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不同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向明 孔亚群 +1 位作者 王新明 张立新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2期13-17,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CCTA检查的60例患者,按扫描模式不同将其分为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每组3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CCTA检查的60例患者,按扫描模式不同将其分为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每组30例。分析两种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辐射剂量、检查过程平均心率、对中度及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诊断价值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患者的CCTA影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6.67%(29/30)、93.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扫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均低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637、30.945、368.414,P<0.05);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不同心率下DLP、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轴位扫描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0、12.830、13.340、9.350、14.450,P<0.05)。轴位扫描组患者CCTA影像检查模式的患者扫描过程体验满意度为93.33%(28/30)高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结论:CCTA轴位扫描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诊断价值、患者满意度高于螺旋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低于螺旋扫描模式。CCTA需依据患者心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扫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msct)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 轴位扫描模式 螺旋扫描模式 影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的自动测量研究
2
作者 叶培筠 熊晖 +10 位作者 陈坚 黄志峰 林亚妹 杨志杰 陈楚洁 杨米扬 洪成坤 张宇航 毛明惠 曾台鹏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2期18-24,共7页
目的:基于MATLAB软件平台设计多层螺旋CT(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实现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的智能化。方法:基于MATLAB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功能,设计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简称智... 目的:基于MATLAB软件平台设计多层螺旋CT(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实现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的智能化。方法:基于MATLAB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功能,设计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简称智能化测量程序)。采用图像读取、二值化、基于霍夫变换的圆形检测等算法,对MSCT质量控制参数CT值(水)、噪声和均匀性进行自动测算,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人工测量方法与设计的智能测量程序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智能化测量程序可自动评估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CT值(水)、噪声和均匀性,且人工测量方法与智能化测量程序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好(ICC值为0.881~0.985)。结论: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可简化MSCT成像系统的质量检测参数测算流程,为MSCT成像设备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检测工具,有效提高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msct) 质量控制 智能检测 CT性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MSCT、MRI的影像学特征及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3
作者 谷艳梅 郭静 +1 位作者 田斌 李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分析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接收的疑似膝骨关节炎受检者7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MSCT、MRI检查。所...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分析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接收的疑似膝骨关节炎受检者7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MSCT、MRI检查。所有受试者行关节镜检查明确膝骨关节炎的发生情况,将其作为"金标准"。总结MS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全组受试者中共有102膝确诊为膝骨关节炎,MSCT、MRI诊断该病均有典型的特征;MSCT、MRI、两者联合诊断膝骨关节炎的敏感性分别为86.27%(95%CI:0.786,0.897)、95.10%(95%CI:0.824,0.959)、98.04%(95%CI:0.855,0.987);特异性分别为77.78%(95%CI:0.712,0.798)、90.74%(95%CI:0.866,0.913)、98.15%(95%CI:0.890,0.985);准确性分别为83.33%、93.89%、98.08%;AUC分别为0.712(95%CI:0.502,0.851)、0.806(95%CI:0.671,0.855)、0.913(95%CI:0.782,0.974)(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AUC均高于单独诊断。结论MSCT、MRI诊断膝骨关节炎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且两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诊断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同兴 孙晋 +1 位作者 谢光辉 徐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资料,女性18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为52.5岁;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120kV,160 mAs,层厚5mm,层间距5mm,高压...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资料,女性18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为52.5岁;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120kV,160 mAs,层厚5mm,层间距5mm,高压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300mg/ml)增强扫描,流速2.5ml/s,延迟30s扫描,回顾性1.5mm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分析。结果:全部为单发实性类圆形肺结节或肿块,最大径67mm,平均直径23mm,分布无偏向性,边界清晰。8例(42.1%)见斑点状钙化灶,4例(21.1%)见分叶征,3例(15.8%)见空气新月征,4例(21.1%)病灶跨叶间胸膜生长,1例(5.26%)见胸膜牵拉凹陷,8例(80%)增强CT扫描均显示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肺内单发结节或肿块,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病灶可跨叶间裂生长,明显强化及贴边血管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肺肿瘤 ms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诊断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临床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炜 马小静 +2 位作者 熊青峰 陈险峰 彭志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至2009年94例MS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其中78例经手术证实,(男性40例,女性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CT诊断结果与术后诊断对照。