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玻璃探测器^(6)Li原子数标定
1
作者 安力 肖军 +5 位作者 王新华 谢雷 蒋励 杨杰成 郭海萍 韩子杰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在聚变包层中子学性能的实验检验中,造氚率是重要的测量参数之一,探测器中^(6)Li原子数目作为计算造氚率的归一化因子,是决定测量结果精度的关键因素,必须进行精确标定。对^(6)Li原子数标定原理、实验配置及过程、不确定度量化方法进行... 在聚变包层中子学性能的实验检验中,造氚率是重要的测量参数之一,探测器中^(6)Li原子数目作为计算造氚率的归一化因子,是决定测量结果精度的关键因素,必须进行精确标定。对^(6)Li原子数标定原理、实验配置及过程、不确定度量化方法进行具体介绍,并首次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的M5水平孔道以锗单晶单色器获得32.36 meV中子对小型锂玻璃探测器中^(6)Li原子数进行了标定,不确定度为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单晶单色器 中子通量密度 锂玻璃探测器 ^^(6)li原子数 造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张旭昀 于馥瑶 +1 位作者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6-1112,共7页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性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e掺杂显著扩大了晶胞体积,降低了晶胞内的电荷密度,减少相互作用的强度,使晶胞更加稳定。LiCoO_(2)在Ce掺杂后由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增加了载流子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经过Ce掺杂后,Li+的迁移势垒相比未掺杂时降低了93.12%。这主要是因为Ce掺杂导致Li层厚度增加,使得锂离子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子结构 li+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盆东部盐下马四段富K、Li、Br油田水新发现
3
作者 樊馥 马占荣 +2 位作者 刘建平 张永生 包洪平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3-496,共4页
钾、锂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均保持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通过“油盐兼探”,在鄂尔多斯陕北盐盆东部地区,... 钾、锂资源是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一直以来均保持极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合作,通过“油盐兼探”,在鄂尔多斯陕北盐盆东部地区,获得了米探6井、榆阳1井盐下段马家沟组四段富K、Li、Br油田水新发现,为鄂尔多斯盆地锂、钾资源新层系。测试结果表明:该层段卤水KCl含量为1.798%~3.573%,LiCl为1460.606~1915.152 mg/L,均为工业品位数倍;Rb_(2)O和Br含量也达到工业利用和综合利用标准。马家沟组四段,在盆地范围内分布较广,其富K、Li、Br油田水的发现,展示了鄂尔多斯盆地良好的K、Li等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油盐兼探 盐下段 马四段 富K、li、Br油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状Mo_(2)C/Mo_(3)P@NC异质结电极高效催化Li-CO_(2)电池
4
作者 李雪莲 曹志会 +7 位作者 雷普瑛 白冰 王璇 张金鑫 侯凯 刘爱芳 齐凯 高丽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价态δ(0<δ<4)过渡,改变材料表面电荷分布,增强的局域电荷位点Mo^(δ+)显著增加缺陷和活性位点,双价态Mo^(δ+)-Mo^(6+)位点构建出有利于CO_(2)吸-脱附,锂离子及电子迁移输运路径,在CO_(2)RR过程中稳定两电子产物Li_(2)C_(2)O_(4),并防止歧化成四电子产物Li_(2)CO_(3)。Mo_(2)C/Mo_(3)P@NC优异的催化特性驱动锂-二氧化碳电池遵循两电子反应路径(2Li^(+)+2CO_(2)+2e-→Li_(2)C_(2)O_(4)),电池充电电位和极化情况显著缓解,全放电容量高达10538m Ah/g,可逆充电容量为10521m Ah/g,库仑效率提升到99.8%;在电流密度为100m A/g下充电-放电电位差仅为0.7V,能以较小的电位差稳定循环11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电池 Mo_(2)C/Mo_(3)P催化剂 异质结 二氧化碳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掺杂对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解自奇 谭玉婷 +2 位作者 赵妮 周明东 颜文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2+)掺杂富锂正极材料Li_(1.2-x)Mg_(x)Mn_(0.54)Ni_(0.13)Co_(0.13)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晶体结构和元素价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导致LLOs材料晶胞参数的增加。通过与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发现,Mg^(2+)掺杂有效地提高了LLOs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经过优化后,Mg-0.03样品展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91.9 mA•h/g,首圈库伦效率为7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层状氧化物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Mg^(2+)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堆临界与^(7)Li丰度变化的核安全分析
6
作者 杨震 戴志敏 +1 位作者 邹杨 姚永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128,共8页
