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criptome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Waterlogging in Iris pseudacorus
1
作者 Xiaofang Yu Linjie Yue +4 位作者 Qing Wu Liu Yang Chunyu Fan Zhiwen Wang Jiani Hu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2年第10期2135-2162,共28页
Iris pseudacorus is a widely cultivated and studied ornamental plant with a large biomass,strong adaptability and extensive management.Moreover,it has the ability to decontaminate and enrich heavy metals.However,few s... Iris pseudacorus is a widely cultivated and studied ornamental plant with a large biomass,strong adaptability and extensive management.Moreover,it has the ability to decontaminate and enrich heavy metal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its submergence tolerance with little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response of I.pseudacorus to flooding.Morphologically,I.pseudacorus had strong adaptability to waterlogging,the aerenchyma was gradually enlarged and adventitious roots developed between 0 and 14 d.The transcriptome data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counts in plants flooded for 2 h,4 h,12 h and 24 h compared with the unflooded controls were 3555,9439,10734,and 4997,respectively.For GO term entries enriched by different genes,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cell components and molecular processes in the I.pseudacorus roots were affected by flooding stress.Pathways enrichment analysis showed DEGs involved in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glucose metabolism,glycolysis,and fermentation.The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alysis of DEGs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transcriptome data,indicating reliability of the transcriptome data.Th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showed that formation of aerenchyma and adventitious roots was mainly induced by IAA(auxin)and accompanied by other hormone signals.Energy production was the primary coping mechanism of I.pseudacorus when aerenchyma was not sufficiently enlarged under water flooding.These results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ubmerging-tolerance of I.pseudacorus and other aquatic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 pseudacorus WATERlOGGING TRANSCRIPTOME AERENCHYMA energy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Iris pseudacorus to Lead Stress
2
作者 Song WANG Wei BO +2 位作者 Jin WANG Hongmei KANG Xiaowei K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5期79-82,85,共5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iscuss the Pb-enrichment ability of Iris pseudacorus,and reve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b stress on the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I.pseudacorus.[Methods]I...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iscuss the Pb-enrichment ability of Iris pseudacorus,and reve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b stress on the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I.pseudacorus.[Methods]I.pseudacorus L.as a test material was cultured by the nutrient solution culture method and analyzed for malondialdehyde(MDA),glutathione(GSH),cysteine(Cys)and proline(Pro)contents of plant leaves as well as catalase(CAT)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activity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b stress(0,200,400,600,800,1000,1200 mg/L).