且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明显与热演化程度和有机碳丰度有关,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重碳同位素不断富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对C同位素的影响可达4‰~6‰。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干酪根C同位素显著偏轻,影响值可达4‰以上。由于研究区烃源岩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的分布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干酪根类型的影响相对降低或已不显著,不能再作为评价烃源岩干酪根类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额济纳旗及邻区 石炭系-二叠系 干酪根c同位素 干酪根类型 演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C同位素特征及形成环境——以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9 位作者 彭楠 朱志才 王玉冲 刘海 宋换新 唐永 宋昌贵 范正秀 夏晓旭 陈骁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9-2157,共19页
神农架地区位于华南扬子克拉通北缘,发育完整的成冰系-埃迪卡拉系地层层序。本研究基于新近发现的6个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剖面,系统研究了其地层学、沉积学和C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依据盖帽碳酸盐岩发育的一系列沉积指相标志,讨论... 神农架地区位于华南扬子克拉通北缘,发育完整的成冰系-埃迪卡拉系地层层序。本研究基于新近发现的6个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剖面,系统研究了其地层学、沉积学和C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依据盖帽碳酸盐岩发育的一系列沉积指相标志,讨论了盖帽碳酸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神农架盖帽碳酸盐岩由细粉晶白云岩组成,盖帽白云岩与下伏冰碛岩接触关系多较截然,部分为渐变过渡关系,沉积构造单调,以水平层理或块状层理为主,少见其他特殊沉积构造或岩石、矿物组分,偶见团粒、叶枝状等藻类生物,盖帽白云岩和上覆岩系构成快速海侵-退积的沉积层序。盖帽白云岩δ^13C剖面显示,由下向上从极低(-6‰^-9‰)到中低(-4‰^-5‰)负漂移,或从中下部中低幅负偏逐渐向上更负偏(-4‰^-5‰间)或在中低负值附近高频振荡,但上覆沉积物的δ^13C剖面保持持续中低负偏。研究表明,沉积指相标志及C同位素共同指示盖帽碳酸盐岩与冰后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同步,这6个盖帽白云岩剖面主要发育于神农架中西部浅水陆架潮坪区域。这些盖帽白云岩剖面的δ^13C值基本类同于国内外埃迪卡拉盖帽白云岩δ^13C剖面的变化规律,具有广泛的全球变化和对比意义。同时,神农架的这几个盖帽白云岩剖面δ^13C值有其独特性,该特征是对冰后初期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平衡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埃迪卡拉系初期盖帽碳酸盐岩沉积于扬子克拉通广泛的浅水陆架沉积环境,并非发育于从深水盆地-斜坡-陆架的各个沉积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帽碳酸盐岩 c同位素 沉积特征 扬子北缘 神农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选择离子监测方法定量分析低浓度胞内游离氨基酸的^(13)C同位素丰度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敏超 黄明志 +3 位作者 刘玉伟 储炬 庄英萍 张嗣良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08-1413,共6页
胞内游离氨基酸具有周转快的特点,其13C同位素丰度能快速反映胞内代谢状态的变化。但胞内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很低,现有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全扫描模式的13C同位素丰度检测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研究考察理论上检测精度更高的选择离子... 胞内游离氨基酸具有周转快的特点,其13C同位素丰度能快速反映胞内代谢状态的变化。但胞内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很低,现有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全扫描模式的13C同位素丰度检测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本研究考察理论上检测精度更高的选择离子监测方法在胞内游离氨基酸13C同位素丰度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首先在全扫描模式下分析了不同氨基酸的断裂规律,找出与每种氨基酸对应的特征碎片,建立起包含有16种胞内游离氨基酸的特征碎片库。利用此特征碎片库,在样品分析时只需检测特定m/z处的信号,从而实现选择离子监测,提高信号质量。对标准品的检测结果表明,与全扫描模式相比,本方法的信噪比、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分别提高了17倍、2倍和3.8倍。在对辅酶Q10生产菌株样品的分析中,本方法成功检测出8种胞内游离氨基酸的同位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离子监测 13c同位素丰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元古系—寒武系底Sr、C同位素对比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杰东 张俊明 +1 位作者 陶仙聪 王宗哲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32-545,共14页
