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被引量:16
1
作者 谭俊铭 叶晓健 +5 位作者 袁文 史建刚 何海龙 严望军 李家顺 贾连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柱高度 cob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
作者 王焱 单文翰 +2 位作者 苟东凯 刘全敬 刘黄兴 《当代医学》 2025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西藏军区总医院收治的70例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35例。甲组采取ACDF术治疗,乙组采取ACC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和颈椎曲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甲组手术时间长于乙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大于术前,且甲组大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DF、ACCF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术后颈椎功能恢复效果相当,但ACDF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减少术中出血量,而ACCF术手术时间更短,临床可酌情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颈椎融合节段cobb 颈椎曲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成人颈椎不同椎体水平Cobb角相互关系的探讨
3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917-920,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颈椎不同节段水平Cobb角的相互关系,寻找C_(2)-C_(7)Cobb角的可替代角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223例患者颈椎X线片影像资料,平均年龄(61.2±13.5)岁,以能够识别C 7椎体下终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椎各节... 目的通过探讨颈椎不同节段水平Cobb角的相互关系,寻找C_(2)-C_(7)Cobb角的可替代角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223例患者颈椎X线片影像资料,平均年龄(61.2±13.5)岁,以能够识别C 7椎体下终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椎各节段水平Cobb角及活动度大小,包括C_(2)-C_(7)I、C_(2)-C_(7)S、C 2-C 6 I、C 2-C 6 S和C 2-C 5 I Cobb角(其中,I表示下终板,S表示上终板)。分析各水平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C_(2)-C_(7)I Cobb角与C_(2)-C_(7)S Cobb角无显著差异性(P=0.195),与其余各水平Cobb角存在统计学差异;C_(2)-C_(7)I Cobb角与C_(2)-C_(7)S Cobb角存在强相关性(r=0.98),与其余各水平Cobb角也有较强相关性。C_(2)-C_(7)I水平与C_(2)-C_(7)S水平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483),与其余各水平活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C_(2)-C_(7)I水平颈椎活动度与C_(2)-C_(7)S水平颈椎活动度存在强相关性(r=0.97),与其余各水平活动度也有较强相关性。结论C_(2)-C_(7)S Cobb角可替代C_(2)-C_(7)I Cobb角用于颈椎曲度评估;当C 7椎体上下终板都无法识别时,C 2-C 6 I Cobb角、C 2-C 6 S Cobb角、C 2-C 5 I Cobb角也依次可用作评估颈椎曲度的近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cobb 角度测量 椎体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及对颈椎曲度、邻近节段退变、安全性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文亮 李涛 +2 位作者 钱增杰 张长虹 陈庚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CDH)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邻近节段退变、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医院脊柱外科收治单节段CDH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2组均行颈椎前路椎...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CDH)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邻近节段退变、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医院脊柱外科收治单节段CDH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2组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A组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内固定,B组采用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疗效、手术情况,手术前后C2~7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NR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疗效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67%vs.90.00%,χ^(2)/P=0.268/0.605);A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t/P=3.947/<0.001、2.744/0.008、3.310/0.002);2组术后3个月、6个月C2~7颈椎曲度、Cobb角均高于术前(P<0.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NR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6.67%vs.26.67%,χ^(2)/P=4.320/0.038)。结论单节段CDH患者ACDF中采用Zero-P或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良好手术疗效,有效改善颈椎解剖结构及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其中Zero-P在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颈椎曲度 邻近节段退变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个月随访 被引量:8
5
作者 姚晓玲 彭建城 +2 位作者 许岳荣 杨志东 张顺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7-1382,共6页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1例,其中42例采用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试验组),39例采用传统钛板-cage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Cobb-C角、颈椎Cobb-S角、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NO.JY2020199)。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3 d、30个月时的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术后3 d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3 d、30个月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试验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98%,对照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100%;④试验组融合器下沉率高于对照组(24%,3%,P<0.05),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P<0.05),相邻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8%,P<0.05);⑤结果表明,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但融合器下沉发生率较高,颈椎整体曲度的改变需更长期的观察与随访,该术式中期疗效总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 可变角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脊髓型颈椎病 中期疗效 影像学评估 并发症 颈椎曲度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影像学参数、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仇胥斌 袁晓峰 庄明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对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效果、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70例,按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39例,B组31例。A组予前路减压复位... 目的分析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对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效果、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70例,按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39例,B组31例。A组予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B组予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对比2组临床疗效、颈脊髓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围术期指标、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B组,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P<0.05,P<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A组Cobb角、水平移位改善情况优于B组,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改善情况越显著(P<0.05,P<0.01)。