[Results]With the increase of Pb concentration,the Pb content of leaves and roots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order of increase was root>leaf.Roots and leaves reached maximums 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1200 mg/L Pb,and their contents were 9034.6 and 11.2 mg/kg,respectively.Under Pb stress,the contents of GSH,Cys and Pro,and the activity of CAT and SOD in I.pseudacorus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b concentration,and each index reached a maximum under the treatment of 400 mg/L.The level of MDA in the leaves of I.pseudacorus rose significantly under Pb stress,indicating that Pb stress caused the cell membrane of I.pseudacorus to be damaged by peroxidation.[Conclusions]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use of this plant for me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 pseudacorus lead stress ACCUMUlATION PHYSI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矮生优良单株的杂交选育 被引量:20
3
作者 黄苏珍 韩玉林 +1 位作者 张耀钢 郭维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5,共5页
以 2个矮生和 5个普通德国鸢尾 (IrisgermanicaL )栽培品种为材料 ,配置 5个杂交组合 ,经杂交试验及矮生优株筛选 ,选出矮生优良单株 8个。试验结果表明 :因所选亲本遗传基础的复杂性 ,其杂种后代出现了花色及株高等主要表型性状的高度... 以 2个矮生和 5个普通德国鸢尾 (IrisgermanicaL )栽培品种为材料 ,配置 5个杂交组合 ,经杂交试验及矮生优株筛选 ,选出矮生优良单株 8个。试验结果表明 :因所选亲本遗传基础的复杂性 ,其杂种后代出现了花色及株高等主要表型性状的高度分离 ;在花色性状遗传中 ,其紫色相对于黄、粉、白和红色具有更强的遗传能力 ;在株高性状遗传中 ,杂种后代不同株高个体数由多到少依次为Ⅲ级、Ⅱ级、Ⅳ级、Ⅰ级。以花色为主要观赏指标的鸢尾矮生植株需通过与矮生亲本的反复回交筛选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鸢尾 矮生优良单株 杂交选育 花色性状 株高性状 回交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属(Iris L.)植物的杂交育种 被引量:37
4
作者 黄苏珍 顾姻 韩玉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8年第1期35-39,共5页
1994~1997年在南京进行了鸢尾属(IrisL.)的种间与种内杂交育种试验。结果表明:2个种间杂交组合亲和力极弱,F1代杂种苗生长不良,6~8周内死亡。3个种内杂交组合亲和力较强,F1代杂种苗生长良好,其中2个杂... 1994~1997年在南京进行了鸢尾属(IrisL.)的种间与种内杂交育种试验。结果表明:2个种间杂交组合亲和力极弱,F1代杂种苗生长不良,6~8周内死亡。3个种内杂交组合亲和力较强,F1代杂种苗生长良好,其中2个杂交组合F1代的花色由单基因控制,未出现花色的分离;不同花色的德国鸢尾(IrisgermanicaL.)品种LP和PP之间的杂交组合F1代花色受多基因控制,F1代杂种花色出现明显分离,从中选出了“紫金”、“彩带”、“金舞娃”、“红浪”、“水晶球”、“紫云”和“紫盘”7个新栽培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属 杂交育种 花色 德国鸢尾 栽培品种 花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鸢尾(Iris xiphium L. var. hybridum)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32
5
作者 黄苏珍 谢明云 +3 位作者 佟海英 韩玉林 顾姻 居丽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3期48-52,共5页
取荷兰鸢尾(IrisxiphiumL.var.hybridum)鳞茎片不同部位外植体块,接种于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基本培养基上,其中取自鳞茎片基部外植体块2mm×2mm×2mm,培养基为MS+BA1.0mg/L... 取荷兰鸢尾(IrisxiphiumL.var.hybridum)鳞茎片不同部位外植体块,接种于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基本培养基上,其中取自鳞茎片基部外植体块2mm×2mm×2mm,培养基为MS+BA1.0mg/L+NAA0.2mg/L的不定芽诱导率为最高(70%);最理想的增殖培养基为MS+BA2.0mg/L+NAA0.2mg/L。不定芽直径4~5mm,培养基为MS+BA0.2mg/L+NAA0.5mg/L有利于不定根的发生,诱导生根率达833%。试管苗不经练苗可直接出瓶,移栽于泥炭∶田土∶河沙=1∶1∶1(V/V)的基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鸢尾 组织培养 鳞片 花卉 鸢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Iris L.)叶片取向与其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健 张金政 +3 位作者 姜闯道 李志强 石雷 李振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637-3643,共7页
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鸢尾叶片取向对植株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影响。自然状态下,鸢尾的叶片不同取向影响植株对光能的截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相关;东西取向叶片的Pn要大于南北取向... 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鸢尾叶片取向对植株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影响。自然状态下,鸢尾的叶片不同取向影响植株对光能的截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相关;东西取向叶片的Pn要大于南北取向。南北取向的植株中叶片叶绿素(Chl a和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略高于东西取向。日进程中,各取向的叶片在一天中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光抑制。相对于东西取向的植株,南北取向植株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在两种取向的植株中,叶片东侧和南侧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下调幅度较大;PRI的变化量(△PRI)大小依次为:东侧>南侧>西侧>北侧。鸢尾植株取向改变了叶片倾斜角度,两者共同导致光能截获减小;同时,叶片光能利用效率下调和叶黄素循环增强,这可能是不同取向植株均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 叶片取向 光合作用 光抑制 叶绿素荧光 叶黄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花荷兰鸢尾(Iris xiphium L.var.hybridum)低温处理与保鲜 被引量:4
