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胱氨酸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
1
作者 姜凤成 徐潇 +9 位作者 邱瑶 张传兵 王璐瑶 冯茜茜 王杰 孟红旗 冯智 郭发扬 李艳利 王明仕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含量、Cu^(2+)/Cu^(+)含量、H_(2)O_(2)和Cys的剩余量变化,以及活性物种的鉴定揭示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后COD和挥发酚去除率相比于Fe^(3+)/H_(2)O_(2)体系分别提高了15.4%、13.6%,且药剂添加量越多,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越好;通过B/C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合厌氧微生物处理后COD、挥发酚及毒性抑制物质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生物毒害物质含量大幅度削减,可见Fe^(3+)/Cu^(2+)/Cys/H_(2)O_(2)体系可通过降低废水的毒性从而提高其可生化性;反应初期Cys将Fe^(3+)、Cu^(2+)迅速还原为Fe^(2+)、Cu^(+)并产生大量HO·攻击焦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随着反应的进行,Cu^(2+)则通过与酚类污染物氧化降解产生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快速反应,从而提高Fe^(3+)向Fe^(2+)还原的速率,进而进一步促进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该文证实了利用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揭示了强化机理,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Cu^(2+) 半胱氨酸 芬顿氧化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掺杂Mn_(2)O_(3)电极材料的制备与赝电容特性研究
2
作者 刘烨昕 杨晓峰 +1 位作者 陈志萍 张玉莹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25年第2期50-54,59,共6页
采用热分解双金属氢氧化物合成Fe^(2+)掺杂Mn_(2)O_(3)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Fe^(2+)掺杂Mn_(2)O_(3)在0.4 A/m^(2)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442.8 F/g,是Mn_(2)O_(3)(69.6 F/g)的6.36倍;在1000次循环后Fe^(2+)掺杂Mn_(2)O_(3)循环保... 采用热分解双金属氢氧化物合成Fe^(2+)掺杂Mn_(2)O_(3)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Fe^(2+)掺杂Mn_(2)O_(3)在0.4 A/m^(2)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442.8 F/g,是Mn_(2)O_(3)(69.6 F/g)的6.36倍;在1000次循环后Fe^(2+)掺杂Mn_(2)O_(3)循环保持率比Mn_(2)O_(3)提高10.6%;电荷转移阻抗比Mn_(2)O_(3)低0.18Ω。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实验证明Fe^(2+)成功掺至Mn_(2)O_(3)。并发现Fe^(2+)掺杂Mn_(2)O_(3)电化学性能提升的原因是Fe^(2+)掺杂后,Mn_(2)O_(3)表面氧空位数量增加,局部电子结构改变,晶格内部结构稳定性提高,促进电极的电荷转移和离子迁移,为功能性Mn_(2)O_(3)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_(2)O_(3) 掺杂 Fe^(2+) 电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重表征法探究Fe^(3+)与S^(2-)的反应
3
作者 朱毓卿 丁娟娟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5年第1期76-77,共2页
Fe^(3+)与S无论采取哪种滴加方式,一开始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S^(2-),且溶液在中性附近或酸性的时候,会伴随着发生Fe^(3+)与S^(3-)的完全双水解反应。以探究Fe^(3+)+与S^(2-)反应的多种可能性为线索,对盐类水解的重点知识... Fe^(3+)与S无论采取哪种滴加方式,一开始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S^(2-),且溶液在中性附近或酸性的时候,会伴随着发生Fe^(3+)与S^(3-)的完全双水解反应。以探究Fe^(3+)+与S^(2-)反应的多种可能性为线索,对盐类水解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借助主题式教学,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为目的,创设问题情境,使用手持技术开展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双水解 实验探究 Fe^(3+) 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ygen pressure acid leaching of artificial sphalerite catalyzed by Fe^3+/Fe^2+self-precipitation 被引量:5
4
作者 TIAN Lei GONG Ao +5 位作者 WU Xuan-gao XU Zhi-feng ZHANG Ting-an LIU Yan WEI Kui-xian YU Zhan-l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703-1713,共11页
