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感染者的固定性伴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临床试验参与意愿研究
1
作者 何佳桐 高菲菲 +5 位作者 钟晓妮 彭斌 张燕 戴江红 宋本莉 黄爱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四川、新疆两地HIV感染者的固定性伴(HIV-negative regular sexual partners,PARs)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临床试验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 目的了解我国四川、新疆两地HIV感染者的固定性伴(HIV-negative regular sexual partners,PARs)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临床试验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6名PARs,其中仅12.88%的PARs听说过药物预防措施,经调查员讲解后,愿意参与临床试验的占85.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户口(农村/城市:AOR=4.269,P=0.000 5);自认为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大/小:AOR=2.509,P=0.022 1;一般/小:AOR=2.338,P=0.048 4);近半年,最近1次与阳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未发生性行为:AOR=10.451,P=0.029 4);阳性性伴的用药态度(支持/不太清楚及反对:AOR=2.079,P=0.042 9)。结论 PARs临床试验参与意愿较高,参与意愿受户口、自身风险认知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的固定性伴 hiv药物 预防艾滋病 临床试验 参与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现况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玉锦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282-284,共3页
性传播途径是我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且性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15年底,我市存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HIV/AIDS)477例,经性传播404例,占84.7%,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是较容易经性途... 性传播途径是我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且性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15年底,我市存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HIV/AIDS)477例,经性传播404例,占84.7%,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是较容易经性途径被感染的人群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 艾滋病传播 患者配偶 固定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 影响因素 抗体检测 临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受性别、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晓远 马媛媛 +3 位作者 金涛 陈学玲 胡晓敏 倪明健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452-3454,共3页
目的:了解新疆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现状,分析性别、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对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方法:以新疆11个区/县/市研究现场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已婚/有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CD4+>350/mm3)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知情同意... 目的:了解新疆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现状,分析性别、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对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方法:以新疆11个区/县/市研究现场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已婚/有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CD4+>350/mm3)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知情同意后开展问卷调查。结果:731名已婚/有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中,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原因为促进身体健康者占65.75%,治疗后遵照医嘱每天服药者占59.20%,坚持终身服药者占56.81%;不同性别的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原因、服药情况、治疗打算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的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原因、服药情况、治疗打算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已婚/有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受性别、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等因素影响。探索和建立适合不同性别、不同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的HIV感染者需求、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策略,对保证感染者获得免费而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早期抗病毒治疗 性别 配偶 固定性
原文传递
福建省HIV/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亮 张明雅 +1 位作者 林勋 严延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HIV/AIDS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的HIV抗体阳转情况... 目的分析福建省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HIV/AIDS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的HIV抗体阳转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探讨HIV/AIDS病例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阳转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福建省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872例,其配偶/固定性伴出现HIV抗体阳转的比例为26.5%(231/872);36.6%(319/872)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报告最近3个月内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93.4%(298/319);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阳转在不同性别、文化程度、CD4计数和安全套使用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感染HIV的一方为男性(OR=0.338,95%CI=0.241~0.475,P〈0.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09,95%CI=0.067—0.654,P=0.007)、CD。计数〉350个/mm3(OR=0.521,95%CI=0.363~0.748,P〈0.001)和发生性行为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OR=0.054,95%CI=0.015~0.193,P〈0.001)是配偶/固定性伴出现HIV抗体阳转的影响因素。结论HIV/AIDS病例的配偶/固定性伴已经成为受HIV侵袭的重要人群,应进一步规范HIV抗体检测结果告知,阻断其在配偶/固定性伴间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hiv) 配偶 固定性 感染
