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中完整保留胃窦部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史晓晨 闫文貌 白日星 《腹部外科》 2022年第3期174-179,共6页
目的 探讨完整保留胃窦对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LSG)病人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接受LSG病人130例,术中均完整保留胃窦... 目的 探讨完整保留胃窦对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LSG)病人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接受LSG病人130例,术中均完整保留胃窦部(距幽门6 cm作为胃大弯侧切割起点)。分析术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percent excess weight loss,%EWL)、血脂四项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通过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估胃食管反流,评分大于8分定为胃食管反流。结果 130例病人术后BMI、%EWL、脂代谢及糖代谢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3、12、24、36、48个月时GerdQ评分大于8分病人比例分别为30.77%(40/130)、6.98%(6/86)、10.00%(4/40)、4.35%(1/23)、9.09%(1/11)。术前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得到改善。术前无GERD的病人术后GERD发生率明显低于多数文献报道。结论 保留胃窦部的LSG减重效果确切,对血糖、血脂有确切的疗效,减少了术后GER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 胃窦部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
原文传递
食管微小病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意义及其临床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陶丽媛 吕宾 +1 位作者 范一宏 张璐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5-318,共4页
目的 评估食管微小病变对于GERD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在2013年5月至9月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纳入食管黏膜改变符合微小病变(食管黏膜粗糙或有白色分泌物附着、红斑、水肿、脆性增加,齿状线模糊或呈锯齿状、栅栏状血管模糊... 目的 评估食管微小病变对于GERD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在2013年5月至9月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纳入食管黏膜改变符合微小病变(食管黏膜粗糙或有白色分泌物附着、红斑、水肿、脆性增加,齿状线模糊或呈锯齿状、栅栏状血管模糊)或洛杉矶分级(LA)者.对受试者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进行调查及采集相关病史,以GerdQ总评分≥8分为诊断GERD的标准.统计学分析采用行×列卡方检验.结果 共完成有效问卷41 7份,其中微小病变组202例,LA-A级组176例,LA-B级组36例.微小病变组的GERD诊断率为20.3%(41/202),低于LA-A组的74.4%(131/176)和LA-B组的8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144,P<0.01).微小病变组、LA-A组和LA-B组的胃灼热发生率分别为25.7%(52/202)、62.5%(110/176)和86.1%(31/36),反流发生率分别为29.7%(60/202)、67.6%(119/176)和75.0%(27/36),非心源性胸痛发生率分别为5.4%(11/202)、22.2% (39/176)和22.2%(8/36).微小病变组的胃灼热、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发生率均低于LA A级组和LA-B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775,64.120,24.016;P均<0.01).微小病变组行胃镜检查的首要原因是腹部症状,占49.0%(99/202);LA-A级和LA-B级组行胃镜检查的首要原因是食管症状,分别占52.8%(93/176)和61.1%(22/36).结论 食管微小病变患者的GERD诊断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足以将其作为GERD的诊断依据,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微小病变食管炎 gerdq问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