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Clarias gariepinus (Burchell, 1822) and Clarias jaensis (Boulenger, 1909) in West Cameroon
1
作者 Justin Ntsoli Félix Meutchieye +2 位作者 Algrient Nana Towa Donatien Bishakabalya Lwendje Minette Eyango Tabi Tomed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8期848-863,共16页
Establishing intraspecific breeding and hybridization programs and determining genetic variability are two important issues for aquaculture. However,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to improve growth and feeding efficienc... Establishing intraspecific breeding and hybridization programs and determining genetic variability are two important issues for aquaculture. However,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to improve growth and feeding efficiency is limited. For this purpose, the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crosses of Clarias gariepinus (Burchell, 1822) and Clarias jaensis (Boulenger, 1909)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fertilization rate varied from 63.33% to 92%, while the hatching rate ranged from 55.68% to 76%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hybrids ♀Cg × ♂Cj. Crosses between ♀Cj × ♂Cj, ♀Cg × ♂Cj and ♀Cj × ♂Cg had embryonic stag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ure sib ♀Cg x ♂Cg. All crosses, however, had different timing for the various embryological stages. Hatching occurred at 32 h 15 min and 38 h for ♀Cj × ♂Cj and ♀Cj × ♂Cg, and 23 h and 23 h 30 min, respectively, for ♀Cg × ♂Cg and ♀Cg × ♂Cj. However, both crosses produced viable larvae until the first external feeding. The extern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larvae were completely formed by the 10th day after hatching. The body forms of the crosses at this time we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pure sib. This study thus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on hybrid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ryonic development larval developmen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Clarias gariepinus Clarias jaen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garpike from the Adriatic Sea
2
作者 Jakov DULCIC Branimir BAZDARIC +2 位作者 Leon GRUBISIC Pero TUTMAN Branko DRAGICEVIC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72-276,共5页
Although information about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garpike,Belone belone(Linnaeus,1761),is present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the bulk of research concerns garpike from the northeastern Atlantic Ocean and... Although information about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garpike,Belone belone(Linnaeus,1761),is present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the bulk of research concerns garpike from the northeastern Atlantic Ocean and the Baltic Sea.The present work describes the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garpike,Belone belone,from the Adriatic Sea,and methods used for incubation of fertilized eggs in aquarium conditions.Because garpike is,as suggested by some authors,divided into subspecies,we conclude that some differences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could also be expected.In the present study,eggs were fertilized using the dry fertilization method and were incubated in a tank equipped with aeration and constant sea water flow.Salinity and content of dissolved oxygen were constant,and the temperature varied between 19.4 and 22.3°C.Eggs were spherical,measuring 3071.9±75.73μm in diameter.Yolk sacs were homogeneous and did not contain oil globules.The first larvae hatched 329 h and 47 min after fertilization.Absorption of the yolk sac occurred 17 h–48 h after hatching and the total length of newly hatched larvae was 9.78 mm.The peculiarities observed in the embryonic and early larval development are evidence of an exceptional plasticity and adaptive potential,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helpful features in extending the natural range of occurrence of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riatic Sea Belone belone embryonic development larval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温度和盐度对南移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利华 周朝生 +5 位作者 吴洪喜 陆荣茂 黄振华 蔡景波 胡园 郑忠明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5年第1期8-14,共7页
