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_(2)MgTiO_(6)∶Dy^(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
1
作者 蒋小康 高峰 周恒为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3-359,共7页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Y_(2(0.97-x))Dy_(0.06)MgTiO_(6)∶2xEu^(3+)(YMT∶0.06Dy^(3+),2xEu^(3+))荧光粉,并研究了Dy^(3+)、Eu^(3+)掺杂对样品物相、显微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MT∶0.06Dy^(3+),2xEu^(3+...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Y_(2(0.97-x))Dy_(0.06)MgTiO_(6)∶2xEu^(3+)(YMT∶0.06Dy^(3+),2xEu^(3+))荧光粉,并研究了Dy^(3+)、Eu^(3+)掺杂对样品物相、显微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MT∶0.06Dy^(3+),2xEu^(3+)荧光粉均为双钙钛矿结构(P2_(1)/n),颗粒大小为1~2μm。当激发光波长为262 nm时,荧光粉的发射光谱表现出典型的Dy^(3+)、Eu^(3+)线状特征光谱,发射主峰分别为483(^(4)F_(9/2)→^(6)H_(15/2))、579(^(4)F_(9/2)→^(6)H_(13/2))和619 nm(^(5)D_(0)→^(7)F_(2))。Dy^(3+)和Eu^(3+)之间存在明显的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子-电偶极子(d-d)相互作用。该荧光粉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在498 K下发光强度仍保持为室温的74.36%。通过改变Eu^(3+)浓度,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实现从黄色到橙红色,YMT∶0.06Dy^(3+),2xEu^(3+)荧光粉在固态LED照明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_(2)MgTiO_(6) Dy^(3+)、Eu^(3+)掺杂 溶胶-凝胶法 发光性能 热稳定性 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3+)/Eu^(3+)掺杂对KAlSi_(2)O_(6)基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之阳 王焕平 +5 位作者 华有杰 邓德刚 莫志伟 高照 蒋宗恒 徐时清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3,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K_(1−x)AlSi_(2)O_(6)∶xEu^(3+)和K_(0.93−x)AlSi_(2)O_(6)∶(0.07Eu^(3+)+xLa^(3+))(x=0.01,0.03,0.05,0.07,0.09,0.11,物质的量分数)红色荧光粉,研究了La^(3+)/Eu^(3+)掺杂对发光强度、荧光寿命、色坐标的影响规...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K_(1−x)AlSi_(2)O_(6)∶xEu^(3+)和K_(0.93−x)AlSi_(2)O_(6)∶(0.07Eu^(3+)+xLa^(3+))(x=0.01,0.03,0.05,0.07,0.09,0.11,物质的量分数)红色荧光粉,研究了La^(3+)/Eu^(3+)掺杂对发光强度、荧光寿命、色坐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Eu^(3+)单掺杂和Eu^(3+)+La^(3+)双掺杂后红色荧光粉的物相均为白榴石相,未出现新相;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大,白榴石相由四方结构向立方结构转变。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大,KAlSi_(2)O_(6)红色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先增后减,当掺杂Eu^(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7时强度最大;随着La^(3+)掺杂量的增加,K_(0.93)AlSi_(2)O_(6)∶0.07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先增后减,当La^(3+)掺杂物质的量分数为0.09时强度最大,比未掺杂La^(3+)时提升2倍以上。同时掺杂物质的量分数0.07 Eu^(3+)和0.09 La^(3+)时红色荧光粉的荧光寿命比单掺杂物质的量分数0.07 Eu^(3+)时更长,色坐标由单掺杂Eu^(3+)时的橙色向红色移动,红色成分更明显,表现出优异的红光发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照明 Eu^(3+)掺杂 La^(3+)掺杂 红色荧光粉 KAlSi_(2)O_(6) 荧光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3+)/Eu^(3+)双掺杂CaLaGa_(3)O_(7)颜色可调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3