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予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骨折脱位及脊髓压迫,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脊髓损伤 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 颈脊髓神经功能 cob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羽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限制性钢板治疗,B组联合非限制性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限制性钢板治疗,B组联合非限制性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植骨融合率,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颈椎功能与颈椎生理曲度,随访颈部轴性症状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植骨均融合。两组JOA评分均大幅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增大(P<0.05),A组术后6、12个月的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4.41±1.31)°、(12.23±1.21)°,均高于B组(P<0.05)。A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4.76%,低于B组19.05%(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76%、7.14%(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利植骨融合并恢复患者颈椎功能,限制性钢板更利于恢复生理曲度并减少颈部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 生理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8
作者 陈志军 伍志健 +2 位作者 丁小科 黎树佳 邓征智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23期16-19,33,共5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对照组应用钛板-椎间融合器(PCC),观察组应用...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对照组应用钛板-椎间融合器(PCC),观察组应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颈椎Cobb角情况、疼痛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VAS评分比对照组低,颈椎Cobb角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理1个月、3个月、半年后的JOA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绪角色、肢体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1.89%,比对照组的64.8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2%,比对照组的27.0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应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其疼痛情况,改善颈椎Cobb角;同时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 颈椎间盘突出症 应用效果 生活质量 颈椎cobb VAS
原文传递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思浩 柳根哲 +5 位作者 尹辛成 孙佩宇 陈超 郭雨霞 曾俊 李春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55-160,共6页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的41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的41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值将其分为JOA评分较低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和JOA评分较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析术前JOA评分与术前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的关系;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指数评估手术疗效,并分为疗效较好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和疗效较差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分析JOA评分改善指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幅度的关系。结果JOA评分较低组和JOA评分较高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T1倾斜角(T1-slope,T1S)、Cobb角、椎间盘高度、前柱高度、脊髓直径及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JOA评分改善指数与T1S改变值、前柱增高值均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颈椎曲度改变值、Cobb角改变值、前柱平均增高值和前柱较术前增高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402、0.351、0.447,均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评估CSM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价值较小。部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幅度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有利于评估患者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曲度 T1倾斜角 cobb 前柱高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根锋 廖文胜 +2 位作者 高延征 朱忠培 吴研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分析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中枕颈固定合适的TOCA范围。方法:收集50例无颈部畸形、颈椎退变、颈部外伤史及手术史的成人(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TOC... 目的:分析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中枕颈固定合适的TOCA范围。方法:收集50例无颈部畸形、颈椎退变、颈部外伤史及手术史的成人(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TOCA及C2-C7 Cobb角。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枕颈融合手术并成功获得随访的17例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BI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TOCA及C2-C7 Cobb角,并以术后即刻TOCA为依据,参考正常组TOCA大小,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TOCA<83°;B组TOCA为83°~89°;C组TOCA>89°),收集A、B、C三组中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TOCA与C2-C7 Cobb角大小,以及正常组中TOCA与C2-C7Cobb角大小,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TOCA平均为86.2°±2.7°,C2-C7 Cobb角平均为17.4°±3.9°;对照组及BI组术前、末次随访时TOCA与C2-C7 Cobb角均呈正相关(P<0.05)。A组中C2-C7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但A组中C2-C7 Cobb角均值由术前15.4°±3.5°减至末次随访时11.7°±2.6°;B组中术前C2-C7 Cobb角(20.0°±4.5°)与末次随访时(21.8°±4.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中术前C2-C7 Cobb角(21.6°±2.3°)与末次随访时(30.0°±4.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底凹陷症患者行枕颈融合术中TOCA固定在83°~89°能够减少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Takami枕颈角 C2-C7 cobb 下颈椎曲度 枕颈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与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锋 龙耀武 +2 位作者 赵睿 袁智瑞 赵晓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11-2515,共5页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但有颈椎不稳、融合率低等缺点,钛板融合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仍有一些常见并发症发生。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支持和固定椎体的一体式颈前路零切迹(Zero-P)椎间融合器在...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但有颈椎不稳、融合率低等缺点,钛板融合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仍有一些常见并发症发生。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支持和固定椎体的一体式颈前路零切迹(Zero-P)椎间融合器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对比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与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42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组(Zero-P组)21例,颈前路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组(钛板组)21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及其改善率、吞咽困难程度、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及其增加率。