The mechanism of oxygen pressure acid leaching of sphalerite catalyzed by Fe^3+/Fe^2+self-precipit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Artificial sphalerite was fabricated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iron content via the ... The mechanism of oxygen pressure acid leaching of sphalerite catalyzed by Fe^3+/Fe^2+self-precipit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Artificial sphalerite was fabricated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iron content via the sintering of ZnS and FeS and used for the pressure acid leaching experiment.The variations in the potential of the pressure leaching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self-designed potential autoclav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non-iron sphalerite,there was a violent redox reaction between the 25.70%Fe-artificial sphalerite and dissolved oxygen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ssure leaching;and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was attributed to the redox couple Fe^3+/Fe^2+,where Fe3+oxidizes the H2S gas film and the reduced Fe2+state is subsequently oxidized by the dissolved oxygen.Furthermore,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H2SO4 concentration,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n the artificial sphalerite with different iron contents was studied.The sphalerite samples with iron content were observed to dissolve more easily in sulfuric acid compared to the non-iron samples.Moreover,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artificial sphalerite was observed to be lower in the sample with 25.70%iron content(22.26 kJ/mol)compared to that with no iron(32.31 kJ/mol);and the apparent reaction orders were obtained with respect to H2SO4 concentration(1.10 and 1.36)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1.29 and 1.41),respectively.A comprehensive kinetic model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fitted leaching ratio plot;and the kinetic equations for the leaching of sphalerite catalyzed by Fe^3+/Fe^2+self-precipitation wer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ching mechanism catalyzed by Fe^3+/Fe^2+self-precipitation potential curves artificial sphalerite leaching kinetics activation energy reaction ord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水杨醛类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Fe^(3+)的识别
5
作者 赵成兄 辛慧芳 +1 位作者 伍丹 孙赞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7,共9页
以5-溴-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与不同双胺(丁二胺、戊二胺、己二胺)以2∶1的摩尔比缩合制备了1,4-丁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4C)、1,5-戊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5C)、1,6-己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6C)3... 以5-溴-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与不同双胺(丁二胺、戊二胺、己二胺)以2∶1的摩尔比缩合制备了1,4-丁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4C)、1,5-戊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5C)、1,6-己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6C)3种新型席夫碱。使用红外光谱(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表征其结构,并对Br-4C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SXRD)和赫什菲尔德表面分析(HSA)。此外,还研究了上述化合物的固态发光行为,Br-4C、Br-5C和Br-6C分别在365、396、396 nm激发波长下表现为宽的发射光谱(500~700 nm)。同时研究了3种席夫碱在常见溶剂中的发光行为,结果显示它们均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发光最强,在水中发光最弱。因此,采用荧光光谱法在DMF溶液中研究了Br-4C、Br-5C和Br-6C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3种探针对Fe^(3+)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此外,在自然光下,探针Br-4C、Br-5C和Br-6C的试纸条也可以检测Fe^(3+),3种探针还可用于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 缩合反应 席夫碱 荧光探针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Fe^(3+)-TiO_(2)/ACF降解NH_(3)的影响
6