作者 刘云云 黄传鑫 +1 位作者 王猛 王燕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0-1567,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Eu^(3+)单掺和Dy^(3+)/Eu^(3+)双掺CaLaGa_(3)O_(7)单基质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物相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四方结构,与基质晶体一致,表明成功合成了...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Eu^(3+)单掺和Dy^(3+)/Eu^(3+)双掺CaLaGa_(3)O_(7)单基质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物相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四方结构,与基质晶体一致,表明成功合成了Eu^(3+)单掺和Dy^(3+)/Eu^(3+)双掺杂的CaLaGa_(3)O_(7)荧光粉。在波长393 nm近紫外光激发下,Eu^(3+)∶CaLaGa_(3)O_(7)表现出Eu^(3+)的特征红光发射(5 D0→7 F2),并且发光纯度高达100%。共掺Dy^(3+)之后,Dy^(3+)/Eu^(3+)双掺CaLaGa_(3)O_(7)荧光粉不仅可以被波长393 nm的光激发还可以被波长348 nm的光激发。不管是哪个波长的光激发,Dy^(3+)/Eu^(3+)∶CaLaGa_(3)O_(7)发射光谱同时包含了Eu^(3+)的特征红光发射和Dy^(3+)的特征黄光发射(4 F_(9/2)→6 H_(13/2))。通过对发射谱和荧光寿命分析得出,双掺荧光粉中Dy^(3+)和Eu^(3+)之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进一步计算了各个样品对应的色坐标,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由348 nm改变为393 nm时,色坐标整体上从黄绿色区域移动到黄橙光区域。因此,Dy^(3+)/Eu^(3+)∶CaLaGa_(3)O_(7)是一种光色可调发光材料,在显示和固态照明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Ga_(3)O_(7) Dy^(3+)/Eu^(3+)双掺杂 荧光粉 发光性能 颜色可调 高温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2+),Dy^(3+)共掺杂硼铝锶长余辉玻璃陶瓷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成宇 王淑彬 +1 位作者 于英宁 苏锵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7,共5页
首次介绍了一种新型长余辉材料 :Eu2 + ,Dy3 + 共掺杂硼铝锶长余辉玻璃陶瓷 ,该玻璃陶瓷用紫外灯、日光、荧光灯均可激发 ,发射黄绿色余辉 ,余辉的发射峰位于 5 16nm ,来自于Eu2 + 的 5d→ 8S7/ 2 跃迁。用12 0 0 0lx的荧光灯激发样品 ... 首次介绍了一种新型长余辉材料 :Eu2 + ,Dy3 + 共掺杂硼铝锶长余辉玻璃陶瓷 ,该玻璃陶瓷用紫外灯、日光、荧光灯均可激发 ,发射黄绿色余辉 ,余辉的发射峰位于 5 16nm ,来自于Eu2 + 的 5d→ 8S7/ 2 跃迁。用12 0 0 0lx的荧光灯激发样品 2 0分钟 ,停止激发后 10秒时 ,该玻璃陶瓷的余辉亮度为 3 5 3cd/m2 ,色坐标为 :x =0 2 84 2 ,y =0 5 772 ;停止激发后 5小时 5 5分钟 ,该玻璃陶瓷的余辉亮度为 0 0 1cd/m2 ;停止激发 30小时后 ,余辉在黑暗中仍肉眼可见。文中对该玻璃陶瓷的相关性质进行了表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2+ DY^3+ 长余辉材料 玻璃陶瓷 铕(Ⅱ) 镝(Ⅲ) 长余辉机理 余辉亮度 发光材料 硼铝锶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3+),Eu^(3+)共掺杂BaWO_4荧光粉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5
作者 王静 张涛 +1 位作者 王茜 何晓燕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68-71,共4页
采用微波共沉淀法,合成了BaWO_4:Dy^(3+),Eu^(3+)系列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激活剂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助剂等反应参数... 采用微波共沉淀法,合成了BaWO_4:Dy^(3+),Eu^(3+)系列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激活剂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助剂等反应参数对BaWO_4:Dy^(3+),Eu^(3+)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Eu^(3+)在掺杂稀土离子中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大,Dy^(3+)的发射峰逐渐减弱,而Eu^(3+)的发射峰逐渐增强,说明Dy^(3+)和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结构控制剂的添加有助于发光强度的增强,当添加L-谷氨酸为结构控制剂,激活剂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具有最大发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WO4 DY^3+ EU^3+ 掺杂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3+),Eu^(3+)共掺杂NaLa(WO_4)_2白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斌 何晓燕 +1 位作者 张涛 欧阳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42-2147,共6页
