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tantaneous electron beam emit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principle 被引量:2
1
作者 江孝国 王远 +4 位作者 张开志 杨国君 石金水 邓建军 李劲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9-74,共6页
One kind of instantaneous electron beam emit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principle and double imaging optical method has been set up. It is mainly adopted in the test for the inte... One kind of instantaneous electron beam emit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principle and double imaging optical method has been set up. It is mainly adopted in the test for the intense electron-beam produced by a linear induction accelerator. The system features two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one concerns the system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riggered by the following edge of the main output waveform from a Blumlein switch. The synchronous precision of about 1 ns between the electron beam and the image capture time can be reached in this way so that the electron beam emittance at the desired time point can be obtained. The other advantage of the system is the ability to obtain the beam spot and beam divergence in one measurement so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 is the true beam emittance at that time, which can explain the electron beam condition. It provides to be a powerful beam diagnostic method for a 2.5 kA, 18.5 MeV, 90 ns (FWHM) electron beam pulse produced by Dragon I. The ability of the instantaneous measurement is about 3 ns and it can measure the beam emittance at any time point during one beam pulse. A series of beam emittances have been obtained for Dragon I. The typical beam spot is 9.0 mm (FWHM) in diame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am divergence is about 10.5 mr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beam emittance double-imaging linear induction accelerator instanta-neous measure
原文传递
Electron Beam Spectrum Diagnostics with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on the Beijing Free-Electron Laser
2
作者 李泉凤 吴频 +1 位作者 高建江 吴刚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2004年第2期246-248,共3页
A measurement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electron beam spectrum of the Beijing free-electron laser based on the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OT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32-chan... A measurement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electron beam spectrum of the Beijing free-electron laser based on the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OT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a 32-channel high resolution of 0.02% OTR detector, especially the spectrometer. The OTR an-gular-distribution pattern at the focal plane has two apexes, but the two apexes are smoothed out due to the electron beam energy distribution. The energy spectrum can be measured if the magnet energy resolution is higher than 0.7% to distinguish the electron beam energy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beam diagnostics energy spectrum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 of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from electron beams generated by laser plasma accelerator
3
作者 林晨 K.Nakamura +5 位作者 J.Van Tilborg A.J.Gonsalves T.Sokollik S.Shiraishi W.P.Leemans 郭之虞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80-84,共5页