7
作者 黄苏珍 郭维明 +2 位作者 韩玉林 谢明云 孙桂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0-55,共6页
在不同条件下,对荷兰鸢尾金皇后(IrisxiphiumL.var.hybridumcv.YellowQueen)和罗萨里奥(IrisxiphiumL.var.hybridumcv.Rosarlo)品种的鲜切花材料进行了预冷和冷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相同预冷和冷藏处理条件下,这2个品种切花的保鲜效果... 在不同条件下,对荷兰鸢尾金皇后(IrisxiphiumL.var.hybridumcv.YellowQueen)和罗萨里奥(IrisxiphiumL.var.hybridumcv.Rosarlo)品种的鲜切花材料进行了预冷和冷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相同预冷和冷藏处理条件下,这2个品种切花的保鲜效果基本无差别。在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且处理温度为2~4℃条件下,预冷处理以花蕾初现色期、相对湿度20%~30%且处理时间12~24h的保鲜效果为佳,其保鲜期比对照平均延长3~4d;冷藏处理以花蕾未现色或刚现色的切花材料,装入不完全密封的塑料薄膜袋中,袋中相对湿度为95%~98%的处理条件效果最佳,保鲜期可达7~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花 保鲜技术 荷兰鸢尾 低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属(IrisL.)植物的杂交育种及其同功酶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苏珍 顾姻贺 善安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6年第4期38-41,共4页
进行了鸢尾属(IrisL.)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计21个组合,授粉花数229朵,结实数19个。种内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64%;种间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1.5%。有3个种内杂交组合、2个种间杂交组合的... 进行了鸢尾属(IrisL.)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计21个组合,授粉花数229朵,结实数19个。种内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64%;种间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1.5%。有3个种内杂交组合、2个种间杂交组合的种子已萌发成苗。对亲本及F1代植株进行了同功酶的鉴定,鸢尾(Iristectorum)×德国鸢尾(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属 杂交育种 分析 同功酶 观赏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for qRT-PCR Normalization in Iris germanica L. 被引量:3
9
作者 Yinjie Wang Yongxia Zhang +3 位作者 Qingquan Liu Liangqin Liu Suzhen Huang Haiyan Yuan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1年第1期277-290,共14页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is an effective and widely used method to analyz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arget genes.Selection of stable reference gen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accurate normalization of target gene exp...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is an effective and widely used method to analyz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arget genes.Selection of stable reference gen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accurate normalization of target gene expression by qRT-PCR.In Iris germanica L.,no studies have yet been published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reference genes.In this study,nine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 were assessed at different flower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in different tissues by four different algorithms(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and RefFinder).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CT11(Actin 11)and EF1α(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were the most stable reference genes in different tissues,whereas TUA(Tubulin alpha)and UBC9(Ubiquitin-protein ligase 9)were the most stable ones in different flower developmental stages.UBC9 and ACT11 were the most stable reference genes in all of the tested samples,while the SAMDC(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showed the least stability.Finally,to valid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elected reference genes,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IgTPS(beta-caryophyllene synthase)was assessed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This work constitutes the first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reference genes in I.germanica and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gene func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n I.germanica and relat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is germanica l reference genes floral scent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黄花鸢尾对左氧氟沙星的降解机制
