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阳陵泉”穴对豚鼠oddi括约肌肌电、胆囊压力及胆汁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敬军 荣培晶 +3 位作者 罗曼 张金铃 李亮 梁繁荣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570-157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天枢""期门""阳陵泉"对豚鼠胆囊压力、oddi括约肌肌电及胆汁流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阳陵泉"穴调节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效应是否优于其他穴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天枢""期门""阳陵泉"对豚鼠胆囊压力、oddi括约肌肌电及胆汁流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阳陵泉"穴调节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效应是否优于其他穴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豚鼠15只,雌雄不限,分成"天枢""期门""阳陵泉"组,实验采用oddi括约肌双钩金属电极埋植测肌电场电位与胆囊内置小型人工球囊技术测压,对麻醉豚鼠行在体记录oddi括约肌肌电活动及胆囊内压力变化,并记录干预前后胆汁流量情况,针刺激频率为60r/min,刺激穴位为:单侧"期门""天枢""阳陵泉",每次刺激1 min,选取连续刺激5次的数据用来分析。结果:针刺"天枢""期门"穴,oddi括约肌肌电频率与幅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明显增多(均P<0.05),胆囊压力幅值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阳陵泉",oddi括约肌肌电频率和幅值与针刺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胆囊压力幅值明显上升(P<0.01);针刺"阳陵泉"1 min,胆汁流量有显著性升高(P<0.001),针刺"天枢"或"期门"1 min,胆汁流量略有升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豚鼠"期门""天枢"能明显抑制胆囊的运动、促进oddi括约肌的肌电发放,减少进入十二指肠的胆汁流量,而针刺"阳陵泉"能显著促进胆囊的收缩运动、抑制oddi括约肌的肌电发放,促进豚鼠胆汁流量的增加;2)"阳陵泉"的效果要明显于其他穴位,由于"阳陵泉"为本经穴位,因此在本研究中存在明显的循经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压力 针刺 肌电 运动功能 oddi括约肌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吴伟 马中林 《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1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术中行一期缝合(治疗组),24例行T管引流(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1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术中行一期缝合(治疗组),24例行T管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BMI、发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ST、ALT、白蛋白、白细胞、胆总管内径、结石数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69.10±12.38min vs115.29±24.39min,P=0.00),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17.62±7.18 vs 19.38±10.35,P=0.52),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有统计学差异(1.76±0.70VS2.21±0.72 P=0.04),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81±0.98Vs3.75±1.23 P=0.28),术后使用止痛药物次数有统计学差异(1.48±0.68VS 2.50±0.93 P=0.00),腹泻有统计学差异(χ~2=5.03 P=0.03),术后住院时间有统计学差异(5.76±1.26 vs 7.83±1.99 P=0.00);胆漏无统计学差异(χ~2=0.00 P=0.88);治疗组发生4例胆漏,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对照组5例胆漏其中4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T管脱落再次手术。结论括约肌功能良好实施一期缝合并未增加胆漏率及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和术中出血,可减少手术时间,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可减少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可防止T管脱落导致再次手术,可见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di括约肌功能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 一期缝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ective sphincteroplasty of the papilla in cases at risk due to atypical anatomy 被引量:5
3
作者 F Mugica G Urdapilleta +6 位作者 A Castiella A Berbiela F Alzate E Zapata L Zubiaurre P Lopez JI Arena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3106-3111,共6页
AIM: To analyze the indication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hincteroplasty in our centr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sphincteroplasty in 53 cases of papilla at high risk was performed in 2004-2006. The procedure... AIM: To analyze the indication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hincteroplasty in our centr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sphincteroplasty in 53 cases of papilla at high risk was performed in 2004-2006. The procedure consisted of duodenoscopy with Olympus TJF 145 Videoduodenoscope, approach to the biliary tract using a catheter with a guidewire, and dilatation of the papilla with a dilatation balloon catheter using a syringe with a manometer for control of the filling pressure.RESULTS: The indications included intradiverticular papilla in 26 patients (49%), stenosis of a previous sphincterotomy in 19 patients (35.8%), small size of the papilla in 4 patients (7.5%), Billroth R gastrectomy in 3 patients (5.6%), and coagulopathy in one patient (1.9%). The efficacy was 97.8%, with all the calculi extracted from the common bile duct in 84.4% of the patients, even though 21 of the patients (39.6%) had calculi with a diameter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10 ram. Seven patients (13.2%) presented complications: haemorrhage in 1 patient (1.9%) and mild pancreatitis in 6 patients (11.3%). The mean hospital stay in case of complications was of 3 ± 0.63 d.CONCLUSION: Sphincteroplasty