Laser plasma accelerators (LPA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achieving electron beam with energy up to 1 GeV from a centimeter scale capillary plasma waveguide. Here, we report the measurement of optical transition ra... Laser plasma accelerators (LPA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achieving electron beam with energy up to 1 GeV from a centimeter scale capillary plasma waveguide. Here, we report the measurement of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OTR) from the capillary-based LPA electron beams. Transition radiation images, produced by electrons passing through two separate foils (located at 2.3 m and 3.8 m away from the exit of the LPA) were recorded with a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ystem, respectively. Two magnetic quadrupole lenses were placed right after the capillary to focus and collimate the electron beams. Significant localized spikes appeared in the OTR images when the electron beam was focused by the magnetic quadrupole lenses, indicating the coherence of the radia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ultrashort longitudinal structures inside the electron b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plasma accelerator optical transition radiation
原文传递
内壳层体系的X射线腔量子光学
4
作者 汪书兴 李天钧 +1 位作者 黄新朝 朱林繁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62,共26页
随着X射线光源品质的提升,X射线波段的量子调控成为了新兴的前沿领域,基于薄膜平面腔的X射线腔量子光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X射线腔量子光学研究始于原子核跃迁体系,近期兴起了调控原子内壳层跃迁的研究工作.原子内壳层跃迁存在丰富的... 随着X射线光源品质的提升,X射线波段的量子调控成为了新兴的前沿领域,基于薄膜平面腔的X射线腔量子光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X射线腔量子光学研究始于原子核跃迁体系,近期兴起了调控原子内壳层跃迁的研究工作.原子内壳层跃迁存在丰富的候选体系和退激通道,极大地拓宽了X射线腔量子光学的研究范围.此外,内壳层激发及其退激通道对应着多种X射线谱学表征技术,促进X射线腔量子光学和谱学技术的融合,有望促成X射线谱学新技术的出现.本文概述了基于原子内壳层跃迁的X射线腔量子光学,介绍了基本的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经典和量子理论模型以及已经实现的一些量子光学现象.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内壳层X射线腔量子光学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 射线量子光学 薄膜平面腔 同步辐射 原子内壳层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强流电子束束剖面测量系统 被引量:8
5
作者 江孝国 邓建军 +5 位作者 石金水 张开志 杨国君 王远 李成刚 李勤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70-1074,共5页
高能强流电子束的束参数测量是加速器研制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由于光学渡越辐射具有时间响应快、分辨率高等特点而被用于测量电子束的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束剖面、发散角、能量等多个参数;通过电子束束参数的时间分辨测量则能够了... 高能强流电子束的束参数测量是加速器研制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由于光学渡越辐射具有时间响应快、分辨率高等特点而被用于测量电子束的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束剖面、发散角、能量等多个参数;通过电子束束参数的时间分辨测量则能够了解电子束产生、输运中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加速器的研究与调试。一种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利用光学渡越辐射进行高能强流电子束束斑测量的系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被建立起来,并在12MeVLIA的电子束束斑的测量中用于电子束传输研究,该系统拍摄图像的间隔时间最小为10ns,最小的曝光时间为3ns,具有一次可以拍摄8幅图像的能力,并获得了12MeVLIA约100ns内相应的时间分辨的束斑变化情况,观察到了一些过去未观察到的现象,为加速器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新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渡越辐射 束流诊断 强流加速器 分光锥 IC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固体靶背向光发射的测量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光昶 郑志坚 +8 位作者 杨向东 谷渝秋 刘宏杰 温天舒 葛芳芳 焦春晔 周维民 张双根 王向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5-789,共5页
利用光学CCD相机和OMA光学多道分析仪,分别在金属箔背表面法线方向测量了光发射的积分成像光谱和散射光光谱.积分成像光谱测量结果显示,光谱呈圆环状,在圆环边缘附近出现局部化明亮光信号确定为超热电子输运穿越固体靶引起的光学渡越辐... 利用光学CCD相机和OMA光学多道分析仪,分别在金属箔背表面法线方向测量了光发射的积分成像光谱和散射光光谱.积分成像光谱测量结果显示,光谱呈圆环状,在圆环边缘附近出现局部化明亮光信号确定为超热电子输运穿越固体靶引起的光学渡越辐射(OTR);散射光光谱测量结果显示,光谱在300~500 nm之间出现一系列非周期锐利尖峰,在400 nm(2ω)附近出现的尖峰归结于v×B加热机制产生的超热电子束中的聚束引起的相干渡越辐射(CTR).渡越辐射光强随靶厚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发射 光学渡越辐射(otr) 超热电子 v×B加热机制 相干渡越辐射(C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学渡越辐射进行强流束诊断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国君 刘承俊 +2 位作者 林郁正 陈思富 张卓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15-1218,共4页