10
作者 卢洪斌 卢少勇 +2 位作者 曾泽泉 贾高彬 黄张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左氧氟沙星(LVFX)作为典型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目前,LVFX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人们对LVFX如何胁迫植物的认知仍不充分。基于此,该研究设计分根试验,解析了黄花鸢尾对LVFX的降解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左氧氟沙星(LVFX)作为典型的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目前,LVFX在人工湿地植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少,人们对LVFX如何胁迫植物的认知仍不充分。基于此,该研究设计分根试验,解析了黄花鸢尾对LVFX的降解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对LVFX降解促进作用显著,LVFX在植物根系及茎叶组织中呈现“脉冲式”变化趋势,根系附近LVFX的吸收和释放同时存在,植物吸收LVFX后对其向上传输动力大于向下传输动力。当黄花鸢尾根系接触到LVFX后,植物组织内保护酶活性迅速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抑制LVFX的胁迫作用。该文对深入认识LVFX对植物的胁迫机理,加强人工湿地对LVFX等新污染物控制效能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黄花鸢尾 左氧氟沙星 迁移转化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属植物对城市污染水环境的净化作用及园林应用
11
作者 张蕾蕾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5年第2期44-47,60,共5页
鸢尾属植物是鸢尾科最大的属,具有较高的观赏性,适应性强,对污染水体与土壤均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探讨鸢尾属植物对城市污染水环境的净化机理,在综述鸢尾属植物对城市污染环境净化作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鸢尾属植物在城市园林中... 鸢尾属植物是鸢尾科最大的属,具有较高的观赏性,适应性强,对污染水体与土壤均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探讨鸢尾属植物对城市污染水环境的净化机理,在综述鸢尾属植物对城市污染环境净化作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鸢尾属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为未来城市环境治理中利用该类群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属植物 污染水体 净化机理 园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cL序列试论鸢尾属部分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喻林 刘宇婧 +3 位作者 冯艺玫 谭淼 蒋天仪 余小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1-359,共9页
选用叶绿体rbcL基因对鸢尾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以雄黄兰为外类群,对21份鸢尾属材料和GenBank下载的共49条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了鸢尾属的分类系统。针对有争议的物种,聚类结果表明:马蔺与白花马蔺关... 选用叶绿体rbcL基因对鸢尾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以雄黄兰为外类群,对21份鸢尾属材料和GenBank下载的共49条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了鸢尾属的分类系统。针对有争议的物种,聚类结果表明:马蔺与白花马蔺关系较远;扁竹兰和蝴蝶花亲缘关系较扇形鸢尾近;细锐果鸢尾和锐果鸢尾亲缘关系近,大锐果鸢尾较之远;四川鸢尾和薄叶鸢尾聚类近;西伯利亚鸢尾系内物种间聚类复杂,亲缘关系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属 RBCl序列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NS HALS德国鸢尾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武海峰 吕远达 +2 位作者 郑海霞 赵明晶 王家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3期223-226,共4页
以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L)FRANS HALS叶片、球茎作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探讨不同激素及不同浓度组合对鸢尾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分化以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为鸢尾快速繁殖、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提供最优的技术方法。结... 以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L)FRANS HALS叶片、球茎作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探讨不同激素及不同浓度组合对鸢尾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分化以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为鸢尾快速繁殖、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提供最优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灭菌时间也不同,叶片为3%次氯酸钠3 min,球茎为3%次氯酸钠5 min;鸢尾组培快繁的最适合外植体为球茎;鸢尾愈伤组织诱导和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MS+NAA 0.10 mg/L+6-BA 1.00 mg/L,生根培养基为MS+1\2MS+NAA 0.10 mg/L,试管苗移栽基质采用泥炭∶珍珠岩=8∶2,成活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iris germanica.l) 组织培养 外植体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L变换的虹膜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雯雯 孙农亮 曹茂永 《光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4-177,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K-L变换和最近邻分类器的虹膜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K-L变换得到一组虹膜图像基,并利用这组基图像构造一子空间,将待识别图像在这个空间上的投影系数作为待识别图像的特征向量。采用最近邻分类器进行了分类。基于CASIA虹... 提出了一种基于K-L变换和最近邻分类器的虹膜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K-L变换得到一组虹膜图像基,并利用这组基图像构造一子空间,将待识别图像在这个空间上的投影系数作为待识别图像的特征向量。采用最近邻分类器进行了分类。基于CASIA虹膜数据库的试验表明,将K-L变换应用在虹膜特征提取上可以取得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识别 K-l变换 最近邻分类器
