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n催化剂上CO催化氧化的研究
1
作者 张伟 高秀娟 +6 位作者 杨媛 曹国壮 王佳豪 宋法恩 伞晓广 韩怡卓 张清德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Sn物质的量比的Mo-Sn催化剂,以CO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不同Mo含量对CO催化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及构效关系。结果表明,Mo1Sn20催化剂在300℃实现了CO完全转化,相比... 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Sn物质的量比的Mo-Sn催化剂,以CO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不同Mo含量对CO催化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及构效关系。结果表明,Mo1Sn20催化剂在300℃实现了CO完全转化,相比纯SnO_(2)催化剂的转化温度降低了50℃。采用XRD、Raman、XPS、H2-TPR及In situ FT-I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钼物种价态、氧化还原性等进行了研究。相较于纯SnO_(2)催化剂,当引入较少含量的Mo物种后,Mo1Sn20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为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Mo-Sn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MoO3部分向MoOx转变,产生较多的Mo^(5+)物种,Mo^(5+)物种的存在促进了氧气的吸附活化以及氧原子的迁移,晶格氧与Mo^(5+)物种共同作用增强了CO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催化氧化 mo-Sn催化剂 mo5+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Mo添加对NM400级耐磨钢组织性能的调控
2
作者 马瑞杰 许立雄 +1 位作者 张毅 皮昕宇 《金属热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9,共8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JMatPro软件模拟,系统研究了添加0.5%Mo对NM400级耐磨钢微观组织演变、相变行为及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钼元素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试验钢的淬透性,促使材料在较低冷速下即可形成板条... 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JMatPro软件模拟,系统研究了添加0.5%Mo对NM400级耐磨钢微观组织演变、相变行为及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钼元素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试验钢的淬透性,促使材料在较低冷速下即可形成板条马氏体组织。随着M_(2)C型碳化物析出量的增加,分级组织结构得到显著细化,从而协同强化了晶粒细化和固溶强化的效果。相较于未添加钼的0Mo钢,含0.5%Mo的试验钢在保持良好塑性的同时,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提升至996.6 MPa和1350.0 MPa,但断裂总延伸率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钢 mo元素 淬透性 微观组织
原文传递
Mo、Cu添加对FeCo基合金热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王志英 华中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非晶晶化法制备了Fe_(42)Co_(42)Zr_(7)B_(9)、Fe_(41)Co_(41)Zr_(7)Mo_(2)B_(9)、Fe_(41.5)Co_(41.5)Zr_(7)B_(9)Cu_(1)和Fe_(40.5)Co_(40.5)Zr_(7)Mo_(2)B_(9)Cu_(1)4种纳米晶合金,研究分别单独添加Mo、单独添加Cu及复合添加Mo和C... 利用非晶晶化法制备了Fe_(42)Co_(42)Zr_(7)B_(9)、Fe_(41)Co_(41)Zr_(7)Mo_(2)B_(9)、Fe_(41.5)Co_(41.5)Zr_(7)B_(9)Cu_(1)和Fe_(40.5)Co_(40.5)Zr_(7)Mo_(2)B_(9)Cu_(1)4种纳米晶合金,研究分别单独添加Mo、单独添加Cu及复合添加Mo和Cu对Fe_(42)Co_(42)Zr_(7)B_(9)合金热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合金在快淬态时均为非晶合金,4种合金的晶化激活能相差不大,即添加Mo和Cu元素对Fe_(42)Co_(42)Zr_(7)B_(9)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4种合金经各自晶化峰值温度等温热处理后的晶化相均为单一的α-Fe(Co)相;未添加Mo和Cu的合金经热处理后的透射电镜(TEM)图中观察到晶粒团聚现象;单独添加Mo减小了合金的晶粒尺寸,但仍有部分晶粒团聚;单独添加Cu的合金的晶粒分布相对均匀;复合添加Mo和Cu的Fe_(40.5)Co_(40.5)Zr_(7)Mo_(2)B_(9)Cu_(1)合金的晶粒尺寸较小,且纳米晶粒均匀分布在剩余非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合金 mo添加 Cu添加 热稳定性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浓铀燃料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的^(99)Mo分离工艺研究
4
