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 被引量:59
1
作者 孔岩 徐耑 +3 位作者 郝亚南 蔡秀英 段晓宇 董万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 目的分析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在入选时及每治疗2周时,分别运用SFGS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进行评估,直至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随访至发病后12周。在入选及治疗后2周,由两位医师同时应用SFGS和H-B分级评分。计算Cronbachα系数,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SFGS和H-B分级量表的Cronbachα分别为0.93和0.74;SFGS评价者间ICC≥0.84,H-B分级量表ICC≥0.77;SFGS与H-B分级中度相关(rs=0.73),Kappa系数分别为Ⅱ级0.81、Ⅲ级0.74、Ⅳ级0.49、Ⅴ级0.66、Ⅵ级0.92;SFGS、H-B评分均与痊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SFGS效度可靠,内部信度良好,结果可重复性强,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预后,可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 house-brackmann分级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评价与H-B量表在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明清 刘俐 黄启嵩 《江西中医药》 2015年第2期46-47,共2页
目的:研究高频断续波电针评价与H-B量表在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后接入100HZ断续波,以面部轻微刺痛为度,观察面部肌群的收缩运动状态,籍此评价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与H-B量表评估结果作相关性对比... 目的:研究高频断续波电针评价与H-B量表在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后接入100HZ断续波,以面部轻微刺痛为度,观察面部肌群的收缩运动状态,籍此评价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与H-B量表评估结果作相关性对比。结果:二者在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比较中未见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高,呈负相关。结论:高频断续波电针评价也可以作为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的临床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功能损伤 高频断续波电针 house-brackm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德霞 朱先明 李巧贻 《四川中医》 2023年第4期180-183,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及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3月安徽天长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针...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及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3月安徽天长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肌电检测[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瞬目反射R1潜伏期、肌电图运动单位束颤波发生率]、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MAP波幅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R1潜伏期及束颤波发生率均降低,且观察组R1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束颤波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FGS量表中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与体征,有效恢复患者面神经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针灸 情肌功能康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R1潜伏期 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功能评价对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疗效评估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周章玲 李呈新 +3 位作者 姜岳波 左聪 蔡云 王瑞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997-1002,共6页
目的:在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过程中,依据面神经麻痹程度进行面神经功能障碍评价分级,并观察该分级与疗效、疗程的关系及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以面瘫常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House-Brackmann量表为准,并对眼裂和唇角设定量标准,治疗... 目的:在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过程中,依据面神经麻痹程度进行面神经功能障碍评价分级,并观察该分级与疗效、疗程的关系及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以面瘫常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House-Brackmann量表为准,并对眼裂和唇角设定量标准,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根据该量表评分对患者面部瘫痪程度进行面神经功能障碍评估分级,依次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功能障碍和完全麻痹5个级别。按患者疾病分期采用针刺对症治疗,不人为设定治疗时程,全程观察,以最终疗效为准。结果:68例病例中,治愈53例,总有效率为97%。5种不同面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与病情轻重相关,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423(P<0.01);其疗程也随着面神经功能障碍级别加重而延长(P<0.01)。结论:贝尔麻痹患者存在面神经功能障碍轻重的差别,针灸治疗的效果随着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而下降,不同级别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所需疗程不同。临床研究中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级后再做观察治疗,并依据病情轻重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housebrackmann Bell麻痹 针刺疗法 治疗效果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晓燕 刘志丹 +2 位作者 梁薇 沈卫东 杨志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87-90,共4页
该文整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发现临床常用的量表法如HBGS等运用广泛但存在主观偏差;客观的电生理检测方法有肌电图、神经兴奋性测定、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F波、表面肌电图等,其各有优势;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 该文整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发现临床常用的量表法如HBGS等运用广泛但存在主观偏差;客观的电生理检测方法有肌电图、神经兴奋性测定、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F波、表面肌电图等,其各有优势;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方法准确度高,但受制于操作复杂;直观可视的影像学方法有核磁共振成像、红外热像图等,但其研究、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面神经功能 面神经功能 电生理 医学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旅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7-38,52,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观察10 d。治疗前后采用 House‐Brackmann量表评定面神经...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观察10 d。治疗前后采用 House‐Brackmann量表评定面神经功能状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09,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面神经 针刺 肌内效贴 面神经功能 house-brackm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梦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评价临床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House 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测试评分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5.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气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电针治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动气针法 董氏奇穴 三泉穴 巨刺 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 面部残疾指数(F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刘晓静 王世广 毛雪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治疗组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用面部走罐。主要评价面神经功...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治疗组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用面部走罐。主要评价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的分级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入组前及治疗4、8周末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过4、8周治疗后,对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进行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有86.67%患者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有96.67%患者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72.41%(P<0.05)。[结论]面部走罐能够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面部走罐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针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小寅 文希 +1 位作者 李文坚 曾科学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3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对于周围型面瘫的疗效,以探寻科学客观的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瘫方法。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2例周围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两组治疗均每日1...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对于周围型面瘫的疗效,以探寻科学客观的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瘫方法。