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时NH_(4)^(+)-N冲击对微压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王帆 刘万琦 +3 位作者 蒋维卿 孙雪建 王喜超 边德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5-61,共7页
探究NH^(+)_(4)-N冲击对微压反应器(MPR)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进水NH^(+)_(4)-N浓度至40,50 mg/L,对MPR进行冲击。结果表明:常规负荷下,MPR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冲击周期降解历时数据显示,在进水40 mg/L NH^(+... 探究NH^(+)_(4)-N冲击对微压反应器(MPR)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进水NH^(+)_(4)-N浓度至40,50 mg/L,对MPR进行冲击。结果表明:常规负荷下,MPR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冲击周期降解历时数据显示,在进水40 mg/L NH^(+)_(4)-N冲击周期内进水ρ(COD)、ρ(NH^(+)_(4)-N)、ρ(TP)分别为192.58,40.96,2.52 mg/L,出水分别为38.16,0.70,0.26 mg/L,去除效果无显著变化,出水TN浓度上升至16.04 mg/L。增加NH^(+)_(4)-N冲击浓度至50 mg/L,冲击周期内NH^(+)_(4)-N降解速率不变,反硝化速率提高,出水ρ(NH^(+)_(4)-N)、ρ(TN)升高至4.95,17.62 mg/L,TN降解主要受碳源不足影响;TP去除效果无变化,冲击后57个周期内除磷系统受到影响,出水TP出现较大波动,最高浓度达到2.6 mg/L。以上结果表明,MPR系统受到NH^(+)_(4)-N冲击后1个周期内,脱氮性能即可恢复,说明冲击对脱氮系统造成了可逆的短期影响,但对除磷系统造成不可逆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浓度 MPR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尾菜高量埋压抑制土壤氮淋溶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巴音 张光全 +2 位作者 薛伟 杜玉明 李凤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444,共11页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 为明确尾菜高量埋压带来的土壤氮淋溶风险,本研究设计了不同尾菜埋压厚度和表层覆土厚度的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土层水分和无机氮(NH+4-N和NO-3-N)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埋压尾菜厚度0.2~0.6 m、表层覆土厚度0.1~0.3 m时,试验前10 d,表层土壤水分快速增加,较对照提高了40%~110%,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最大为1.6 m;试验开始土壤无机氮以NH^(+)_(4)-N增加为主,下移深度仅为0.6 m,试验第83天时,NO^(-)_(3)-N快速积累,最大下移深度为0.8 m,土壤无机氮主要集中于耕作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当地高产玉米农田的1.0~3.5倍。当尾菜埋压厚度达到3.0 m、表层覆0.4 m黄土时,尾菜向深层土壤补水深度为5.0 m,NH^(+)_(4)-N下移深度为1.5 m,试验第194天时NO^(-)_(3)-N增加不显著,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尾菜层上、下0.1 m土壤无机氮含量是高产玉米农田的3.5~4.2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采用覆土埋压法将尾菜高量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和无机氮固存量,尾菜厚度、表面覆土厚度与土壤水分、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和NH^(+)_(4)-N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NO^(-)_(3)-N含量呈负相关,无机氮并未随土壤水分向深层土壤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 NO^(-)_(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氧化处理市政污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潘宇 李立新 孙彩玉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98-200,209,共4页
为将市政污水厂排放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标准,以东营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处理量为1 m^(3)/h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考察不同电流密度下其对市政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能够增强... 为将市政污水厂排放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标准,以东营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处理量为1 m^(3)/h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装置,考察不同电流密度下其对市政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运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电流密度能够增强电催化氧化处理效果。考虑运行的经济性,确定最优电流密度为5 mA/cm^(2),电催化氧化装置出水COD和NH^(+)_(4)-N的质量浓度可分别稳定在23~29 mg/L和0.8~1.4 mg/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次投加H_(2)O_(2)预氧化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金兰 杨正利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0,共9页
为得到一种高效降解石油烃(TPH)的Fenton预氧化联合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考察了分3次投加不同浓度H_(2)O_(2)预氧化后羟基自由基(·OH)特征、NH^(+)_(4)-N浓度、DOC浓度、脱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石油烃去除量。结... 为得到一种高效降解石油烃(TPH)的Fenton预氧化联合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考察了分3次投加不同浓度H_(2)O_(2)预氧化后羟基自由基(·OH)特征、NH^(+)_(4)-N浓度、DOC浓度、脱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石油烃去除量。结果表明:5 g石油污染土样体系中,将900 mmol/L的H_(2)O_(2)(4.635 mL)分3次投加预氧化后,所产生的·OH最大瞬时强度低,·OH的持续时间短,对石油降解菌杀伤作用少,TPH氧化量较高。生物修复前20 d,NH^(+)_(4)-N浓度消耗量较高(170.45 mg/kg),石油降解菌菌量增长快,长链烷烃C_(21)—C_(30)(22%)和DOC降解率(69%)高,生物修复前期充足NH^(+)_(4)-N浓度的消耗诱导石油降解菌在0~50 d高效降解长链烷烃(42%)。脱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20 d达到顶峰,表明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增加,石油烃污染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此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 NH^(+)_(4)-n
原文传递
苏州城区雨水管道沉积物典型污染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叶蓉 盛铭军 +2 位作者 姜永波 武宇圣 黄天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7-284,共8页
分别采集了苏州城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和生活区等典型样点的雨水管道沉积物,分析沉积物粒径分布和各分级粒度下碳、氮和磷含量及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颗粒的中值粒径(D_(50))为16.55~327.50μm,从大... 分别采集了苏州城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和生活区等典型样点的雨水管道沉积物,分析沉积物粒径分布和各分级粒度下碳、氮和磷含量及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颗粒的中值粒径(D_(50))为16.55~327.50μm,从大到小为:商业区>生活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D_(50)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呈显著正相关.各样点雨水管道沉积物中ω(TOC)、ω(TN)、ω(TP)和ω(NH^(+)_(4)-N)空间差异性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活区>文教区,其中ω(TOC)为0.84%~6.76%,ω(TN)、ω(TP)和ω(NH^(+)_(4)-N)分别为:917.5~12707.1、196.1~2524.8和9.3~156.8 mg·kg^(-1),TOC、TP和NH^(+)_(4)-N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为≤75μm和250~1000μm颗粒物.TP和TN在管道内呈现一定的富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 (TOC) 氨氮(NH^(+)_(4)-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