原文传递
四川省HIV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现状调查 被引量:24
5
作者 曾亚莉 赖文红 +8 位作者 张灵麟 罗映娟 钟晓东 陈均 罗玲 冯燎 梁姝 奚竟婧 宛云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0-1531,共2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和乐山市中区HIV在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有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或固定性伴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固定性伴的静脉血样检...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和乐山市中区HIV在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有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或固定性伴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固定性伴的静脉血样检测HIV抗体。结果配偶/固定性伴间性接触感染HIV的比例为37.8%(48/127);男性传染给女性的HIV传播率为43.6%(44/101),女性传染给男性的传播率为15.4%(4/26),男传女的传播率高于女传男(χ2=6.984,P<0.05);异性性接触感染者的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率为38.2%(29/76),略低于注射吸毒感染者的41.5%(1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HIV后,与配偶/固定性伴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72.8%(107/147)。结论四川省配偶/固定性伴间HIV性传播率较高,男传女概率大于女传男;部分感染者/患者存在多性伴现象,且未坚持使用安全套,应进一步规范HIV阳性告知程序,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内传播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 配偶/固定性 性传播
原文传递
有固定性伴的暗娼性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曹晓蕴 阮玉华 +7 位作者 姜正清 梁姝 秦光明 陈康林 郝春 张莉 汪宁 邵一鸣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固定性 暗娼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危险因素 感染 途径传播 一般人群 服务场所 安全套使用 社区为基础
原文传递
晚发现HIV/AIDS病例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江毅 李勇 +1 位作者 覃善芳 郑志刚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1-564,608,共5页
目的了解晚发现和非晚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简称配偶),在随访期1年内发生血清阳转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登记的HIV/AIDS病人的配偶建立观察队列,... 目的了解晚发现和非晚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简称配偶),在随访期1年内发生血清阳转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登记的HIV/AIDS病人的配偶建立观察队列,按是否是晚发现分组,统计基线调查后12个月内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频率,并比较各分层因素HIV血清阳转优势比,计算晚发现和非晚发现两组随访1年内患者配偶血清阳转密度,明确晚发现和HIV血清阳转的关系。结果 1 649例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HIV/AIDS病人占66.28%(1 093/1 649),非晚发现HIV/AIDS病人33.72%(556/1 649)。282例(17.10%)HIV/AIDS病人的配偶发生HIV血清阳转,晚发现病人配偶的血清阳转占总阳转患者比例为73.40%(207/282),非晚发现病人配偶的阳转比例为26.60%(75/2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随访12个月时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密度为30.97/100人年,其中晚发现病人的配偶为36.76/100(207/563.17)人年,非晚发现病人的配偶为21.58/100人年(75/347.47)。和非晚发现病人的配偶相比,晚发现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感染途径等分层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现HIV/AIDS病人配偶的血清转化密度最高是55~64岁组,30~40岁组是另一血清转化高峰。结论观察期1年内,广西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转化率较高,以55~64岁组为血清转化高峰,主要由晚发现患者导致。应提高HIV/AIDS病人早发现能力,和家庭计划生育干预、抗病毒治疗等干预措施相结合,减少HIV家庭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晚发现 配偶/固定性 血清阳转
原文传递
232例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智贤 王志苏 李春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5-1247,共3页
目的:掌握本市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现状,为预防该人群HIV感染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认的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对232例配偶进行HIV抗体检测,检出阳性48例,配偶间传播率为20.69%(48/232)。男配偶... 目的:掌握本市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现状,为预防该人群HIV感染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认的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对232例配偶进行HIV抗体检测,检出阳性48例,配偶间传播率为20.69%(48/232)。男配偶检出31例,女传男的概率为21.68%(31/143);女配偶检出17例,男传女的概率为19.10%(17/89)。经χ2检验,χ2=0.222,P>0.05。男传女和女传男的HIV传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AIDS配偶/固定性伴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占84.48%(196/232);农民居多占78.45%(182/232);以30~39岁年龄为主46.12%(107/232);配偶间安全套使用率极低(未使用占96.12%)。配偶双方发现感染时间间隔小于3个月者占83.33%(40/48)。结论:扩大检测范围尽早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并及时进行宣教与干预,提高配偶间安全套使用率,是阻断艾滋病经配偶间性传播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配偶 固定性 hiv抗体 检测