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2例周围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20 d为1个疗程,评价治疗1个疗程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及Burres–Fisch面神经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一般而且经济效益远低于浮针疗法配合药物,浮针疗法的特殊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周围型面瘫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量表 Burres–Fisch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飞 阮春鑫 马艳 《浙江中医杂志》 2010年第11期791-792,共2页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面神经功能的改善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旨在观察针药结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面神经功能的改善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旨在观察针药结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各20例,针药组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于两组治疗前后观察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情况和血浆内皮素水平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均有改善,都有疗效(P<0.05)。临床疗效比较:针药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内皮素水平均有改善(P<0.05)。结论:应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并可显著提高治愈率。该病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密切相关,变化明显,血浆内皮素水平可以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客观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针灸疗法 H—B面神经功能分级 血浆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曼洁 宁风风 +2 位作者 李建婷 赵明华 唐纯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2174-2179,共6页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FDIP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FDIS评分方面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田七口服液 穴位注射 顽固性面瘫 面神经功能分级 面部残疾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学妍 潘嘉欣 +2 位作者 陈劼 刘建浩 彭亚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569-574,共6页
【目的】观察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红外线治疗,治疗组给予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 【目的】观察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红外线治疗,治疗组给予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HAM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28/32),对照组为68.75%(22/3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的肌肉活动和感觉功能,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的状态,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刺法 麦粒灸 周围性难治性面瘫 面神经功能 汉密尔顿焦虑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曹莲瑛 张伟 +1 位作者 冷锋强 虞莉青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8期919-923,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期(首诊时病程≤72 h)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采用中药熏蒸患侧翳风穴治疗15 d,并在恢复期(发病后...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期(首诊时病程≤72 h)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采用中药熏蒸患侧翳风穴治疗15 d,并在恢复期(发病后15 d)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在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B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1%和85.7%,对照组分别为92.9%和7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是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电针 针刺疗法 熏洗 面神经 H-B分级 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 针药并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与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一飞 孟玲玉 缪晓明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1期165-171,共7页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与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78例、B组60例和C组64例。3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常规疗法,A...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与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78例、B组60例和C组64例。3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常规疗法,A组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联合揿针疗法治疗,C组联合经颅磁刺激与揿针疗法治疗,3组均治疗4周。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MHBN)情况、面神经残疾指数(FDI)评分、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评分及患侧的瞬目反射R1、R2、R2’出波率、瞬目反射异常率。结果:治疗后,3组MHBN数据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面神经功能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B组MHBN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A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aCE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眼睛感觉、泪液分泌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眼睛感觉、泪液分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以上5项评分均高于A和B组(P<0.05),A组的各项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瞬目反射R1出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瞬目反射R2、R2’出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瞬目反射R1、R2、R2’出波率均高于治疗前(P<0.05)。C组患侧瞬目反射R2、R2’出波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的患侧瞬目反射R2、R2’出波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C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均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轻面神经损伤程度,改善面部功能和神经兴奋的传导,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治疗面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枢性面瘫 揿针疗法 经颅磁刺激 面神经功能分级 面神经残疾指数 临床面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联合电针同步应用治疗早期Bell’s面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15
作者 安静 沈艳 +2 位作者 陆惠红 吕鹤群 谈昊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9期147-149,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电针同步应用治疗早期Bell’s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强的松30mg/d,早晨顿服,6d后,改为15mg/d顿服,再服3d后改为5mg/d顿服,继服2d后停用;神经营...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电针同步应用治疗早期Bell’s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强的松30mg/d,早晨顿服,6d后,改为15mg/d顿服,再服3d后改为5mg/d顿服,继服2d后停用;神经营养剂维生素B1等常规量使用;治疗10d后,加用电针治疗;选取患侧风池、地仓、颊车、下关、迎香、阳白、四白、人中、合谷等穴;直刺或横刺入皮肤,以患者疼痛或有酸胀感为度,用电针仪分别连接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组穴,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治疗组40例药物与电针同时进行。均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39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38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临床疗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痊愈时间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联合电针同步应用治疗早期Bell’s面瘫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l’s面瘫早期 口眼斜 电针 强的松 维生素B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痊愈时间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摩灸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龙红慧 贺成功 +3 位作者 崔倩倩 梁猛军 蔡圣朝 赵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68-72,共5页
目的观察按摩灸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片结合针刺及中医专科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按摩灸治疗。2组针刺及按摩... 目的观察按摩灸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片结合针刺及中医专科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按摩灸治疗。2组针刺及按摩灸均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 d,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面部损伤程度量表评分、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19/26),治疗组为84.62%(22/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面部损伤程度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H-B分级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按摩灸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按摩灸 针刺 面神经功能评分 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