熔盐堆是被国际上认可的6种第四代核反应堆类型之一,与常规固态核燃料堆型不同,熔盐堆使用液态核燃料,其临界安全分析考虑也有所不同。为做好堆芯设计管理和核安全监管工作,有必要对熔盐堆^(7)Li丰度与核临界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研... 熔盐堆是被国际上认可的6种第四代核反应堆类型之一,与常规固态核燃料堆型不同,熔盐堆使用液态核燃料,其临界安全分析考虑也有所不同。为做好堆芯设计管理和核安全监管工作,有必要对熔盐堆^(7)Li丰度与核临界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参考具有工程实践的熔盐实验堆进行建模,运用软件仿真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7)Li丰度燃料盐对熔盐堆反应性的影响以及核临界参数变化的规律。通过迭代计算快速精确找到熔盐堆核临界时的^(7)Li丰度值。计算结果表明:熔盐堆反应性随着燃料盐^(7)Li丰度增加,且熔盐堆反应性变化率也与^(7)Li丰度有关。在临界^(7)Li丰度(即99.98%附近)时,^(7)Li丰度每变化0.001%,反应性就变化大于0.05%。最后根据本研究的分析成果进行深入探讨,从法律法规角度总结相关管理要求,从审管角度提出应该关注的建议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堆 燃料盐 ^^(7)li丰度 核临界 核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皂苷LI通过代谢脂肪酸通路下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抑制结肠癌生长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文宇 张红卫 +4 位作者 唐德才 陈芳园 蒋华 闵海燕 丁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克隆实验以及细胞活死染色等方法,全面评估了Gypenoside LI对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人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芯片(TMA),结合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CPT1B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iRNA转染SW620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后的CPT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体内实验建立了裸鼠结肠癌模型,探讨了Gypenoside LI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Gypenoside LI能有效抑制RKO和SW62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P<0.001),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外,通过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发现,CPT1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Gypenoside LI通过抑制CPT1B,促进ROS堆积(P<0.001),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ypenoside LI能够抑制裸鼠结肠癌的生成,并降低CPT1B的表达(P<0.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ypenoside LI通过下调CPT1B抑制结肠癌生长的机制,增加活性氧类(ROS)的堆积,引起脂肪酸氧化代谢的障碍,最终导致结肠癌细胞凋亡,这些发现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li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 结肠癌 脂肪酸代谢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浓度对化学增强锂铝硅玻璃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田昊东 徐驰 +2 位作者 胥爽 李现梓 祖成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7-142,共6页
采用一步法化学增强工艺,研究了熔盐中Li^(+)的富集对不同厚度锂铝硅玻璃表面压应力、应力层深度、弯曲强度、硬度等性能的影响,选择Na_(3)PO_(4)作为熔盐除杂剂并对净化效果进行了评定。研究表明:熔盐中Li^(+)浓度增加至4800×10^(... 采用一步法化学增强工艺,研究了熔盐中Li^(+)的富集对不同厚度锂铝硅玻璃表面压应力、应力层深度、弯曲强度、硬度等性能的影响,选择Na_(3)PO_(4)作为熔盐除杂剂并对净化效果进行了评定。研究表明:熔盐中Li^(+)浓度增加至4800×10^(-6),3 mm化学增强锂铝硅玻璃的表面压应力、弯曲强度、硬度下降16.8%、16.8%、10.6%;8 mm化学增强锂铝硅玻璃的表面压应力、弯曲强度、硬度下降17.6%、14.7%、9.8%。熔盐中Li^(+)浓度的变化未对化学增强锂铝硅玻璃应力层深度产生明显影响。Na_(3)PO_(4)具有较好的除杂效果,化学增强锂铝硅玻璃的表面压应力、弯曲强度、硬度得到了明显的恢复,为保证化学增强锂铝硅玻璃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高的透光率,除杂剂Na_(3)PO_(4)的掺量不宜超过1%(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铝硅玻璃 化学增强 离子交换 ^li^(+)浓度 熔盐净化 半无限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增强NaGd(WO_(4))_(2)∶Yb^(3+)/Er^(3+)荧光粉的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性能
9
作者 吴超飞 田孜雨 +5 位作者 刘一凡 王恒越 穆浩楠 徐若瑜 贺乔 于晓晨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81-90,共10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aGd(WO_(4))_(2)∶0.05Yb^(3+)/0.005Er^(3+)/xLi^(+)(x=0,0.01,0.02,0.03,0.05)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PL)谱等手段分析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结果表明,L...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aGd(WO_(4))_(2)∶0.05Yb^(3+)/0.005Er^(3+)/xLi^(+)(x=0,0.01,0.02,0.03,0.05)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PL)谱等手段分析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结果表明,Li的掺杂并未改变NaGd(WO_(4))_(2)∶Yb^(3+)/Er^(3+)荧光粉的四方相晶体结构,但在波长980nm激光二极管(LD)激发下,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发生明显改变。