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矢状骨面型均角患者颅颈姿势与上气道形态的相关性
1
作者 江媛绮 徐卫华 +3 位作者 朱铭慧 陈丽娜 吕豪 黎敏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857-186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均角患者颅颈姿势变量与上气道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0例均角患者按矢状骨面型均分为骨性Ⅰ类、Ⅱ类及Ⅲ类组,3组均角患者于正畸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将头颅侧位片导入几... 目的探讨不同矢状骨面型均角患者颅颈姿势变量与上气道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0例均角患者按矢状骨面型均分为骨性Ⅰ类、Ⅱ类及Ⅲ类组,3组均角患者于正畸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将头颅侧位片导入几何画板软件测量各组颅颈姿势相关变量[颅垂直角(NSL/VER)、颅颈角(NSL/OPT、NSL/CVT)、颈水平角(CVT/HOR、OPT/HOR)及颈凸角(OPT/CVT)],CB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Invivo6.0.5测量上气道形态学指标[上气道高度(H、H1、H2、H3)、容积(V、V1、V2、V3)、横径(PNS L1、SP L1、TE L1)、矢状径(PNS L2、SP L2及TE L2)及气道横径/矢状径(ratio1、tatio2及ratio3)],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所有均角患者颅颈姿势变量与上气道形态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性Ⅱ类组均角患者NSL/VER、NSL/OPT、NSL/CVT大于骨性Ⅰ类、Ⅲ类组(P<0.05),CVT/HOR、OPT/HOR、口咽处气道矢状径(SP L2、TE L2)及上气道容积小于骨性Ⅰ类、Ⅲ类组(P<0.05);所有均角患者颅颈角(NSL/OPT、NSL/CVT)与上气道容积(V、V1、V2、V3)及口咽处气道矢状径(SP L2、TE L2)呈负相关(P<0.01),颈水平角(CVT/HOR、OPT/CVT)与上气道容积(V、V1、V2、V3)及口咽处气道矢状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均角患者颅颈姿势与上气道形态存在一定相关性,表现为骨性Ⅱ类均角患者的颅颈姿势最伸展、上气道容积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颅颈姿势 矢状骨面型 上气道形态 成人 均角 头颅侧位片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的外科-正畸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胡荣党 林新平 +1 位作者 倪振宇 郑敏玲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364-365,共2页
目的 :探讨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用螺旋CT定位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的位置及与相邻侧切牙根间的关系。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间隙预备 ,外科翻瓣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 ,粘贴舌侧扣 ,用改良Nance弓或带垂直... 目的 :探讨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用螺旋CT定位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的位置及与相邻侧切牙根间的关系。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间隙预备 ,外科翻瓣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 ,粘贴舌侧扣 ,用改良Nance弓或带垂直外展曲的不锈钢方丝作牵引装置 ,将尖牙牙冠向外、向后牵引绕过相邻侧切牙根的阻挡 ,对 5例 6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 :6颗埋伏尖牙均萌出后排齐 ,牙髓和牙周情况良好。结论 :根据螺旋CT诊断 ,采用外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 正畸学矫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科正畸中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振华 王伯胤 +3 位作者 张国兴 徐利军 冯国灿 吴建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33期5110-5112,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技术在齿科正畸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齿科正畸病例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X线头影摄片,运用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成像方法进行重建,对比测量颌骨及牙齿的角度、线距等指标。结果X线头影测量组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技术在齿科正畸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齿科正畸病例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X线头影摄片,运用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成像方法进行重建,对比测量颌骨及牙齿的角度、线距等指标。结果X线头影测量组在颌骨前后向关系的指标SNA、SNB、FH/NP的测量值均小于三维CT测量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NB测量值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颌骨垂直向关系的指标MP/FH、Pg-NB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牙齿角度及线距指标U1-NA、U1/NA、L1-NB、L1/NB的测量值均大于三维CT测量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U1-NA、U1/NA、L1-NB测量值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技术在齿科正畸中应用具有可行性,较X线头影测量具有优势;但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尚需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正畸学 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人正常[牙合]前牙牙根与牙槽骨位置的CBCT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关晓航 白玉静 +3 位作者 王璐 刘晓天 马佳君 苍松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牙合]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矢状向位置的关系。方法选择73例正常[牙合]志愿者,其中男9例,女64例,年龄19~22岁,平均(19.89±0.70)岁。所有志愿者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将数据导入专业软件,测量前牙牙根长轴与牙槽... 目的探讨正常[牙合]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矢状向位置的关系。方法选择73例正常[牙合]志愿者,其中男9例,女64例,年龄19~22岁,平均(19.89±0.70)岁。