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SMO损伤模型的高强度钢碰撞失效行为研究
1
作者 张健 谭嘉伟 +1 位作者 姬贺港 刘仁伟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21,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失效模型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以期准确描述材料的失效行为。以船用高强度钢EH36为研究对象,设计2个温度下不同应力状态的材料拉伸试验,得到其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载荷和位移数据,将试验结果与拉伸仿真联合,反求出广义... 为了研究不同失效模型对碰撞仿真结果的影响,以期准确描述材料的失效行为。以船用高强度钢EH36为研究对象,设计2个温度下不同应力状态的材料拉伸试验,得到其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载荷和位移数据,将试验结果与拉伸仿真联合,反求出广义增量应力状态依赖损伤模型(GISSMO)的参数;构建冰体与船体板架的碰撞仿真,对比不考虑失效,考虑V-M失效准则以及GISSMO损伤模型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考虑GISSMO损伤模型相比于V-M失效准则,碰撞力峰值和板架吸能情况都有所减小。由于GISSMO损伤模型考虑了不同应力三轴度对材料失效的影响,所获得的损伤形态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因此GISSMO损伤模型能较好预测EH36钢材的变形及失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smo损伤模型 高强度钢 碰撞 失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SMO损伤模型的DH590高强钢断裂失效行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晨阳 张骥超 连昌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4,共7页
以DH590高强钢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Swift硬化模型和修正的幂函数(MPL)硬化模型描述了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仿真结果显示MPL硬化模型单轴拉伸工况下的载荷-位移曲线与试验吻合更好,表明MPL模型更适合描述DH590高强钢的硬化行为。设计了4... 以DH590高强钢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Swift硬化模型和修正的幂函数(MPL)硬化模型描述了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仿真结果显示MPL硬化模型单轴拉伸工况下的载荷-位移曲线与试验吻合更好,表明MPL模型更适合描述DH590高强钢的硬化行为。设计了4种不同应力状态的试验,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DIC)获得了DH590高强钢在不同应力三轴度下的断裂极限应变,通过参数拟合建立了DH590高强钢的修正的Modified Mohr-Coulomb(MMC)断裂极限模型和Jchnson-Cook(JC)断裂极限模型,并利用LS-OPT软件对GISSMO损伤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在R20缺口拉伸试验中,与试验结果相比,GISSMO损伤模型和JC损伤模型预测的断裂位移相对误差分别为0.27%和7.2%,表明GISSMO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DH590高强钢的断裂失效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590高强钢 材料硬化 MPL 断裂失效 gissmo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灰岩和石英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
3
作者 刘先峰 王通 +3 位作者 李建国 袁胜洋 侯召旭 张俊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针对季冻区岩体工程中岩石的冻融劣化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灰岩和石英岩为试验对象,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以及SEM扫描电镜试验对岩石的孔隙率、宏-细观破坏特征、力学特性以及能量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典型岩石的应力-应... 针对季冻区岩体工程中岩石的冻融劣化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灰岩和石英岩为试验对象,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单轴压缩试验以及SEM扫描电镜试验对岩石的孔隙率、宏-细观破坏特征、力学特性以及能量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典型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Lemaitre平面应变理论和统计理论,将冻融循环作用产生的损伤效应耦合到损伤本构模型中,考虑压密段的影响,根据岩石的损伤本构方程和试验曲线特点分2段拟合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更易加剧高孔隙率灰岩的风化;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灰岩和石英岩的抗压强度均服从指数衰减;模型曲线的峰值点与试验曲线的峰值点较为接近,分段损伤本构模型与试验得到的曲线吻合较好,该损伤本构模型以及参数选取是正确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工程 冻融循环 力学特性 能量演化 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塑性-损伤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4
作者 丁发兴 吴霞 +7 位作者 吕飞 王文君 孙浩 SADAT Said Ikram 许云龙 王恩 王莉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711,共22页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约束混凝土工作原理。分析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混凝土压损伤比将由单轴受压时为1左右线性递减至小于0.5,八面体剪应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向峰值应力提升为某一定值,压损伤比取值减小引发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至不变,因而导致混凝土由单轴受压脆性破坏向多轴受压塑性破坏转变,该理论为钢管混凝土柱中发挥混凝土耗能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确定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参数,包括膨胀角、拉压子午线强度比值和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并建议常温静力荷载下多类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常温地震荷载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以及火灾升温环境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建立约束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介绍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模型中混凝土采用实体单元而钢管与钢梁采用壳单元,可模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滑移与约束作用,当采取增强约束拉筋强柱构造方法时可提升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结构的承载力、抗震与抗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 强度理论 塑性-损伤模型 三轴参数 应力-应变曲线 实体-壳单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研究
5