结果与结论:①Zero-P组术中出血量与钛板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Zero-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钛板组(P <0.05);②术后3,6,18个月时2组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 <0.05),但在相同随访时间2组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及其改善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术后6个月钛板组有2例(10%)发生轻度吞咽困难,而Zero-P组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术后18个月钛板组仍有1例(5%)发生轻度吞咽困难;④Zero-P组Cobb角术后3,6,18个月与钛板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⑤2组椎体间高度增加率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术后6,18个月Zero-P组椎体间高度增加率显著高于钛板组(P <0.05);⑥提示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与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更有利于维持颈椎曲度及椎体间高度,并降低术后吞咽难的发生率,因此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突出症 颈前路 零切迹椎间融合 钛板融合器 内固定 融合节段椎体高度 颈椎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相关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李琨 张博然 +9 位作者 张宇 韩可铭 冯杰 吴思瑶 苏欣 苏娜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79,共5页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采用基于距离(Borden氏、颈椎曲度指数、椎体质心)和基于角度(C_(1)~C_(7) Cobb角、C_(2)~C_(7)Cobb角、Harrison氏)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的颈椎曲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orde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3~15岁组与前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_(1)~C_(7) Cobb角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6~18岁组与前5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o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4~18岁之间的5组都与1~3岁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较差,但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每个指标具有各自优势,临床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儿童 青少年 CT cobb Borde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若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13期75-79,共5页
目的比较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MP)与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and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效果。方法9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2020... 目的比较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LMP)与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and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效果。方法9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多节段CSM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LMP治疗,研究组45例实施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术前与术后颈椎生理曲度C值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低(P<0.01)。术后研究组JOA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颈椎生理曲度C值、病变节段椎间高度较对照组更高(P<0.01)。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P与ACDF治疗多节段CSM的效果相当,但ACDF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利于患者康复等优势,且改善了颈椎曲度与椎间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 多节段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生理曲度 椎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ACCF联合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基涛 马传飞 《临床研究》 2019年第6期44-46,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ACCF联合ACDF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选取2017年06月~2018年06月收治的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择电脑随机法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n=47)和常规组(n=47),常规组选择常规后路单开... 目的研究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ACCF联合ACDF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选取2017年06月~2018年06月收治的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择电脑随机法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n=47)和常规组(n=47),常规组选择常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研究组选择颈前路ACCF联合ACDF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统计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颈椎曲度值、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治疗时间较短,但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低,住院时间较短,要优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P <0.05);术前,研究组与常规组JOA评分、颈椎曲度值以及NDI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研究组JOA评分以及NDI指数与常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颈椎曲度指数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ACCF联合ACDF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书 颈椎曲度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龙华 《当代医学》 2021年第16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点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侧弯角度大小(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1、3个月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3个月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Cobb角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率(3.33%)低于对照组(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能有效改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机体功能及活动度,利于减少术中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 钉板内固定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 侧弯角度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后枕颈角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王联强 唐超 +4 位作者 钟德君 马飞 王清 廖烨晖 唐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共8页