 描述了光学渡越辐射用于束流诊断的理论依据,介绍了利用光学渡越辐射对18MeV,2.7kA的强流脉冲电子束进行诊断的实验方案。在解决了在强流束测量中强背景干扰等问题后,获得了光学渡越辐射的特征图案,据此测量了强流脉冲束的剖面、能量...  描述了光学渡越辐射用于束流诊断的理论依据,介绍了利用光学渡越辐射对18MeV,2.7kA的强流脉冲电子束进行诊断的实验方案。在解决了在强流束测量中强背景干扰等问题后,获得了光学渡越辐射的特征图案,据此测量了强流脉冲束的剖面、能量、发散角和发射度。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光学渡越辐射方法是强流束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渡越辐射 束流诊断 直线感应加速器 束剖面 发射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光学渡越辐射测量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1
8
作者 江孝国 董晓娜 +4 位作者 王远 陈良益 张开志 石金水 邓建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47-2150,共4页
针对在神龙一号上进行电子束瞬态发射度的测量要求,建立了一套利用光学渡越辐射原理进行电子束发射度测量的瞬态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瞬态测量时间最快约10ns,并获得了神龙一号发射的脉冲电子束的束斑及发散角,典型值分别为约9mm和10.5mr... 针对在神龙一号上进行电子束瞬态发射度的测量要求,建立了一套利用光学渡越辐射原理进行电子束发射度测量的瞬态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瞬态测量时间最快约10ns,并获得了神龙一号发射的脉冲电子束的束斑及发散角,典型值分别为约9mm和10.5mrad,实现了电子束发散角和束斑的同时测量,为在神龙一号上进行的时间分辨测量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渡越辐射 束流诊断 强流加速器 瞬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渡越辐射在电子束能谱测量上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泉凤 杨晓林 胡玉民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95-402,共8页
论述了用光学渡越辐射对强流短脉冲束团的能谱进行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利用单膜装置、双膜装置或多膜装置产生的光学渡越辐射进行束流能谱测量的方法,并针对20MeV电子感应直线加速器能散为0.5%的电子束能谱测量作了一些... 论述了用光学渡越辐射对强流短脉冲束团的能谱进行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利用单膜装置、双膜装置或多膜装置产生的光学渡越辐射进行束流能谱测量的方法,并针对20MeV电子感应直线加速器能散为0.5%的电子束能谱测量作了一些计算以得到部分装置的设计参数。计算表明:应用渡越光栅谱仪选择合适的膜片厚度及间距,对于给定的电子能谱,可以得到大的能量接受度和好的能量分辨率。然而,要用大量的膜片是困难的,而且还有许多影响多膜渡越辐射能谱仪的实际问题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渡越辐射 能谱测量 电子束 谱仪 加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热电子的产生与输运背向辐射的测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光昶 郑志坚 +2 位作者 杨向东 谷渝秋 吴云波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0-203,共4页
报道了在20TWfs激光器上采用电子磁谱仪和光学CCD积分成像相机分别对激光固体靶相互作用在靶背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及其光学渡越辐射进行的测量。能谱测量结果显示:超热电子能谱呈双温类麦克斯韦分布,拟合的温度分别为90和280keV,平... 报道了在20TWfs激光器上采用电子磁谱仪和光学CCD积分成像相机分别对激光固体靶相互作用在靶背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及其光学渡越辐射进行的测量。能谱测量结果显示:超热电子能谱呈双温类麦克斯韦分布,拟合的温度分别为90和280keV,平均温度为185keV,这与已知的温度定标率较好地吻合。光学渡越辐射测量结果显示:光学渡越辐射是由于超热电子输运穿越固体靶所致,而辐射区域呈圆盘状、有发散角、有光强分布。如果考虑超热电子的产生和加热机制,则占主导地位的加热机制是共振吸收对电子的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激光 固体靶 超热电子 能谱 光学渡越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渡越辐射电子束发散角二维拟合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毅 李勤 代志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2-136,共5页
光学渡越辐射具有良好的方向性,通过对光学渡越辐射空间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对束流发散角进行计算。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电子入射到金属-介质界面时,入射角变化对光学渡越辐射二维空间分布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光学渡越辐射在... 光学渡越辐射具有良好的方向性,通过对光学渡越辐射空间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对束流发散角进行计算。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电子入射到金属-介质界面时,入射角变化对光学渡越辐射二维空间分布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光学渡越辐射在特定偏振方向上的分布并不仅仅由电子束在该方向的发散角分量决定,同时还受到其他方向发散角分量的影响。计算对比了电子束散角一维分布和二维分布模型下光学渡越辐射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一维分布模型拟合计算的电子束均方根发散角存在偏差,较二维分布拟合结果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渡越辐射 发散角 电子束发射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渡越辐射时间特性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王光昶 马春生 +3 位作者 张建炜 白春燕 刘玉红 郑志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9-1423,共5页
