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深层语义表示的否定义表达规律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邱立坤 黄焜 +1 位作者 何保荣 亢世勇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8,共9页
否定义是深层语义表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表达形式及其使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系统地收集否定表达形式,将之分为显性否定词、隐性否定词、否定结构三类,并讨论否定表达形式的非否定用... 否定义是深层语义表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表达形式及其使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系统地收集否定表达形式,将之分为显性否定词、隐性否定词、否定结构三类,并讨论否定表达形式的非否定用法。其次,对否定表达形式的使用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涉及单动核结构、情态成分、述补结构、动词性并列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等,重点分析多动核结构中否定对命题义的影响,并总结在深层语义标注框架下否定义的标注规则。最后,基于多领域句法树库考察否定表达形式的领域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深层语义表达 否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义概念与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 被引量:72
2
作者 黄远振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90,共6页
深层阅读教学不唯浅读、浅教、浅学,而是采用问题性、示范性、训练性等策略,引导学生获取事实性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开展创意表达活动。词义是言语和思维的结合体,理解词义的过程就是言语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把词义作为深层阅读的动力源... 深层阅读教学不唯浅读、浅教、浅学,而是采用问题性、示范性、训练性等策略,引导学生获取事实性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开展创意表达活动。词义是言语和思维的结合体,理解词义的过程就是言语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把词义作为深层阅读的动力源,组织词义点题、词义概括、词义牵线等思维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概念 英语教学 深层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生于微”:儒家“微”本体论及其美学思想内涵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德胜 蔡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8,共7页
"有生于微"作为儒家本体论思想,不仅包含了仁义思想、重情思想,同时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有力的美学发生学意义。在美学上,古代儒家不仅形成了"美即善"之中和为美的伦理道德美学,也形成了"美即微"... "有生于微"作为儒家本体论思想,不仅包含了仁义思想、重情思想,同时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有力的美学发生学意义。在美学上,古代儒家不仅形成了"美即善"之中和为美的伦理道德美学,也形成了"美即微"的形而上的审美追求。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之发"微",情感表达的含蓄之幽"微",微显阐幽之精"微",惩恶而劝善的仁义之深"微",是儒家"微"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于微 微言大义 儒家 微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译诗在意义踪迹上的偏差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山柯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2,共4页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讨论了原诗和译诗的基本意义单位,如:字音意义单位、原诗和译诗意义单位、原诗和译诗的深层次意义单位等.我们从讨论和分析中得出结论:1.好的译诗一定要保持原诗的意义踪迹;2.译诗对原诗深层次意义踪迹的再现是衡量...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讨论了原诗和译诗的基本意义单位,如:字音意义单位、原诗和译诗意义单位、原诗和译诗的深层次意义单位等.我们从讨论和分析中得出结论:1.好的译诗一定要保持原诗的意义踪迹;2.译诗对原诗深层次意义踪迹的再现是衡量一部优秀译作的重要标准之一;3.一部有价值的译作,它的意义踪迹必须等于和大于原作的意义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诗 意义踪迹 字音意义单位 意义单位 深层意义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章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6,共7页
在卫君继嗣正统问题上,《论语·述而》篇中的"夫子不为卫君"章与《公羊春秋》哀公三年传里的讲法,表面看起来似有抵牾。但是,通过对春秋正统思想的梳理,以及对《论语》所蕴含的春秋微言的解读,可以发现二者在政治哲学思... 在卫君继嗣正统问题上,《论语·述而》篇中的"夫子不为卫君"章与《公羊春秋》哀公三年传里的讲法,表面看起来似有抵牾。但是,通过对春秋正统思想的梳理,以及对《论语》所蕴含的春秋微言的解读,可以发现二者在政治哲学思想上的深层一致。其一致性可以归结为通三统而大一统的"春秋道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 《论语》 《春秋》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言”为“隐”,“大义”而“喻”——论“春秋笔法”的隐喻品格 被引量:1
6
作者 刁生虎 胡乃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96-102,共7页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的不断阐发,将其文本内蕴的"正名"思想加以宣扬,这一过程正是《春秋》之隐喻的阐释过程。此外,"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惩恶而劝善"四大义例的运用以及《春秋》"史蕴诗心"的特质,也使得"春秋笔法"呈现出约言示义、暗寓褒贬的隐喻品格,从而成为中国古人所崇尚与遵循的典范。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是建构中国本土隐喻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更对于整合中华文化特色、重构中华文化话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隐喻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侯墓“孔子衣镜”的弟子选配旨趣及相关问题蠡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刚 《地方文化研究》 2019年第5期29-43,共15页