作者 陈有亮 肖鹏 +2 位作者 杜曦 王苏然 RAFIG A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建立起能够描述岩石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函数。将弹性体、线性Kelvin体、非线性Kelvin体、损伤黏弹塑性体进行串联,建立能够同时描述岩石瞬时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塑性应变和黏性应变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采用Origin软件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最后通过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砂岩单以及三轴压缩蠕变试验,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的吻合度较高,所建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岩石的瞬时弹性应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的蠕变曲线特征,而且能够较好地描述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蠕变曲线的非线性特征,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损伤 非线性 加速蠕变 黏弹塑性蠕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蔡琳 潘传亮 +4 位作者 张川 王中 马轶 谭颜汭 余红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4年8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n... 目的探讨影响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4年8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n=44)和非VTE组(n=158)。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VTE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多发伤、有深静脉置管所占比例均大于非VTE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长于非VTE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VTE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小于非VTE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408,95%CI:1.618~3.585)、合并糖尿病(OR=2.499,95%CI:1.672~3.735)、入院时GCS评分低(OR=0.325,95%CI:0.211~0.501)、合并多发伤(OR=2.008,95%CI:1.422~2.835)、有深静脉置管(OR=2.147,95%CI:1.488~3.097)、D-二聚体水平升高(OR=2.724,95%CI:1.784~4.159)是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17(95%CI:0.765~0.869)。列线图模型预测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84(0.832~0.936),特异度为68.44%,灵敏度为91.82%。结论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入院时GCS评分、合并多发伤、深静脉置管、D-二聚体,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宏观缺陷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研究
7
作者 孙雅珍 王龙岩 +4 位作者 吴昌宇 王金昌 于阳 袁立凡 祝奉斌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目前对隧道衬砌动力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完好隧道,较少涉及初始宏观裂缝存在时对隧道衬砌结构弱化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研究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首先,基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推导考虑材料弱化的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本构模型;... 目前对隧道衬砌动力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完好隧道,较少涉及初始宏观裂缝存在时对隧道衬砌结构弱化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研究含裂缝隧道衬砌动力损伤特性,首先,基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推导考虑材料弱化的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其次,将宏观损伤度为0,0.2,0.3和0.4时混凝土试件抗拉强度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构模型的合理性;然后,采用地层-结构法对土体-隧道-列车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引入无限单元边界吸收模型边界处的应力波;最后,通过在完整衬砌结构上预制深度为3.5,7.0和10.5 cm裂缝,并调整模型中的损伤参数,系统地研究衬砌结构在不同裂缝深度下考虑材料弱化作用的动力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推导得到的本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仅为7.3%,模型合理;在不同裂缝深度下,竖向振动加速度和竖向振动速度均呈现出拱顶>边墙>仰拱的规律,且与行车道距离成正相关;裂缝深度由0 cm增加到10.5 cm,衬砌结构拱顶、边墙和仰拱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分别增大8.4%,2.7%和5.3%,竖向振动速度分别增大15.1%,17.1%和16.7%;裂缝深度从0 cm增加到10.5 cm,拱顶、边墙和仰拱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分别增加22.3%,15.5%和减小9.12%,拱顶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在裂缝深度为3.5 cm时超过了仰拱,说明动应力响应受行车道距离和初始宏观裂缝引起的应力集中共同影响;在3种不同裂缝深度下,考虑材料弱化作用下的衬砌损伤度较不考虑时分别增大0.039,0.130和0.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动力响应 初始裂缝 宏观缺陷-外荷载耦合损伤 本构模型 混凝土材料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荷载-硫酸盐侵蚀下再生混凝土性能劣化及损伤模型
8
作者 关博文 吴奇霖 +3 位作者 王晨迪 吴佳育 王发平 赵永辉 《公路交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目标】探究再生混凝土在富盐地区服役性能劣化规律,拓宽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场景。【方法】采用超声无损检测、力学特性试验等方法,评估了硫酸盐干湿循环周期及交变荷载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 【目标】探究再生混凝土在富盐地区服役性能劣化规律,拓宽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场景。【方法】采用超声无损检测、力学特性试验等方法,评估了硫酸盐干湿循环周期及交变荷载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通过微观性能测试,剖析了再生混凝土在交变荷载-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宏微观性能的劣化机制,并构建了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方程。【结果】交变荷载作用使再生混凝土性能劣化提前。在侵蚀周期大于45次后,其相对动弹性模量与相对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应力水平越高,下降速率越快。当应力水平小于0.5时,轴向压缩荷载与硫酸盐侵蚀作用可提高再生混凝土整体密实度,但超过该阈值,微裂纹扩展会降低其抗侵蚀能力。所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再生混凝土损伤度发展规律,但在侵蚀后期,由于再生混凝土自身结构缺陷,预测误差会略有增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富盐地区道路工程中再生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与耐久性评估提供关键依据,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工程成本,对推动再生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损伤模型 超声无损检测 再生混凝土 交变荷载
原文传递
基于有效应力正负分解的木材三维弹塑性损伤模型
9
