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多维审视及其文学史意义
1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1930年代,茅盾引领的“作家论”写作热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意蕴丰富的重要现象。“作家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以总揽的视野和精切的分析聚焦于作家的创作道路与生命体验的错综关系,重在透过纷繁的作品感知作家的思想踪迹,... 1930年代,茅盾引领的“作家论”写作热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意蕴丰富的重要现象。“作家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以总揽的视野和精切的分析聚焦于作家的创作道路与生命体验的错综关系,重在透过纷繁的作品感知作家的思想踪迹,于创作风格中把握创作主体的人格特质与精神肖像。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复杂的历史曲线,它在“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历史氛围中孕育而生,于新文学逐渐成熟的1930年代达到高峰,在战争语境下开始收缩,新时期呈现复苏态势,如今似乎又鲜见踪影,种种变动皆是文学生态的折射。“作家论”的数量虽然时增时减,但不断进入文学史的规模和方式,彰显着自身的文学史意义。“作家论”所提供的批评理念,即回到作家原初世界的探索路径,以及把“人”作为批评的起点、媒介与归宿,也为当下批评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论” “人的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literature journals”说开去——兼论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视域下的抗战文学期刊诸问题
2
作者 韩晗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1-67,共7页
从“抗战文学期刊”这一词语的英译入手,结合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这一大背景,进行抗战文学期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性意义。抗战文学期刊除具有文学意义之外,还拥有政治史、社会史与经济史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 从“抗战文学期刊”这一词语的英译入手,结合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这一大背景,进行抗战文学期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性意义。抗战文学期刊除具有文学意义之外,还拥有政治史、社会史与经济史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为切入点,可以将抗战文学期刊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期刊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内在关联、历史耦合与路径内嵌
3
作者 毛娅楠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3-78,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方案,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对外扩张的野蛮老路、开拓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新路。从理论逻辑、历史进程、实践路径这三个层面看,走和平发展道路是...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方案,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对外扩张的野蛮老路、开拓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新路。从理论逻辑、历史进程、实践路径这三个层面看,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为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坚实基础,两者发展进度趋同、价值目标一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耦合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呈现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同频共振的实践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比较优势 历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4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期红色文艺的传承与创新
5
作者 王明娟 叶兴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一方面传承着此前“经典”红色文艺中时代性、人民性、党的先进性等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又在主题内容、形象塑造、表达方式、风格呈现等方面开创了审美新质。主题内容上紧跟中国式现代...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一方面传承着此前“经典”红色文艺中时代性、人民性、党的先进性等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又在主题内容、形象塑造、表达方式、风格呈现等方面开创了审美新质。主题内容上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律动,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抗击疫情等主题拓展了传统“红色文艺”的革命题材边界。形象塑造上既有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式英雄,也涌现出大量的平民化英雄。表达方式上从“个人记忆”的前设视角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后设视角,使作品具有更宏阔的视野和理论审视的色彩。风格呈现上更具有娱乐性和亲和力,更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尽管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在经典传承中有了诸多创新,但仍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如红色内涵与人性规律、审美规律的契合问题,市场化与艺术化调和的问题等,这是在新的历史考验中需要直面回答的时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艺 革命历史 平民化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晓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4-14,共11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政治宣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文艺增加了新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以马克思主义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政治宣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文艺增加了新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理论基石,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直接理论源泉,以不同阶段党的领导集体的文艺理论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旨归。改革开放后,从“文艺民族化”到“中国特色”,从“文艺的中国特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进入新时代”到“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体系。从学术演进、发展趋势两个维度,可阐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艺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 被引量:2
7
作者 曾茜 张晨睿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6,26,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和平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基因,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国情现状,着眼于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 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和平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基因,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国情现状,着眼于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路径选择和目标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发展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世界历史发展原则,构建人类命运与共的世界历史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世界和平;树立全球视野,扩大开放交往;强化问题意识,展现大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和平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TBL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孝凤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1期143-145,共3页
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式PBL与合作式TBL教学法备受关注,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将结合二者的优势,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 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式PBL与合作式TBL教学法备受关注,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将结合二者的优势,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以期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TBL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所载谢汝铨译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考论