随着x的增加,Er^(3+)的绿光和红光发光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x=0.03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功率的依赖关系表明,绿光和红光发射都属于双光子吸收过程。此外,采用基于Er^(3+)热耦合能级的荧光强度比(FIR)测温技术,研究了+NaGd(WO_(4))_(2)∶0.05Yb^(3+)/0.005Er^(3+)/0.03Li^(+)荧光粉在298~573K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传感性能。该结果表明NaGd(WO_(4))_(2)∶0.05Yb^(3+)/0.005Er^(3+)/0.03Li^(+)荧光粉相对灵敏度(SR)在298K时达到最大值0.0119K^(-1),表明其在光学温度传感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li^(+)掺杂 稀土 荧光强度比(FIR) 温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4H-SiC光电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萍 尹伟 +6 位作者 潘学聪 庞国旺 马亚斌 杨亚宏 杨菲宇 张盼 秦彦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对电荷差分密度图的分析表明,Li原子失去电子,导致Li-C键和Li-Si键的共价性降低,以离子性为主;在可见光区域,相比于4H-SiC体系,掺杂体系的吸收率峰值均有所提高,其中Li间隙掺杂体系吸收带边最小,吸收率峰值最大,掺杂后的4H-SiC体系对红外、可见光、紫外均能够有所吸收,说明Li掺杂能够有效拓宽4H-SiC对光的响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4H-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Gd合金与不锈钢髓内针植入固定大鼠股骨环形半缺损的比较
11
作者 王景帅 张晓彤 +4 位作者 张彦歌 万泽东 孔令伟 曹海营 金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7261-7268,共8页
背景:随着骨科植入物需求的增加,寻找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Mg-Li-Gd合金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为骨折愈合提供了理想的支持条件。目的:评估Mg-Li-Gd合金植入物对大鼠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背景:随着骨科植入物需求的增加,寻找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Mg-Li-Gd合金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为骨折愈合提供了理想的支持条件。目的:评估Mg-Li-Gd合金植入物对大鼠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在28只SD大鼠右侧股骨中段外侧制作环形半缺损模型,随机分2组处理:不锈钢组使用不锈钢髓内针进行内固定,镁合金组使用Mg-Li-Gd合金髓内针进行内固定,每组14只。术后2,8,14周,进行右侧股骨X射线片与Micro-CT检查,以及右侧股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术后2周,两组截骨线均清晰,镁合金组髓内针密度与骨组织密度相接近,不锈钢组髓内针密度高于骨组织;术后8周,两组截骨线均已模糊,镁合金组髓内针已发生腐蚀降解;术后14周,两组截骨线均已消失,镁合金组髓内针进一步腐蚀降解。②Micro-CT:术后2周,两组骨痂开始形成;术后8周,不锈钢组进入骨痂重塑阶段,骨缺损部位形成较为致密的骨结构,镁合金组骨缺损部位呈现明显的骨痂增生;术后14周,不锈钢组表现为成熟的骨重塑过程,骨缺损部位形成厚实的皮质骨,镁合金组形成较薄的皮质骨。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2周,镁合金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和少量的破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不锈钢组可见相对较少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术后8周,镁合金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成熟骨小梁结构,不锈钢组可见大量骨细胞及板状骨;术后14周,镁合金组可见板状骨,不锈钢组可见成熟的骨组织。④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相同时间点下,镁合金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素和RUNX2蛋白表达均高于不锈钢组。⑤结果表明,相较于不锈钢材料,Mg-Li-Gd合金在促进骨折愈合结构形成方面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骨缺损 生物相容性 可降解材料 骨愈合 Mg-li-Gd合金 股骨环形半缺损模型 骨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double-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of neutron,proton,deuteron,^(3)He,andαfor the p+^(6) Li reaction
12
作者 Fang-Lei Zou Xiao-Jun Sun +10 位作者 Jing-Shang Zhang Hai-Rui Guo Yin-Lu Han Rui-Rui Xu Xi Tao Ji-Min Wang Xiao-Dong Sun Yuan Tian Tao Ye Yong-Li Xu Chun-Tian Lia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81-197,共17页
Based on the unified Hauser–Feshbach and exciton model,which can describe the particle emission processes between discrete energy levels with energy,angular momentum,and parity conservations,a statistical theory of l... Based on the unified Hauser–Feshbach and exciton model,which can describe the particle emission processes between discrete energy levels with energy,angular momentum,and parity conservations,a statistical theory of light nucleus reaction(STLN)i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double-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of the outgoing neutron and light charged particles for the proton-induced^(6) Li reaction.