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M1段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惠 吕发金 +4 位作者 覃川 姚开情 张丽娟 蒋孝先 李建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 目的报道运用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水平段(M1段)走行及其分支解剖和变异。方法前瞻性观测脑血管或头颈血管VCTDS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120例,在VR图像上观测MCA-M1段走行及分支类型,测量M1段起始处管径,比较不同侧别、性别管径有无差异。结果120例240侧MCA中,M1段走行分为4型:水平型40.41%(97/240侧),上斜型14.58%(35/240侧),下斜型7.92%(19/240侧),波浪型37.08%(89/240侧);M1段主干分3型:单干型7.91%(19/240侧)、双干型88.75%(213/240侧)、三干型3.33%(8/240侧);M1起始处管径左侧:(1.98±0.44)mm,右侧:(2.05±0.46)mm;男性:(2.01±0.39)mm,女性:(2.03±0.41)mm;管径不存在侧别和性别的差异(P=0.062、0.792)。M1段分支类型除TanrioverN划分八种类型外,另还有IIB、IIC、IVC亚型共3种亚型。发育变异包括窗式变异2例、副大脑中动脉1例、早分叉5例。结论VCTDSA能清楚地显示MCA-M1段血管的解剖和变异,管径正常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6
2
作者 迟宝权 刘亚静 +1 位作者 崔雷雷 刘朝艳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3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方法 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减影成像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狭窄者52例、非椎动脉狭窄者68例。分别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120...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方法 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减影成像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狭窄者52例、非椎动脉狭窄者68例。分别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以数字减影成像检查为金标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分别为50、2、54、14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分别为44、8、39、29例,二者比较,P均<0. 05。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 15%、79. 41%、86. 67%,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 62%、63. 24%、69. 17%,二者比较,P均<0. 05。结论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一种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特点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刚 刘文军 《影像技术》 CAS 2015年第2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研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特点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大脑中动脉存在有动脉瘤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及数量,并将M2分叉处动...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研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特点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确诊大脑中动脉存在有动脉瘤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及数量,并将M2分叉处动脉瘤分叉的角度与正常的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3-5段肿瘤2个(2.9%),M2远端段肿瘤7个(10.3%),M2分叉处肿瘤49个(72.1%),M1段肿瘤10个(14.7%)。左右两侧MCAA的发生部位对比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M2分叉处肿瘤分叉角度为(141.34±28.41)°,而正常大脑的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为(98.21±21.36)°,两者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大脑左右侧的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相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2处多发MCAA,且其发生率会随M2分叉角度的增加而增加,VCTDSA在MCAA的特点分析中有较高价值,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技术 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
4
作者 唐贵超 陈莉 吕发金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32-2334,2336,共4页
目的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观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 目的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观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容积再现(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基底动脉有无迂曲、是否存在窗型变异,并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同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基底动脉迂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10例检查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动脉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动脉窗型变异占2.73%(3/110)。(2)基底动脉平均长度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3)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呈正相关(P<0.01,r=0.52)。结论 VCTDS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解剖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应用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元斌 谌业荣 周恩汉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9期877-878,共2页
CT血管造影(CTA)目前已经成为全身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临床使用广泛[1]。CTA后处理方法中容积再现(VR)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相应兴趣血管,深受临床青睐。然而,对于有些部位如头颈部或下肢,由于血管走行常与周围骨骼相邻或紧贴,
关键词 数字血管成像 64层螺旋ct 响因素 应用 ct血管 临床使用 后处理方法 检查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唐贵超 陈希奎 +1 位作者 贺君 刘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DSACTA共发现58例66个动脉瘤,其中52例为单个动脉瘤,4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 mm,最大30 mm。DSA检出60例68个动脉瘤,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7.1%,2例2个小动脉瘤漏诊,漏诊率2.9%。结论 DSA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特点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惠 覃川 +6 位作者 吕发金 张丽娟 姚开情 杨俊潇 荣天 张定均 周帮建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57,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的部位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69例72个MCAAVCTDSA影像特点,根据MCAA发生部位分为4类:M1段,M2分叉处,M2远段,M3~M5段,统计双侧动...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的部位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69例72个MCAAVCTDSA影像特点,根据MCAA发生部位分为4类:M1段,M2分叉处,M2远段,M3~M5段,统计双侧动脉瘤数目,分析动脉瘤部位的影像学特征;两名神经放射学医生采用双盲法测量M2分又处大脑中动脉瘤角度,并与正常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对照,统计分析二者的角度差异。结果(1)M1段动脉瘤共7个(9.70%),M2分叉处动脉瘤共58个(80.56%),M2远段动脉瘤共5个(6.94%),M3~M5段动脉瘤共2个(2.78%)。(2)正常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为(99.30±22.96)°,M2分叉处动脉瘤角度为(139.26±27.