原文传递
黄菖蒲人工湿地系统对含盐再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朝颖 张蕊芯 +3 位作者 常思露 高茜 阎波 王文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为探讨湿地植物黄菖蒲对含盐再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参照湿地系统结构,构建了CW1~CW5共5组植物、基质、灭菌剂不同组合的实验系统,分析了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黄菖蒲生物量、植物累积量等指标变化,研究了系统不同组成对污... 为探讨湿地植物黄菖蒲对含盐再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参照湿地系统结构,构建了CW1~CW5共5组植物、基质、灭菌剂不同组合的实验系统,分析了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黄菖蒲生物量、植物累积量等指标变化,研究了系统不同组成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差异及贡献率。结果表明植物与基质联合的CW2组对模拟含盐再生水的净化效果最好,其对水中TN、NH_(4)^(+)-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6.52%、75.47%、64.53%,均优于其他4组。这可归因于基质的添加为氮磷吸附提供了接触位点,同时为黄菖蒲植株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植物根系不断进行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一方面加强了植物本身对氮磷污染物的吸收,另一方面生长状况良好的根系可为大量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促进硝化-反硝化作用的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CW2组湿地系统中植物吸收去除的氮、磷分别占总输入的24.62%、22.62%,基质通过拦截、吸附等途径去除的氮、磷分别占总输入的13.33%和29%,植物吸收与基质去除均为主要的氮磷去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菖蒲 含盐再生水 氮磷污染物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燕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3期16-22,共7页
为探索祁连山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调查其种质资源本底数和利用现状,本调查预先设定线状调查路线调查其种质资源分布和个体形态特征,采用问卷和查阅文献的方法调查其利用现状,通过采集种子播种和天然植株播种及分株繁殖... 为探索祁连山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调查其种质资源本底数和利用现状,本调查预先设定线状调查路线调查其种质资源分布和个体形态特征,采用问卷和查阅文献的方法调查其利用现状,通过采集种子播种和天然植株播种及分株繁殖,研究不同种的播种发芽率和移栽成活率。调查发现,祁连山共有鸢尾属植物5种,为锐果鸢尾、甘肃鸢尾、准葛尔鸢尾、白花马蔺和马蔺;5种鸢尾属植物中只有马蔺在园林绿化中经采挖野生植株分株栽培后用作观赏,剩余种均未被开发利用;5种鸢尾属植物在播种后,白花马蔺的发芽率最高,为24%;准葛尔鸢尾的发芽率最低,为8%。除甘肃鸢尾和马蔺外,其它植物的发芽率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5种鸢尾属植物在分株栽植后,马蔺的成活率最高,为95%,准葛尔鸢尾的成活率最低,为75%。在不同鸢尾属植物中,马蔺与准葛尔鸢尾、白花马蔺间成活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外,与锐果鸢尾、甘肃鸢尾间成活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鉴于马蔺已被用于园林绿化,且分株栽植成活高达95%,建议优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鸢尾属 种质资源 开发利用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植物浮床的水质净化及水华防治效率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术超 刘毅 +4 位作者 李善 关易云 徐建区 蒋海龙 刘蔚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0-147,共8页
分别构建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西芹Apium graveolens浮床及其不同组合的植物浮床,并在水体中加入6种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及一种水生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研究不同浮床系统对水质的净化效应及其对水... 分别构建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西芹Apium graveolens浮床及其不同组合的植物浮床,并在水体中加入6种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及一种水生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研究不同浮床系统对水质的净化效应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植物在浮床上能健康生长,其生物量、株高和根长均明显增加,且香根草和黄菖蒲的长势优于西芹。植物浮床均能有效防止水体的中化学需氧量(CODMn)的上升,但各生态浮床植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植物浮床能显著去除水体中的氮(N)、磷(P)营养盐,其中,香根草的去除效果最好,而西芹的效果相对较差。总体而言,在系统中添加斑马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浮床系统对水体的净化功能。香根草浮床能显著抑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相对而言其他类型的植物浮床对浮游植物的抑制能力较弱或无显著影响,且不同种类浮游藻类对植物浮床的敏感度不同。香根草和黄菖蒲对生态浮床系统中斑马鱼的生物量具有促进作用,香根草的促进作用大于黄菖蒲。综上所述,香根草是一种优良的浮床植物,可广泛用于水体净化及水华防治,而黄菖蒲可用于城市景观水体的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浮床 水体净化 浮游植物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西芹Apium graveol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对黄菖蒲镉、铜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黄苏珍 原海燕 +1 位作者 孙延东 韩玉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81-1186,共6页