作者 王海军 孙志中 +5 位作者 耿自胜 罗柯宇 邓雨 陈云明 罗宁 张劲松 《同位素》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医用同位素试验堆是以硝酸铀酰溶液为燃料,生产^(99)Mo具有一定优势,已成为医用同位素生产的重要方法。低浓铀燃料是研究堆发展的趋势,在低浓铀条件下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的^(99)Mo分离工艺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对低浓铀燃料的医用同位素... 医用同位素试验堆是以硝酸铀酰溶液为燃料,生产^(99)Mo具有一定优势,已成为医用同位素生产的重要方法。低浓铀燃料是研究堆发展的趋势,在低浓铀条件下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的^(99)Mo分离工艺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对低浓铀燃料的医用同位素试验堆^(99)Mo分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球形氧化铝柱、α-安息香肟柱和活性炭柱工艺,能够实现^(99)Mo提取、分离和纯化。此外,使用该工艺在低浓铀模拟燃料溶液中对Mo的分离效果进行验证,得到Mo回收率为75.7%,杂质也满足要求。该工艺不仅提高了医用同位素试验堆在低浓铀燃料条件下^(99)Mo的产率,更为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的低浓化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o 医用同位素试验堆 ^(99)mo分离工艺 球形氧化铝 α-安息香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栅氧退火工艺下的SiC MOS电容及其界面电学特性
5
作者 付兴中 刘俊哲 +4 位作者 薛建红 尉升升 谭永亮 王德君 张力江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SiC MOS电容的电学特性和栅氧界面特性是评价和改进SiC MOS器件制造工艺的重要依据。通过依次测试SiC MOS器件的氧化物绝缘特性、界面态密度、偏压温度应力不稳定性(偏压温度应力条件下的平带电压漂移)、氧化物陷阱电荷密度和可动电荷... SiC MOS电容的电学特性和栅氧界面特性是评价和改进SiC MOS器件制造工艺的重要依据。通过依次测试SiC MOS器件的氧化物绝缘特性、界面态密度、偏压温度应力不稳定性(偏压温度应力条件下的平带电压漂移)、氧化物陷阱电荷密度和可动电荷密度的方法,对分别经过氮等离子体氧化后退火(POA)处理、氮氢混合等离子体POA处理、氮氢氧混合等离子体POA处理、氮氢氯混合等离子体POA处理的SiC MOS电容的电学特性和栅氧界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系统地评价SiC MOS电容电学特性和栅氧界面特性,经过氮氢氯混合等离子体POA处理的SiC MOS电容可以满足高温、大场强下长期运行的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电容 氧化后退火(POA) 平带电压漂移 氧化物陷阱电荷 可动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钕铁硼电沉积Co-Mo-P/GO复合镀层及耐蚀性研究
6
作者 李孝坤 雷鸣科 黄帅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9页
在烧结钕铁硼表面电沉积掺杂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简写为GO)片的Co-Mo-P/GO复合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形貌及表面成分,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结合浸泡腐蚀方法测试复合镀层的耐蚀性。结果... 在烧结钕铁硼表面电沉积掺杂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简写为GO)片的Co-Mo-P/GO复合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复合镀层的物相结构、形貌及表面成分,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结合浸泡腐蚀方法测试复合镀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Co-Mo-P/GO复合镀层的表面成分主要为Co、Mo、P和C元素,与Co-P合金镀层和Co-Mo-P合金镀层相比具有更致密表面结构。Co-Mo-P/GO复合镀层的电荷转移电阻以及在频率为10^(–2)Hz处的阻抗模值分别达到3.12×10^(3)Ω·cm^(2)、9.64×10^(3)Ω·cm^(2),较烧结钕铁硼分别提高约1700Ω·cm^(2)、6500Ω·cm^(2),腐蚀电流密度(9.52×10^(–7)A/cm^(2))较烧结钕铁硼的降低幅度超过一个数量级。Co-Mo-P/GO复合镀层的腐蚀速率仅为4.42 mg/(cm^(2)·h),较烧结钕铁硼降低约59%,并且在3.5%氯化钠溶液中浸泡72 h后整体腐蚀程度最轻。GO在Co-Mo-P/GO复合镀层中呈较均匀分散状态,起到明显细化晶粒作用并且极大增加腐蚀阻力,因而复合镀层的耐蚀性好于Co-P合金镀层和Co-Mo-P合金镀层,能显著提高烧结钕铁硼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P/GO复合镀层 电沉积 烧结钕铁硼 氧化石墨烯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MOS器件SPICE建模研究
7
作者 顾祥 彭宏伟 +1 位作者 纪旭明 李金航 《微处理机》 2025年第2期9-13,共5页
针对BSIM3v3模型在高压集成电路中高压MOS器件建模上的局限性,通过深入分析栅源电压和衬源电压对源漏电阻的影响,以及电流准饱和效应、碰撞电离电流、高压寄生管和自热效应等关键因素,提出一种基于BSIM3v3的高压MOS模型改进方法。该方... 针对BSIM3v3模型在高压集成电路中高压MOS器件建模上的局限性,通过深入分析栅源电压和衬源电压对源漏电阻的影响,以及电流准饱和效应、碰撞电离电流、高压寄生管和自热效应等关键因素,提出一种基于BSIM3v3的高压MOS模型改进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不同的压控电阻(VCR)、受控电压源(VCVS)和受控电流源(CCCS)等子电路,构建了一个用于精确模拟高压MOS器件的SPICE Macro模型。这一改进显著提升了高压MOS器件的建模精度,对高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moS SPICE模型 参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应用
8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2025年第2期49-53,63,共6页