所有志愿者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将数据导入专业软件,测量前牙牙根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夹角,统计前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并进行下颌平面角与中切牙倾斜度和根尖区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牙合]上、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夹角小于尖牙(P<0.01)。上颌前牙牙根多数位于牙槽骨唇侧(94.98%),少数位于牙槽骨中央(5.02%);而下颌前牙多数位于牙槽骨中央(48.18%),部分位于牙槽骨唇侧(34.24%),位于牙槽骨舌侧最少(17.58%)。正常[牙合]下颌平面角(SN-MP)与上、下中切牙倾斜度(SN-U1、MP-L1)和下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LW)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8、-0.421和-0.383,P<0.01)。结论正常[牙合]上前牙牙根多位于牙槽骨唇侧,下前牙牙根多位于牙槽骨中央及唇侧;与低角患者相比,高角患者前牙较为直立且下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较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根尖 正常[牙合] 前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转化二维平片与头颅侧位片测量磨牙后间隙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彤彤 刘莉萍 王之瑜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9期3276-3278,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CCB)与传统头颅侧位片(Ceph)对磨牙后间隙相关标志点的定点准确性,并比较两种侧位片所测得磨牙后间隙是否有差异。方法对25例需要正畸的错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CCB)与传统头颅侧位片(Ceph)对磨牙后间隙相关标志点的定点准确性,并比较两种侧位片所测得磨牙后间隙是否有差异。方法对25例需要正畸的错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1.5岁)进行CBCT扫描,并拍摄Ceph。按统一标准将CBCT数据转化成左右两半头颅侧位片。选择测量磨牙后间隙的常用标志点,由同一名操作者分别对CCB与Ceph中磨牙后间隙相关标志进行3次定点并测量,对CCB与Ceph上的定点误差、3次测量的误差及磨牙后间隙长度与高度值采用方差分析、组内相关系数及配对t检验。结果3次CCB与Ceph测量磨牙后间隙结果符合正态分布,操作者3次测量值重复性好,在CCB上定点的精度明显优于Ceph。结论CCB定点的精度普遍要优于Ceph,尤其是磨牙根尖点在CCB上的定点更精确。对磨牙后间隙测量精确性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头颅侧位片 磨牙后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辐射剂量表征量校正方法初探
6
作者 庄静文 白玫 郑均正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所致辐射剂量的准确值与常用的CT辐射剂量表征量以及扫描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校正目前常用的CT辐射剂量表征量。方法:使用长杆电离室测量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不同准值宽度、螺距以及管电压下直径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所致辐射剂量的准确值与常用的CT辐射剂量表征量以及扫描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校正目前常用的CT辐射剂量表征量。方法:使用长杆电离室测量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不同准值宽度、螺距以及管电压下直径16 cm体模内剂量分布曲线,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测量得到的CTDIw和加权CTDI∞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经校正后所得的加权CTDI∞与测量所得加权CTDI∞在0.05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排螺旋CT目前常用的CT辐射剂量表征量缺乏准确性。经验证,根据实验结果得到的校正方法基本准确,可以对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 CT的CTDIw进行校正,使用其他多排螺旋CT扫描其他部位时CTDIw的校正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CT剂量指数 校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温馥嘉 陈贵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2-708,共7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牙根 牙槽骨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矫治15~25岁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翁露茜 宋晓佳 +2 位作者 李娟 刘彭若峰 林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8-205,共8页
目的:评价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法对15~25岁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上颌骨横向宽度发育不足的15~25岁患者14例,采用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法,治疗前和扩弓3个月后行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拍摄、测量,... 目的:评价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法对15~25岁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上颌骨横向宽度发育不足的15~25岁患者14例,采用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法,治疗前和扩弓3个月后行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拍摄、测量,比较上颌骨基骨宽度变化、上颌牙弓宽度变化、上颌牙转矩变化等。结果:14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获得了明显的横向宽度扩大效果,表现为上颌基骨宽度和牙弓宽度的增加,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治疗前(40.54±5.26)mm,治疗后(46.83±5.83)mm,根尖平面基骨宽度由(64.86±4.16)mm增加至(67.60±4.66)mm;而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治疗前(31.92±2.55)mm,治疗后(38.65±3.14)mm,根尖平面基骨宽度则由(43.33±3.70)mm增加至(45.78±4.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上颌支抗牙转矩增大(P<0.05)。结论:腭中缝骨皮质切开辅助快速扩弓能获得有效的扩弓效果,是适合15~25岁上颌横向宽度不足患者的微创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治疗 正畸学 矫正/方法 上颌骨/外科学 上颌骨/畸形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矫正装置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伟涛 孙佳 +3 位作者 戚琳 邹冰爽 周绍楠 周彦恒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6-733,共8页