结果 78例...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至2009年94例MS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其中78例经手术证实,(男性40例,女性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CT诊断结果与术后诊断对照。结果 78例行手术治疗的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者共29例,其中心上型7例、心脏型14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5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者共49例。与术后诊断相比,诊断正确符合率100%。结论 MSCT诊断肺静脉异位引流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检查方法,一次检查不仅解决心内结构连接异常外,还可同时了解合并畸形或其它并发症的诊断问题,对外科医师的手术处理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异位引流 多排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沈朝军 姜研 +1 位作者 沈艳 胡淑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595-1599,共5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0例,记录病人术前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0例,记录病人术前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T1~T4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M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存在一致性(P<0.01)。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80.00%(48/60),其中T1~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6/8)、63.64%(7/11)、86.36%(19/22)和84.21%(16/19);T1联合T2、T2联合T3以及T3联合T4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68.42%(13/19)、78.79%(26/33)、85.37%(35/41)。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85.96%(49/57)。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M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89.83%(53/59),其中M0与M1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46/50)、77.78%(7/9)。ROC曲线分析显示: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T1~T4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M分期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788、0.853、0.870、0.850和0.797,均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术前分期 淋巴结转移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MSCT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许敬 王芳 +3 位作者 姚红莉 廖丽娅 王玲 郑楠楠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5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最佳对比剂注射流速,以提高MSCT扫描图像质量。方法将80例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均行MSCT扫描,对比剂注射流速分别设为0.3、0.5、0.7、0.9mL/s。采用Likert 5分制...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最佳对比剂注射流速,以提高MSCT扫描图像质量。方法将80例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均行MSCT扫描,对比剂注射流速分别设为0.3、0.5、0.7、0.9mL/s。采用Likert 5分制评估图像质量并记录每组患儿血管峰值压力。结果0.3、0.5、0.7、0.9mL/s组注射时分别有0例、1例、5例、9例患儿血管存在渗漏风险,其中0.9mL/s组有2例出现对比剂外渗,四组血管渗漏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mL/s组显著差于其他三组(均P<0.05);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随着注射流速的增加,图像质量逐步提高,但血管安全性逐步降低,临床上可根据新生儿体质量、血管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多层螺旋CT 对比剂 注射流速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梗阻MSCT研究现状 被引量:4
8
作者 旷连勤 张春来 +2 位作者 唐双玥 程诚 王毅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6年第6期737-744,共8页
小肠梗阻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早期准确诊断和全面病情评估是临床选择治疗方式的前提。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价是否存在小肠梗阻、梗阻部位、严重程度及梗阻病因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对继发性肠缺血也能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本文对M... 小肠梗阻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早期准确诊断和全面病情评估是临床选择治疗方式的前提。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价是否存在小肠梗阻、梗阻部位、严重程度及梗阻病因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对继发性肠缺血也能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本文对MSCT在小肠梗阻评价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肠梗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恶性肿瘤的MSCT灌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艳萍 刘文亚 +1 位作者 杨文 党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对 2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和 5 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后灌注扫描及平衡期全肾螺旋扫描 ,将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Workstation 4 .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对 2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和 5 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后灌注扫描及平衡期全肾螺旋扫描 ,将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Workstation 4 .0工作站 ,应用perfusion 2软件得到灌注参数。 结果 :(1)肿瘤生长活跃部分的灌注参数血流量 (BF)、血容量 (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系数 (PS)与对照组肾皮质和肾髓质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 )对照组肾皮质、肾髓质的灌注参数与健侧肾皮质、肾髓质的灌注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可同时反映恶性肿瘤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作为一种方便、无创、可重复多次使用的检查方法 ,MSCT灌注成像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肾脏肿瘤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相关性的MSCT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振波 马得廷 盛蕾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螺旋扫描,横轴位及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观察鼻窦炎患者及对照组鼻中隔及鼻腔鼻窦变化,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鼻窦炎组的鼻中隔高位偏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螺旋扫描,横轴位及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观察鼻窦炎患者及对照组鼻中隔及鼻腔鼻窦变化,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鼻窦炎组的鼻中隔高位偏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偏曲侧中鼻道均较狭窄。非高位偏曲的发病率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病关系密切,且偏曲两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鼻窦炎 多层螺旋CT 窦口鼻道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滕才钧 宾怀有 龙腾河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1324-1326,共3页