Mo-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Mo-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Mo-Al金属间化合物... Mo-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Mo-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笔者叙述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了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Al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含量对AlCrMoSiN涂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冬青 刘艳梅 +5 位作者 王子铭 张晓松 李壮 曹凤婷 范其香 王铁钢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52,共11页
目的解决AlCrSiN涂层在高速干切削工况下耐磨性不足,其服役寿命大幅降低的难题。方法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和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技术,对AlCrMoSiN涂层中的Mo含量进行优化,研制一系列具有不同Mo含量的AlCrMoSiN涂层,通过调节CrMo靶... 目的解决AlCrSiN涂层在高速干切削工况下耐磨性不足,其服役寿命大幅降低的难题。方法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和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技术,对AlCrMoSiN涂层中的Mo含量进行优化,研制一系列具有不同Mo含量的AlCrMoSiN涂层,通过调节CrMo靶溅射功率,改变涂层中的Mo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纳米压痕仪、纳米划痕仪、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对涂层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力学性能、摩擦学行为进行表征。结果随Mo含量的增加,AlCrMoSiN涂层的晶粒尺寸增大,涂层厚度增加;XRD衍射峰向大角度偏移,并在(111)和(200)晶面上择优取向明显,涂层中逐渐形成以fcc-(Al,Cr,Mo)N固溶相为主的结构。Mo元素的掺杂使涂层内部出现晶格畸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涂层的韧性。当涂层中Mo的原子数分数达到21.3%时,涂层的特征值H/E和临界载荷达到最高,分别为0.059和67.62 N,涂层的摩擦因数为0.54,磨损率最低为7.97×10^(–4)μm^(3)/(N·μm)。结论Mo元素的掺杂提高了AlCrMoSiN涂层的结晶度,当Mo的原子数分数为21.3%时,涂层的耐磨损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rmoSiN涂层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脉冲直流磁控溅射 mo含量 力学性能 摩擦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含量对激光熔覆CoCrW涂层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罗兰 路世盛 +3 位作者 胥卫奇 文泽东 王凌倩 周健松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100,共11页
目的考察不同含量的Mo元素对激光熔覆CoCrW涂层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不同Mo含量的CoCrW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的物相及元素组成,通过显微硬度计和高温摩擦试验机测试并分... 目的考察不同含量的Mo元素对激光熔覆CoCrW涂层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不同Mo含量的CoCrW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的物相及元素组成,通过显微硬度计和高温摩擦试验机测试并分析涂层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结果不同Mo含量的熔覆层与基材均为冶金结合,涂层组织均匀致密,熔覆层主要由γ-Co和碳化物组成。在激光熔覆过程中,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由中部粗大的树枝晶组织逐渐转变为表面尺寸较小的柱状晶和胞状晶组织。碳化物相的含量随着涂层中Mo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显微硬度也随之增加。当涂层中Mo的质量分数为30%(M3涂层)时,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954HV0.2)。在往复摩擦条件下,与Si3N4对磨时,随着温度的升高,4种涂层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常温下,涂层以磨粒磨损为主。在400℃下,黏着磨损加剧。随着温度的升高,磨痕表面氧化物逐渐增多,在600~800℃下氧化釉质层逐渐形成,并致密化,改善了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其中,M3涂层(Mo的质量分数为30%)在室温至高温范围内的耐磨性能最优异。结论随着Mo含量的增加,在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协同作用下,激光熔覆层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显著提高。在高温下,Mo元素促进了氧化釉质层的形成和致密化,对涂层的摩擦学性能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CoCrW mo含量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效处理对Mo掺杂TiC增强Incone1718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李琳 李松洋 +4 位作者 王彦龙 刘广发 曹国鑫 段军阳 赵小花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1,共6页