海昏侯墓孔子衣镜中的孔门弟子选配,采取的是五加二的模式。笔者揣测,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安排。这种安排,一方面因孔子毕竟不是天子,故而用“世家”规格,以贴近事实;另一方面,总数为七,又不用七人直接相配,既是对其“王者”的认可,同时... 海昏侯墓孔子衣镜中的孔门弟子选配,采取的是五加二的模式。笔者揣测,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安排。这种安排,一方面因孔子毕竟不是天子,故而用“世家”规格,以贴近事实;另一方面,总数为七,又不用七人直接相配,既是对其“王者”的认可,同时又是对于“素王”之“素”的一种体认。在早期儒家的弟子排序中,子张、曾子、澹台灭明作为直追“十哲”者,比之其他弟子,应该有着不一样的分量。这三位弟子的进入与编排,有着内在的寓意。这些安排,很可能都与刘贺过去的遭遇有着内在的关联,传达了撰作者的“《春秋》笔法”,与刘贺的际遇和心境相结合,能窥见某些内在的“微言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衣镜 孔门弟子 选配 《春秋》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笔法”视角中的《围城》 被引量:3
8
作者 叶荭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2期251-254,共4页
"春秋笔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该笔法广泛运用在中国的史传和古典小说中,成为中国史籍和小说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本文试图论证在《围城》中作者钱钟书如何大量运用"... "春秋笔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该笔法广泛运用在中国的史传和古典小说中,成为中国史籍和小说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本文试图论证在《围城》中作者钱钟书如何大量运用"春秋笔法"来提升作品的审美效果,扩大阐释空间,增强幽默和讽刺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围城》 微言大义 幽默 讽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穀梁》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运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9,共7页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宁 春秋穀梁传集解 春秋义理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新儒理论构建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奎良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11,18,共3页
董仲舒在汉初黄老之学盛行之时,潜心研究,创立新儒学。董子以社会治理为己任,以《春秋》经为支柱,以阐释"微言大义"为方式,以儒家理论为骨架,广泛吸纳百家学说,坚持儒学"中庸"方法论,构建了适应时局的新儒理论。董... 董仲舒在汉初黄老之学盛行之时,潜心研究,创立新儒学。董子以社会治理为己任,以《春秋》经为支柱,以阐释"微言大义"为方式,以儒家理论为骨架,广泛吸纳百家学说,坚持儒学"中庸"方法论,构建了适应时局的新儒理论。董子构建新儒学的过程对当今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新儒学 《春秋》 微言大义 中庸 文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熊十力新闻思想
11
作者 施欣 牛亚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熊十力对清末民初的报刊乱象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他剀切指出报刊丧失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感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他倡言报刊: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引导国民的重任;宣扬和传播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公允的"道德"标准... 熊十力对清末民初的报刊乱象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他剀切指出报刊丧失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感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他倡言报刊: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引导国民的重任;宣扬和传播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公允的"道德"标准;秉持"春秋笔法"进行言论与评价;坚持独立自主、不偏不倚、无党无派、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论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新闻思想 国民喉舌 春秋笔法 是非观念 道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金晚年散文和“春秋笔法”
12
作者 姚春树 江震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6,共5页
巴金晚年散文自觉继承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春秋笔法”。主要是 :大胆无畏的“实录”原则 ;一字褒贬、扬善惩恶的“诛心之论” ;隐微曲折而意蕴深长的“微言大义”。
关键词 巴金晚年散文 “春秋笔法” 继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词的“深层义”
13
作者 黄金洪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5-47,共3页
八十年代以来词的深层义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本文将之限定在古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上来加以考察,希冀对之能有所补益。此外,还就文化角度,谈谈词的深层义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深层义 表层义 汉文化 本义 引申义 词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经传集解》训诂术语略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劲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82-86,共5页
晋杜预所著《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古的完整的《左传》注本,在训诂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杜预注《左传》,所用训诂术语基本承袭汉儒,但受注释宗旨的影响,又有自己特点。分析杜注训诂术语,可得出这一结论:经过学者们的相续延用,常见... 晋杜预所著《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古的完整的《左传》注本,在训诂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杜预注《左传》,所用训诂术语基本承袭汉儒,但受注释宗旨的影响,又有自己特点。分析杜注训诂术语,可得出这一结论:经过学者们的相续延用,常见训诂术语作用趋于固定,但由于学者注释古籍的着眼点不同,赋予训诂术语的功用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注 训诂术语 春秋左传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春秋笔法”思维对戏曲批评形态的影响
