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
1
作者 韩陈其 立红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3-47,共5页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天才的语言审析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贯穿整部《经义述闻》,从而形成王引之的语言学思想。而王引之的语法观,既反映在《经传释词》对虚词的考释上,又反映在《经义述闻》对句法的推敲上,而通过对《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的比较研究,更便于深入理解王引之语法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观 句法观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2
作者 韩陈其 立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98-101,共4页
《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反映了王引之重要的语言学思想:一、对词义的考辨,善于抓住本义特点,从形、音、义的网络中,寻绎出词义演变的脉络,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网络观;二、对词义的考辨,既有相关词语同步引中的共时的横向对比,又有... 《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反映了王引之重要的语言学思想:一、对词义的考辨,善于抓住本义特点,从形、音、义的网络中,寻绎出词义演变的脉络,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网络观;二、对词义的考辨,既有相关词语同步引中的共时的横向对比,又有词义交互感染引申的历时的纵向古今对比,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互染观;三、对词义的考辨,既注意古义,又注意今义,上下同义,古今并列,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平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网络观 语义互染观 语义平列观 经义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经义述闻·周易》“繻有衣袽”条小识
3
作者 谢向荣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41,共9页
王引之《易》学论著,今下所见以《经义述闻》卷1、2所载106条最为完整,其校释古义,旁征博引,辞旨明确,多有发明,后世学者,莫不奉为典要,推崇备至。今谨就《经义述闻·周易》"繻有衣袽"条之异说,略陈管见,冀于《周易》之... 王引之《易》学论著,今下所见以《经义述闻》卷1、2所载106条最为完整,其校释古义,旁征博引,辞旨明确,多有发明,后世学者,莫不奉为典要,推崇备至。今谨就《经义述闻·周易》"繻有衣袽"条之异说,略陈管见,冀于《周易》之经义研究,有小补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引之 《经义述闻》 《周易》 既济 繻有衣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引之《经义述闻》的学术贡献
4
作者 汪保忠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7-49,共3页
王引之是清代段、王之学的中坚人物,《经义述闻》是其代表性著作之一。由于借助音韵学考证古书经义、辨正通假,发现前人诸多谬误。解释精审,切合义训,名重一时。后世学者多认为王引之目光如炬,见解独到、深刻,探幽显微,做了很多开创性... 王引之是清代段、王之学的中坚人物,《经义述闻》是其代表性著作之一。由于借助音韵学考证古书经义、辨正通假,发现前人诸多谬误。解释精审,切合义训,名重一时。后世学者多认为王引之目光如炬,见解独到、深刻,探幽显微,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训诂 通假 连绵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引之《经义述闻》辨正二则
5
作者 刘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5-27,共3页
高邮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和校勘的优秀作品,其中许多意见成为定谳,对后世影响极大。《经义述闻》卷十七"子臧之及"条,为后代学者所信从。从《左传》传文与"君子曰"的区别出发,结合相关文脉,... 高邮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和校勘的优秀作品,其中许多意见成为定谳,对后世影响极大。《经义述闻》卷十七"子臧之及"条,为后代学者所信从。从《左传》传文与"君子曰"的区别出发,结合相关文脉,可认为王氏之说不可信从,而当从《左传》原文作"子臧之服"。卷十九"棠尹尚"条,王氏认为《左传》"棠君尚"误,通过结合《左传》及出土文献所载的楚国官制,可认为:王氏之说误,当从《左传》读为"棠君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子臧之服 子臧之及 棠尹尚 棠君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义述闻·周易》补正
6
作者 刘文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8,共12页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之部成就卓著。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通过对《经义述闻.周易》之部中五则辨析经义文字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四个方面的疏失或缺憾:第一是未明《周易》文例;第二是未明《经》、《传》之差异性;第三是未明汉注术...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之部成就卓著。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通过对《经义述闻.周易》之部中五则辨析经义文字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四个方面的疏失或缺憾:第一是未明《周易》文例;第二是未明《经》、《传》之差异性;第三是未明汉注术语;第四是未明甲骨文。前二项属于易学之范畴,后二项则为训诂学之领域。可见训解《周易》之不易,即使精于训诂如王氏父子者,亦不能无所疏漏或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引之 王念孙 《经义述闻》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引之《经义述闻》对虞翻《易》注的辨驳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效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3,53,共4页