对TiC增强Inconel718复合材料添加元素Mo,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并进行时效处理,分析时效处理对Mo掺杂TiC/Incone1718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物相构成、硬度、耐腐蚀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的含量增加,TiC/Incone1718复合材料的... 对TiC增强Inconel718复合材料添加元素Mo,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并进行时效处理,分析时效处理对Mo掺杂TiC/Incone1718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物相构成、硬度、耐腐蚀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的含量增加,TiC/Incone1718复合材料的组织中浅灰色条带变粗,TiC在Incone1718基体中的分布趋于分散,偏聚度下降,并被Mo包裹大量进入Incone1718基体界面处;经时效处理后,Mo掺杂TiC/Incone1718复合材料中各相的分布更加均匀,同时二次相MoC在晶界处析出,对复合材料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晶界处碳化物的析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区内电偶效应的增加,导致复合材料耐腐蚀性的弱化,但是界面良好的结合阻止了氯化物的侵蚀,其钝化倾向降低了复合材料的阳极金属溶解,抵消析出相所导致的电偶效应,降低了材料的腐蚀速率。时效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内部缺陷减少,热稳定性提高,抗氧化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Incone1718复合材料 mo掺杂 微观组织 时效处理 耐腐蚀性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含量对镍基合金熔覆层高温腐蚀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彭波 王智春 +3 位作者 张瑜彤 李悦 韩哲文 张鹏鲲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本文研究了Mo含量分别为0wt.%、5wt.%、10wt.%的3种Ni-22Cr-xMo镍基合金熔覆层的高温腐蚀行为,探讨其用于生物质电厂受热面管高温腐蚀防护的理论可行性。以KCl和NaCl混合盐为腐蚀介质模拟生物质电厂焚烧环境,测量了在650℃、168 h后3种... 本文研究了Mo含量分别为0wt.%、5wt.%、10wt.%的3种Ni-22Cr-xMo镍基合金熔覆层的高温腐蚀行为,探讨其用于生物质电厂受热面管高温腐蚀防护的理论可行性。以KCl和NaCl混合盐为腐蚀介质模拟生物质电厂焚烧环境,测量了在650℃、168 h后3种熔覆层试样的高温腐蚀累积失重量,利用SEM、EDS、XRD分别对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元素成分及物相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无Mo熔覆层的氧化皮最厚,且与熔覆层之间存在较大的裂隙;添加Mo元素后,氧化皮与熔覆层之间未见明显裂隙,氧化皮厚度减小,表面Cr元素的质量分数有所提高,内部出现了明显的贫铬区,且贫铬区富集了大量的Mo,阻止了腐蚀的进一步内侵。但Mo的含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添加10wt.%Mo时,Mo元素在熔覆层内部分布的连续性比添加5wt.%Mo时相对较差,不利于阻止腐蚀向内部延伸;添加10wt.%Mo熔覆层的氧化皮比无Mo熔覆层更薄,但累积失重量却更大,说明添加过多的Mo会生成大量的挥发性产物,反而降低熔覆层的耐腐蚀性能。添加5wt.%Mo元素的Ni-22Cr-xMo镍基合金熔覆层氧化皮与熔覆层之间结合性良好,表现出较高的耐高温腐蚀特性,对基体的保护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镍基合金 高温腐蚀 mo含量 生物质焚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对硝酸体系中Mo(Ⅵ)的萃取研究
13
作者 王维滇 吴宇轩 +5 位作者 吴如雷 杨磊 李瑶 董昊林 向学琴 梁积新 《同位素》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99)Mo是重要的医用放射性核素,溶剂萃取法是反应堆辐照^(235)U靶生产裂变^(99)Mo的分离方法之一。为探讨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用于裂变^(99)Mo分离的可能性,本研究评价了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在硝酸体系中对Mo(Ⅵ)的萃取行为,重点... ^(99)Mo是重要的医用放射性核素,溶剂萃取法是反应堆辐照^(235)U靶生产裂变^(99)Mo的分离方法之一。为探讨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用于裂变^(99)Mo分离的可能性,本研究评价了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在硝酸体系中对Mo(Ⅵ)的萃取行为,重点考察了稀释剂、水相初始pH、萃取时间、温度、离子液体浓度等对萃取Mo(Ⅵ)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甲苯作为稀释剂时,Cyphos IL 101对Mo(Ⅵ)的萃取效果最好,在pH=3条件下,萃取率高达98.87%;萃取为自发进行的过程,且可在5 min达到平衡;选用1 mol/L Na_(2)CO_(3)作为反萃剂,一次反萃可将负载有机相中96.56%的Mo反萃到水相中。构建的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萃取体系对Mo与主要杂质Sr、Cs、Te等有很好的分离效果,体现了其对Mo(Ⅵ)的高选择性萃取能力。以上结果可为将离子液体Cyphos IL 101引入裂变^(99)Mo的分离工艺流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hos IL 101 萃取 mo(Ⅵ) 离子液体 裂变^(99)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o的分离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婧妍 王维滇 +2 位作者 梁积新 吴宇轩 沈亦佳 《同位素》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99)Mo作为^(99)mTc的母体核素,在现代核医学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化生产中应用较广的制备方法是利用反应堆中子照射铀靶核裂变生成^(99)Mo,除了^(99)Mo外还会产生大量的其他裂变产物,因此,从复杂的裂变产物中高效分离^(99)Mo仍是... ^(99)Mo作为^(99)mTc的母体核素,在现代核医学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化生产中应用较广的制备方法是利用反应堆中子照射铀靶核裂变生成^(99)Mo,除了^(99)Mo外还会产生大量的其他裂变产物,因此,从复杂的裂变产物中高效分离^(99)Mo仍是一大挑战。