is highly effective, with a compllcation rate similar to that of sphincterotomy, furthermore, the complications are of low clinical importance. The use of the 10 mm balloon makes it possible to extract calculi with a diameter of over 15 mm and to extract more than 3 calculi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s the need to resort to lithotripsy or rescue sphinctero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incterOPLASTY Hydrostatic dilatation of the papilla CHOLEDOCHOLITHIASIS sphincterOTOMY function of the sphincter of oddi Acute pancreatitis Intradiverticular papi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孔雷 吴庆华 +6 位作者 陆一凡 叶靳华 赵良超 徐敬慈 黄丙仓 邵明山 李能平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01-305,309,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pia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瑞金医院北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因胆总管结石入院行EPBD治疗并取净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565例作为...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pia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瑞金医院北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因胆总管结石入院行EPBD治疗并取净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5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PBD所用气囊直径大小,将患者分成8 mm组(n=102)、10 mm组(n=214)、12 mm组(n=86)和14 mm组(n=50),再前2组归为小气囊组,后2组归为大气囊组;同时将单纯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ES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113)。对各组患者痊愈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门诊随访,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上腹部CT、水溶性造影剂胃肠造影),每例患者随访至少1年,分析各组患者胆道积气、胆总管反流、胆总管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结果各组胆道积气发生率均在EPBD术后3个月时最高,随着气囊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直径为14 mm的大气囊组,达到了58.7%,各组之间胆道积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随着时间延长,各组胆道积气发生率逐渐降低,EPBD术后12个月各组之间已无统计学差异(P>0.05)。93例在EPBD术后12个月时行水溶性造影剂胃肠造影,有7例(7.5%,7/93)观察到了造影剂一过性反流至胆总管,持续约5 s到2 min,造影剂即返回至肠道,各组之间胆总管反流无统计学差异(P>0.05)。EPBD术后有15例胆总管结石复发,占2.7%。各组之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0例有胆管炎的患者,均被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所致,未发现无胆道梗阻的反流性胆管炎患者。结论与小气囊组相比,大气囊组术后早期可能对Oddi括约肌功能损害较大,但并未增加因胆管反流造成的临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 oddi括约肌功能 胆总管结石 气囊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EHIDA胆道显像在Oddi括约肌功能性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5
作者 高沁怡 罗锡圭 +1 位作者 粟维国 慈福承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7-60,共4页
用99mTc-EHIDA胆道显像对20例胆道梗阻患者进行功能性梗阻与胆汁淤积的鉴别,并同时以20例为对照组。患者服脂餐以刺激内源性缩胆囊素(CCK)的释放。20例患者中有7例初步诊断为功能性梗阻,其肝脏的半排时间(T... 用99mTc-EHIDA胆道显像对20例胆道梗阻患者进行功能性梗阻与胆汁淤积的鉴别,并同时以20例为对照组。患者服脂餐以刺激内源性缩胆囊素(CCK)的释放。20例患者中有7例初步诊断为功能性梗阻,其肝脏的半排时间(TL1/2)比胆汁淤积患者为短。胆总管最大活性时间(Tpeak)比对照组明显延长,而与胆汁淤积组无显著差异。脂餐后,功能性梗阻组的核素排泄率明显增加。表明,定量的99mTc-EHIDA胆道显像是诊断Oddi括约肌功能性梗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显像 oddi托约肌 功能性 胆道梗组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其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奇 王哲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82-584,706,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n=48)和内镜组(n=49)。传统组采取传统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内镜组采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在患者出院时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取石时间、一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率;在术后1 h、术后24 h检测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随访6 m后统计并对比2组患者胆道积气、胆总管反流、胆总管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结果:内镜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内镜组患者取石时间、一次取石成功率均高于传统组,机械碎石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24 h,内镜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PCT、CRP以及TNF-α水平均低于传统组(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出现胆道积气的人数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可提高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质控指标,降低患者术后炎症水平并提高患者预后Oddi括约肌功能,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球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oddi括约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伟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3-5,9,共4页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术后容易结石残留与复发的临床特点,导致众多患者迁延不愈,经历多次手术。基于诊治要点和治疗决策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全面的手术要点评估和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从而有助于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减少结石残留与复...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术后容易结石残留与复发的临床特点,导致众多患者迁延不愈,经历多次手术。