为了探索渡越辐射(TR)的时间特性,在100TW掺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上利用光学条纹相机,在靶背表面法线方向测量了TR时间分辨成像光斑。实验测量结果显示:TR时间分辨成像光斑呈长条状,而辐射区域有发散角、有光强分布。TR信号强而快,持续时... 为了探索渡越辐射(TR)的时间特性,在100TW掺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上利用光学条纹相机,在靶背表面法线方向测量了TR时间分辨成像光斑。实验测量结果显示:TR时间分辨成像光斑呈长条状,而辐射区域有发散角、有光强分布。TR信号强而快,持续时间短,为ps量级,最先到达屏幕上。其他成分光辐射信号弱而慢,持续时间长,为ns量级,最后到达屏幕上。TR的时间特性能为鉴别和判断TR信号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光辐射 光学条纹相机 渡越辐射 时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渡越辐射理论及其在直线感应加速器脉冲电子束诊断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远 江孝国 +3 位作者 陈思富 石金水 李劲 杨国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4,共8页
匀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穿过具有不同介电常数的两种媒质界面时要产生所谓光学渡越辐射。该辐射在粒子的入射平面上呈偏振行为;从辐射强度的角分布可以确定入射粒子的能量。在入射到双膜系统的情况下,由于干涉的发生,在第二膜前表面的强... 匀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穿过具有不同介电常数的两种媒质界面时要产生所谓光学渡越辐射。该辐射在粒子的入射平面上呈偏振行为;从辐射强度的角分布可以确定入射粒子的能量。在入射到双膜系统的情况下,由于干涉的发生,在第二膜前表面的强度角分布有振荡行为。利用这些现象,可对脉冲电子束包络半径、束电流密度的横向分布,束能量以及横向散角进行测量,依照这一原理在各LIA加速器上进行的脉冲电子束参数测量,获得的有效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加速器的调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感应加速器 光学渡越辐射 角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离子对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传输的影响
14
作者 朱隽 陈楠 +5 位作者 禹海军 江孝国 王远 戴文华 高峰 李劲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42-2746,共5页
介绍了采用双膜法测量神龙一号直线感应加速器靶区回流离子效应的实验工作,通过一片厚度数十μm的靶膜产生回流离子,并采用基于光学渡越辐射的电子束剖面测量系统记录时间分辨的束斑,首次证实了神龙一号加速器靶区存在回流离子。通过采... 介绍了采用双膜法测量神龙一号直线感应加速器靶区回流离子效应的实验工作,通过一片厚度数十μm的靶膜产生回流离子,并采用基于光学渡越辐射的电子束剖面测量系统记录时间分辨的束斑,首次证实了神龙一号加速器靶区存在回流离子。通过采用不同材料的靶膜,实验观测到了不同离子发射情况下回流离子对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传输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金属靶膜时,回流离子导致电子束部分汇聚、部分发散,而采用聚合物薄膜时,回流离子会导致电子束剖面出现剧烈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离子 光学渡越辐射 电子束 强流 束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热电子的产生与输运背向辐射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王亚平 王光昶 +3 位作者 张建炜 张婷 周继芳 陈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2-1086,共5页
报道了在100TW fs激光器上采用电子磁谱仪和光学CCD积分成像相机分别对激光-固体靶相互作用在靶背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及其光学渡越辐射进行的测量.能谱测量结果显示:超热电子能谱呈单温类-麦克斯韦分布,拟合的温度为107 keV;光学渡... 报道了在100TW fs激光器上采用电子磁谱仪和光学CCD积分成像相机分别对激光-固体靶相互作用在靶背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及其光学渡越辐射进行的测量.能谱测量结果显示:超热电子能谱呈单温类-麦克斯韦分布,拟合的温度为107 keV;光学渡越辐射(OTR)测量结果显示:OTR是由于超热电子输运穿越固体靶所致,而辐射区域呈圆盘状、有发散角、有光强分布;如果考虑超热电子的产生和加热机制,则占主导地位的加热机制是共振吸收对电子的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激光 固体靶 超热电子 能谱 光学渡越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_2Sb_2Te_5薄膜相变行为及其对光存储特性影响
16
作者 张庆瑜 都健 +1 位作者 潘石 吴世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1-785,共5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在石英玻璃基片上制备了Ge2Sb2Te5相变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室温沉积的薄膜为非晶态;170℃真空退火后,薄膜转变为晶粒尺度约为17nm的面心立方结构;250℃退火导致晶粒尺度约为40nm的密排六方相出现.研究了室温至...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在石英玻璃基片上制备了Ge2Sb2Te5相变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室温沉积的薄膜为非晶态;170℃真空退火后,薄膜转变为晶粒尺度约为17nm的面心立方结构;250℃退火导致晶粒尺度约为40nm的密排六方相出现.研究了室温至450℃下薄膜相变的热力学性能.差热分析显示:薄膜的非晶相向fcc相转变的相变活化能为(2.03±0.15)eV;fcc相向hex相转变的相变活化能为(1.58±0.24)eV.薄膜反射率测量表明:面心相与非晶相的反射率对比度随着波长从400nm增加到1000nm在15%~30%变化,六方相与非晶相的反射率对比度在30%~40%.不同脉冲宽度的激光对非晶态薄膜的烧蚀结果显示:激光的能量密度对薄膜的记录效果有显著影响,在5mW、50ns的脉冲激光作用下,Ge2Sb2Te5薄膜具有最好的光存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2SB2TE5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 相变 光学特性 激光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热电子的产生与输运背向辐射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马春生 王光昶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6期25-28,共4页