目的评价MSCT在外伤性胃肠道破裂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胃肠道穿孔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X线平片与MSCT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总结有价值MSCT征象。结果MSCT检... 目的评价MSCT在外伤性胃肠道破裂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胃肠道穿孔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X线平片与MSCT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总结有价值MSCT征象。结果MSCT检出隔下游离气体征(n=12);腹脏内游离积液征(n=14);肠壁区域性水肿增厚模糊(n=10);肠壁外或肠壁间积气征(n=11);胃肠壁周围肠系膜密度增高模糊,呈液性渗透征(n=6)。X线平片和MSCT对膈下游离气体检出率分别31.3%和7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和MSCT对腹腔少量积液的检出分别为75%和87.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致分析MSCT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发现一些重要依据,MSCT对外伤性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外伤 穿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SCT诊断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振波 王进述 +1 位作者 郭爱军 吕宝华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MSCT表现。结果 13个FNH,平扫10个为低密度,3个为等密度,其中9个病灶中央有点、条状及裂隙...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MSCT表现。结果 13个FNH,平扫10个为低密度,3个为等密度,其中9个病灶中央有点、条状及裂隙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强化基本均匀一致,其中6例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动脉。增强扫描门脉期和延迟期11个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个为略高密度。9例伴有中心疤痕者,3例无强化,6例有延迟强化。结论 MS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局灶性结节增生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多模态MRI成像与MSCT评价胃癌T分期价值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华锋 袁仲强 赵艳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研究术前多模态MRI成像与MSCT图像评价胃癌T分期价值。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医院接受MRI成像与MSCT检查的胃癌患者术80例,根据检测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MSCT检测;实验组采用MRI检测;分别对胃癌的术前T分... 目的研究术前多模态MRI成像与MSCT图像评价胃癌T分期价值。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医院接受MRI成像与MSCT检查的胃癌患者术80例,根据检测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MSCT检测;实验组采用MRI检测;分别对胃癌的术前T分期进评估,将检查结果与以手术组织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对胃癌T_(1)期和T_(2)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0%、88.98%与实验组诊断符合率77.78%、8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胃癌T_(3)期和T_(4)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1%、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45.45%、50.00%(P<0.05);两种方式对T_(1)期和T_(2)胃癌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对胃癌T_(3)期和T_(4)期诊断效能显著高于MSCT。结论MRI成像与MSCT图像对于评价T_(1)期和T_(2)期胃癌无明显优势,但对于T_(3)期和T_(4)期MRI成像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T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间质瘤MSCT表现与病理危险度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培坤 陈杰彬 +4 位作者 董琴 梁焕 梁晖辉 黄其文 侯舒倩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875-1881,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原发性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及危险度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肿...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原发性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及危险度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囊实性、生长方式、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特点,依据病理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组和中危/高危2组,进行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20例,空肠12例,回肠13例。肿瘤大小位于1.2~15.3 cm,其中,<5 cm为22例,介于5~10 cm为19例,≥10 cm为4例。实性18例,囊实性27例,其中8例见积气。病变向腔内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4例,腔外生长25例。极低危险度4例,低危险度13例,中危险度3例,高危险度25例。小肠间质瘤增强扫描动脉期血管样强化,高危险组到达峰值时间长,且峰值要低于低危险组。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囊实性、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在极低/低危组和中危/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囊实性、积气、MSCT增强及多层面重建有利于诊断小肠间质瘤,肿瘤大小、囊变、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能有效评估原发性小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低危组与高危组间质瘤在临床特征与CT强化表现上存在差异,可为临床术前提供分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间质瘤 病理危险度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小肠造影与消化内镜联合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艳 谢晓刚 杜舒曼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2241-2244,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MSCT)小肠造影与消化内镜联合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98例疑似炎症性肠病患者,均采用MSCT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SCT小肠...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MSCT)小肠造影与消化内镜联合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98例疑似炎症性肠病患者,均采用MSCT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SCT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单独诊断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分析MSCT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单独诊断和联合诊断不同类型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肠病病变的检出率。