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1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史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与建构:当代文学史版本及修改有限性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秀明 章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5,76,共11页
当代文学史版本研究不但关系到对文学史编纂经验和思想学术成果的清理,同时也对学科建设乃至文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辐射和影响。本文基于此,以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及其编写范式变化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当代文... 当代文学史版本研究不但关系到对文学史编纂经验和思想学术成果的清理,同时也对学科建设乃至文学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辐射和影响。本文基于此,以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及其编写范式变化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探讨当代文学史版本及修改有限性问题。意在强调和指出:从政治或泛政治向审美、文化范式转换固然是修史的一大突进,但它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纠结与历史局限;仅仅凭藉观念创新是不够的,只有以坚实的史料为支撑,实行观念与史料的参证互渗,才有可能使文学史编写及修改在赓续与建构的学术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版本修改 历史发展 内在局限 史料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念范伯群先生——兼谈范伯群先生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斯年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4-41,共8页
范伯群先生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有三个标志性事件:两卷本《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出版,历经二十年辛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的出版是巍然巅峰;《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上、下)的出版为通俗文学研究的未来开... 范伯群先生的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有三个标志性事件:两卷本《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出版,历经二十年辛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的出版是巍然巅峰;《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上、下)的出版为通俗文学研究的未来开辟了新局,也体现着他对第三代弟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伯群 中国通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上册修订之得失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福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74-77,共4页
朱栋霖主编的高教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修订本,在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方面,作家生平和思想方面,文体、流派和作品方面,章节设置和文字表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提升,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加强"研... 朱栋霖主编的高教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修订本,在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方面,作家生平和思想方面,文体、流派和作品方面,章节设置和文字表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提升,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加强"研习导引"的学术前沿性;在已有共识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应该与时俱进;不宜滥用"封建"一词;把施蛰存视为新感觉派应再加斟酌;在使用史料方面要注意核查原始资料,切忌粗枝大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修订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国恩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9,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熟的创造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左翼文学反映了革命现代性的要求。革命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左翼文学事实上改造并融合了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学有重大教训,但也有历史贡献和成功的经验。其优秀之作,证明"工具论"的文学观可以兼顾人情与物理,使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世俗现代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世俗现代性看似现代,实则比较传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民众追求生活享乐和欲望宣泄的要求。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两翼如何舞动起来。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学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现代文学止于1949年仅是一种照顾教材特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还要在体例上创新,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教材编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的变革与理论的实践——评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
6
作者 朱德发 杨庆东 《丽水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4-56,共3页
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文学史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与构成、历史时期的划分、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都有自己的一得之见。
关键词 演变史 文学 中国 现代 20世纪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文学研究的中华文化立场
7
作者 左鹏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8,205,共25页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确立以近代文学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及形态为主体内容与精神内核的科学体系和价值标准;构建以古今融通、中西会通为基本思想指向和学术路径,以综合兼容、互鉴共生为主导研究视野和基本权衡尺度的先进学术观念;坚持以探究中国文学古今转换,中西交汇之际的多变现象与复杂问题、演变路径与变革规律,反思和吸取文学史经验教训为基点的学术立场;积极进行研究方法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确立以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与核心,适当借鉴西方学术方法的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蕴,以中国文学思想艺术体系为核心,适当借鉴和吸纳西方学术观念、学术话语的话语体系;确立探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转换创新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可能,助力当下文学创新、学术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学术目标;深入全面地总结近代文学的思想艺术经验,追求为更加深湛广阔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建设贡献学术智慧和思想力量的学术理想。通过以回归中华文化立场为核心内涵的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将近代文学研究提升到新境界,发展到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术史经验 未来发展 中华文化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性的史观与史识——评范伯群《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的史学价值
8
作者 王木青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通俗文学 史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论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9
作者 张海生 吴玉玉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9-82,共4页
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心,辅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国新文学图志》以及《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等著作,杨义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范式和系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系统和范式,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视角来... 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中心,辅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国新文学图志》以及《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等著作,杨义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范式和系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系统和范式,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视角来切入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义 中国现代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新文学图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此“发展”非彼“发展”也——读吴福辉先生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10
作者 王海燕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63-66,共4页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的写法,又分别以文学典型年将各片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追求图史互动、图文并茂的特色,各幅插图与综合性图表分别拓展了《发展史》的意义空间。以上创新无疑会为文学史的写作、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地域因素在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彰显——以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为例
11
作者 范桂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1-56,共6页
空间地域因素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书写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致力于新型文学史的书写,延续了其前期文学著述中的空间地域理念,并将其与"合力型"文学史的建构进行高度融合... 空间地域因素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书写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致力于新型文学史的书写,延续了其前期文学著述中的空间地域理念,并将其与"合力型"文学史的建构进行高度融合,从商业空间与文学环境、都市与市民文学、文学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等方面对空间地域因素进行了多样化的诠释。不仅凸显出空间地域因素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构成了此著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上的重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地域 现代文学 《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之镜与智慧之灯——评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概论》
12
作者 黄凯 《昆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9,共4页
王泉根的《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从"史""论""文献"三部分演进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脉络。《概论》在内与外、传统与现代、中外互动中展开中国儿童文学的版图,以史料钩沉、各时期特点提炼、... 王泉根的《中国儿童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从"史""论""文献"三部分演进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脉络。《概论》在内与外、传统与现代、中外互动中展开中国儿童文学的版图,以史料钩沉、各时期特点提炼、主潮与转型挈领明晰儿童文学系谱,但在阐述中呈现出史料的表述过多、观点的评述和演进逻辑的开掘平面的缺陷。作为三十多年儿童文学研究的回顾,《概论》体现了王泉根对儿童文学学科的热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王泉根 中国儿童文学概论 现代性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40,171-172,共13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学现代转型 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