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Dy^(3+)、Eu^(3+)共掺杂的NaLa(WO_4)_2荧光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荧光分析仪对荧光粉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393 nm波长激发下,添加0. 188 g的PVP作为表面活性剂,同时控制金属离子浓度在0... 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Dy^(3+)、Eu^(3+)共掺杂的NaLa(WO_4)_2荧光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荧光分析仪对荧光粉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393 nm波长激发下,添加0. 188 g的PVP作为表面活性剂,同时控制金属离子浓度在0. 06 mol/L时NaLa(WO_4)_2荧光粉与其他浓度样品比较有较好的发光性能样品呈多孔状,孔大且分布较为均匀,因此调控Dy^(3+)和Eu^(3+)物质的量之比可以对NaLa(WO_4)_2:Dy^(3+),Eu^(3+)荧光粉的色坐标进行有效的调节,当Dy^(3+)/Eu^(3+)的掺杂比为1:1时NaLa(WO_4)_2荧光粉的色坐标为(0. 327,0. 341)接近标准白光色坐标(0. 33,0. 33),是有望用于暖白光LED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法 Dy^3+和Eu^3+掺杂 白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量科技:Φ210 mm大尺寸Eu^(3+)∶CaF_(2)激光晶体生长
7
作者 周丽娜 刘建强 牛晓伟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59,共2页
采用一种基于布里奇曼晶体生长方法的晶体自动控制方法,生长了Eu^(3+)掺杂浓度分别为250×10^(-6)、1000×10^(-6)和2500×10^(-6)的Eu^(3+)∶CaF_(2)激光晶体,其毛坯尺寸均可达到Φ210 mm×80 mm,是目前该领域报道的... 采用一种基于布里奇曼晶体生长方法的晶体自动控制方法,生长了Eu^(3+)掺杂浓度分别为250×10^(-6)、1000×10^(-6)和2500×10^(-6)的Eu^(3+)∶CaF_(2)激光晶体,其毛坯尺寸均可达到Φ210 mm×80 mm,是目前该领域报道的尺寸最大的Eu^(3+)∶CaF_(2)激光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CaF_(2) 激光晶体 稀土掺杂 坩埚下降法 自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Si^(4+)共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57
8
作者 李越湘 王添辉 +2 位作者 彭绍琴 吕功煊 李树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34-1439,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了Eu/Ti/Si纳米光催化剂,并通过XRD、FT-IR、EPR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入Eu3+和Si4+,阻止了TiO2从锐钛矿晶型向金红石晶型的转变,使TiO2的粒径减小,且Eu3+能够促进Si4+进入TiO2的晶格中.以甲基橙为光催化反... 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了Eu/Ti/Si纳米光催化剂,并通过XRD、FT-IR、EPR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入Eu3+和Si4+,阻止了TiO2从锐钛矿晶型向金红石晶型的转变,使TiO2的粒径减小,且Eu3+能够促进Si4+进入TiO2的晶格中.以甲基橙为光催化反应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光催化剂的活性.测定了甲基橙在不同光催化剂上的吸附常数,探讨了催化剂对甲基橙的吸附机理.Eu3+和Si4+的最佳掺入量分别为wEu=0.03%、wSiO2=39.06%,且Eu3+和Si4+同时掺入TiO2光催化剂产生协同效应.讨论了光催化活性与催化剂性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二氧化钛 EU^3+ Si^4+掺杂 甲基橙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Zn^(2+)共掺杂对Gd_2O_3:Eu^(3+)纳米粉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冰洁 顾牡 +2 位作者 刘小林 张睿 肖莉红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66,共5页
采用燃烧法制备出Li+,Zn2+掺杂的Gd2O3∶Eu3+纳米荧光粉,研究了掺杂离子对Gd2O3∶Eu3+的结晶性能、晶粒形貌和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发射光谱和衰减时间谱等手段表征材料性能。结果表明,Li+,Zn2... 采用燃烧法制备出Li+,Zn2+掺杂的Gd2O3∶Eu3+纳米荧光粉,研究了掺杂离子对Gd2O3∶Eu3+的结晶性能、晶粒形貌和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发射光谱和衰减时间谱等手段表征材料性能。结果表明,Li+,Zn2+掺杂可显著提高Gd2O3∶Eu3+纳米粉在611 nm处的发光强度,最大可达到未掺杂时的2.5倍。