采用浙江省苍南县养殖海区人工越冬养殖、性腺成熟的刺参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精卵排放至稚参的整个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过程,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1℃,盐度28.6‰,pH 8.0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3... 采用浙江省苍南县养殖海区人工越冬养殖、性腺成熟的刺参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精卵排放至稚参的整个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过程,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1℃,盐度28.6‰,pH 8.0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31 h左右,变态发育至稚参需13~15 d.不同水温和盐度对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幼体的变态时间有显著影响.南移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8~21℃,水温下降至15℃不能受精,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6‰~32.4‰,盐度降低至20.5‰或升高至39.1‰,受精卵均不能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受精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南方秋季苗种繁育胚胎发育观察及生长分析
4
作者 王银华 杨求华 +7 位作者 李慧耀 黄强 陈润 范逸龙 吴建绍 卢艳娜 董志安 林琪 《渔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背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中国较具经济价值的海参种类之一。福建省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仿刺参养殖产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仿刺参在南方地区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仍然薄弱。【目的】探究中国南方地区开展仿刺参秋季苗... 【背景】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中国较具经济价值的海参种类之一。福建省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仿刺参养殖产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仿刺参在南方地区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仍然薄弱。【目的】探究中国南方地区开展仿刺参秋季苗种繁育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仿刺参性腺低温控制诱导促熟技术,在5月至10月间,采用低温诱导和饵料强化的方式对仿刺参性腺进行促熟,并于10月进行催产孵化,同时对仿刺参幼体早期发育的基本特征和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低温诱导和饵料强化等方式的处理可促进仿刺参性腺发育并在秋季达到性成熟,阴干流水刺激后获得的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沉性卵,卵径为(151.5±1.5)μm;在水温21.5~22.5℃、盐度29~30、pH 7.8~8.3的条件下,仿刺参胚胎及胚后发育正常,共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等8个阶段、18个时期;耳状幼体孵化率为75.00%、樽形发生率为84.40%±4.85%、附着变态率为82.37%±2.83%;由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时间为16 d,刚开始为透明白色,至30 d后开始变深,到60 d时,变成青色或红棕色,体长达到(30.00±1.37)mm。【结论】在人工可控的条件下,中国南方地区可实现仿刺参的秋季规模化苗种繁育。在培育60 d后,南方培育苗种较北方培育的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仿刺参的秋季苗种繁育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秋季 苗种繁育 胚胎发育 稚参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鼻吻鮈胚胎发育特征和初孵仔鱼形态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瑞兰 刘彦斌 +10 位作者 赵红雪 刘凯 杨立强 肖伟 赛清云 田永华 赖章龙 阮超岭 柳婷 刘哲 连总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鮈成熟卵呈圆球形,浅绿色,为漂流性卵,卵径(0.60±0.08)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0.76±0.08)mm。在水温(23.2±1.0)℃,pH 8.71~8.86条件下,受精卵3.67 h发育至囊胚期,5.95 h发育至原肠期,9.55 h胚体形成,13.38 h器官开始形成,19.98 h出现肌肉效应情况,24.05 h心跳出现,40.43 h完成出膜,至仔鱼期。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全长3.00~4.00 mm,心跳101~132次/min;在水温26℃条件下,仔鱼2 d全部吸收完卵黄,部分泄殖孔已开,3 d全部开口摄食。【结论】利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记录、分析和描述了大鼻吻鮈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且成功获得了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出膜7个阶段,每个发育阶段又有若干个发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鼻吻鮈 胚胎发育 仔鱼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longipinnis)人工繁殖和早期发育研究
6
作者 王岳松 徐林 +9 位作者 杨洋 程睿 王崇 何大江 黎国樑 马海涛 毕建启 陈锋 万正平 张志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是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物种。为实现长鳍光唇鱼苗种规模化生产,并为其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指导,对人工驯养的长鳍光唇鱼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并观察...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是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物种。为实现长鳍光唇鱼苗种规模化生产,并为其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指导,对人工驯养的长鳍光唇鱼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并观察其胚胎及仔鱼的发育过程。连续进行了4次人工催产,催产率为(68.95±13.26)%、受精率为(68.50±19.82)%、孵化率为(80.00±10.23)%。长鳍光唇鱼受精卵为沉性卵,具弱黏性,呈金黄色,卵径为(2.42±0.06)mm,吸水膨胀后为(3.03±0.08)mm。胚胎发育过程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7个阶段、28个发育时期。水温22~24℃时,经66~74 h孵化出膜,积温为1501.13℃·h。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8.33±0.23)mm,肌节34对,4日龄仔鱼形成5条横斑雏形。卵黄囊期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4.13%·d^(-1);仔鱼期共历时21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70%·d^(-1)。研究结果对保护红水河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光唇鱼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仔鱼生长 红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研究CT14在发育中的功能