作者 徐伟 万家豪 +1 位作者 张兴惠 贾冠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4-198,203,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因素对Fe^(3+)-TiO_(2)/活性炭纤维(ACF)降解氨气(NH_(3))的影响规律,采用Fe^(3+)-TiO_(2)/ACF复合材料,以NH_(3)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初始浓度、流速、光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光照强度对Fe^(3+)-TiO_(2)/ACF降解NH_(3)的影响,并... 为了探究不同因素对Fe^(3+)-TiO_(2)/活性炭纤维(ACF)降解氨气(NH_(3))的影响规律,采用Fe^(3+)-TiO_(2)/ACF复合材料,以NH_(3)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初始浓度、流速、光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光照强度对Fe^(3+)-TiO_(2)/ACF降解NH_(3)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NH_(3)降解率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光催化过程基本符合L-H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流速的增加,NH_(3)降解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光催化过程也基本符合L-H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光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光照强度的增加,NH_(3)降解率表现为略微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TiO_(2)/活性炭纤维 降解 不同因素 影响规律 NH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Mn^(2+)活化亚硫酸盐降解盐酸土霉素的机理研究
7
作者 贾艳萍 阴东旭 +2 位作者 徐静仪 张海丰 张兰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658,共12页
盐酸土霉素常被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但是它不能被畜禽完全代谢,残留的盐酸土霉素进入水体危害水环境的健康。铁锰作为常见的过渡金属,通常以二价态活化亚硫酸盐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但是单独的二价铁与二价锰氧化还... 盐酸土霉素常被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但是它不能被畜禽完全代谢,残留的盐酸土霉素进入水体危害水环境的健康。铁锰作为常见的过渡金属,通常以二价态活化亚硫酸盐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但是单独的二价铁与二价锰氧化还原电势低,活化亚硫酸盐效果较差。本研究采用Fe^(2+)/Mn^(2+)共活化Na_(2)SO_(3)降解水中的盐酸土霉素,考察药剂用量、pH、溶解氧、氯离子、碳酸根及腐殖酸对Fe^(2+)/Mn^(2+)/Na_(2)SO_(3)体系降解盐酸土霉素的影响;通过焦磷酸盐实验、自由基淬灭实验和EPR实验分析Fe^(2+)/Mn^(2+)/Na_(2)SO_(3)体系中的活性物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识别盐酸土霉素的官能团及其降解中间产物的变化,推断盐酸土霉素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当Fe^(2+)/Mn^(2+)/Na_(2)SO_(3)浓度比为1∶4∶20(浓度分别为0.1、0.4和2 mmol/L)时,在反应45 min、pH为9.0条件下,盐酸土霉素的去除率和矿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4%和49%。随着溶解氧从9 mg/L下降至1.89 mg/L,盐酸土霉素去除率从94%下降至17%;氯离子、腐殖酸和碳酸根均对盐酸土霉素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Mn(Ⅲ)和SO_(4)·^(-)是降解盐酸土霉素的主要活性氧化剂,盐酸土霉素的降解经过电子转移、开环与酰基化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Mn^(2+)/Na_(2)SO_(3)体系 盐酸土霉素 活化 自由基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赤红壤磷素及Ca^(2+)、Al^(3+)、Fe^(2+)淋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余家瑜 谢俊芳 毛丹鹃 杨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2-1178,共7页
本研究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模拟酸雨淋溶下赤红壤磷素淋失量及部分阳离子(Ca2+、Al3+、Fe2+)的释放程度和特征。结果表明,经pH 2.0、pH 3.0、pH 4.0、pH 5.0模拟酸雨持续淋溶34 d后,淋溶液pH值变化并不明显(P&g... 本研究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模拟酸雨淋溶下赤红壤磷素淋失量及部分阳离子(Ca2+、Al3+、Fe2+)的释放程度和特征。结果表明,经pH 2.0、pH 3.0、pH 4.0、pH 5.0模拟酸雨持续淋溶34 d后,淋溶液pH值变化并不明显(P>0.05),而对Ca2+、Fe2+的溶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Ca2+、Al3+、Fe2+溶出量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Al3+和Fe2+淋失量在pH 2.0时均有骤增现象。随淋溶时间的增加,土壤可溶态磷的淋失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随着pH值的降低,土壤磷淋失总量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pH>4.0的酸雨有助于促进土壤磷的释放,pH<4.0时土壤磷的淋失减少。