目的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2例使用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平均年龄(27.1±4.3)岁,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锥形束计算... 目的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2例使用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平均年龄(27.1±4.3)岁,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和后牙以及颏下(Me)点的三维方向变化;通过对三维转化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MP-SN角)、平面角(OP-SN角)及下面高(ANS-Me距)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牙性及骨性指标变化情况,对影响下颌平面角变化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上前牙内收(6.76±1.75)mm,压低(1.57±1.54)mm;下前牙内收(5.56±1.37)mm,压低(2.94±1.15)mm;上磨牙近中移动(1.65±1.21)mm,压低(1.21±0.79)mm;下磨牙近中移动(1.30±0.84)mm,伸长(0.36±0.92)mm。Me点向前、向上移动,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1.10°±0.99°,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减小。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磨牙垂直向位置(r=0.731,P<0.01)、上磨牙垂直向位置(r=-0.485,P<0.01)、OP-SN角(r=0.437,P<0.05)、下前牙矢状向位置(r=0.405,P<0.05)及上前牙垂直向位置(r=-0.380,P<0.05)均与下颌平面角变化相关。结论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可在内收前牙的同时逆旋下颌平面。下颌平面旋转可能与上下颌后牙和上前牙垂直向位置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正畸支抗 拔牙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隐形矫治 垂直向变化 种植支抗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牙齿正畸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吕廷勇 黄子荣 +3 位作者 梁显著 马秉莲 王和斌 朱奉兴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9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牙齿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4例牙齿正畸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薄层重建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并联合运用横轴面图像进行术前诊断。结果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牙齿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4例牙齿正畸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薄层重建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并联合运用横轴面图像进行术前诊断。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牙齿畸形,尤其对颌骨内埋伏阻生牙的数目、形态、唇鄂侧位置及与邻牙关系,54例牙齿畸形患者术前与术后诊断一致,均得到有效的治疗。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牙齿正畸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牙齿正畸治疗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 阻生 螺旋 计算机体层摄影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辅助下两种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阿娜 王敏 许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84-86,共3页
目的:研究比较应用链状皮圈或镍钛弓丝在埋伏牙的正畸牵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使用螺旋CT的辅助诊断下,选取20例正畸牵引埋伏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分别应用链状皮圈和镍钛弓丝进行牵引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牵引时间和脱... 目的:研究比较应用链状皮圈或镍钛弓丝在埋伏牙的正畸牵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使用螺旋CT的辅助诊断下,选取20例正畸牵引埋伏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分别应用链状皮圈和镍钛弓丝进行牵引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牵引时间和脱落率进行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链状皮圈正畸牵引时间平均7.6个月,镍钛弓丝牵引时间平均6.2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链状皮圈正畸牵引脱落率为10%,镍钛弓丝牵引脱落率为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镍钛(Ni Ti)辅弓可缩短矫治时间,降低托槽的脱落率,可提高矫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正畸 埋伏牙 镍钛弓丝 牵引 链状皮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扫描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12
作者 朱坚强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3期370-371,共2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口腔正畸患者采用MSCT进行扫描,层厚2 mm;薄层重建后,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口腔正畸患者采用MSCT进行扫描,层厚2 mm;薄层重建后,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并联合横轴面图像对患者进行术前诊断。结果:MSCT扫描及图像处理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口腔牙齿畸形特点,特别是对颌骨内埋伏阻生牙的形态、数目、萌出方向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6例口腔正畸患者术前与术后MSCT扫描诊断统一,患者均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MSCT扫描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正确应用,可以很好地保证图片质量和保护患者口腔,可作为口腔正畸治疗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牙 MSCT 图像处理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正畸诊断性排牙中牙根位置初探 被引量:9
13
作者 侯瑜琳 赵一姣 +2 位作者 王勇 王斯维 刘怡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31-635,共5页