7
作者 杨舒雯 陈娟 +2 位作者 杨琴 雷鸣 黄晨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1-882,共12页
目的·使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研究癌-睾丸抗原14(cancer-testis antigen 14,CT14)对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探索CT14在发育中的潜在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显微注射构建可诱导表达人源CT14(HsCT14)、缺失CT1... 目的·使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研究癌-睾丸抗原14(cancer-testis antigen 14,CT14)对其胚胎及幼虫发育的影响,探索CT14在发育中的潜在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显微注射构建可诱导表达人源CT14(HsCT14)、缺失CT14特异性中间序列(CT14-specific intermediate region,CIR)的截短突变体HsCT14_(ΔCIR)及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的转基因线虫品系,观察并比较全长和截短突变体CT14表达后对线虫虫卵的胚胎发育及幼虫发育过程的影响。构建可诱导表达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和倭狐猴(Microcebus murinus)CT14的线虫品系,比较异源表达不同灵长类种属来源的CT14对线虫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虫率的影响。通过Smart-seq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CT14表达引起的线虫胚胎的基因表达差异,并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一步探索线虫胚胎中受CT14影响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及通路。结果·HsCT14及其截短突变体HsCT14_(ΔCIR)的诱导表达显著降低了线虫虫卵孵化率,其中HsCT14的表达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微分干涉对比(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显微技术观察显示,表达HsCT14的线虫胚胎在发育的comma期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异常。HsCT14及其截短突变体HsCT14_(ΔCIR)表达后的线虫幼虫成虫率显著低于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并出现生长阻滞现象,其中HsCT14的表达对成虫率的影响较大。食蟹猕猴CT14(MfCT14)的表达对线虫虫卵孵化率及幼虫成虫率的影响与人源HsCT14相似,而倭狐猴CT14(MmCT14)的表达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显著低于HsCT14和MfCT14。Smart-seq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CT14的表达可能影响线虫胚胎的多个生物学过程,涉及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过程和DNA复制通路等。结论·CT14的异源表达显著干扰线虫的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CIR起了关键的增强作用。推测CT14可能通过影响染色质重塑等多个通路的基因表达,在发育生物学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睾丸抗原 癌-睾丸抗原14 秀丽隐杆线虫 胚胎发育 幼虫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产卵的赤点石斑鱼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2 位作者 黄国光 刘晓春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4,共4页
介绍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人工种苗繁殖生产中,以自然产出的受精卵产出的受精卵为材料,进行 孵化、培育,连续观察该种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及仔鱼的形态,并对其作的详细描述.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受精卵 胚胎发育 仔鱼 形态发育 自然产卵 人工繁殖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鲈胚胎和仔鱼的发育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恒颂 邬国民 +3 位作者 范阳 陈慈 胡隐昌 邓国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对银鲈 (Bidyanusbidyanus)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观察 ,详细描述了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和所需时间。受精卵充分吸水后呈圆形 ,为浮性卵 ,在 2 3~ 2 5℃时 ,孵化时间约为 32h。仔鱼出膜后第 3天卵黄囊消失 ,第 5天开始摄食 ,到第
关键词 银钙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形态特征 发育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与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梁俊平 李健 +4 位作者 李吉涛 刘萍 赵法箴 刘德月 戴芳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2-1152,共11页
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的条件下,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3828.27℃.h。在15.3—28.1℃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 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的条件下,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3828.27℃.h。在15.3—28.1℃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呈双曲线性缩短,而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直线性加快,但当温度超过30℃时,胚胎无法正常完成发育。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18、20、22、24、26、28℃各实验组开始出现仔虾的时间依次为17、14、11、9、8和8 d,各组90%以上幼体变态为仔虾的时间依次为21、18、15、14、11和11 d。各实验组在幼体变态过程中存活率都呈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且28℃组的存活率下降最快,但当存活幼体全部变为仔虾时,各实验组间的存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18℃组仔虾干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28℃组仔虾干质量最低,但与20、22、24、26℃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孵化温度不应低于12℃,最高不超过28℃为宜;幼体培育温度,建议控制在22—26℃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水温 胚胎发育 幼体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圆斑星鲽(♂)杂交子代的胚胎及仔鱼发育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珺竹 张全启 +2 位作者 齐洁 王兴莲 王志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2-739,共8页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受精卵胚胎及胚后仔鱼的发育情况,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杂交受精卵为浮性卵,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1.18&...