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RT-1和SUMO-1在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
作者 刘絮影 邹存华 +1 位作者 朱瑞森 赵淑萍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10期4437-4444,共8页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及小泛素相关修饰分子-1 (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SUMO-1)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异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7...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及小泛素相关修饰分子-1 (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SUMO-1)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异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73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I型子宫内膜癌45例、不典型增生28例,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中SIRT-1及SUMO-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 SIRT-1及其SUMO化修饰蛋白SUMO-1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且两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IRT1蛋白及SUMO-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IRT-1与SUMO-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 = 0.31, P 【0.05)。结论: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IRT-1与SUMO-1的表达高于正常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且两者在子宫内膜增生癌变过程中存在一定相互作用;SIRT-1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子宫内膜癌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 小泛素相关修饰分子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燕旗 陈丽平 王志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24期72-7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增生症及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增生症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65例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4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典型性增...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增生症及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增生症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65例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4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典型性增生30例,非典型增生17例)和2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标本的MI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I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三种组织中均可见表达。在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45%,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7.69%。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I型子宫内膜癌,经统计学卡方检验,三组标本的阳性表达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MIF在子宫内膜典型性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67%,在非典型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4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MIF与I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I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病变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子宫内膜增生症 i型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玉杰 孙桂荣 韩晓蓓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1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0例(6.0%)EC患...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1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0例(6.0%)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罗马指数(ROM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升高,肌层浸润≥1/2、宫颈间质浸润、附件受累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是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CA125、HE4(绝经前/后)、ROMA指数(绝经前/后)及MLR的cut-off值分别为27.6U/ml,129.1/139.2pmol/L,17.1%/30.1%和0.1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A125>27.6U/ml(OR=11.09,95%CI为2.34~52.49,P=0.002),HE4>129.1(绝经前)/139.2(绝经后)pmol/L(OR=4.26,95%CI为1.43~12.73,P=0.009)以及肌层浸润≥1/2(OR=10.94,95%CI为2.88~41.46,P=0.000)是I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术前CA125、HE4水平及肌层浸润深度可用于评估Ⅰ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为淋巴结切除术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糖类抗原125 人附睾蛋白4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子宫内膜癌391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范欣 张岩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及术后病理评估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选择地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为个体化、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经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病理确... 目的通过临床及术后病理评估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选择地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为个体化、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经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病理确诊的Ⅰ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癌,黏液腺癌)3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筋膜外全子官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术,并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作细胞学检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理手术分期、肿瘤面积、肿瘤浸润深肌层、脉管癌栓、宫旁及宫颈侵犯、Ki67、CA125、PR(孕激素受体)及腹水细胞学阳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绝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家族史、ER(雌激素受体)、MLH1、PAX-2、PTEN、P53、附件受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阴性、脉管癌栓是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R阴性、脉管癌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该I类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考虑行淋巴清扫及分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临床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decan-2及E-钙黏蛋白在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少颜 杨嶽鑫 +4 位作者 林琼燕 陈辉 陈娟 江庆萍 熊汉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20期3012-3015,共4页
目的:检测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syndecan-2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同步检测65例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syndecan-2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取同期65... 目的:检测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syndecan-2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同步检测65例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syndecan-2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取同期6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做对照。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结果:Syndecan-2及E-钙黏蛋白在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及66%,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100%)。同时,syndecan-2阳性表达与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但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相反,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与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syndecan-2和E-钙黏蛋白在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减少,syndecan-2高表达、E-钙黏蛋白低表达提示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期晚、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子宫内膜样腺 syndecan-2 E-钙黏蛋白 肿瘤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应用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欢 毛熙光 +3 位作者 牟姗 李俊玫 刘洁曦 王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1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患者分为A组(...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1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患者分为A组(n=36,未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与B组(n=55,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和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D二聚体(D-D)]。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EA、HE4、CA125、CA19-9及NLR、D-D均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3年、5年存活率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能够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化指标水平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子宫内膜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围术期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