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p+^(6) Li and p+^(7) Li reactions owing to the discrepancies in the energy-level structures of the targets.The reaction channels,including sequential and simultaneous emission processes,are analyzed in detail.Taking the double-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of the outgoing proton as an example,the influence of contaminations(such as^(1) H,^(7)Li,^(12)C,and^(16)O)on the target is identified in terms of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first emitted particles.The optical potential parameters of the proton are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elastic scattering 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The calculated total double-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of the outgoing proton and deuteron at E_(p)=14 MeV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different outgoing angles.Simultaneously,the mixed double 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of^(3) He andα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ments.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measured data and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two-body and three-body breakup reactions need to be considered,and the pre-equilibrium reaction mechanism dominates the reaction processes.Based on the STLN model,a PLUNF code for the p+^(6) Li reaction is developed to obtain an ENDF-6-formatted file of the double-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of the nucleon and light composite charged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stical theory of light nucleus reaction ^p+^(6)li reaction light composite charged particle Double-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s Two-body breakup Three-body breaku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Al LDH固态电解质及其Cs^(+)掺杂研究
13
作者 张叶涵 温舒晴 +1 位作者 郑淞生 王兆林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0,共7页
固态电池因其所具有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而极具发展前景,而开发离子电导率高的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锂铝水滑石材料(Li-Al LDH),并对其结构与形貌、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从XRD... 固态电池因其所具有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而极具发展前景,而开发离子电导率高的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锂铝水滑石材料(Li-Al LDH),并对其结构与形貌、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从XRD和SEM分析可以看出,Li-Al LDH在180℃条件下仍然保持稳定,EIS测试结果表明Li-Al LDH的离子电导率为8.25×10^(-5) S/cm。进一步对Li-Al LDH进行了Cs^(+)掺杂研究,结果表明,对Li-Al LDH成功实现了Cs+掺杂,且所制得的Li-Al LDH(Cs0.1)样品,其离子电导率约为5.2×10^(-4) S/cm,达到了现有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水平。研究表明Cs+掺杂的Li-Al LDH作为锂电池固态电解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铝水滑石 掺杂改性 固态电解质 E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optimal incident proton energy of ^(7)Li(p,n)^(7)Be neutron source for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14
作者 Yi-Nan Zhu Zuo-Kang Lin +3 位作者 Hai-Yan Yu Ye Dai Zhi-Min Dai Xiao-Han Y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70-180,共11页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is recognized as a precise binary targeted radiotherapy technique that effectively eliminates tumors through the^(10)B(n,α)^(7)Li nuclear reaction.Among various neutron sources,acce...