发光增强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3个方面:(1)使晶粒由单斜相向更利于发光的立方相转变;(2)氧空位的敏化剂作用;(3)掺杂离子的助熔剂效应,使晶粒的结晶性能提高、粒径增大,从而降低表面态引起的发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2O3:Eu^3+纳米粉 燃烧法 Li^+ Zn^2+掺杂 光致发光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Ga^(3+)共掺杂SiO_2基质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喜贵 于振友 +1 位作者 娜米拉 薄素玲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1-575,共5页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和Ga3+共掺杂的SiO2材料;利用IR、XRD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样品的主要结构仍为SiO2的网状结构。400℃退火的样品在393nm激发下发射光谱显示了Eu3+的特征发射光谱...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和Ga3+共掺杂的SiO2材料;利用IR、XRD等研究了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样品的主要结构仍为SiO2的网状结构。400℃退火的样品在393nm激发下发射光谱显示了Eu3+的特征发射光谱,产生3条明显谱带,分别是576nm(5D0-7F0),588nm(5D0-7F1),612nm(5D0-7F2)。588nm(5D0-7F1)处的跃迁在800℃退火后发生猝灭,这是因为发光中心Eu3+的化学环境由于掺入Ga3+离子而发生了改变。Ga3+的共掺杂使材料在460nm处发射较强蓝光,在同一材料中实现了蓝色和红色的共发射。材料在460nm处蓝色荧光的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增大而先增强后减弱。Ga3+或Eu3+的掺入量不同时,除发射强度不同外,材料的发射谱图基本相同。通过实验还确定800℃的退火温度为最佳退火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方法 Eu^3+和Ga^3+掺杂SiO2发光材料 发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钬掺杂对SrAl_2O_4∶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仁 王银海 胡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8-891,895,共5页
首次研究了Ho3+掺杂对SrAl2O4∶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燃烧合成方法,在600℃条件下,合成Ho3+掺杂的SrAl2O4∶Eu2+,Dy3+新型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单相SrAl2O4单斜晶系磷石英结构。光致发光光... 首次研究了Ho3+掺杂对SrAl2O4∶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燃烧合成方法,在600℃条件下,合成Ho3+掺杂的SrAl2O4∶Eu2+,Dy3+新型长余辉光致发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单相SrAl2O4单斜晶系磷石英结构。光致发光光谱测量显示,合成样品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宽带谱,峰值位于510nm左右,激发光谱是单峰且峰值位于356nm的连续宽带谱。利用单光子计数系统测量了材料的余辉衰减曲线,结果显示Ho3+的适量掺杂可以明显提高铝酸锶的初始发光亮度。当Ho3+的掺入摩尔比例为0.005时,初始亮度是不掺杂Ho3+时的两倍多。对初始亮度增强的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法 长余辉 SRAL2O4:EU^2+ DY^3+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优良性能的三维多孔Zn/Si双掺杂Al(PO3)3涂层负载的Na3V2(PO4)3/C钠离子电池
12
作者 俸锦旺 雷炳新 《材料科学》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Na3V2(PO4)3 (NVP)作为一种多正离子正极材料,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由于其内在导电性差和严重的结构退化,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球磨和煅烧技术的协同混合,制造出了一种Zn/Si双掺杂NVP正极材料(Na3V1.96Zn... Na3V2(PO4)3 (NVP)作为一种多正离子正极材料,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由于其内在导电性差和严重的结构退化,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球磨和煅烧技术的协同混合,制造出了一种Zn/Si双掺杂NVP正极材料(Na3V1.96Zn0.04(PO4)2.9(SiO4)0.1/C)。此外,这种材料的表面还通过湿法工艺附着了一层热稳定的Al(PO3)3层。多孔Na3V1.96Zn0.04(PO4)2.9(SiO4)0.1/C@Al(PO3)3正极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即使在5C的倍率下循环1000次,容量仍能保持90.8%。此外,在10 C和20 C的较高倍率下,正极的初始容量分别达到94.1 mAh·g−1和84.89 mAh·g−1,而在2000次循环后,其容量分别保持在86.19 mAh·g−1和76.54 mAh·g−1。通过Zn/Si共掺杂显著提高了电池的低倍率性能,并且通过Al(PO3)3改性显著提高了电池的高倍率性能。多孔Na3V1.96Zn0.04(PO4)2.9(SiO4)0.1/C@Al(PO3)3材料表现出较强的倍率性能和显著的循环稳定性,突出了其在高性能储能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表面改性和双掺杂技术来提高电化学性能的特殊方法。