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石晓勇 王修林 +3 位作者 韩秀荣 祝陈坚 孙霞 张传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086-1092,共7页
利用 1997年秋季和 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 ,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秋季海水中NO3 - N、SiO3 2 - Si及PO43 - P... 利用 1997年秋季和 1998年春季对长江口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 ,对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秋季海水中NO3 - N、SiO3 2 - Si及PO43 - P、DOP、PP均高于春季 ,平均含量分别为 4 .97、11.6、0 .4 4、0 .2 6、0 .82 μmol·L-1,而春季则是NO2 - N、NH4+ N、DON、PN含量高 ,平均含量分别为 0 .70、2 .2 6、9.88、7.88μmol·L-1.PP(5 4 % )和PO43 - P(5 1% )分别为秋季和春季磷的主要形态 ,两个季节氮结构基本一致 ,均以DON和PN为主 .除春季PO43 - P外 ,营养盐受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呈现近岸含量较高 ,溶解无机氮秋季以NO3 - N为主而春季则以NH4+ N为主 ,秋季PO43 P同时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 ,而春季则主要来源于台湾暖流 ,显示出春季台湾暖流对调查海区的影响程度大于秋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分布长江口 控制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文涛 曹西华 +2 位作者 袁涌铨 宋秀贤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4-812,共9页
根据2012年3、5、8和12月4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氮、磷、硅营养盐及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特点,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和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Si O3)和TN的浓度分布均表现出自长... 根据2012年3、5、8和12月4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氮、磷、硅营养盐及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特点,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和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Si O3)和TN的浓度分布均表现出自长江口至外海迅速降低的特征,且与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磷酸盐(PO4)的浓度降低程度随远离河口而减弱,且与盐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可能存在外海水补充;而TP则在长江口浑浊带海域呈现出较高浓度,且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可能是受浑浊带泥沙吸附所致。在调查海区内,DIN与TN的平均值在夏季较低,结合叶绿素a数据分析,认为浮游植物吸收作用降低了DIN和TN的浓度。通过分析各营养盐之间的比值特征,进一步考察了营养盐来源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情况,其中N/P比值的变化同样揭示了N主要来自于长江水而P有部分来自于外海水的特征。该比值呈现远离河口而降低的特征,且在浑浊带无明显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有超过90%的调查站位显示潜在P限制,且均位于外海区。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春季和夏季潜在P限制站位的比例明显升高,而潜在Si限制站位比例在春季和夏季降低。本文研究认为,营养盐含量及组成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营养盐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四季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奎 陈建芳 +4 位作者 金海燕 陈法锦 李宏亮 高生泉 卢勇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18-35,共18页
利用2006年夏、冬季,2007年春、秋季四个航次营养盐调查数据,分析了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O32-)四季大面及典型断面(M1、M4、O6断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大面基本呈西高东... 利用2006年夏、冬季,2007年春、秋季四个航次营养盐调查数据,分析了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O32-)四季大面及典型断面(M1、M4、O6断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大面基本呈西高东低分布趋势,NO3-、PO43-和SiO32-,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区各个季节均呈双舌分布,可见长江冲淡水和外海水不同程度的混合是其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夏季,受长江冲淡水东北转向的影响,营养盐在口门东北部有一个高值水舌扩展,而春、秋和冬季则并无此现象,营养盐基本在长江口门处向东南方向输送。NO2-、NH4+,春、夏和冬季受上海市排污口影响,点源扩散分布现象明显,而秋季NO2-浓度在122.5°E至125°E间有高值区,可能是由于夏季底层有机质降解再生后高浓度营养盐在秋季被逐渐加强的垂直混合作用带至表面所致。冬季,由于黑潮水深入陆架,相同浓度营养盐等值线比夏季更靠近岸。断面分布上,NO3-、PO43-和SiO32-在春季总体上垂直混合为主要控制因素,夏季层化明显,秋季营养盐层化开始被破坏,垂直混合逐渐占优,冬季则呈上下混合均匀态势;而NO2-、NH4+季节变化规律性不强,受排污口污染扩散影响,长江口以北断面(M1)、长江口主断面(M4)近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营养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9
4
作者 吕晓霞 翟世奎 于增慧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对2003年6月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得到C、N、P三种营养元素的三种形态的含量,并由此得到不同形态营养元素的平面分布及其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即ICI、P为C、P的优势形态,而ON为N的优势形态。在此基础... 对2003年6月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得到C、N、P三种营养元素的三种形态的含量,并由此得到不同形态营养元素的平面分布及其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即ICI、P为C、P的优势形态,而ON为N的优势形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不同营养元素分布的因素,得出上覆水体的温度、沉积物粒度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对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表层沉积物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全为民 沈新强 +1 位作者 韩金娣 陈亚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1,共6页