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正常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角度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破裂动脉瘤M2分又处角度为(133.98±30.24)°,未破裂动脉瘤M2分又处角度为(144.53±21.8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AA多发于M2分叉处;动脉瘤组与非动脉瘤组M2分叉处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2分叉角度增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 体层摄 螺旋计算机 血管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杨 熊维 汪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4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使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实施VCTDSA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使用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其中68例患者有动脉瘤,共检出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使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实施VCTDSA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使用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其中68例患者有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88个。结果VCTDSA检测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在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TDSA检查动脉瘤患者灵敏度94.44%、特异度87.50%、准确率93.18%,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VCTDSA检查动脉瘤数目灵敏度96.70%、特异度93.33%、准确率96.23%,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结论VCTDSA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容积ct数字血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的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结果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赖焕泉 曾怡群 卢伟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3期472-474,481,共4页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的106例临床怀疑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对其影像学...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的106例临床怀疑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头颈部血管诊断经验丰富的3名主治以上医师共同评估血管减影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106例经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有1例患者检查时制动不良,图像减影质量差,无法诊断;有3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狭窄;余102例共计发现狭窄118处,有13例患者存在2处或以上血管狭窄:颈动脉(38支),椎-基底动脉(32支),大脑前动脉(15支),大脑中动脉(21支),大脑后动脉(12支)。结论:对106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分析结果表明,128层螺旋CTA成像清晰(可与常规DSA相媲美),操作简便,能够有效的去除骨质,在评价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狭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血管狭窄性疾病 128层螺旋ct 数字血管成像 结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迟宝权 刘亚静 +2 位作者 刘树荣 康洁 崔雷雷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46-748,共3页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CTA和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CTA和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2支,狭窄率为70%,起始部狭窄26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DS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6支,狭窄率为77%,起始部狭窄28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CTA检查和DSA检查椎动脉异常率、狭窄率、双侧狭窄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9%(48/54),特异度为92%(24/26),准确性为90%(72/80),阳性预测值为96%(48/50),阴性预测值为80%(24/30)。结论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数字 脑梗塞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诊断与CT诊断的运用比较研究
11
作者 林志勇 杨世泺 黄艺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1月本院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CT检查。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各自的诊...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1月本院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CT检查。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各自的诊断效能。结果 CT的诊断阳性率为85.94%(55/64),漏诊率为1.56%(1/64),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21%和100%,与DSA的诊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组内膜破口、内膜瓣、真假双腔及受累支数分别为99(99.00%)、36(97.30%)、37(100.00%)和91(98.91%),与DSA检出的情况相符(P> 0.05)。CT测得的第一破口尺寸、破口至LSA的距离和真腔远端直径分别为(16.54±1.69)mm、(19.12±2.44)mm、(27.92±2.26)mm,均与DSA测量结果相近(P> 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诊断结果与DSA相当,且CT具有无创、可重复、操作便捷及较高患者接受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数字血管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血栓素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的影响
12
作者 刘冰 霍会永 +3 位作者 赵聪慧 刘晓霞 刘佳佳 张文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方案为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为DSA引导下的神经介入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CXCL16、TXA2水平、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70.37%(均P<0.05)。经治疗,观察组血清CXCL16、TX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皮素-1(ET-1)、TXB2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V、FIB、PA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29%、62.96%(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可以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降低血清TXA2、CXCL16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数字血管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 血管内皮功能 血栓素A2 CXC趋化因子配体16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
13