测定了云南永善肖滩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Sr同位素组成及湖北省三峡剖面震旦系碳酸盐岩Sr、C同位素组成 ,并与蒙古、加拿大、西伯利亚和纳米比亚的末元古系Sr和C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比较 ,得出末元古纪海水87Sr/ 86Sr和δ13C值的演变图。... 测定了云南永善肖滩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Sr同位素组成及湖北省三峡剖面震旦系碳酸盐岩Sr、C同位素组成 ,并与蒙古、加拿大、西伯利亚和纳米比亚的末元古系Sr和C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比较 ,得出末元古纪海水87Sr/ 86Sr和δ13C值的演变图。通过该演变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和c同位素 全球地层对比 末元古系 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国产多氯联苯的2,3,7,8-TCDD毒性当量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灵军 蒋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3-439,共7页
应用质量控制方法测定了2种国产商品多氯联苯(PCBs)中17个2,3,7,8位有氯取代的二 同族体,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加入 ̄(13)C标记物的PCBs样品用多级酸碱硅胶柱和氧化铝柱提取分离,用毛细管色谱/高分辨质谱... 应用质量控制方法测定了2种国产商品多氯联苯(PCBs)中17个2,3,7,8位有氯取代的二 同族体,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加入 ̄(13)C标记物的PCBs样品用多级酸碱硅胶柱和氧化铝柱提取分离,用毛细管色谱/高分辨质谱定量,2种样品中都含有较多的2,3,7,8-TCDF和2,3,7,8-P_5CDF。1 ̄#PCB的2,3,7,8-TCDD毒性当量值为217ng/g,2 ̄#PCB为417ng/g,毒性主要来自PCDFs,并与国外同类商品PCBs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同位素稀释HRGc/HRMS 二毒性当量 多氯联苯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叶中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的成因及其光合作用C同位素分馏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何琴 刘菊 +2 位作者 徐忠辉 Kliti Grice 卢鸿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2-288,共7页
烟草叶是目前惟一可以通过生物合成得到大量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的植物,然而许多文献对化合物中甲基碳位和奇偶碳数的变化成因未提及。对其成因进行了文献追踪,并对温室不同生长条件(温度、CO2和光照)下培育的烟草叶中的长链正构烷烃、异... 烟草叶是目前惟一可以通过生物合成得到大量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的植物,然而许多文献对化合物中甲基碳位和奇偶碳数的变化成因未提及。对其成因进行了文献追踪,并对温室不同生长条件(温度、CO2和光照)下培育的烟草叶中的长链正构烷烃、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的单体稳定C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烟草叶中特殊脂类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合成同位素分馏效应进行探索研究。与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相比,反异构烷烃的δ13C值平均相对偏重2‰,证明反异构烷烃确实具有不同的合成前身物(2-甲基丁酰辅酶A)。比起甲基基团,脱羧反应很可能使得乙酰辅酶A的羧基基团δ13C值偏轻。本研究中异构烷烃和正构烷烃δ13C值的相似性,说明乙酰辅酶A和前身物2-甲基丙酰辅酶A(C4-CoA)之间的C同位素组成很可能是相似的。用水量越多,烟草叶中异构、反异构烷烃和正构烷烃稳定C同位素组成越偏轻。与强光条件比,弱光条件下培育的烟草叶中正构烷烃的稳定C同位素组成偏轻约2.2‰,异构和反异构烷烃稳定C同位素组成也分别偏轻1.8‰和1.9‰。温度对烟草叶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反异构烷烃的稳定C同位素组成影响甚小,与Farquhar(1980)有关植物体C同位素组成的报道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叶 生物合成 异构烷烃 反异构烷烃 稳定c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木质素与木聚糖的连接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海涛 谢益民 +1 位作者 范建云 王鹏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以带13C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苷作为木质素的前驱物,在β-葡萄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酶体系中,向木聚糖胶体中滴加松柏醇葡萄糖苷的溶液,得到木质素脱氢聚合物(DHP)与木聚糖的复合体,并用FT-IR、13CNMR对DHP-木聚糖复合体(DH... 以带13C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苷作为木质素的前驱物,在β-葡萄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酶体系中,向木聚糖胶体中滴加松柏醇葡萄糖苷的溶液,得到木质素脱氢聚合物(DHP)与木聚糖的复合体,并用FT-IR、13CNMR对DHP-木聚糖复合体(DHPX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HPXC中,木质素结构单元之间主要通过β-O-4、β-β、β-5和β-1方式连接,而木质素与木聚糖之间可能通过苯甲酯键和苯甲醚键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脱氢聚合物 木聚糖 ^13c同位素示踪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同位素低温精馏过程动态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袁家均 李虎林 +1 位作者 许保云 李良君 《同位素》 CAS 2010年第4期197-201,共5页