作者 王明谦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准确描述木材的损伤演化过程对于木结构的制造、施工和后期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反映木材不同方向损伤的相互影响,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了的双标量弹塑性损伤模型。采用Hill屈服准则和Voce模型更新木材的有效应力和塑性应变。根... 准确描述木材的损伤演化过程对于木结构的制造、施工和后期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反映木材不同方向损伤的相互影响,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了的双标量弹塑性损伤模型。采用Hill屈服准则和Voce模型更新木材的有效应力和塑性应变。根据有效应力正负分解和损伤能释放率识别受拉和受压不同的损伤起始点。通过2种标量形式的损伤变量分别追踪木材受拉和受压损伤演化过程。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子程序UMAT将本构模型嵌入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根据已有木材单轴和双轴受力试验结果对本构模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能够准确表征木材的非线性受力行为。基于有效应力正负分解和能量释放率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合理表征木材在双轴受拉和双轴受压状态下的强度包络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弹塑性损伤模型 有效应力正负分解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约束钢纤维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应用
10
作者 丁发兴 邓亦南 吴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建立钢纤维混凝土(SFRC)三轴塑性-损伤模型(CDP),采用普通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构建方法,对已有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提出适用于不同钢纤维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 为建立钢纤维混凝土(SFRC)三轴塑性-损伤模型(CDP),采用普通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构建方法,对已有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提出适用于不同钢纤维体积分数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受压峰值应变与受拉峰值应变的统一计算公式以及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骨架曲线和卸载刚度表达式。根据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推荐了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及其他参数,提出约束钢纤维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结果表明,在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简支梁静力加载、短柱轴压加载以及悬臂柱低周反复加载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中,所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混凝土 力学性能 塑性-损伤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11
作者 李晓临 戴忠红 陈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5期90-96,共7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4年6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91例COPD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胃肠损伤分为并发组22例(...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4年6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91例COPD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胃肠损伤分为并发组22例(出现急性胃肠损伤)与非并发组69例(未出现急性胃肠损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并发组的插管时间长于非并发组(P<0.05),APACHEⅡ评分高于非并发组(P<0.05),肺氧合指数低于非并发组(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和病变累及多肺叶的占比均高于非并发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插管时间长[O^R=0.096(95%CI:0.014,0.637)]、有呼吸机相关肺炎[O^R=8.226(95%CI:1.980,34.180)]、病变累及多肺叶[O^R=9.411(95%CI:1.961,45.163)]、高APACHEⅡ评分[O^R=3.267(95%CI:1.171,9.113)]、低肺氧合指数(P/F)[O^R=0.053(95%CI:0.008,0.344)]均是COPD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敏感性为95.5%(95%CI:0.772,0.999),特异性为95.7%(95%CI:0.878,0.991),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校准曲线。结论插管时间长、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变累及多肺叶、高APACHEⅡ评分及低P/F是COPD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COPD重症机械通气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重症 机械通气 急性胃肠损伤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重症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2
作者 张英 潘瑜 +2 位作者 黄玉凤 倪月华 周芸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75-79,83,共6页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OMP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收集EICU收治的209例经口气管插管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观察期间是否发生OMPI,将患...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口腔黏膜压力性损伤(OMP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收集EICU收治的209例经口气管插管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观察期间是否发生OMPI,将患者分为OMPI组53例和无OMPI组156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OMPI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组在采用俯卧位通气、应用血管收缩药物、置管时意识状态、置管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俯卧位通气(OR=2.545,95%CI:1.261~5.135)、应用血管收缩药物(OR=1.984,95%CI:1.162~3.387)、置管时不能表达主诉(OR=3.618,95%CI:1.891~6.924)、APACHEⅡ评分高(OR=2.394,95%CI:1.322~4.336)、气管插管留置时间长(OR=3.995,95%CI:1.857~8.593)均为E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OMP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1;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6;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在临床中具有实用价值。