论及清代《易》学,今人多仅关注其钩沉整理汉《易》之功,以至于对清代《易》学的认识有失片面。其实,清吴派学者对汉《易》多钩稽之业,而皖派学者对汉《易》则多所辨驳之功。吴派和皖派学者都以探求经籍本义为归。吴派学者因汉儒去古未... 论及清代《易》学,今人多仅关注其钩沉整理汉《易》之功,以至于对清代《易》学的认识有失片面。其实,清吴派学者对汉《易》多钩稽之业,而皖派学者对汉《易》则多所辨驳之功。吴派和皖派学者都以探求经籍本义为归。吴派学者因汉儒去古未远,因而致力于汉《易》的钩沉,以求古之途径而求是;皖派学者则认识到汉《易》亦非尽得《周易》之本义,因而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可疑,以考据之途径而求是。皖派释经方法至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而益精。本文通过梳理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对虞翻《易》注的辨驳,从一个侧面探究皖派学者解《易》特色,冀对清代《易》学有更为全面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引之 《经义述闻》 虞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义述闻》训诂之“见”
8
作者 闫素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94-396,共3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的"经义互参"这种体例,从而更好地认识王氏在训诂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采用了列举法对于这种体例进行首次挖掘和研究。根据参看对象的不同把它分成四类,并对每类举例分析说明。结果表明... 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的"经义互参"这种体例,从而更好地认识王氏在训诂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采用了列举法对于这种体例进行首次挖掘和研究。根据参看对象的不同把它分成四类,并对每类举例分析说明。结果表明:"见"的运用使得著作结构简练、直接,言简意赅,尤值得后来之训诂著作仿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训诂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义述闻》训诂方法举证
9
作者 李丽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2-24,共3页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体现了许多训诂方法:利用因声求义来明通假、求语源;运用语法勘正错讹;在语言环境下考求字义文义;利用校勘来判断正误;总结全书通例等。对《经义述闻》予以爬梳可以更充分地发现科学的训诂方法,使得《经义述闻》成...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体现了许多训诂方法:利用因声求义来明通假、求语源;运用语法勘正错讹;在语言环境下考求字义文义;利用校勘来判断正误;总结全书通例等。对《经义述闻》予以爬梳可以更充分地发现科学的训诂方法,使得《经义述闻》成为训诂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 《经义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义述闻·毛诗》的训诂方法
10
作者 何野 闫素华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8-110,121,共4页
《经义述闻》为清代著名的训诂著作,文章对其训诂方法从训释方法和考证词义的方法两个角度着眼,分为因声求义、形训、据境为训、比勘互参、训诂类比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关键词 《经义述·毛诗》 训诂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校勘商榷六则
11
作者 刘泽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42-149,共8页
《经义述闻》是乾嘉学派学者王引之从经学、小学和校勘学角度研读群经所得的学术札记,其中的许多校勘成果为后世学者所采纳。通过对《经义述闻·春秋左传》的研读,发现王引之对"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汉水以为池"&... 《经义述闻》是乾嘉学派学者王引之从经学、小学和校勘学角度研读群经所得的学术札记,其中的许多校勘成果为后世学者所采纳。通过对《经义述闻·春秋左传》的研读,发现王引之对"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汉水以为池""以相及也""杀女而立职""莫""先王"等条目的校勘存在可商榷之处,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左传》 校勘 王引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义述闻》看王氏之俗字观
12
作者 何和平 《语文学刊》 2022年第1期31-37,共7页
俗字源远流长,古时却未被足够重视,经过近现代学者的不断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敦煌俗字的相继探讨,俗字研究已成为文字学界的研究方向之一,成果较多,并有逐渐向近古延伸的趋势。王引之《经义述闻》是清代朴学的代表作,其论述中所涉俗... 俗字源远流长,古时却未被足够重视,经过近现代学者的不断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敦煌俗字的相继探讨,俗字研究已成为文字学界的研究方向之一,成果较多,并有逐渐向近古延伸的趋势。王引之《经义述闻》是清代朴学的代表作,其论述中所涉俗字问题,属于近古俗字的研究范畴。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论俗字已有专论,然而,《经义述闻》所论俗字的研究却尚未发现。以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所论俗字为研究对象,在点校的基础上,穷尽式探讨其类型、作用、方法、对比等问题,可以发现:王氏俗字有7种类型,以补证形讹为主要作用;通过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所论俗字与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玉篇》《广韵》等所论俗字的对比,将有益于管窥王氏父子的俗字观、补证单个俗字的考辨、总结整个俗字演变史的规律,甚至纠正现代字典辞书中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孙 王引之 《经义述闻》 俗字类型 俗字作用 俗字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义述闻》订《国》《左》看高邮二王的考据方法
13
作者 苗江磊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4-57,共4页
《经义述闻》一书说经精审,通过对书中《国语》和《春秋左传》两部分考订内容的研究,发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考据中,常借助于辨识字形、求证字音、引用字词释义或参照异文等方法。探究高邮二王的考据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乾嘉学派盛... 《经义述闻》一书说经精审,通过对书中《国语》和《春秋左传》两部分考订内容的研究,发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考据中,常借助于辨识字形、求证字音、引用字词释义或参照异文等方法。探究高邮二王的考据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乾嘉学派盛行时期的学术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国语》 《春秋左传》 高邮二王 考据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熹古文尚书条辨证
14
作者 解树明 姬瑞丽 《河北科技图苑》 2017年第6期94-96,共3页