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is recognized as a precise binary targeted radiotherapy technique that effectively eliminates tumors through the^(10)B(n,α)^(7)Li nuclear reaction.Among various neutron sources,accelerator-based sources have emerged as particularly promising for BNCT applications.The^(7)Li(p,n)^(7)Be reaction is highly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neutron source for BNCT,owing to its low threshold energy for the reaction,significant neutron yield,appropriate average neutron energy,and additional benefits.This study utiliz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to model the physical interactions within a lithium target subjected to proton bombardment,including neutron moderation by an MgF_(2)moderator and subsequent BNCT dose analysis using a Snyder head phantom.The study focused on calculating the yields of epithermal neutrons for various incident proton energies,finding an optimal energy at 2.7 MeV.Furthermore,the Snyder head phantom was employed in dose simulations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specific incident energy when utilizing a^(7)Li(p,n)^(7)Be neutron source for BNCT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7)li(p n)7Be neutron source Incident proton energ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微合金化强化的Mg-Li基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
15
作者 纪春杰 李姗姗 +1 位作者 谢红波 任玉平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88,共8页
为了开发低成本、高强韧的超轻Mg-Li基合金,利用稀土Ce微合金化制备了超轻Mg-5.5Li-xCe(x=0,0.25,0.5,质量分数,%)三组合金.结果表明:微量Ce的添加可以显著细化合金的晶粒,当Ce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5%时,挤压态合金的再结晶晶粒尺... 为了开发低成本、高强韧的超轻Mg-Li基合金,利用稀土Ce微合金化制备了超轻Mg-5.5Li-xCe(x=0,0.25,0.5,质量分数,%)三组合金.结果表明:微量Ce的添加可以显著细化合金的晶粒,当Ce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5%时,挤压态合金的再结晶晶粒尺寸最小,由初始的3.31μm细化至0.57μm,且继续增大Ce添加量并不会进一步细化合金的晶粒;Ce微合金化形成的双峰结构显著优化了合金的力学性能,Mg-5.5Li-0.5Ce合金的屈服强度比Mg-5.5Li二元合金提高了近2倍,由初始的141 MPa增至242 MPa,最大抗拉强度增至303 MPa,断裂伸长率超过8%;稀土Ce微合金化导致的合金晶粒细化和双峰组织结构,以及晶界处Ce的界面偏聚是合金力学性能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合金 Mg-li基合金 微合金化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锂离子电池搁置产气的工艺改进
16
作者 蔡彦辉 周井 +3 位作者 项良顺 谢跃 张芳平 相佳媛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6,共7页
以不同荷电状态(SOC)的138210叠片软包装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对比测试电池搁置后的参数变化,研究搁置过程中的产气问题。改进分容工艺,以0.01 C回充到3.22 V下线时,在60℃下搁置90 d后,电池体积仅增加7.0 cm^(3),低于基准组样... 以不同荷电状态(SOC)的138210叠片软包装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对比测试电池搁置后的参数变化,研究搁置过程中的产气问题。改进分容工艺,以0.01 C回充到3.22 V下线时,在60℃下搁置90 d后,电池体积仅增加7.0 cm^(3),低于基准组样品34.9 cm^(3)的增加量;样品的高温荷电性能良好,容量恢复率为95.9%;通过SEM及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发现,分容改进样品的石墨负极界面良好,无粘连现象,表面光滑无脱落小颗粒,阻抗亦无明显增加,在25℃下,电池以0.50 C充电至3.65 V、1.00 C放电至2.50 V循环400次,容量保持率为95.3%,高于基准组的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荷电状态(SOC) 搁置 分容工艺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氧物种迁移及类型对CH_(4)解离影响的DFT研究
17
作者 刘思 章日光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及氧物种类型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i/Ov-La_(2)O_(3)催化剂,O_(2)在催化剂表面氧空位上形成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_(2(1st))^(-)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Ov-La_(2)O_(3)-O_(2(2nd))^(2-)催化剂。对于Li/La_(2)O_(3)催化剂,O_(2)解离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结合生成两个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2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Li/Ov-La_(2)O_(3)-O_(2(2nd))^(2-)和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中的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并使甲烷自发解离为吸附态CH_(3)和H。这主要归因于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的存在使得催化剂表面O处于缺电子状态,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 La_(2)O_(3)催化剂 氧迁移 氧物种 li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及微血管侵犯与超声造影LI-RADS分类的关系