基于诊治要点和治疗决策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全面的手术要点评估和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从而有助于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减少结石残留与复发,提高整体疗效。本文着眼于结石分布、肝脏萎缩、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五大诊治要点,对现有的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分型 胆管狭窄 oddi括约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豚鼠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敬军 罗曼 +4 位作者 徐伟伟 贲卉 朱元根 荣培晶 朱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0期2002-2007,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期门"、"天枢"、"阳陵泉"与耳部"胰胆"穴(耳迷走神经分布密集区)对豚鼠胆囊压力和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穴位调节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效应。方法:选用...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期门"、"天枢"、"阳陵泉"与耳部"胰胆"穴(耳迷走神经分布密集区)对豚鼠胆囊压力和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不同穴位调节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效应。方法:选用成年豚鼠20只,雌雄不限,每组10只,分成两组分别进行Oddi括约肌的肌电与胆囊压力检测。本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观察针刺前后Oddi括约肌肌电与胆囊压力变化,Oddi括约肌的肌电检测采用双钩电极埋植技术,胆囊压力检测采用胆囊内置小型人工球囊技术。豚鼠麻醉后,分别记录正常豚鼠的胆囊压力变化和Oddi括约肌的肌电频率与幅值,待豚鼠状态稳定以后,针刺"期门"、"天枢"、"阳陵泉"与耳部"胰胆"穴1 min,观察针刺上述穴位对豚鼠胆囊压力和Oddi括约肌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期门"、"天枢"穴后,Oddi括约肌肌电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均明显增多(频率:P<0.01,幅值P<0.05),胆囊压力幅值明显下降(P<0.05);针刺耳部"胰胆"和"阳陵泉"穴后,Oddi括约肌肌电频率和幅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胆囊压力幅值明显上升(P<0.01)。结论:针刺"期门"、"天枢"穴能够明显抑制胆囊的运动、促进Oddi括约肌的肌电释放;针刺耳部"胰胆"和"阳陵泉"穴能够显著促进胆囊的收缩运动、抑制Oddi括约肌的肌电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压力 针刺 肌电 运动功能 oddi括约肌 耳-体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亮 赵敬军 +2 位作者 贲卉 孟醒 荣培晶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412-416,共5页
针刺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疾病具有良好效果,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胆道系统的运动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导致各类胆道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查阅、分析国内、国际有关针刺对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调节机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结... 针刺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疾病具有良好效果,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胆道系统的运动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导致各类胆道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查阅、分析国内、国际有关针刺对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调节机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结果,从针刺对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神经和体液调节、针刺对oddi括约肌的调节机制及针刺对胆囊压力和张力的影响等方面对针刺调控肝外胆道系统运动功能的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该研究对指导针灸临床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胆总管 针刺 调节 运动功能 oddi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对胆囊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杨渝 吕云福 郑进方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35-238,共4页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经十二指肠内镜取石已成为热门话题,并逐渐取代外科手术,且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需要切开Oddi括约肌以扩大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术后会造成永久性损伤,导致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发生。相关并发症...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经十二指肠内镜取石已成为热门话题,并逐渐取代外科手术,且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需要切开Oddi括约肌以扩大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术后会造成永久性损伤,导致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发生。相关并发症研究多集中于胆管结石复发、胆管炎、胆管狭窄甚至胆管癌,但较少涉及胆囊功能。本文主要就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对胆囊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EST术后胆囊的充盈和储存功能减弱,排空功能和收缩功能代偿性增强,浓缩能力发生异常,导致各种ES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因而应严格掌握EST术后胆囊切除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oddi括约肌 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胆囊功能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对Oddi括约肌病理状态和功能的观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红兵 李虎城 +2 位作者 黄辉 邹一平 高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399-400,共2页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道镜 (IOC)观察Oddi括约肌病理状态和功能。方法 对 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 ,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 ,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术中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结果 Oddi括约肌功...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道镜 (IOC)观察Oddi括约肌病理状态和功能。方法 对 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 ,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 ,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术中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结果 Oddi括约肌功能观测为“优”者 79例 ,“良”者 15 2例 ,“差”者 88例。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者应根据括约肌功能的优劣 ,合理选择是否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胆道镜 oddi括约肌功能 病理学 胆管结石 括约肌切开术 术式选择