相关分析发现淋溶液中磷淋失总量与Al3+和Fe2+溶出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1=-0.6531,r2=-0.5107),和Ca2+总溶出量相关关系不显著(r3=-0.1287),表明高强度酸雨降低了土壤磷淋失量,这可能与酸雨导致活性铁、铝的大量释放,增加了磷的活性吸附点位,因而增加了对磷酸根离子配位吸附与固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赤红壤 磷素 Ca^2+ AL^3+ F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下Fe^(3+)掺杂对K_2La_2Ti_3O_(10)分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威 董新法 +2 位作者 陈之善 陈胜洲 林维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掺杂的Fe-K2La2Ti3O10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考察了不同掺杂量对K2La2Ti3O10的性质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掺杂的Fe-K2La2Ti3O10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考察了不同掺杂量对K2La2Ti3O10的性质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K2La2Ti3O10在400-650nm范围内显示强吸收,光谱响应扩展到可见光区(λ>400nm),掺杂Fe3+后,K2La2Ti3O10的可见光区的光催化制氢活性显著提高,掺杂量为nFe/nTi=0.04时活性最佳,当催化剂用量为0.1g,反应液为CH3OH(30mL)+H2O(90mL)时,产氢量达到1.92μmol·h-1,为未掺杂时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Fe^(3+)掺杂 K2La2Ti3O(10) 可见光 水分解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Fe^(3+)的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氮氧化物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联芳 傅大放 钱春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7-680,共4页
利用Fe(NO3 ) 3 ·9H2 O ,采用浸渍的方法 ,制备了掺Fe3 + 的纳米TiO2 .讨论了此种纳米TiO2对氮氧化物的光催化效率 ,并分析了Fe3 + 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 :Fe3 + 明显提高了纳米TiO2 的光催化性能 ;在室内自然光作用... 利用Fe(NO3 ) 3 ·9H2 O ,采用浸渍的方法 ,制备了掺Fe3 + 的纳米TiO2 .讨论了此种纳米TiO2对氮氧化物的光催化效率 ,并分析了Fe3 + 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 :Fe3 + 明显提高了纳米TiO2 的光催化性能 ;在室内自然光作用下对较高质量浓度的氮氧化物均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效率 .通过对TEM照片和XRD谱的分析 ,从能级理论解释了Fe3 + 提高催化活性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FE^3+ 光催化 纳米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CdS/TiO_2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苏碧桃 董娜 +4 位作者 慕红梅 雷自强 佟永纯 白洁 王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56-859,898,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不同配比的Fe3+-CdS/TiO2光催化材料,用TEM、EDS、XRD、UV-vis等技术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的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光源、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掺杂Fe3+和CdS对催化剂催...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不同配比的Fe3+-CdS/TiO2光催化材料,用TEM、EDS、XRD、UV-vis等技术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MB)的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光源、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掺杂Fe3+和CdS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3+掺杂和CdS半导体复合相结合的技术,可以使TiO2对光的响应拓展到整个紫外-可见光区;当n(Fe3+)∶n(CdS)∶n(TiO2)=0.005∶1∶1、煅烧温度为300℃、煅烧时间为1 h、光源为太阳光时,Fe3+-CdS/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1 h内可以使亚甲基蓝(MB)溶液的降解率达98.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CdS/TiO2 复合半导体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条件下Fe^(3+)、Cu^(2+)和Zn^(2+)对厨余垃圾两相厌氧消化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亚红 王琦 蔡伟民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6-119,共4页
通过间歇实验研究了在pH=7和不调节pH两种情况下添加不同浓度的Fe3+、Cu2+和Zn2+对厌氧消化水解酸化阶段有机酸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7时,添加50 mg/L Fe3+和30 mg/L Cu2+,有利于厨余垃圾水解酸化过程的进行,反应生成的VFA(挥... 通过间歇实验研究了在pH=7和不调节pH两种情况下添加不同浓度的Fe3+、Cu2+和Zn2+对厌氧消化水解酸化阶段有机酸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7时,添加50 mg/L Fe3+和30 mg/L Cu2+,有利于厨余垃圾水解酸化过程的进行,反应生成的VFA(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增加。不调节pH时,添加100 mg/L以下的Fe3+和Cu2+对VFA含量也有所促进,但乳酸含量也增加。在2种pH条件下添加Zn2+对反应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 FE^3+ Cu^2+ ZN^2+ pH值 V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TiO_2光催化剂降解孔雀绿染料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熊裕华 李凤仪 +2 位作者 朱志怀 周春英 宋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5,共5页