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受精卵胚胎及胚后仔鱼的发育情况,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杂交受精卵为浮性卵,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1.18±0.14)%和(61.65±0.19)%,胚胎发育的畸形率为(17.00±0.06)%,4日龄仔鱼出苗率为(58.63±0.19)%,35日龄仔鱼的成活率为(57.08±0.20)%。在水温为(15±0.5)℃、海水盐度为29~3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74h孵化。孵化后4d开口摄食,17d开始变态,35d完成变态。变态时,37%的仔鱼向右偏转,63%的仔鱼向左偏转。结果表明,牙鲆和星鲽杂交不存在配子不亲和,受精卵可以正常发育,杂交子代可以正常成活和生长。本研究旨为下一步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圆斑星鲽 杂交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海卡拉白鱼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 被引量:24
12
作者 蔺玉华 耿龙武 +3 位作者 吴文化 王斌 夏永涛 刘晓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取3+龄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chalcoidesaralensis)进行全人工繁殖,对受精卵各阶段发育形态进行观察。该鱼受精卵呈圆球状,为沉性卵,微粘性,卵粒白色透明,直径(1.32±0.04)mm。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 取3+龄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chalcoidesaralensis)进行全人工繁殖,对受精卵各阶段发育形态进行观察。该鱼受精卵呈圆球状,为沉性卵,微粘性,卵粒白色透明,直径(1.32±0.04)mm。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肌节出现期、视泡形成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胚动期、心脏搏动、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22~24℃时,受精卵经56h45min孵化出仔鱼。胚胎发育所需积温1232~1344h·℃。孵化第1天仔鱼沉卧水底,体色为白色,全长(4.51±0.08)mm;第4天仔鱼平游,开始摄食蛋黄和单细胞藻类;第6天鱼体卵黄囊消失,食轮虫或丰年虫幼体;第10天仔鱼全长(7.60~9.80)mm时下塘,仔鱼摄食浮游生物;第15天仔鱼全长(9.10~11.3)mm摄食人工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海卡拉白鱼 人工孵化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篮子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鉴毅 章龙珍 +6 位作者 庄平 赵峰 张涛 冯广朋 黄晓荣 闫文罡 侯俊利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81,共9页
2008年4—6月在海南进行了点篮子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共产卵610×10^4 cell,孵化出仔鱼342.4×10^4 ind,经过30d土池生态培育,培育出体长约2.5cm幼鱼32.5×10^4 ind,土塘培育苗种成活率达16.1%。点篮子鱼适宜催产... 2008年4—6月在海南进行了点篮子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共产卵610×10^4 cell,孵化出仔鱼342.4×10^4 ind,经过30d土池生态培育,培育出体长约2.5cm幼鱼32.5×10^4 ind,土塘培育苗种成活率达16.1%。点篮子鱼适宜催产的环境条件为:水温25.5~27.7℃,盐度33.0~34.5,pH值7.9~8.5,DO值6.0~8.8mg/L。A、B、C三种药品配伍进行催产效果最好,获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0.0%~80.0%、83.2%~90.5%和71.2%-76.8%,效应时间缩短到15~16h。点篮子鱼受精卵为半浮性卵,孵化积温为649.25时度。当盐度低于26.5时,点篮子鱼受精卵沉于水底;盐度高于38.5时,则浮于水面。水温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15℃、20℃试验组胚胎分别发育至原肠晚期、胚孔封闭期死亡,35℃条件下胚胎发育终止于胚体形成期,30℃试验组初孵仔鱼的活力差,畸形率高。点篮子鱼胚胎发育的适温为25℃左右。盐度对点篮子鱼的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在盐度34.4~45.7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在盐度30.2—34.4范围内,孵化率在60%以上,畸形率在10%以下,最适盐度范围30.2~34.4。初孵仔鱼全长为1.00—1.20mm,油球一个,出膜3~4d开始摄食小型轮虫和藻类。点篮子鱼苗15日龄前生长缓慢,之后生长迅速,平均全长与日龄回归方程式为:y=1.1207e^0.109 4x,R^2=0.97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篮子鱼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温度 盐度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口革囊星虫胚胎与幼体的发育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吴洪喜 应雪萍 +2 位作者 陈琛 周志明 曾国权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5-773,共9页
解剖经降温8-10℃刺激30-40h后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亲体取得精、卵,用人工授精法获得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卵的大小为120μm×142μm-125μm×148μ... 解剖经降温8-10℃刺激30-40h后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亲体取得精、卵,用人工授精法获得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卵的大小为120μm×142μm-125μm×148μm。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全长约为32-40μm。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15℃的条件下,精、卵不能受精;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20℃的条件下,精卵能受精,但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停止;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条件下,25℃、30℃和35℃的不同水温,精卵均能受精,受精卵发育到初期海球幼虫分别需要72h0min、47h08min和42h53min。在海水盐度23.8-25.5ppt,pH8.1-8.2,温度28-30℃条件下,从初期海球幼虫发育到稚虫需要15-2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革囊星虫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海球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格星虫胚胎与幼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兰国宝 阎冰 廖思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75,共6页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海球幼体(Pelagosphericlar va),胚胎发育需50—52h;在水温28—29℃下,需38—40h。在水温28—29℃下,从初孵出的海球幼体到附着变态期幼体,需13—15d。附着幼体经过7—10d发育后才完成变态,成为稚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胚胎发育 海球幼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甲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勇 张耀光 +6 位作者 谢碧文 谭娟 何学福 刘本祥 薛治泉 谭国良 颜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2-147,共6页
