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1
作者 罗鹏 杨剑 +3 位作者 杨春 周华 曹瑞军 刘维永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0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 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PVC管道。将PVC管道分为四组:A组(无涂层)、B组(肝素涂层)、C组(低分子肝素涂层)和D组(SPLMWATH涂层)。人抗凝全血用Chandlar loop模型体外模拟转流4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白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管道的内表面情况。结果各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其中D组下降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B组和C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血浆IL-8和MCP-1的浓度均较基线值有所升高,其中D组升高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与A组比较均减少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粘附,其中D组管道的表面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C组略优于B组。结论①涂层处理过的PVC管道减少了血液相关成分的激活和消耗;②SPLMWATH涂层PVC管道具有较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管道更佳的生物相容性,减轻了血液与PVC管道表面接触所引起的炎性介质生成、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 聚氯乙烯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延迟血栓形成及低分子肝素的防治 被引量:2
2
作者 秦景梅 孙晓斐 +4 位作者 武宗寅 丛培玲 任长杰 郝丽 夏增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延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48例行RFCA患者为治疗组和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A组23例术后不予肝素,B组25例术后运用低分子肝素,A组以肝细胞生长因...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延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48例行RFCA患者为治疗组和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A组23例术后不予肝素,B组25例术后运用低分子肝素,A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0.4ng/ml为界分为高HGF组和正常HGF组。在不同时间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及HGF。结果①A组TAT呈现两次高峰:术后即刻第一次高峰(42.9±15.8ng/ml),术后3天第二次高峰(20.3±19.2ng/ml),第二次高峰与EPS组术后3天(2.7±1.7ng/ml)及B组术后3天(4.3±5.3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术后6hHGF值与TAT两次高峰相关(r=0.542,P<0.01);术后6h高HGF组TAT术后3天高峰更显著。结论RFCA致血栓形成可分两阶段:术后即刻的急性阶段和术后3天的延迟阶段。术后肝素化可影响凝血系统,有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血栓形成 肝细胞生长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低分子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制备及抗凝血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罗鹏 刘维永 +3 位作者 杨春 周华 曹瑞军 杨剑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4,共5页
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NaIO4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采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聚氯乙烯(PVC)管道,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分别测定SPLMWATH... 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NaIO4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采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聚氯乙烯(PVC)管道,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分别测定SPLMWATH合成率以及不同涂层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涂层脱落率和抗凝血性能。结果表明,SPLMWATH合成率约为55%,与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相比,虽然SPLMWATH涂层PVC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较小,但其稳定性和抗凝血性能均明显优于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 聚氯乙烯 抗凝血性能
原文传递
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钟林翠 宋晓敏 +4 位作者 吴骏 邓星平 林青伟 何龙平 宋景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脓毒症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科时心脏超声显示射血分数是否<50%分为普通脓毒症组(n=79)和脓毒症性心肌病组(n=2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2 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乳酸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常规凝血指标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性心肌病的诊断界值,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脓毒症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02(0.01,0.09)ng/ml]、NT-proBNP[1118.09(333.25,2687.00)pg/ml]、乳酸[1.35(0.90,2.60)mmol/L]、TAT[6.50(3.94,12.14)ng/ml]、PIC[1.256(0.668,2.045)μg/ml]及t-PAIC[10.50(6.70,21.30)ng/ml]比较,脓毒症性心肌病组入科时的心肌钙蛋白I[0.75(0.01,6.02)ng/ml]、NT-proBNP[12125.14(4185.89,33611.62)pg/ml]、乳酸[2.35(1.43,4.34)mmol/L]、TAT[19.85(9.08,45.78)ng/ml]、PIC[2.115(0.878,4.114)μg/ml]及t-PAIC[22.03(15.61,33.20)ng/ml]水平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NT-proBNP阳性和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TAT水平预测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取血浆TAT水平界值为8.26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82和0.63。K-M分析结果显示针对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者28 d生存率是未抗凝者的8.6倍。结论血浆TAT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性心肌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AT>8.26 ng/ml的脓毒症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性心肌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抗凝 低分子肝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