15
作者 李志远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91-194,203,共5页
通过对大量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史料的研读,认为史家流行的"春秋笔法"思维对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有着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极简省的批评用字、反语式的表达、不言之言的暗喻和对缺陷不足的直接揭示。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戏曲批评 批评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梁小斌《雪白的墙》解读
16
作者 万海洋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11期64-65,共2页
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经得起分析和推敲。这首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着两种文本:显性文本和潜文本,显性文本以孩子的视角写出,潜文本写的则是成人世界,文革的灾难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灾难和这些灾难带来的哀伤以... 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经得起分析和推敲。这首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着两种文本:显性文本和潜文本,显性文本以孩子的视角写出,潜文本写的则是成人世界,文革的灾难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灾难和这些灾难带来的哀伤以及重见天日带给人的惊喜,两种文本的运用带来了诗学张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另外,此诗无论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起到了"微言大义"的效果,对于这些诗歌手段的分析对于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复杂的抒情动机是有好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文本 潜文本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春秋笔法
17
作者 齐裕焜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51-54,共4页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而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是人性的试金石。作者又用春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写出真实的人物,至今人人还是可以"取以自镜"的,因而,...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而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是人性的试金石。作者又用春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写出真实的人物,至今人人还是可以"取以自镜"的,因而,《儒林外史》具有永恒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功名富贵 春秋笔法 永恒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经世致用思潮与吴敏树的古文创作
18
作者 刘师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12-118,104,共8页
吴敏树,晚清文学家,绝意仕途,淡泊名利,潜心诗文之学,寄情山水,经史造诣深厚,著述丰硕。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形成了"风刺之用"的实用主义文学创作观与发人而非发于人的为事而作的文论观。为文不盲目追随别人,结合... 吴敏树,晚清文学家,绝意仕途,淡泊名利,潜心诗文之学,寄情山水,经史造诣深厚,著述丰硕。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形成了"风刺之用"的实用主义文学创作观与发人而非发于人的为事而作的文论观。为文不盲目追随别人,结合自己的真实人生经历和写作体会创建自己的风格,古文创作题材广泛,意蕴丰富,兼用叙事、议论与抒情多种表达方法,偏爱恬淡雅致的审美趣味,表现出言近旨远味长的风格。作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骚雅人品与时代气息,其主题超越文学本身而体现了时代文化的价值尺度,凝聚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经世致用思潮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经世致用思潮 吴敏树 古文 言近旨远味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叹为观止的外交辞令——周恩来(1898—2004)诞辰纪念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水彬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周恩来富于哲理性的论辨和谈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新外交理念,并折射出周恩来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精神;他的论辨之辞言简意赅、事理通达、辞锋凌厉;从战略高度对语言的表述作严格的审视和细微的辨析;幽默的语... 周恩来富于哲理性的论辨和谈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新外交理念,并折射出周恩来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精神;他的论辨之辞言简意赅、事理通达、辞锋凌厉;从战略高度对语言的表述作严格的审视和细微的辨析;幽默的语言艺术是周恩来智慧的亮点,是外交辞令中最具华彩的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辞令 哲理通达 言近旨远 举事理成 理成而情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义泛化的深层机制——以“失联”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东红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7-113,共7页
通过考察"失联"一词的使用现象,对其词义泛化发生的原因从语言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隐喻是一种相似关系,目的在于理解。隐喻作为词义泛化的深层机制在"失联"一词的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失联” 词义泛化 深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