Na3V2(PO4)3 (NVP) demonstrates great potential as a polyanionic cathode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energy storage. However, its application is constrained by its poor intrinsic conductivity and severe structural degradation. In this study, we fabricate a Zn/Si-dual-doped NVP cathode material (Na3V1.96Zn0.04(PO4)2.9(SiO4)0.1/C) employing a synergistic blend of ball milling and calcination techniques. Additionally, the surface of this material is adhered with a heat-stabilized Al(PO3)3 layer through a wet process. The porous Na3V1.96Zn0.04(PO4)2.9(SiO4)0.1/C@Al(PO3)3 cathode exhibits exceptional stability, retaining a capacity of 90.8% even after 1000 cycles at 5C. Moreover, at the higher rates of 10 C and 20 C, the cathode achieves initial capacities of 94.1 and 84.89 mAh∙g−1, respectively, while maintaining 86.19 and 76.54 mAh∙g−1 after 2000 cycles. The incorporation of Zn/Si co-doping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battery’s low-rate performance, while the modification with Al(PO3)3 conspicuously improves its high-rate performance. The porous Na3V1.96Zn0.04(PO4)2.9(SiO4)0.1/C@Al(PO3)3 material exhibits enhanced rate performance and remarkable cycling stability, highlighting its immense potential for high-performance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Thu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special approach to enhanc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through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dual doping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3V2(PO4)3 Zn/Si掺杂 表面改性 高倍率性能 长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与V共掺杂SiO_2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娜米拉 王喜贵 +2 位作者 郑学仿 薄素玲 金岭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9年第1期70-75,共6页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Eu3+、V共掺杂的SiO2材料,通过差热-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等测试手段对粉末的晶型、结构、发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Eu3+、V共掺杂的SiO2样品的...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Eu3+、V共掺杂的SiO2材料,通过差热-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等测试手段对粉末的晶型、结构、发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Eu3+、V共掺杂的SiO2样品的结构基本稳定,只存在SiO2的网状结构;激发光谱显示,Eu-O电荷迁移带随着V掺杂量的增加而消失,产生强度较大的320 nm处的7F0→5H3跃迁;发射光谱显示,随着V的掺入,最佳激发波长由393 nm向320 nm转移,同时出现了467 nm,577 nm,588 nm,612 nm处的发射峰,它们分别归属于Eu3+的5D2→7F0跃迁与VO43-的蓝色发射的叠加跃迁、Eu3+的5D0→7F0跃迁5、D0→7F1磁偶极跃迁和5D0→7F2的电偶极跃迁,实现了同一物质同时产生蓝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同时发现,VO43-对Eu3+的发光有较好的敏化作用,并通过所得的能级图对样品的跃迁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技术 Eu^3+、V掺杂的SiO2材料 发光性质 制备 跃迁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2O_3对Eu^(2+),Dy^(3+)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玉军 尹衍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23,共4页