对白甲鱼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发现:受精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卵径2.0~2.3mm,遇水膨胀后最大直径2.8~2.9mm,沉性卵,弱粘性.水温23~25℃时从受精到孵化历时约48h.胚孔封闭前肌节3对,封闭时肌节6对;出膜前血液循环明... 对白甲鱼受精卵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发现:受精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卵径2.0~2.3mm,遇水膨胀后最大直径2.8~2.9mm,沉性卵,弱粘性.水温23~25℃时从受精到孵化历时约48h.胚孔封闭前肌节3对,封闭时肌节6对;出膜前血液循环明显,具明显的古维尔氏管;出膜时胸鳍原基形成,肌节48对;出膜68d鳞片生长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栗治国 张成松 +2 位作者 张岩 李富花 相建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16,共8页
为进一步阐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繁殖生物学习性,作者分别以脊尾白虾受精卵和初孵幼体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时间及胚胎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 为进一步阐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繁殖生物学习性,作者分别以脊尾白虾受精卵和初孵幼体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时间及胚胎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9-31℃),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31℃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536.50±18.33) h和(218.68±5.51) h;胚胎孵化率在25℃下最高为64.11%±12.54%,较高(28-31℃)和较低(19-22℃)温度下的胚胎孵化率显著降低。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影响显著(P〈0.05):在16-32℃范围内,体长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幼体发育持续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16℃和32℃条件下幼体变态为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孵化后(27.60±0.22)d和(7.75±0.07)d,较低温度范围内(16-28℃)P1变态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8℃的P1变态存活率最高达91.67%±7.64%。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幼体的变态存活率急剧降低,36℃时幼体不能变态为仔虾。根据曲线拟合方程推算的最适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温度分别为25.33℃和27.60℃。本实验结果可以为脊尾白虾人工育苗的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温度效应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及幼虫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进锋 陈素文 +2 位作者 陈利雄 张汉华 郭奕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2-656,共5页
在水温14~33℃(盐度34)、盐度18~40(水温25.5~26℃)范围内各设12个梯度,采用突变法进行温、盐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卵囊孵化及幼虫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3~31℃,最适水温为25~30... 在水温14~33℃(盐度34)、盐度18~40(水温25.5~26℃)范围内各设12个梯度,采用突变法进行温、盐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卵囊孵化及幼虫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3~31℃,最适水温为25~30℃;适宜盐度为28~38,最适盐度为30~38.在适宜水温和盐度范围内,孵化速度随水温和盐度升高而加快,但以水温的影响效应最明显;温度或盐度超过其适宜范围时,孵化率明显下降或幼虫畸形率明显增大.(2)幼虫适宜水温及最适水温与胚胎发育的基本一致;适宜盐度和最适盐度存在向高盐度延伸的现象,其适宜和最适盐度下限分别为30和32.温盐度超过适宜范围时,死亡率明显增大,生长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水温 盐度 胚胎发育 幼虫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廷廷 陈超 +4 位作者 施兆鸿 李炎璐 于欢欢 任保辉 徐万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温度 胚胎发育 仔鱼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冷冻精子诱导半滑舌鳎胚胎发育 被引量:12
20
作者 田永胜 陈松林 +2 位作者 邵长伟 刘本伟 庄志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共9页
半滑舌鳎是分布在我国黄、渤海的特有鱼类,雌鱼明显具有较雄鱼生长快的特点,利用雌核发育方法诱导产生半滑舌鳎超雌鱼,通过与正常雄鱼交配,最终可培育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的全雌性后代,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利用冷... 半滑舌鳎是分布在我国黄、渤海的特有鱼类,雌鱼明显具有较雄鱼生长快的特点,利用雌核发育方法诱导产生半滑舌鳎超雌鱼,通过与正常雄鱼交配,最终可培育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的全雌性后代,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利用冷冻保存的异源鲈鱼精子诱导半滑舌鳎卵产生雌核发育二倍体、单倍体、杂交胚胎,利用同源精子受精产生普通二倍体,在Olympus显微镜下对它们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比较。冷冻解冻的鲈鱼精子,在1000μj/cm^2紫外线下照射0.2~1min,诱导半滑舌鳎卵受精,在受精后2~5min将卵置于2~5℃的水浴冷休克20min,获得了雌核发育的胚胎和鱼苗,在21.7~23.6℃水温中,雌核发育胚胎经过2781min孵化出膜。普通胚胎在21.7~23.6℃水温下,经2621min孵化出膜。经紫外线灭活处理的鲈鱼精子诱导半滑舌鳎卵,但不经过冷休克获得的单倍体胚胎,具有明显的单倍体综合症,发育至1949min陆续死亡。鲈鱼精子与半滑舌鳎卵杂交受精,胚胎不能正常发育,相当于胚孔封闭期后全部死亡。实验证明,鲈鱼冷冻精子可刺激半滑舌鳎卵雌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鲈鱼 冷冻精子 雌核发育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