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古文尚书"条下引朱熹疑《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说法,后人多误认为是朱熹弟子蔡沈所说,其实是蔡沈引朱子的说法未加标识,以致后人引用时误为蔡沈所言。
关键词 经义考》 朱熹 蔡沈 古文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注释性书目述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国强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73,共5页
注释性书目和提要性书目、题录性书目一起构成古典书目的三大类型 ,但是目录学界一直缺乏对于注释性书目的认知和界定 ,造成了诸多误解。注释性书目源远流长 ,有效地揭示了文献信息 ,检索更为便捷 ,使书目更加工具书化 ;作为一种书目编... 注释性书目和提要性书目、题录性书目一起构成古典书目的三大类型 ,但是目录学界一直缺乏对于注释性书目的认知和界定 ,造成了诸多误解。注释性书目源远流长 ,有效地揭示了文献信息 ,检索更为便捷 ,使书目更加工具书化 ;作为一种书目编纂传统 ,注释性书目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性书目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古典目录学 书目方法论 起源 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统与道统之间:传统目录学体系建构的政治基础与道德基础 被引量:3
16
作者 温庆新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111,共6页
《汉志》等书目最初是受彼时朝廷旨意"典校祕书"且"因校书而叙目录"的结果,期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在政教意图的指导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为传统书目体现政教意图的主要书写... 《汉志》等书目最初是受彼时朝廷旨意"典校祕书"且"因校书而叙目录"的结果,期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在政教意图的指导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为传统书目体现政教意图的主要书写范式,从而规定目录学者的职责。不同时期的目录学编纂者藉此不断调整,以使所编书目成为沟通统治阶级的政教意图与学术思想之间的重要媒介,为该时期的政权统治服务。而人伦道德、"风俗人心"作为传统目录学体系建构的道德基础,又建构了以政教意图为主导的体系所需要的践行机制,使目录学著述能够承担起满足"时君世主"的需求与引导"风俗人心"的政治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目录学 政治基础 道德基础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及其文学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朝富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58-461,共4页
与汉代经学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对应,《汉书.艺文志》建立了严密的"载道"体系,"六艺"对其他各略具有规范意义,"诗赋"略的划分使"文学"的类别属性首次得到揭示,其又被划归于"载道"体系当... 与汉代经学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对应,《汉书.艺文志》建立了严密的"载道"体系,"六艺"对其他各略具有规范意义,"诗赋"略的划分使"文学"的类别属性首次得到揭示,其又被划归于"载道"体系当中,使"文"与"经"(道)发生了事实上的联系,奠定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经” 《汉书·艺文志》 主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志》与《隋志》的道家文献目录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建娥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47-50,共4页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道家文献有很大的差异,二者在数量、种类、形式、收录标准、注解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道家的影响从黄老道家向老庄之学的演化。
关键词 《汉志》 《隋志》 道家文献 差异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与乾嘉考据研究——以“能不我知”考据为例
19
作者 符渝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2期67-80,126,共15页
文本细读指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充分解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将这种方法引入考据研究,有助于对考据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本文以《经义述闻》“能不我知”考据为例,展示如何用文本细读对一则乾嘉考据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指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充分解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将这种方法引入考据研究,有助于对考据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本文以《经义述闻》“能不我知”考据为例,展示如何用文本细读对一则乾嘉考据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将考据的行文结构转换成内容结构,使考据思路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细挖隐含于文本中的考据方法、考据思想以及优秀考据背后的科学原理。希望这些尝试可以促进科学考据学的完善,并为今人的考据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乾嘉考据 经义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隋志》集部与《汉志》诗赋略之比较看文学观念的演变
20
作者 赵文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诗赋略,首次将文学文献单独著录,其作为文学目录的肇始,对之后文学目录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其中集部与经、史、子部的并立为文学文献的... 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诗赋略,首次将文学文献单独著录,其作为文学目录的肇始,对之后文学目录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其中集部与经、史、子部的并立为文学文献的独立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汉志》诗赋略与《隋志》集部在文学史叙述、文体收录和分类标准上的不同,恰与自汉以降至有唐一代之文学观、文体观和文学史观的发展演变相呼应。这三方面的变化共同构成了文学观念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隋书·经籍志》集部 文学观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