9
作者 刘璇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1期96-102,153,共8页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原著有所不同。久保天随及当时日本汉学界的文学观念对谢汝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其翻译此书的主要原因。谢汝铨的翻译可以视作近代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文学研究观念与保存推广传统文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保天随 谢汝铨 《中国文学史》 翻译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先声——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创新与局限
10
作者 陆欣宇 黄德志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辉。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存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概括不恰当、对现代化的认知不准确等问题,应当以辩证的眼光进行看待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作为方法:对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11
作者 徐从辉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一翼。论文以新世纪以来王德威、张英进、邓腾克、罗鹏等人主编的四部文学史为例,探讨英文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排、方法论、文学史观等方面与大陆文学史的互动与互鉴。认为... 英文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一翼。论文以新世纪以来王德威、张英进、邓腾克、罗鹏等人主编的四部文学史为例,探讨英文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排、方法论、文学史观等方面与大陆文学史的互动与互鉴。认为英语世界的“元历史”叙事的“异质性”与“非连续性”对“正史”的解构所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东方主义历史叙事,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域外视点的包容与借鉴。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主体性的追寻紧密镶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在互相竞争的历史叙述中辨伪存真,“复线的历史”将给予我们接近文学史多重面相的契机。同时中国文学史主体性的建构既要建立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之中,又要回到中国文学本身内在的心灵关照与文学史的诗性特质,唯有如此才有融入与引领世界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英语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问题
12
作者 范国富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10-114,共5页
史料运用服务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选择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恰当地使用传记材料,注重辨析作品的版本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建作家与作品的深度关联,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文献材料... 史料运用服务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教师应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选择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恰当地使用传记材料,注重辨析作品的版本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建作家与作品的深度关联,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文献材料的选用绝非仅是对教材文学史观的重复论证,还是对既有文学史认知的延伸。教师运用史料应有自觉意识,明确史料运用的前提与限度。由此,教师可摆脱传统文学史教学过度注重知识灌输的泥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术探索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 史料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13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史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马华文学视野
14
作者 万彤彤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王德威在《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将马华文学的发展脉络融入华语语系文学的框架之内,以“本土意识”的产生和“在地化”的进程串联起马华文学落地生根的历史;并借由马华作家对“中国性”的解构与重构,辨析了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千... 王德威在《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将马华文学的发展脉络融入华语语系文学的框架之内,以“本土意识”的产生和“在地化”的进程串联起马华文学落地生根的历史;并借由马华作家对“中国性”的解构与重构,辨析了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马华文本中的雨林书写,强调华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为马华文学史的完善以及世界华语语系文学版图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马华文学 王德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 被引量:16
15
作者 董健 丁帆 王彬彬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 ,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 ;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 ,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 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来一次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清理与正名。我们倡扬在冷峻、客观、平静的历史叙述中 ,去追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 ;反对“混合主义”、“新左派”和“后现代”的治史态度 ,反对庸俗的技术主义。在文学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结论 ,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 ;应尽量在历史的叙述中穿插对同时期世界先进文学的概括性叙写 ,以求获取更广阔的视阈和更有效的发言权 ;对一系列的关键词重新清理和厘定。我们将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统一纳入评述视野 ,从文化、语言、民族等角度综合考察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史 治史态度 价值体系 人性标准 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勇 张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概念,而总是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文学史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段落相衔接,有时又不相衔接,其时间划分主要不依据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主要依据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民国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从客观的自然时间作限定,能够解决文学本身意义的多元共生问题,打破之前政治话语或西方理论在文学史建构中主导一切、定于一尊的局面,有助于从全新视角审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整体构架。但是,这一概念的使用,在对附着在文学史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意义摆脱时,其自身亦进入到一种矛盾和焦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时间 文学史意义 民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玉 梅新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本位性 中国文学史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步阳 曹千里 +2 位作者 章澄 葛怀东 张维亚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5-78,共4页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民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原典 文学史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修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56,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建构 解构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