结论采用俯卧位通气、应用血管收缩药物、置管时不能表达主诉、APACHEⅡ评分高、气管插管留置时间长均为E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OMPI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OMPI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 压力性损伤 急诊重症监护室 气管插管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九宫格思维模型的手术室护理在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李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九宫格思维模型的手术室护理在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1月于泰兴市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修复术的肩袖损伤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和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九宫格思维模型的手术室护理在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1月于泰兴市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修复术的肩袖损伤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和研究组(43例,采用基于九宫格思维模型的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4)。研究组护理水平、心理疏导、入室宣教、服务态度、体位干预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基于九宫格思维模型的手术室护理在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其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修复术 九宫格思维模型 肩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效损伤的炭质泥页岩分数阶蠕变模型研究
14
作者 徐心语 胡斌 +2 位作者 董承旺 张红军 李海英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为探究边坡失稳的内在致灾机理,针对软弱夹层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炭质泥页岩软弱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炭质泥页岩的分级剪切蠕变试验,揭示其蠕变规律,确定了其不同法向应力水平下的长期强度。通过对传统Maxwell体进行改进,... 为探究边坡失稳的内在致灾机理,针对软弱夹层这一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炭质泥页岩软弱夹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炭质泥页岩的分级剪切蠕变试验,揭示其蠕变规律,确定了其不同法向应力水平下的长期强度。通过对传统Maxwell体进行改进,将传统黏性元件替换为分数阶元件,引入考虑时效损伤的黏塑性体,建立考虑时效损伤的炭质泥页岩分数阶蠕变模型;基于1stOpt软件中的优化Levenberg-Marquardt法对炭质泥页岩试验蠕变曲线进行拟合,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西原模型相比,改进的模型对试验数据有更好的拟合度,能够完整表征炭质泥页岩的减速、等速和加速蠕变阶段,尤其与加速蠕变阶段蠕变曲线的表征高度吻合;蠕变曲线变化由参数γ、A、v控制,材料参数A、v反映了炭质泥页岩的物理力学强度。研究结果可为含炭质泥页岩软弱夹层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失稳 分数阶元件模型 时效损伤 蠕变损伤模型 1stOpt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分析
15
作者 阮天音 王四园 +4 位作者 李旭涛 张昊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L 95%酒精饲料喂养2周,共3周;对照组同时喂养对照饲料。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试剂盒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用qRT-PCR验证IL-6、TNF-α、TGF-β1基因表达。苏木素-伊红(HE)、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使用F4/80抗体检测巨噬细胞的表达变化。RNA-seq分析两组肝组织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再以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酒精饲料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TC、TG、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SH、T-SOD含量显著下降(P<0.05);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与TGF-β1水平上升,以qRT-PCR验证结果相一致(P<0.05)。肝小叶结构破坏,呈现大泡脂肪变性、微泡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肝组织中脂滴显著增多,巨噬细胞表达增加。以|log2FC|>1且q<0.05为筛选条件,获得2063个差异基因,其中1236个基因上调,827个基因下调。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富集(P<0.05)。qRT-PCR验证其中显著上调(Mmp12、Gstm3、Cyp2a22等)与下调(Serpina1e、Acmsd、Mup3d等)的差异基因各10个,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酒精性肝损伤主要病理机制涉及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损伤 Lieber-DeCarli模型 基因表达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损伤石英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
16
作者 侯召旭 刘先峰 +3 位作者 王通 张俊 袁胜洋 胡金山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5,共9页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有大量岩质边坡,长期冻融作用引起岩体力学性能发生劣化,进一步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为研究岩体在冻融作用下的损伤劣化规律,选取某高陡边坡工程的低孔隙率石英岩进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其力学...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有大量岩质边坡,长期冻融作用引起岩体力学性能发生劣化,进一步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为研究岩体在冻融作用下的损伤劣化规律,选取某高陡边坡工程的低孔隙率石英岩进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其力学劣化和能量演化规律,并基于能量演化规律提出岩石完全压密点的确定方法,以完全压密点为分段点建立考虑压密段的岩石分段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前期冻融循环作用对石英岩的影响较小,当冻融循环次数>40时,石英岩的力学性能出现明显劣化,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逐渐向拉-剪复合破坏转变;确定弹性能耗比K(耗散能/弹性应变能)为1.2对应的点为完全压密点,压密应变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考虑压密段的岩石分段损伤本构模型与试验数据的匹配度较好,可更准确地描述冻融损伤石英岩的变形破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石英岩 力学劣化 能量演化 完全压密点 分段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7
作者 吕虹蕾 岳晨琪 +4 位作者 幺颖 高宁 柴倩文 路明惠 魏力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3,共7页