文章借助于材料的发射光谱和结晶相组成分析研究了B2 O3 对Eu2 + ,Dy3 + 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B2 O3 在Eu2 + ,Dy3 + 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的合成过程中 ,一方面作为助熔剂 ,降低发光材料的合成温度 ;另一方面 ,硼酸盐... 文章借助于材料的发射光谱和结晶相组成分析研究了B2 O3 对Eu2 + ,Dy3 + 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B2 O3 在Eu2 + ,Dy3 + 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的合成过程中 ,一方面作为助熔剂 ,降低发光材料的合成温度 ;另一方面 ,硼酸盐的存在促进Eu3 + 离子转化为Eu2 + 离子的还原过程。但是 ,B2 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2O3 EU^2+ DY^3+ 激活 铝酸锶 发光材料 稀土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2+),Dy^(3+)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机理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玉军 尹衍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文章探讨了Eu2+,Dy3+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机理。认为在Eu2+激活的铝酸锶发光材料中,被激发的电子与空穴的重新结合产生了发光(荧光)现象;在热扰动作用下陷入到陷阱中的电子和空穴的释放并重新结合过程是长余辉发光的根源;Dy3... 文章探讨了Eu2+,Dy3+共激活铝酸锶发光材料长余辉发光机理。认为在Eu2+激活的铝酸锶发光材料中,被激发的电子与空穴的重新结合产生了发光(荧光)现象;在热扰动作用下陷入到陷阱中的电子和空穴的释放并重新结合过程是长余辉发光的根源;Dy3+掺杂到Eu2+激活的铝酸锶发光材料中创造了合适深度的电子陷阱与空穴陷阱,使得这种发光材料具有更强和更长的余辉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机理 铝酸锶 稀土 发光材料 EU^2+ DY^3+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3+)/Dy^(3+)共掺杂磁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殷海荣 汪涛 董继先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1-64,共4页
为增加磁光玻璃中稀土氧化物的含量,进一步提高Verdet常数,选择Ga2O3-B2O3-SiO2(GBS)系统,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高稀土氧化物含量的Tb3+/Dy3+共掺杂磁光玻璃,并研究了玻璃的形成能力及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Tb3+/Dy3+共掺杂GBS玻璃... 为增加磁光玻璃中稀土氧化物的含量,进一步提高Verdet常数,选择Ga2O3-B2O3-SiO2(GBS)系统,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高稀土氧化物含量的Tb3+/Dy3+共掺杂磁光玻璃,并研究了玻璃的形成能力及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Tb3+/Dy3+共掺杂GBS玻璃的稀土含量高达45%(摩尔分数,下同),高于单掺杂Tb3+时的35%,其Verdet常数也由104.76rad/(T·m)提高至119.31rad/(T·m)。这证明了稀土氧化物玻璃的顺磁性不仅与单位体积内有效磁子的数量有关,而且与磁矩有关;GBS玻璃的热稳定性随着稀土氧化物掺量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光玻璃 Tb^3+/Dy^3+掺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Tb^3+共掺杂的NaGd(WO4)2颜色可调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翟永清 姜龙太 +3 位作者 邓德芮 汪威澳 陈湘匀 吴晗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5-1830,共6页
在不添加任何模板剂的情况下,采用温和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NaGd0.96-x(WO4)2∶0.04Tb3+,xEu3+(x=0,0.005,0.01,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荧光分光光度... 在不添加任何模板剂的情况下,采用温和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NaGd0.96-x(WO4)2∶0.04Tb3+,xEu3+(x=0,0.005,0.01,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对所得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粒度及发光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样品为NaGd(WO4)2的纯相,属四方晶系白钨矿结构。其形貌为规整的四方盘形,尺寸均一、分散性良好。系列样品均能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通过改变NaGd(WO4)2中Eu^3+/Tb^3+的掺杂浓度,实现了对荧光粉发光颜色由绿色到红色的全色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Gd(WO4)2 Eu^3+ Tb^3+ 水热法 近紫外光激发 发光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3+)共掺杂对Y_2O_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颗粒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占世平 高永毅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1年第5期15-18,共4页