原文传递
异性固定性伴间HIV传播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孔晓岚 潘晓平 +4 位作者 赖文红 曾亚莉 罗映娟 张灵麟 冯燎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其配偶(固定性伴)受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防止艾滋病的二代传播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了解四川省3地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固定性伴)HIV的感染现状,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异性... 目的分析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其配偶(固定性伴)受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防止艾滋病的二代传播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了解四川省3地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固定性伴)HIV的感染现状,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异性性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其配偶(固定性伴)受感染的影响因素有: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接受艾滋病药物治疗情况(OR=0.498,P=0.027)、性行为频率(OR=4.065,P=0.047)、配偶(固定性伴)的吸毒情况(OR=2.195,P=0.021)、配偶(固定性伴)认为自身感染HIV的可能性(OR=0.089,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配偶认为自己感染HIV的风险(OR=0.077,P=0.000)和每周1次及以上的性行为频率(OR=5.148,P=0.045)是影响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其配偶(固定性伴)受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调查地区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及其配偶(固定性伴)间的性行为频率以及配偶认为自己感染HIV的可能性是影响HIV在异性固定性伴间传播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异性固定性伴间的性行为干预是防止艾滋病二代传播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 配偶(固定性) 影响因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干预咨询对新发现HIV感染者性伴告知意愿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磊 张枭 黄星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13期1634-1635,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1年1月—2012年6月新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性伴告知意愿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止HIV二代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浦东新区2011年1月—2012年6月新发现的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干预...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2011年1月—2012年6月新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性伴告知意愿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止HIV二代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浦东新区2011年1月—2012年6月新发现的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干预咨询。结果在63.6%愿意把自己感染结果告诉他人的调查对象中,有82.9%的人愿意告诉包括配偶在内的固定性伴,有62.7%的人主要担心把HIV传给对方;经干预咨询后,愿意将自己感染结果告知固定性伴的人数由63.6%增加到76.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提高专业人员咨询检测服务的质量,强化咨询服务过程中性伴告知的探讨过程,加大心理健康的干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 告知 干预咨询
原文传递
新疆HIV阳性者性伴告知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倪明健 陈学玲 +1 位作者 王吉亮 胡晓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08-1510,共3页
目的为了解新疆HIV感染者及患者性伴告知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的性伴告知工作提供工作建议。方法对新疆10个县市(区)内所有能够随访到的HIV感染者和病人3 071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疆HIV阳性者性伴告知率为81.5%(2 010/2 467),其... 目的为了解新疆HIV感染者及患者性伴告知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当地的性伴告知工作提供工作建议。方法对新疆10个县市(区)内所有能够随访到的HIV感染者和病人3 071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疆HIV阳性者性伴告知率为81.5%(2 010/2 467),其中男性为82.2%(1 229/1 495),女性为80.3%(781/972);62.2%(1251/2 010)选择在1周内告知;52.1%(1 047/2 010)选择本人告知;59.3%(1 776/2 994)期望告知对象为配偶或性伴;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性伴告知的影响因素为感染者家庭收入≤500元/月(OR=1.65,95%CI=1.23~2.20)、感染者确认时限(OR=1.08,95%CI=1.02~1.15)、感染者婚姻状况为已婚(OR=4.46,95%CI=2.91~6.82)、感染者有子女(OR=1.50,95%CI=1.12~2.00)及调查地区为新疆北部和南部地区(OR=4.10,95%CI=2.72~6.19;OR=2.34,95%CI=1.53~3.57)。结论新疆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性伴告知率较高,影响因素包括当地持续深入的支持活动、感染者婚姻状况及子女状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病人 告知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结核病与艾滋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宁武 《卫生职业教育》 2004年第20期113-114,共2页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多种条件性(机会性)感染和某些罕见癌瘤为特征的严重传染病,预后险恶,死亡率极高.在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中,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感染,也是HIV感染者的第一死因....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多种条件性(机会性)感染和某些罕见癌瘤为特征的严重传染病,预后险恶,死亡率极高.在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中,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感染,也是HIV感染者的第一死因.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互相促进病变进展、恶化并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结核病 AIDS hiv感染者 发病 常见 癌瘤 种条 病变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