原文传递
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恢复效果的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永辉 王琨 +8 位作者 张贺军 常虹 闫秀娥 李欣 张耀朋 王迎春 姚炜 李柯 范雪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23-827,共5页
目的为减少胆管巨大结石取石中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所导致的复发性胆管结石,初步尝试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探讨此技术对恢复胆管括约肌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间,在北医三院消化科诊断为胆总管结石(... 目的为减少胆管巨大结石取石中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所导致的复发性胆管结石,初步尝试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探讨此技术对恢复胆管括约肌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间,在北医三院消化科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石大小1.0~2.5 cm,胆总管内径1.2~3.0 cm),且既往无ERCP史的患者3例,内镜下行胆管括约肌大切开(EST切口≥1.0 cm),取石成功后分别于胆管及胰管内放置塑料支架,然后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并在EST术前、术后即刻及乳头成型术后3周取出胰胆管支架后,分别行胆管及Oddi括约肌测压,并随访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另取5只家猪,进行相似的实验(除胆管取石外)。 结果患者及实验动物测压结果均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Oddi括约肌压力显著降低,而在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有明显恢复。3例患者均成功完整取石,术后未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拔除支架后,内镜下可见乳头愈合。动物解剖显示与未作处理的十二指肠乳头比较,未行乳头成型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肌层完全断裂无愈合,行乳头成型术的肌层可见瘢痕性修复愈合。 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应用和谐夹进行夹闭的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可加速乳头愈合,保留括约肌压力,恢复乳头的抗反流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口括约肌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功能恢复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萱 王崇文 +2 位作者 谢勇 黄缘 喻国花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年第4期218-221,共4页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di括约肌 测压 内窥镜 胆疾病 消化不良
原文传递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志恒 刘付宝 +6 位作者 王国斌 赵义军 赵红川 谢坤 黄帆 余孝俊 耿小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401-1407,共7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外科手术治疗的14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胆道镜探查的Oddi括约肌功能情况分为胆肠内引流组和T管外引流组,比较2组的...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外科手术治疗的14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胆道镜探查的Oddi括约肌功能情况分为胆肠内引流组和T管外引流组,比较2组的术中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效果。结果 1 2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术前肝功能、术前症状及体征、术前生化指标、结石分布、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肝叶切除率、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时间和次数、胆汁培养阳性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胆肠内引流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管外引流组(P<0.001)。3 2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及具体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胆肠内引流组的即时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T管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但最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1)。5 2组在术后生活状态评价优良和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良:P=0.560;差:P=0.560)。2组术后结石残留、复发、癌变、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组的数据初步得出,肝内胆管结石胆道通畅引流方式根据Oddi括约肌功能进行选择,对于Oddi括约肌功能丧失的患者,我们推荐实施胆肠内引流术,首选胆肠端侧Roux-en-Y吻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oddi括约肌功能 胆肠内引流
原文传递
SpyGlass DS系统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卓兴 林晖 +3 位作者 段世刚 叶志荣 陈炫廷 林康强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4-100,共7页
目的探究SpyGlass DS系统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SpyGlass DS系统联合ERCP手术患者(n=23,试验组)和单纯接受ERCP手术患者(n=51,对照组),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结局、Oddi括... 目的探究SpyGlass DS系统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SpyGlass DS系统联合ERCP手术患者(n=23,试验组)和单纯接受ERCP手术患者(n=51,对照组),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结局、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更短(P<0.05),试验组一次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5.65%vs 72.55%,P<0.05),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70%vs 21.57%,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括约肌和肝胆功能表达水平均降低,试验组括约肌的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ALT、AST和TBil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yGlass DS系统在ERCP取石手术中适用效果更好,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胆总管结石治疗手术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yGlass DS系统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总管结石 oddi括约肌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