为深入了解CO低温精馏分离13C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系统的动态模型,借助软件Aspen Dynam-ics对该系统的全回流、开车以及物料量发生扰动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塔釜热负荷和塔釜持液量对全回流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回流动态浓缩过程耗时... 为深入了解CO低温精馏分离13C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系统的动态模型,借助软件Aspen Dynam-ics对该系统的全回流、开车以及物料量发生扰动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塔釜热负荷和塔釜持液量对全回流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回流动态浓缩过程耗时约1周,稳定时塔釜13C16O摩尔分数约为3.9%。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先浓缩后稳态出料的开工方案可大幅缩减装置动态开工时间,产品摩尔分数达到14.5%,耗时约需38.6 d;而对应的同时稳态进出料开车方案平衡时间需127.7 d;开发持液量低的填料可进一步缩短开工时间,降低产品成本。对进料扰动的计算表明,本工作采用的分离装置对物料量的波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波幅50%、时间为4 h的进出料量波动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同位素 低温精馏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平原地下水^(14)C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云章 仝长水 +1 位作者 吴继臣 苗晋祥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2-34,共3页
地下水中14C的年代与PMC(与大气中现代碳的百分含量之比)值的大小反映了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的状况与循环条件。豫北平原地下水中的14C的年代与PMC值反映出:引黄灌区主干渠、山前冲洪积扇、近黄河地带为地下水强补给与迳流带,地下... 地下水中14C的年代与PMC(与大气中现代碳的百分含量之比)值的大小反映了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的状况与循环条件。豫北平原地下水中的14C的年代与PMC值反映出:引黄灌区主干渠、山前冲洪积扇、近黄河地带为地下水强补给与迳流带,地下水14C年龄较小,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在交接洼地、微咸水区、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地下水迳流滞缓,地下水14C年龄较大,地下水循环交替慢。其它资料也验证了此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同位素 地下水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同位素判别技术在评价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鑫生 闫飞 +2 位作者 王宗玮 李华 金永梅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由于在农田中无法直接测量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本文通过介绍13C同位素判别技术的原理及其测定方法,以及利用13C/12C技术测定植物生理水分利用率的原理,评述了碳的稳定同位素的判别技术在研究植物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Season-long water use... 由于在农田中无法直接测量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本文通过介绍13C同位素判别技术的原理及其测定方法,以及利用13C/12C技术测定植物生理水分利用率的原理,评述了碳的稳定同位素的判别技术在研究植物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Season-long water use efficiency,缩写为WUEsl)的可能性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同位素 判别技术 植物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同位素在徐淮胶辽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圆圆 杨锋杰 刘咏明 《山东煤炭科技》 2010年第6期190-191,共2页
利用Sr、C同位素这一实验测试技术,对在徐淮地区有争议的地层进行比较与验证,利用胶辽、徐淮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Sr、C同位素数据,与已有的Sr、C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对胶辽和徐淮地区的地层进行分析对比。
关键词 SR c同位素徐淮胶辽晚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呼吸及其^(13)C同位素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聂棠棠 王娟 +1 位作者 姚槐应 葛超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8-586,共9页
为比较不同方法在土壤呼吸及其^(13)C同位素测定中的差异,应用气相色谱仪法(GC-TCD)、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气体进样法(Gasbench-IRMS)、甲酚红显色法(MicroResp)、碱液吸收法4种方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采用Gasbench-IRMS法和碱液吸收... 为比较不同方法在土壤呼吸及其^(13)C同位素测定中的差异,应用气相色谱仪法(GC-TCD)、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气体进样法(Gasbench-IRMS)、甲酚红显色法(MicroResp)、碱液吸收法4种方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采用Gasbench-IRMS法和碱液吸收法两种方式检测土壤呼吸的^(13)C同位素丰度,以期准确评估土壤呼吸及碳排放,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两种仪器法(GC、IRMS)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的数值结果相近(基础呼吸)或趋势一致(诱导呼吸),且重复性好(标准偏差分别为0.011、0.010mg/(kg·h)),准确度高;MicroResp法的测定结果与仪器测量值较为相近,但分辨率较低;碱液吸收法的测定结果较真实值偏高(当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时)或偏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时)。