采用快速溶胶法制备纳米TiO光催化剂,用Fe3+对其掺杂改性,并进行了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2(XRD),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BET比表面积的表征,用于光催化降解水中孔雀绿染料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确定了光催化剂的... 采用快速溶胶法制备纳米TiO光催化剂,用Fe3+对其掺杂改性,并进行了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2(XRD),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BET比表面积的表征,用于光催化降解水中孔雀绿染料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确定了光催化剂的用量。结果发现60W紫外光辐射80min,孔雀绿可以彻底降解;可见光下,光催化剂对孔雀绿降解120h,其转化率为98%,COD的去除率为75.3%。可见光下孔雀绿的脱色率和COD的变化不一致,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孔雀绿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作了探讨。孔雀绿的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反应速率常数随催化剂的用量增加而增大,但增大幅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降解 COD 纳米TIO2光催化剂 FE^3+ 去除率 脱色率 染料 转化率 掺杂改性 傅立叶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TiO_2/SiO_2复合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NO_2^- 被引量:51
14
作者 金华峰 李文戈 +1 位作者 向纪明 唐吉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36-639,共4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 Ti O2 / Si O2 和不同浓度 Fe3+掺杂的 Fe3+ / Ti O2 / Si O2 复合纳米粉末 ,并利用XRD、BET、UV-vis等手段研究了 Ti O2 / Si O2 及掺铁形成的 Fe3+ / Ti O2 / Si O2 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形态变化 ,以及对污染物...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 Ti O2 / Si O2 和不同浓度 Fe3+掺杂的 Fe3+ / Ti O2 / Si O2 复合纳米粉末 ,并利用XRD、BET、UV-vis等手段研究了 Ti O2 / Si O2 及掺铁形成的 Fe3+ / Ti O2 / Si O2 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形态变化 ,以及对污染物 NO- 2 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 ,Fe3+ / Ti O2 / Si O2 (ω( Fe3+ ) =1 .5 % ,m( Ti)∶ m( Si) =2∶ 1 )具有最佳活性 ,样品呈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结构 .Fe3+ 掺杂导致晶粒的增大 ,稳定性降低 ,大大提高了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 ,有利于对低浓度 NO-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TiO2/SiO2 TIO2/SIO2 复合微粒 光降解 NO2- 纳米粉末 催化活性 环境污染物 二氧化钛 二氧化硅 铁掺杂 亚硝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Cu^(2+)、Fe^(3+)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领小 博日吉汗格日勒图 +3 位作者 娜日苏 昭日格图 王艳丽 桂香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9-1053,共5页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胡椒碱对BSA的猝灭速率常...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胡椒碱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为7.31×1012L.mol-1.s-1(25℃)和7.20×1012L.mol-1.s-1(37℃),胡椒碱与BSA的结合常数KA为1.02×107L.mol-1(25℃)和1.11×107L.mol-1(37℃),结合位点数n为1.45(25℃)和1.46(37℃)。根据F 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结合距离r为3.28 nm(25℃)和3.30 nm(37℃)。通过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确定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胡椒碱与BSA的相互作用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讨论了共存金属离子Cu2+、Fe3+对胡椒碱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碱 牛血清白蛋白 CU^2+ FE^3+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辐射制备Fe^(3+)/γ-Al_2O_3催化剂催化降解含酚废水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忠 赵祯霞 +1 位作者 徐科峰 奚红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3,共5页