作者 吴建强 王征 +3 位作者 文智 田明武 吕静 伍长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TBAD患者,将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MT)的52例患者纳入BMT组,在BMT基础上行DSA下腔内隔绝术的52例患...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TBAD患者,将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MT)的52例患者纳入BMT组,在BMT基础上行DSA下腔内隔绝术的52例患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住院时间。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肝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和BMT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较治疗前和BMT组显著(P<0.05)。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BMT组(P<0.05)。结论 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TBAD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 腔内隔绝术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最佳药物治疗 炎症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颅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特点分析
14
作者 严吉来 杨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脑动脉瘤(CA)诊断中的应用,并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疑似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接受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SCTA诊断CA的一致性,对CA分布的诊断符合率、瘤体最大直径及瘤颈最大宽度进行比较。结果180例疑似CA患者,经DSA检查诊断CA 174例,共检出240个动脉瘤;MSCTA检查诊断CA 168例,共检出207个动脉瘤。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CA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67%,Kappa值为0.651,诊断的一致性好。经MSCTA诊断的分布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床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CA符合率分别为81.82%、83.33%、85.71%、87.50%、86.67%、90.00%和9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6.25%。MSCTA与DSA检查所得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最大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C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DSA的诊断一致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 诊断价值 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肱动脉指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比较
15
作者 王友杰 程清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踝肱动脉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疑似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ABI、彩色多... 目的:对比分析踝肱动脉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疑似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ABI、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综合检查(病例病史+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并以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评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价值。结果:经综合检查确诊,120例疑似患者中明确为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者90例,占75.00%。经Kappa一致性检验,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结果与综合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0.649、0.708、0.994。绘制ROC曲线图发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AUC分别为0.850、0.878、0.994。将综合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而AB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ABI、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均有一定价值,但DSA诊断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与综合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更好,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踝肱动脉指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血管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锦林 黄承发 叶志红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检出。对比2组患者脑动脉瘤的分布情况、动脉瘤测量情况,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与诊断时间。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采用CTA诊断的检出率为20.0%、17.5%,采用DSA诊断的检出率为2.5%、0,CTA检出率较高;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2%、87.5%、93.3%,均高于DSA诊断的73.1%、62.5%、70.0%(P<0.05);2种诊断方式对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瘤颈平均大小、瘤体长径、瘤体短径在研究组的结果中表现为(3.2±0.5)mm、(10.6±1.3)mm、(5.5±0.6)mm,与对照组的(3.7±0.4)mm、(11.0±1.6)mm、(5.4±0.4)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和准确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 脑动脉瘤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家欣 杨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1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与DSA技术诊断,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7例疑似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A与DSA技术诊断,以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67例患者经过术后诊断证实,有58例确诊为AD。58例患者中,发现内膜瓣58例,受累分支数达到161条,破口数187个。MSCTA、DSA技术对AD患者真假腔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技术对AD患者分支受累、破口数、内膜瓣的检出率高于DSA技术(P<0.05)。MSCTA与DSA技术检出AD患者真腔远端直径、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第一破口与LSA距离、第一破口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技术对AD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AD技术具备较为良好的AD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且对于病灶参数测量基本一致,但MSCTA技术在检测病变受累支数、内膜破口等方面更有优势,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数字血管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18
作者 李锐东 李承志 +2 位作者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截肢术 外科性 血管 数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9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血管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余俊 彭辉 杨海辉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CTA和DSA检查...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CTA和DSA检查。比较CTA检查与CTA联合DSA检查方式的肿瘤检出率、动脉瘤分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结果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前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小脑上动脉瘤12例、小脑下动脉瘤5例。共92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20枚、大脑前动脉16枚、前交通动脉25枚、大脑中动脉10枚、小脑上动脉15枚、小脑下动脉6枚。CTA联合DSA检查检出率高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DSA检查检出瘤体分布数量多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DSA检查与CTA检查瘤颈宽度与瘤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予以CTA联合DSA检查能准确检测动脉瘤数量和定位肿瘤位置,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影像学结果,对疾病诊断评估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