(2)在测定CO_(2)中的^(13)C含量上,Gasbench-IRMS法直接测定的结果误差小(δ^(13)C值的标准偏差为0.137‰),接近实际值,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土壤微生物呼吸对底物的利用状况。综上,仪器法较化学分析法(MicroResp、碱液吸收)更能准确测定土壤呼吸及其^(13)C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测定 ^(13)c同位素丰度 方法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碳循环和团聚体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14
作者 金鑫鑫 汪景宽 +6 位作者 孙良杰 王帅 裴久渤 安婷婷 丁凡 高晓丹 徐英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揭示新输入碳在土壤及团聚体中赋存状态、周转过程以及微生物的调节机制。本文主要归纳与阐述了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土壤团聚体固碳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未来土壤碳循环和固碳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农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同位素的分离工艺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虎林 田叶盛 李良君 《同位素》 CAS 2019年第6期403-410,I0003,共9页
本文综述了在13C同位素的分离研究中建立"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的工程化研究方法,完成了一氧化碳低温精馏法分离稳定性同位素13C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低温精馏工程实验研究。通过CO低温精馏单塔实验测定了13C同位素分离体系的... 本文综述了在13C同位素的分离研究中建立"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的工程化研究方法,完成了一氧化碳低温精馏法分离稳定性同位素13C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低温精馏工程实验研究。通过CO低温精馏单塔实验测定了13C同位素分离体系的基础参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了13C分离二塔级联工艺,并得到了级联装置的优化参数;通过低温精馏分离13C二塔级联实验,对优化设计结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课题建立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工程研究方法可靠,在13C同位素分离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课题建立的研究方法提高了13C同位素分离的设计水平、降低了实验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为13C同位素分离工业化生产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同位素 分离 精馏实验 数值模拟 级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随钻C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松 于继良 +4 位作者 李海龙 蓝宝锋 李龙 何新兵 李刚权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5-624,共10页
C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钻探现场,可以实时连续监测随钻泥浆气及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值的变化情况,分析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黔北正安地区3个平台(Ay1、Ay2、Ay4)随钻泥浆气与岩屑罐顶气的C同位素结果显示,泥浆气纵向上从石牛栏组至五... C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钻探现场,可以实时连续监测随钻泥浆气及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值的变化情况,分析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黔北正安地区3个平台(Ay1、Ay2、Ay4)随钻泥浆气与岩屑罐顶气的C同位素结果显示,泥浆气纵向上从石牛栏组至五峰组的C同位素总体由重变轻,C同位素倒转主要出现在龙马溪组,C同位素从S_(1)l^(4)→S_(1)l^(2)→O3w先变重后变轻,S_(1)l^(2)的C同位素倒转程度明显。根据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分馏特征将五峰组–新滩组划分为5段,第2、3段C同位素分馏程度均匀且较高(2.51‰~4.59‰,平均3.60‰),放气量及气测值具有相应的响应特征;第2段(S_(1)l^(1)~S_(1)l^(2))中上部响应特征更明显,具备良好的孔隙度及含气性。龙马溪组δ^(13)C_(1)主要分布在−36‰~−32‰之间,平均−33.47‰,δ^(13)C_(2)主要分布在−38‰~−34‰之间,平均−35.58‰,δ_(13)C_(1)和δ^(13)C_(2)的倒转主要开始于S_(1)l^(3),龙马溪组页岩气主要由原油裂解气贡献。各平台间湿度存在差异(Ay1平台>Ay2平台>Ay4平台),反映了不同构造位置热演化程度的差异,五峰组–龙马溪组的热演化程度高于威远地区,低于焦石坝及长宁地区,与富顺–永川、南川地区相近。通过C同位素分馏特征、放气量及孔隙压力指数结合储层评价相关参数,对Ay1-X井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甜点划分3类,进一步确定了龙马溪组最优甜点段为龙马溪组底部3.2 m,具有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重、分馏程度高、生烃能力强、总含气量高、可压裂性好、有机孔发育、空隙压力指数大等特点,为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箱体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c同位素录井 甜点识别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同位素集团结构的研究