根据近几年大面调查的监测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形态组成、时空分布及氮磷比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中硝酸盐是水体无机氮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约占总无机氮的90%,无机氮含量... 根据近几年大面调查的监测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形态组成、时空分布及氮磷比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中硝酸盐是水体无机氮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约占总无机氮的90%,无机氮含量河口高,向东南方向愈来愈低;从该水域总磷的形态组成来看,磷营养盐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共存的形式存在,TDP略高于TPP,无机磷的平面分布与无机氮十分相似,春季无机磷含量高于夏季;N/P值变动范围大和平均值较高是该水域的主要特征,N/P值与长江径流量的大小有关系,夏季N/P值比春季高,综合分析来看,磷营养盐和光照都有可能成为该水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化学形态 分布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5月长江口内外溶解态无机氮、磷、硅的空间分布及日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学鲁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0-431,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城市化进程和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为长期观测提供参考,采用分光光度法对2003年5月19—26日采自长江口的水样中的溶解态无机氮、磷、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较...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城市化进程和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为长期观测提供参考,采用分光光度法对2003年5月19—26日采自长江口的水样中的溶解态无机氮、磷、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好的规律性:SiO3-Si的浓度总体上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递减,其在淡水端的浓度>100μmol/L,在离岸最远的海水端附近的浓度约为10μmol/L;NO3-N、NO2-N、NH4-N和PO4-P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的浓度分布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最高值出现在咸淡水交界面附近,分别为130.0、3.14、31.43和2.06μmol/L。南北方向上各种形态营养盐的浓度总体上呈现出北部海域表、底层之间差异大于南部海域的分布特征。连续观测数据显示,NO3-N、NO2-N、PO4-P和SiO3-Si的浓度均可能在4h的时间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在混合水区,由于水深较浅,水体混合较容易,垂直方向上各元素的浓度平均值差异不大;在水深较深的海水区,随着水深的增加,NO3-N和NO2-N的浓度平均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PO4-P则相反,SiO3-Si变化不大。采用营养状态质量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标准对调查海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均显示,调查海域在长江径流入海方向上由淡水区的高营养水平逐渐过渡到海水区的贫营养水平。由于长江口水体中各营养元素浓度时空变化显著,准确计算其入海通量难度很大,需要足够多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空间分布和日变化 营养状况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夏末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走航pCO_(2)变化及控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旭锋 于培松 +3 位作者 潘建明 朱元励 张偲 张慧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72,共10页
利用2019年8月获得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走航观测数据,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理化参数,初步探讨了该区域夏末表层海水pCO_(2)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pCO_(2)呈现近岸高而离岸低的特点,其中... 利用2019年8月获得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pCO_(2)的走航观测数据,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理化参数,初步探讨了该区域夏末表层海水pCO_(2)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pCO_(2)呈现近岸高而离岸低的特点,其中在长江冲淡水的中盐度区域出现了一个pCO_(2)的极低值区。去除温度的影响,温度归一化后的pCO_(2)与溶解氧饱和度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生物过程是造成研究区域pCO_(2)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高初级生产造成了中盐度区的强汇现象。同时河、海混合区断面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分布显示水体层化致使垂直混合作用对pCO_(2)的影响较小。整体而言,研究区域的海-气界面CO_(2)通量为-2.0±5.2 mmol·m^(-2)·d^(-1),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长江径流量的减少),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可能存在由大气CO_(2)的汇转为源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航pCO_(2) 长江口 控制机制 夏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