应用有机酸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以提高修复效率逐渐成为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了外施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2种有机酸对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L.)Cd、Cu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E... 应用有机酸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以提高修复效率逐渐成为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了外施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2种有机酸对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L.)Cd、Cu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EDTA和柠檬酸均增加了黄菖蒲对Cd、Cu的吸收,且提高了其向地上部运输2种重金属的能力,其中,柠檬酸对黄菖蒲吸收Cd的促进作用高于EDTA,EDTA对Cu吸收的促进效果优于柠檬酸;不同浓度EDTA和柠檬酸对黄菖蒲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有所差异,5 mmol.L-1的EDTA及0.5和5 mmol.L-1的柠檬酸均使黄菖蒲干质量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明显增加,而0.5 mmol.L-1的EDTA不仅增加了黄菖蒲对Cd、Cu的积累,降低了植物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还在植物生长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 柠檬酸 黄菖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 被引量:42
19
作者 黄芸 秦民坚 +2 位作者 杨光 徐珞珊 周开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35-937,共3页
目的 用 RAPD技术对射干类药材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及混淆品鸢尾属鸢尾 Iris tectorum、野鸢尾I.dichotoma、蝴蝶花 I.japonica、德国鸢尾 I.germanica等 5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  CTAB法和 DNeasy TMPlant Mini ... 目的 用 RAPD技术对射干类药材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及混淆品鸢尾属鸢尾 Iris tectorum、野鸢尾I.dichotoma、蝴蝶花 I.japonica、德国鸢尾 I.germanica等 5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  CTAB法和 DNeasy TMPlant Mini Kit法提取射干类药材 5种原植物总 DNA,以随机引物进行随机扩增。结果 用 OPD- 0 8(5’- gtgtgcccca- 3')等作随机扩增引物进行随机扩增时 ,可得到识别这些物种基因组 DNA的多态片段。结论 RAPD法能有效的鉴别射干类药材 ,把射干和鸢尾、野鸢尾、蝴蝶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鸢尾属 RAPD DNA指纹图谱 药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Cu复合胁迫对黄菖蒲叶片及根系中Cd和Cu的积累及其迁移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延东 原海燕 黄苏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2-27,共6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d-Cu复合胁迫(5 mg.L-1Cd-10 mg.L-1Cu;5 mg.L-1Cd-20 mg.L-1Cu;25 mg.L-1Cd-10 mg.L-1Cu;25 mg.L-1Cd-20 mg.L-1Cu)条件下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叶片和根系对Cd和Cu的积累作用及黄菖蒲体内Cd和Cu迁移率的变化...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d-Cu复合胁迫(5 mg.L-1Cd-10 mg.L-1Cu;5 mg.L-1Cd-20 mg.L-1Cu;25 mg.L-1Cd-10 mg.L-1Cu;25 mg.L-1Cd-20 mg.L-1Cu)条件下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叶片和根系对Cd和Cu的积累作用及黄菖蒲体内Cd和Cu迁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50 d的胁迫期内,黄菖蒲叶片和根系中的Cd和Cu含量分别随培养液中Cd和Cu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并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在胁迫末期明显提高。在不同浓度Cd-Cu复合胁迫条件下,黄菖蒲根系中的Cd和Cu积累量明显高于叶片。在Cd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黄菖蒲叶片和根系中的Cd含量随培养液中Cu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Cu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黄菖蒲叶片中Cu含量随培养液中Cd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在不同胁迫时间,黄菖蒲植株对Cd的迁移率不同,但培养液中Cd的浓度较高,黄菖蒲植株对Cd的迁移率也较高;黄菖蒲植株对Cu的迁移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Cd-Cu复合胁迫条件下,Cu对黄菖蒲体内Cd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协同吸收作用,而Cd对Cu的吸收则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菖蒲 CD CU 积累 迁移率 Cd-Cu复合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