17
作者 李曼茜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1期33-34,共2页
原子核的集团现象是研究核多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现象,尤其是在轻丰中子核的研究当中,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本文概括介绍了集团结构的理论模型和对于C同位素的集团结构用ADM研究的一些结果和分析。
关键词 集团结构 c同位素 链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压力对原油裂解气态烃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影响
18
作者 石军 蒋文敏 李芸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演化的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受制于压力变化及相关模拟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缺乏关于封闭体系内部流体组成及含量变化引起的流体压力变化,以及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改造金管热解体系和控制样品质... 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演化的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受制于压力变化及相关模拟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缺乏关于封闭体系内部流体组成及含量变化引起的流体压力变化,以及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改造金管热解体系和控制样品质量,使金管内部的流体压力逐渐增大,结合气态烃(甲烷、乙烷和丙烷)产率、C同位素组成与样品质量的关系,探究流体压力对原油热演化过程中(Easy R_(o)=1.0%~2.1%)气态烃C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揭示原油裂解过程中区别于其他类型压力对气态烃C同位素组成分馏效应的影响,并完善热模拟实验对压力作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油窗早期(Easy R_(o)=1.0%),由于气态烃主要来源于大分子及杂原子团,C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并不能体现流体压力作用;在湿气阶段早期(Easy R_(o)=1.5%),由于甲烷转化率较低及瑞利分馏作用影响,甲烷C同位素组成较轻;在湿气阶段晚期(Easy R_(o)=2.1%),流体压力引起甲烷和丙烷C同位素组成发生正偏。结合温度、压力范围、加压介质特征和高温流体相态演化的讨论,流体压力对气态烃C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相对复杂,控制因素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压力 c同位素分馏 金管热解体系 压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19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90,共16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_(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介绍^(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主要有^(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_(4)土壤种植C_(3)植物确定^(13)C丰度以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等。其次总结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接着总结^(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及^(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和固持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析出过程中的H同位素分馏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勇 李大华 +4 位作者 黄越 罗彤彤 汪生秀 张海鹏 钟宁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通过长时间储层温度下页岩气现场解吸实验,揭示页岩气析出过程中气体赋存状态变换与气体组分及甲烷H、C稳定同位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解吸气甲烷C同位素(δ^(13)C_(1))早期变化幅度较小、后期持续变重的现象不同,甲烷H同位素(δD(CH_... 通过长时间储层温度下页岩气现场解吸实验,揭示页岩气析出过程中气体赋存状态变换与气体组分及甲烷H、C稳定同位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解吸气甲烷C同位素(δ^(13)C_(1))早期变化幅度较小、后期持续变重的现象不同,甲烷H同位素(δD(CH_(4)))具有先变轻后变重的规律,且在解吸至40%~50%阶段后与δ^(13)C_(1)变重同步。依据δD(CH_(4))变化规律及页岩含气性、气体渗流特征,可将页岩气析出过程划分为游离气压差渗流、游离气渗流–吸附气解吸扩散共存和吸附气解吸扩散3个阶段:阶段Ⅰ裂隙及基质孔隙中的游离气在压差作用下渗流,产出页岩气的δD(CH_(4))和δ^(13)C_(1)基本不变;阶段Ⅱ游离气渗流与吸附气解吸扩散共存,质量较轻的12CH_(4)优先脱附,吸附气的补给使产出气体的δD(CH_(4))显著变轻(变轻4‰~10‰),而δ^(13)C_(1)变轻的现象不显著;阶段Ⅲ析出的气体主要来自吸附气解吸,受吸附–解吸和扩散作用的共同影响,产出气体的δD(CH_(4))(变重15‰~20‰)和δ^(13)C_(1)(变重21.9‰~32.9‰)显著变重。δD(CH_(4))对页岩气析出过程气体赋存状态变换的响应比δ^(13)C_(1)更敏感和有效,因此有望建立一种基于页岩气析出过程中δD(CH_(4))变化规律预测页岩气产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H同位素 c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