目的:观察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术后枕颈角(occipito-C2 angle,OC2A)的变化,分析术后OC2A变化值与OC2A术中矫正值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下颈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 目的:观察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术后枕颈角(occipito-C2 angle,OC2A)的变化,分析术后OC2A变化值与OC2A术中矫正值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下颈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OCF手术治疗的30例原发性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9.0±12.2岁(29~71岁)。固定节段:C0-C220例,C0-C38例,C0-C42例。在患者术前和术后7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A,在术后7d和术后2年时测量下颈椎椎间盘与椎体高度比(S值)、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C4椎体中心至McGregor线垂直距离(the occiput-C4 distance,OC4D)、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以及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计算术后7d与术前OC2A的差值,记为OC2A术中矫正值;计算术后2年与术后7d OC2A、S值、C2-C7角、OC4D、ADI、CCA的差值,分别记为OC2A术后丢失值、ΔS值、ΔC2-C7角、ΔOC4D、ΔADI、ΔCCA。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OC2A术后丢失值与OC2A术中矫正值、ΔS值、ΔC2-C7角、ΔOC4D、ΔADI、ΔC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OC2A为5.4°±7.2°,术后7d、3个月、6个月、1年、2年OC2A分别为15.8°±5.6°、13.5°±4.5°、12.4°±4.7°、11.6°±4.6°、11.2°±5.1°,术后1年与2年随访OC2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随访时间点OC2A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和2年的S值为0.469±0.034、0.436±0.042,C2-C7角为16.5°±8.4°、10.9°±6.7°,OC4D为6.14±0.63cm、5.31±0.55cm,ADI为2.37±0.85mm、3.18±0.92mm,CCA为141.4°±21.1°、132.6°±17.5°,术后2年均较术后7d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2A术中矫正值为10.4°±9.9°,OC2A术后丢失值、ΔS值、ΔC2-C7角、ΔOC4D、ΔADI、ΔCCA分别为4.6°±4.2°、-0.033±0.018、-5.6°±5.2°、-0.83±0.48cm、-0.81±0.67mm、-8.8°±18.4°。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OC2A术后丢失值和术中矫正值呈强负相关(r=-0.699,P<0.001),与ΔC2-C7角、ΔS值、ΔOC4D、ΔADI、ΔCCA均呈正相关(r=0.429,r=0.413,r=0.347,r=0.296,r=0.675;P<0.05)。结论:BI患者术中OC2A矫正值越大,术后OC2A丢失越多,术后1年OC2A丢失趋于稳定;且OC2A丢失过多易造成下颈椎曲度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枕颈融合术 枕颈角 下颈椎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患者C_(2~7)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矢状面轴向距离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王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4年第6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颈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项韧带钙... 目的分析颈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项韧带钙化体积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A组34例和观察B组34例,比较三组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C_(2~7)SVA,分析上述指标与项韧带钙化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C_(2~7)Cobb角、C_(2~7)SVA、颈椎曲度直型率、颈椎曲度后凸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颈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后凸型率、C_(2~7)SVA与项韧带钙化呈负相关关系,颈椎曲度直型率与有项韧带钙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椎病患者C_(2~7)Cobb角、颈椎曲度类型(颈椎曲度直型、颈椎曲度后凸型)、SVA与项韧带钙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病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钙化 项韧带 cobb 颈椎曲度 矢状面轴向距离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颈椎病患者项韧带钙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黄昌佳 裴付来 +2 位作者 李步云 唐晓磊 查宝娣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与颈椎椎间隙高度、颈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1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X线片、CT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项韧带...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与颈椎椎间隙高度、颈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1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X线片、CT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项韧带钙化分为钙化组83例、非钙化组41例,对比两组患者颈椎各节段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颈椎曲度分型、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临床症状等指标,分析引起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钙化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钙化组、病程长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组患者C4~5和C5~6的椎间隙高度均小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组患者C4~5和C5~6的局部Cobb角均小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组患者直型颈椎曲度患者占比、VAS评分均高于非钙化组,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低于非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颈椎曲度呈直型、VAS评分高、C4~5和C5~6的椎间隙高度降低是颈椎病患者项韧带发生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C4~5和C5~6的椎间隙高度减小、颈椎曲度呈直型会增加颈椎病患者发生项韧带钙化的风险,通过矫正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有助于降低项韧带钙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项韧带 钙化 椎间隙高度 颈椎曲度 cob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系统对颈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俊松 刘鹏 +6 位作者 刘团江 刘继军 陈浩 许晓舟 张嘉男 张正平 郝定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50例采用PCC系统(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于侧位X线片测量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和相邻椎体高度,根据Pitzen等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t=2.442,P=0.02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0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Pitzen等的椎间融合标准,两组均达骨性融合。两组内术后1、24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A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及相邻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P<0.05)外,两组其余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虽能获得与PCC系统相似疗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继发颈椎曲度改变均大于PCC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钛板-椎间融合器 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勇 方忠 +4 位作者 李锋 熊伟 徐勇 吴巍 廖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skip corpectomy and fusion,SC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P)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5年10月...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skip corpectomy and fusion,SC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P)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2例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其中19例行SCF术,23例行LP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SCF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LP组(P<0.05),但是,SCF术后并发症显著多于LP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JOA、VAS、NDI评分和综合肌力及深反射评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CF组颈椎伸屈ROM显著小于LP组(P<0.05)。影像方面,SCF组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LP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SCF组颈椎曲度均显著大于LP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SCF手术在重建和维持颈椎曲度方面具有优势,LP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相对更少,颈伸屈ROM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 椎板成形术 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