采用化学反应与高温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Ce3+和Eu3+共掺杂Y2O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Ce3+离子共掺杂对Y2O3:Eu3+荧光粉的颗粒形貌有显著的影响,随着Ce3+离子浓度的改变,形貌可从球型转变为管状。荧光光谱分析... 采用化学反应与高温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Ce3+和Eu3+共掺杂Y2O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Ce3+离子共掺杂对Y2O3:Eu3+荧光粉的颗粒形貌有显著的影响,随着Ce3+离子浓度的改变,形貌可从球型转变为管状。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共掺杂荧光粉主要发射位于614纳米的红光峰和位于587纳米的发射带。随着Ce3+离子浓度的增加,Eu3+离子的614纳米发射峰和587纳米发射峰的强度显著增强。本文还详细讨论了Ce3+离子对Eu3+离子的发光产生增强效应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3+掺杂 能级跃迁 Y2O3:Eu3+荧光粉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LaLiTeO_(6):Dy^(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9
作者 龚劲松 朱齐 +4 位作者 郑小州 夏鹏举 刘凯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商业合成方案缺少红光成分,导致合成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性差,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单相暖白光荧光粉成为白光LED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Dy^(3+)和Eu^(3+)为掺杂剂,SrLaLiTeO_(6)(SLLT)为基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商业合成方案缺少红光成分,导致合成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性差,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单相暖白光荧光粉成为白光LED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Dy^(3+)和Eu^(3+)为掺杂剂,SrLaLiTeO_(6)(SLLT)为基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LaLiTeO6:Dy^(3+),Eu^(3+)无机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色度坐标分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Dy^(3+)和Eu^(3+)成功进入SLLT晶体,无杂质产生;SLLT:0.07Dy^(3+),yEu^(3+)荧光粉在351 nm激发下能够同时发射蓝、黄、红光,证明了Dy^(3+)和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弥补了单掺Dy^(3+)荧光粉缺乏红色发射的缺陷;Eu^(3+)离子最佳掺杂浓度为0.05,此时的色度坐标为(0.391 9,0.380 9),色温为3 733 K,接近暖白光区域。因此,SrLaLiTeO_(6):Dy^(3+),Eu^(3+)荧光粉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暖白光LED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发光性能 SrLaLiTeO_(6):Dy^(3+) Eu^(3+) 暖白光 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预烧-共沉淀法制备SrAl2O4:Eu^2+,Dy^3+发光粉体及其发光性能
20
作者 陈吉涛 顾锋 +1 位作者 江浩 李春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9-713,共5页
采用助熔剂预烧-共沉淀法制备初始荧光亮度较高的SrAl2O4:Eu2+,Dy3+发光粉体,并利用XRD、SEM、PL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预烧结过程与硼酸掺杂对发光粉体的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硼酸摩尔分数为0.3和300℃空气气氛下对前驱体... 采用助熔剂预烧-共沉淀法制备初始荧光亮度较高的SrAl2O4:Eu2+,Dy3+发光粉体,并利用XRD、SEM、PL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预烧结过程与硼酸掺杂对发光粉体的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硼酸摩尔分数为0.3和300℃空气气氛下对前驱体预烧结2 h后,粉体的结晶性能得到改善,其初始荧光强度相对于未预烧的产品,提高了2倍多。初步研究了其发光机理,发现初始强度提高的原因是经过预烧结处理能够在Eu2+周围产生更多的氧缺陷,从而提高了发光中心的发光效率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AL2O4:EU^2+ DY^3+ 预烧 助熔剂 沉淀 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