结果本组98例疑似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经病理活检确诊阳性71例,阴性27例;MSCT小肠造影诊断出真阳性49例,真阴性15例;消化内镜诊断出真阳性40例,真阴性16例;二者联合诊断出真阳性67例,真阴性13例;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较MSCT小肠造影诊断和消化内镜诊断高,漏诊率较MSCT小肠造影诊断和消化内镜诊断低(P<0.05);二者联合诊断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检出率较MSCT小肠造影诊断和消化内镜诊断高(P<0.05);二者联合诊断多节段病变、肠腔狭窄、肠壁溃疡检出率较MSCT小肠造影诊断和消化内镜诊断高(P<0.05)。结论MSCT小肠造影与消化内镜联合诊断炎症性肠病能提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的发生,且二者联合可确定疾病类型,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 小肠造影 消化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建触发单位对MSCT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威岚 滑炎卿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触发单位(%-百分比法和ms-固定时间法)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的12例CT检查过程中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没有早搏等严重心律不齐,但采用固定时间法重建冠脉有运动伪影的患者,在原始扫描数据基础...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触发单位(%-百分比法和ms-固定时间法)对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的12例CT检查过程中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没有早搏等严重心律不齐,但采用固定时间法重建冠脉有运动伪影的患者,在原始扫描数据基础上每位患者再分别经百分比法和固定时间法重建,以右冠状动脉作为对比参照,辅以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比较两种不同重建方法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在12例病人中,4例在固定时间法基础上再采用百分比法重建后图像质量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余8例经2种方法重建的图像质量基本相同。结论当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并且没有早搏等心律不齐的病人,采用百分比法重建有助于消除或减少图像的运动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 多层螺旋CT 图像重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脑室造影在婴幼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17
作者 韩素芳 王刚 +4 位作者 唐文伟 吴春 高修成 赵萌 沈爱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MSCT脑室造影在婴幼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30例CT平扫发现脑室扩大的患儿进行经脑室造影后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9例为单纯性脑积水(其中6例为梗阻性脑积水,3例为交通性脑积水),8例侧脑室... 目的:探讨MSCT脑室造影在婴幼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30例CT平扫发现脑室扩大的患儿进行经脑室造影后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9例为单纯性脑积水(其中6例为梗阻性脑积水,3例为交通性脑积水),8例侧脑室局限性扩大(其中4例为侧脑室囊肿,4例为侧脑室单纯性局限性扩大),7例颅后窝囊肿(其中1例为Dandy-Walker综合征,1例为小脑蚓部囊肿,5例为枕大池囊肿),5例鞍上囊肿,1例脑穿通畸形。结论:MSCT脑室造影不仪有助于侧脑室单纯性局限性囊性扩大与脑室囊肿的鉴别,有助于鞍上囊肿与第三脑室囊性扩大的鉴别,有助于颅后窝囊肿的鉴别,而且在婴幼儿脑室扩大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造影 多层螺旋CT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及MRI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璐 蒋高民 《系统医学》 201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椎小关节病变的MSCT及MRI影像表现,探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确诊的135例腰椎小关节慢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并对MSCT及MRI的每项影像学征象结果进...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椎小关节病变的MSCT及MRI影像表现,探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确诊的135例腰椎小关节慢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并对MSCT及MRI的每项影像学征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MRI及MRI脂肪抑制序列对骨质增生的检出率分别91.87%、85.37%、82.11%,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MRI脂肪抑制序列对滑膜的炎性改变检出率为90.70%,优于CT的10.47%和常规MRI的77.91%(P<0.001),MRI对关节面软骨的观察优于CT(P<0.001);CT对于真空征、骨性关节面下骨质退变及伴发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98.51%和94.23%,明显优于MRI和MRI脂肪抑制序列(P<0.001)。结论 MSCT及MRI对小关节病变下慢性脊柱疼痛的临床诊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于体征不明显或急性发作者者,应选择MRI检查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对于慢性期或体征明显者,应选择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脊柱疼痛 小关节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诊断髋关节创伤的价值
19
作者 张源 刘丹 +1 位作者 伍建林 董越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在髋关节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9例创伤患者的44个髋关节的MSCT影像,比较MPR和VR重建技术对髋关节创伤显示的差异。结果:MSCT共发现44个关节78处骨折,59处骨折有移位;30个髋臼关节面和11个股骨头关节面塌陷... 目的:探讨MSCT在髋关节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9例创伤患者的44个髋关节的MSCT影像,比较MPR和VR重建技术对髋关节创伤显示的差异。结果:MSCT共发现44个关节78处骨折,59处骨折有移位;30个髋臼关节面和11个股骨头关节面塌陷或碎裂,32个关节内存在骨碎片。其中MPR显示骨折的细节明显优于VR,显示了40(90.9%)个关节骨折,其中55(93.2%)处骨折移位;39个关节面(95.1%)碎裂或塌陷,29个关节(90.6%)内存在骨碎片;VR对于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移位情况显示较好,对骨碎片显示不佳。MSCT对于骨折分类的确定优于X线平片。结论:对于髋关节创伤的诊断,MPR对于确定骨折类型和显示骨折细节非常有价值,应该常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X线 髋关节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特点
20
作者 孙敬 赵文露 +4 位作者 翁逸琬 周婷 陆珏清 沈钧康 蒋哲瑜 《医药前沿》 2023年第9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MSCT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间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SISMAD患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77例,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9例)的CT影像... 目的:探讨MSCT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间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SISMAD患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77例,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9例)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SISMAD发生部位、管径大小、管腔密度、管周脂肪浸润及CT增强特点,提炼SISMAD CT平扫及增强特征。结果:86例SISMAD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垂直部上端68例、管周晕征:45例(约52.3%)、管腔密度增高:44例(约51.2%);86例SISMAD患者,Ⅰ型31例,Ⅱ型17例,Ⅲ型12例,Ⅳ型26例。结论:CT平扫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管周晕征提示SISMAD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CT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多层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