目的:构建急诊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3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312例急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7∶3的比例将病人划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建模组218例... 目的:构建急诊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3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312例急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7∶3的比例将病人划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建模组218例,验证组94例。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和专家函询形成急诊病人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312例急诊病人中有28例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为8.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失禁情况、感知能力、移动能力是急诊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χ^(2)=4.648(P=0.590),建模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46[95%CI(0.914,0.978)],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84.7%;验证组AUC为0.905[95%CI(0.728,1.000)],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7.0%。结论:急诊病人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失禁情况、感知能力、移动能力对其具有影响,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适用于急诊病人的压力性损伤个体化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压力性损伤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蠕变应变能密度演化时效特征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18
作者 刘之喜 赵光明 +2 位作者 孟祥瑞 顾清恒 秦志宏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为了探究岩石单轴蠕变的应变能密度演化规律及其损伤本构模型,利用单轴蠕变-卸载试验,系统性地研究了煤、泥岩、白砂岩和红砂岩4种岩石的蠕变应变能密度演化规律。着重探讨了岩石在蠕变过程中应变能密度的转化与耗散机制,建立了不同脆... 为了探究岩石单轴蠕变的应变能密度演化规律及其损伤本构模型,利用单轴蠕变-卸载试验,系统性地研究了煤、泥岩、白砂岩和红砂岩4种岩石的蠕变应变能密度演化规律。着重探讨了岩石在蠕变过程中应变能密度的转化与耗散机制,建立了不同脆性程度岩石的损伤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 4种岩石的弹性应变能密度随蠕变时间的延长而呈线性减少的趋势,即存在线性衰减特征;(2)结合单轴蠕变-卸载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应变能密度线性衰减特征的岩石蠕变应变能计算方法;(3) 4种不同脆性程度的岩石蠕变产生的耗散应变能密度与输入应变能密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增长,其增长可分为衰减增长阶段、匀速增长阶段以及加速增长阶段;(4)在蠕变过程中,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加,岩石耗散应变能密度占输入应变能密度逐渐增大,在加速蠕变与峰后的临界点达到最大,脆性程度越高加速蠕变与峰后临界点耗散应变能密度占输入应变能密度比例越大;(5)构建了基于应变能耗散的黏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描述不同脆性岩石在蠕变过程中的变形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 卸载 应变能密度演化 损伤变量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9
作者 张萍 杨莎 +3 位作者 张琳 邓鹏 程涛 姚蓉 《西部医学》 2025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HS)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等7家医院急诊科2022年7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HS患者184例,根据... 目的探讨热射病(HS)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等7家医院急诊科2022年7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HS患者184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就诊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AKI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最终纳入HS患者160例,其中AKI组70例,非AKI组90例,AKI发生率为44%。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合并横纹肌溶解、DIC比例更高,死亡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患者心率、收缩压、肌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是H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48(95%CI:0.789~0.907,P<0.05),高于序贯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分(AUROC)为0.790(95%CI:0.718~0.861,P<0.05)。结论本组HS患者AKI发生率44%,就诊时心率、收缩压、肌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是HS患者中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模型可用于评估HS患者AK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岩作用下红层软岩损伤劣化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
20
作者 胡惠华 李军伟 +2 位作者 范文韬 林滢 贺建清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694,共10页
以沅麻盆地红层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饱水时长下的岩石单轴压缩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弹性纵波波速测试,研究饱水红层软岩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弹性纵波波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岩石微观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定... 以沅麻盆地红层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饱水时长下的岩石单轴压缩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弹性纵波波速测试,研究饱水红层软岩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弹性纵波波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岩石微观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定量分析岩石微结构变化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构建水化作用下红层软岩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红层软岩饱水1、2、3、5 d后强度分别下降了14%、27%、39%、80%。随着饱水时间的增加,红层软岩单轴抗压强度单调递减,其破坏模式从脆性破坏模式逐渐往延性破坏模式发展,破坏时岩石破裂面与水平面夹角逐渐变小,主贯穿剪切裂缝周围的次生裂纹数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红层软岩岩样缺陷面积占比随着饱水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孔隙数量与孔隙平均尺寸呈负相关,孔隙数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红层软岩缺陷面积占比增量与饱水时间呈线性递增关系;同时,随着饱水时间的增长,红层软岩纵波波速降低,expdecl函数适用于拟合红层软岩纵波波速与饱水时间的关系。建立了红层软岩饱水损伤模型,并将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能以无损检测的方式准确预测不同饱水时长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能较好地描述红层软岩饱水后的损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软岩 强度 劣化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