应用超声辐射法和浸渍法制备了Fe3+/-γA l2O3催化剂,并进行了非均相Fenton试剂反应以降解含酚废水;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非均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用XRD和XPS技术对Fe3+/-γA l2O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辐射法制备的... 应用超声辐射法和浸渍法制备了Fe3+/-γA l2O3催化剂,并进行了非均相Fenton试剂反应以降解含酚废水;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非均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用XRD和XPS技术对Fe3+/-γA l2O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辐射法制备的Fe3+/-γA 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对苯酚的降解率和降解速率大约为浸渍法的两倍;XRD测定结果表明,催化剂催化降解活性的高低与Fe3+在-γA l2O3表面上的分散状态有关;XPS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辐射法制备的催化剂其Fe3O4的衍射峰略低且弥散,半峰宽也较宽,这表明此时Fe3O4在载体上主要以小颗粒高分散状态存在,或是以非晶态的不定形状态存在,这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辐射 非均相反应 Fe^3+/γ-Al2O3催化剂 制备 苯酚 降解 FENTON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Fe^(3+)/H_2O_2体系降解活性艳橙X-GN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钱湛 韦朝海 +2 位作者 张亚平 铁柏清 孙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4-198,共5页
采用UV/Fe3+/H2O2体系光解活性艳橙X-GN模拟废水,考察了X-GN,Fe3+和H2O2的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及温度对光解的影响,探讨了X-GN的降解途径和机理.结果表明,在8W低压汞灯(λ= 254nm)照射下,UV/Fe3+/H2O2能够有效地降解X-GN,在pH=3.0,... 采用UV/Fe3+/H2O2体系光解活性艳橙X-GN模拟废水,考察了X-GN,Fe3+和H2O2的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及温度对光解的影响,探讨了X-GN的降解途径和机理.结果表明,在8W低压汞灯(λ= 254nm)照射下,UV/Fe3+/H2O2能够有效地降解X-GN,在pH=3.0,T=50℃,时间为120 min,Fe3+和 H2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2.5×10-5mol·l-1和1.5×10-4mol·l-1时,对含200 mg·l-1X-GN模拟废水的色度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0.15%.用IC和GC/MS对X-GN降解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分析,推导出UV/Fe3+/H2O2体系中X-GN降解的途径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Fe^3+/H2O2体系 降解 活性艳橙X-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掺杂对TiO_2光催化氧化甲醇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霍莉 丁克强 +3 位作者 常青云 王庆飞 童汝亭 郝彦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Fe3+掺杂的TiO2光薄膜电极,并将其应用到甲醇光电氧化中.当掺杂Fe3+的质量分数为0.25%、焙烧温度为400℃时光催化氧化甲醇的效果最好,通过SEM,XRD,UV等手段的表征,进一步验证了掺杂对一定粒径范围内的纳... 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Fe3+掺杂的TiO2光薄膜电极,并将其应用到甲醇光电氧化中.当掺杂Fe3+的质量分数为0.25%、焙烧温度为400℃时光催化氧化甲醇的效果最好,通过SEM,XRD,UV等手段的表征,进一步验证了掺杂对一定粒径范围内的纳米TiO2粒子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掺杂Fe^3+ 甲醇 光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掺杂TiO_2光催化剂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石中亮 宁波 +1 位作者 王传胜 姚淑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99,共5页
利用TiCl4在无水乙醇中水解,制备了纳米TiO2和Fe3+掺杂的光催化剂,通过XRD和TEM对产物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形貌进行了表征,讨论了Fe3+掺杂浓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催化剂用量、溶液的pH值和光照时间等对TiO2光催化剂处理造纸废水... 利用TiCl4在无水乙醇中水解,制备了纳米TiO2和Fe3+掺杂的光催化剂,通过XRD和TEM对产物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形貌进行了表征,讨论了Fe3+掺杂浓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催化剂用量、溶液的pH值和光照时间等对TiO2光催化剂处理造纸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Fe3+的TiO2光催化剂氧化性能有所提高,在掺杂量为1.25%(质量分数),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3 h时,光催化活性最高;溶液pH值为4.0,催化剂用量为2.5 g/L,光照时间4 h时TiO2降解造纸废水的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掺杂 FE^3+ 光催化氧化 造纸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Si^(4+)掺杂TiO_2纳米材料相变和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玉红 徐永熙 王彦广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99-1103,共5页
Guth等人[1]在1977年首次报道了铁(Ⅲ)掺杂二氧化钛催化剂对氮气光催化还原为氨具有独特的光催化效果,开辟了一条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新途径,引起了人们对铁(Ⅲ)掺杂二氧化钛的研究热潮[2~7].
关键词 FE^3+ Si^4+ 掺杂 TIO2 纳米材料 相变 热稳定性 二氧化钛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