报道了在20TW fs激光器上,采用电子磁谱仪和光学CCD积分成像相机,分别对激光-固体靶的相互作用,在靶背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及其光学渡越辐射进行的测量。能谱测量结果显示:超热电子能谱呈双温类-麦克斯韦分布,拟合的温度分别为90keV... 报道了在20TW fs激光器上,采用电子磁谱仪和光学CCD积分成像相机,分别对激光-固体靶的相互作用,在靶背方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能谱及其光学渡越辐射进行的测量。能谱测量结果显示:超热电子能谱呈双温类-麦克斯韦分布,拟合的温度分别为90keV和280keV,平均温度为185keV,这与已知的温度定标率较好地吻合;光学渡越辐射测量结果显示:光学渡越辐射是由于超热电子输运穿越固体靶所致,而辐射区域呈圆盘状、有发散角、有光强分布;如果考虑超热电子的产生和加热机制,则占主导地位的加热机制是共振吸收对电子的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激光 固体靶 超热电子 能谱 光学渡越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光学渡越辐射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
18
作者 郑艳芳 陈良益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1-374,共4页
为了解决理论测量中,光学渡越辐射焦平面的空间角分布与像平面的束剖面光路互相影响,难以同时测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渡越辐射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介绍了其光路原理和结构方案,分析了测量结构中的OTR镜头、分光棱镜与铅屏蔽结构的技... 为了解决理论测量中,光学渡越辐射焦平面的空间角分布与像平面的束剖面光路互相影响,难以同时测量,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渡越辐射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介绍了其光路原理和结构方案,分析了测量结构中的OTR镜头、分光棱镜与铅屏蔽结构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法.结果表明:系统克服了单功能测量、成像质量差等缺点,在ICCD相机上能够同步获得较好的光学渡越辐射的束剖面和空间角分布图案,且基本屏蔽了对图像采集有着强烈干扰的X-射线等高能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渡越辐射 光学渡越辐射镜头 分光棱镜 铅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Climate
19
作者 Boris.M.Smirnov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2019年第4期21-27,共7页
Atmospheric radiative fluxes are evaluated for the line-by-line model of spectral lines in considering the atmosphere as a weakly nonuniform plane layer and altitude profiles of its parameters are taken from the model... Atmospheric radiative fluxes are evaluated for the line-by-line model of spectral lines in considering the atmosphere as a weakly nonuniform plane layer and altitude profiles of its parameters are taken from the model of standard atmosphere.Concepts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r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for greenhouse gases and with information from HITRAN data base for parameters of radiative transitions.In addition,the energetic balance of the Earth allows one to determine the radiative flux from clouds.As a result,the algorithm is worked out for evalu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radiative flux toward the Earth depending on its composition.We below concentrate on the change of atmospheric radiative fluxes as a result of doubling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CO2 molecules.It is shown that the change of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 this cas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lgorithm in 5-6 times exceeds that followed from climatological models which are based on old spectral data,rather than those from HITRAN data base.These codes ignore overlapping of spectral lines of atmospheric radi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orption coefficient Cloud emission Global temperature Infrared radiation optical thickness radiative molecular trans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背表面光发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光昶 郑志坚 +8 位作者 杨向东 谷渝秋 刘宏杰 温天舒 葛芳芳 焦春晔 周维民 张双根 王向贤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803-4807,共5页
从金属箔背表面测量了超热电子穿越固体靶产生的光发射.光发射积分成像图案呈圆环状,在圆环边缘附近出现局部化明亮光信号确定为光学渡越辐射;光发射光谱在300—500nm之间出现一系列非周期锐利尖峰,在400nm(2ω)附近的尖峰较明显,这个... 从金属箔背表面测量了超热电子穿越固体靶产生的光发射.光发射积分成像图案呈圆环状,在圆环边缘附近出现局部化明亮光信号确定为光学渡越辐射;光发射光谱在300—500nm之间出现一系列非周期锐利尖峰,在400nm(2ω)附近的尖峰较明显,这个光发射取决于v×B加热机制产生的超热电子束的微束团引起的相干渡越辐射,(v为电子电度,B为磁场强度),光强随靶厚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热电子 光发射 光学渡越辐射 ν×B加热机制 相干渡越辐射 表面测量 超短超强激光 固体靶 相互作用 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