本研究主要从近年来^(99)Mo分离纯化的新方法和现有工艺优化两方面进行综述。新兴的分离技术如离子液体分离、浊点萃取法、气相分离法、光控反应分离等具有高效、环保和易操作等特点,展示了巨大应用潜力。自动化生产^(99)Mo的工艺优化方法不仅提高了分离纯化的效率,还增强了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预计将出现更多高效、环保和经济的新工艺,推动^(99)Mo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o 分离 吸附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12Cr12Mo钢电子束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于继洋 魏明炜 +5 位作者 王善林 柯黎明 陈玉华 涂文斌 徐睦忠 余沛垌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4,共10页
12Cr12Mo马氏体不锈钢被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叶片的制造,但其电子束焊接接头易出现组织和性能不均匀性问题。为此,研究了回火温度对12Cr12Mo马氏体不锈钢电子束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温回火热处理,焊缝中的脆... 12Cr12Mo马氏体不锈钢被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叶片的制造,但其电子束焊接接头易出现组织和性能不均匀性问题。为此,研究了回火温度对12Cr12Mo马氏体不锈钢电子束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温回火热处理,焊缝中的脆硬马氏体转变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从650℃升高到720℃,焊缝区大角度晶界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回火温度为690℃时回火索氏体亚板条平均尺寸最小,为0.26μm。与未回火相比,690℃回火后焊缝与母材的抗拉强度差从563 MPa缩小到58.2 MPa,显微硬度差从148 HV0.2下降到22 HV0.2,接头抗拉强度达到了845.5 MPa。当回火温度高于690℃时,回火索氏体中的亚板条结构长大,碳化物发生粗化,导致接头的拉伸强度及显微硬度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Cr12mo 电子束焊 回火温度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35Cr2Ni4Mo1V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石永智 胡士廉 +4 位作者 胡俊 蔡波 徐宁 许婷婷 黄建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将新型35Cr2Ni4Mo1V钢分别加热至980、1 000、1 020、1 040、1 060℃奥氏体化,保温后淬火,随后进行550℃回火,采用OM、SEM和TEM等表征方法观察显微组织,测定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室温拉伸性能先升后降... 将新型35Cr2Ni4Mo1V钢分别加热至980、1 000、1 020、1 040、1 060℃奥氏体化,保温后淬火,随后进行550℃回火,采用OM、SEM和TEM等表征方法观察显微组织,测定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室温拉伸性能先升后降,在1 020℃下淬火,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1 568、1 348 MPa,在-40℃时低温冲击功为20.2 J,断后伸长率为12.5%,塑韧性匹配最佳。分析认为,由于调质后组织均匀细腻,且析出纳米级碳化物,使钢的强韧性升高;当淬火温度升至1 060℃时,晶粒变粗,且有M_(23)C_(6)型析出,材料塑韧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5Cr2Ni4mo1V钢 淬火温度 回火托氏体 碳化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对Mo-0.9La合金板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张晓 王快社 +3 位作者 刘仁智 席莎 周莎 付静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79,共4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97%以上变形量的Mo-0.9La板材,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Mo-0.9La合金板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Mo-0.9La合金的微观组织从细密的纤维组织粗化至35μm左右的板条状搭接组织,Mo-0.9La合...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97%以上变形量的Mo-0.9La板材,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Mo-0.9La合金板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Mo-0.9La合金的微观组织从细密的纤维组织粗化至35μm左右的板条状搭接组织,Mo-0.9La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硬度降低。在1500℃时,Mo-0.9La合金的伸长率最高,达到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0.9La合金 热处理温度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洼兴Mo多金属矿区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成矿的指示
18
作者 易陈龙 史冬岩 +7 位作者 张兴春 蓝江波 王洪超 荣学谦 邓聚庭 汪殿钟 杨宗永 朱经经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12,共26页