18
作者 杨静文 阮晓苗 +1 位作者 曹佳智 凌文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的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分类与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HCC)病理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MVI)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行肝脏CEUS检查的HCC患者共36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的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分类与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HCC)病理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MVI)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行肝脏CEUS检查的HCC患者共368例,其中男298例,女70例,年龄25~85(55.72±10.60)岁。根据病灶的分化程度及MVI情况,对临床特征、CEUS表现及LI-RADS分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化程度分级,其中112例为低分化,239例为中分化,17例为高分化。病理结果显示142例为MVI阳性,226例为MVI阴性。HCC病灶大小随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P<0.001)。MVI阳性病灶大于MVI阴性病灶(P<0.001)。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HCC中呈现轻度或晚期廓清的比例分别为59.8%、67.4%、70.6%,LI-RADS分类判定为LI-RADS 5类的比例分别为58.0%、66.5%、70.6%,两者比例均随分化程度增加而升高。低分化HCC的早期或明显廓清的比例为38.4%,中分化为28.0%,高分化为5.9%,LI-RADS判定为LI-RADS M类的比例分别为40.2%、28.9%、5.9%,分化程度增加,两者比例均呈降低的趋势。HCC分化程度增加,MVI阴性比例增加(P<0.001)。MVI阳性和阴性之间的CEUS特征包括动脉期增强和廓清及L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背景下,HCC的CEUS LI-RADS分类与其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灶分化程度越高,LI-RADS 5类占比越高,分化越低,LIRADS M类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li-RADS 分化程度 微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Al-Gd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的电子显微研究
19
作者 郅露寒 刘林林 +1 位作者 刘翠秀 段志萌 《有色金属设计》 202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利用HAADF-STEM、EDS等多种电子显微表征技术,对固溶和时效态的Mg-30Li-2Al-0.2Gd(LAG3020)合金进行了显微结构表征。结果显示,铸态LAG3020合金经过固溶处理后,在基体中观察到大量平均直径约为100nm的片状(Mg,Li)3Al相,这些析出相的形... 利用HAADF-STEM、EDS等多种电子显微表征技术,对固溶和时效态的Mg-30Li-2Al-0.2Gd(LAG3020)合金进行了显微结构表征。结果显示,铸态LAG3020合金经过固溶处理后,在基体中观察到大量平均直径约为100nm的片状(Mg,Li)3Al相,这些析出相的形成是固溶合金具有最佳力学性能的来源。随后时效处理过程中,基体中(Mg,Li)3Al相的形貌逐渐转变成球形;同时,晶界处也析出了大量平均直径约500nm的球状(Mg,Li)3Al相,伴随着晶界附近和基体中α-Mg相的析出;这些因素导致合金在时效过程中逐渐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AL合金 时效析出 时效软化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Li离子束注入小麦干种子诱发M1代变异的SSR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辛庆国 刘录祥 +6 位作者 郭会君 赵林姝 于元杰 赵葵 隋丽 孔福全 赵世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0-564,共5页
为了探讨7Li离子束处理对植物种子的诱变效应,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和轮选987的干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7Li离子束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和M1代基因组DNA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虽然对小麦干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根的生长无显著影... 为了探讨7Li离子束处理对植物种子的诱变效应,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和轮选987的干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7Li离子束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和M1代基因组DNA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虽然对小麦干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根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幼苗高度影响极显著,而且20 Gy剂量的7Li离子束就可使幼苗高降低到对照的一半左右。SSR分析表明,7Li离子束可明显诱发小麦M1代基因组DNA SSR带型的变化。两个品种各处理间的平均多态性频率都达到了13.1%,且多态性片断的类型以扩增片断的增加和缺失为主。以上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具有较高的生物损伤效应,可以造成DNA的变异,从而有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7li离子束 变异 SS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