洼兴Mo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段,是区域内新发现、正在勘探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MG)、花岗闪长岩(GD)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MG)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77±1.9 Ma~17... 洼兴Mo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段,是区域内新发现、正在勘探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MG)、花岗闪长岩(GD)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MG)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77±1.9 Ma~174±1.2 Ma、170±1.9 Ma~169±2.1 Ma和172±1.5 Ma~172±1.4 Ma。三类花岗岩均以富硅(64.41%~77.7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P2O5=0.02%~0.21%)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其铝饱和指数(A/CNK)在0.99~1.21之间,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全岩Nb/Ta值(7~13)与地壳可类比,三类花岗岩锆石εHf(t)值为3.9~18.8,表明其可能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暗色微粒包体(MMEs)的广泛发育暗示可能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研究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佳木斯和松嫩地块碰撞晚期-碰撞后的构造背景。矿区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与Cu-W、Mo-W矿化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关系,且二者的侵位年龄与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69.0±2.2 Ma;MSWD=0.042)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二者可能为成矿岩体,而二长花岗岩则为成矿前贫矿岩体。结合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和岩相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可能为同期岩浆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更高的演化程度可能有利于岩浆中Mo的富集。矿区成矿期花岗岩(La/Yb)_(N)值较成矿前花岗岩显著降低,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挤压-伸展的构造转换,此种转换可能有利于大规模岩浆-流体的累积和集中释放,从而有利于Mo矿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全岩地球化学 年代学 壳幔混合 构造背景转换 mo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
19
作者 唐鑫 金永中 +4 位作者 吴翔 苏伟 蒋武 汪俊豪 谢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热还原氮化温度1600℃、球磨转速600 r/min和球磨时间120 min下,产物为平均粒径约3μm、元素分布均匀且具有单一相成分的高品质(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碳热还原氮化温度是影响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合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球磨转速,而球磨时间影响最小。增加碳热还原氮化温度、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元素固溶,但对抑制晶粒长大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Cr V Nb mo)(C N) 高熵陶瓷固溶体 机械合金化 球磨 碳热还原氮化 物相组成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对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组织性能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李传胜 王雷 +6 位作者 郭糠 杨祥帆 于文晶 王利忠 王洪宝 张怀强 张英波 《电焊机》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通过制备不同Mo含量焊材,研究了Mo元素对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XRD、金相组织、维氏硬度、拉伸性能和冲击韧性对焊缝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焊缝中心呈现为粗大的原始β相柱状晶,该柱状晶随着Mo含量的增加呈现出... 通过制备不同Mo含量焊材,研究了Mo元素对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XRD、金相组织、维氏硬度、拉伸性能和冲击韧性对焊缝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焊缝中心呈现为粗大的原始β相柱状晶,该柱状晶随着Mo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原始β晶粒内部存在着若干相互平行、交错的α'针状马氏体,该马氏体贯穿整个原始β晶粒并止于晶界。随着焊缝中Mo含量的增加,焊缝平均硬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冲击韧性呈下降趋势。由于4%Mo的焊接接头内部存在气孔,650℃下的拉伸断裂位置位于焊缝,其余Mo含量接头的断裂位置均位于母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含量 钛合金 激光焊 金相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