目的 通过数字化技术模拟正畸诊断性排牙的牙根位置,探讨牙根信息在正畸诊断性排牙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减数和非减数患者各1例,激光扫描获得治疗前石膏模型牙冠表面三维数据,根据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采用Mimics及Geomagic软件... 目的 通过数字化技术模拟正畸诊断性排牙的牙根位置,探讨牙根信息在正畸诊断性排牙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减数和非减数患者各1例,激光扫描获得治疗前石膏模型牙冠表面三维数据,根据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采用Mimics及Geomagic软件重建包含牙根的数字化模型Mo,冠根融合后各牙齿以STL格式独立保存.3名正畸医师和1名高年资正畸技师分别对治疗前石膏模型进行诊断性排牙,激光扫描排牙模型,以牙冠为重叠基准,将冠根融合后各牙齿分别重叠于排牙模型相应牙冠表面三维数据上,得到包含牙根的数字化排牙模型Ma、Mb、Mc、Md.同法构建治疗后数字化模型M.观察Ma- Md牙根平行情况;以磨牙为重叠基准,分别将Ma - Md与Mo重叠,观察牙根外露情况;以磨牙为基准,将Ma- Md分别与M重叠,通过距离偏差色阶图分析差异.结果 4名操作者对2例患者的8个排牙模型中均存在牙根不平行和多处牙根外露现象.排牙模型与治疗后数字化模型的上颌最大差异为8.79 mm,下颌最大差异为9.96 mm.结论 以牙冠为依据的诊断性排牙并不能避免牙根不平行以及牙根外露,将牙根纳入诊断性排牙过程并进行诊断设计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计算机辅助 正畸学 矫正 诊断性排牙
原文传递
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维维 桑婷 +1 位作者 黄臻 伍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0-414,共5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研究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及位置关系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30例,其中Herbst双期减数矫治组(双期矫治组)15例,单...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研究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形态及位置关系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30例,其中Herbst双期减数矫治组(双期矫治组)15例,单纯固定减数矫治组(固定矫治组)15例.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锥形束CT,测量颞下颌关节各测量项目并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双期矫治组矫治后髁突前后径[7.41 (2.55) mm]、髁突头高度[3.58(0.86) mm]均较矫治前[6.58(2.05)和2.81(0.64) mm]显著增加(P<0.05),固定矫治组颞下颌关节各骨性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期矫治组髁突头高度矫治前后变化量[0.60(0.48) mm]显著大于固定矫治组[0.02 (0.21) mm] (P<0.05),其他项目矫治前后变化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rbst双期减数矫治与单纯固定减数矫治相比,除髁突生长改建的变化外,对颞下颌关节其他骨性形态及位置均未产生差异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原文传递
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宇 谢飘 +1 位作者 沈涛 刘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0,共8页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r≤-0.8,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r≤-0.4,P<0.05)。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骨增生,但牙槽骨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槽骨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槽骨变化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双颌前突 牙槽骨改建 保持阶段
原文传递
固定矫治成年患者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相关性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怡君 鄢洁雅 +3 位作者 李雅欣 劳安 廖盛轩 刘加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33-738,共6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分析错成年患者固定矫治前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3例安氏Ⅰ类...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分析错成年患者固定矫治前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3例安氏Ⅰ类或Ⅱ类1分类错成年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年龄(23.4±6.3)岁,矫治时长(2.1±0.7)年。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采用矫治前后全牙列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观察并记录矫治前后上下中切牙、侧切牙体积,测量切缘移动距离和旋转角度、牙体长轴角度。比较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并计算牙根吸收率,对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冠状向、垂直向、矢状向移动量等)、患者年龄、矫治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下颌各牙位切牙体积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吸收量分别为(20.2±6.0)和(14.7±4.6)、(11.2±4.7)和(14.8±5.0)mm^(3),牙根吸收率分别为(9.49±1.75)%和(8.56±3.43)%、(9.13±3.24)%和(9.65±2.76)%,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P=0.640)。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矢状向移动量呈弱的正相关(r=0.36,P=0.015);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垂直向移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8,P=0.001);下颌侧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垂直向移动量和矫治时长呈弱的正相关(r=0.35,P=0.016;r=0.34,P=0.021),与矢状向移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4,P=0.002)。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切牙均有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牙根吸收率与切缘中点矢状向、垂直向移动量、矫治时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 牙根吸收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三维测量
原文传递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自体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后早期牙移入的CT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栋杰 黎凡 +2 位作者 崔颖秋 陈柯 王洪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4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正畸牙位置及牙槽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术前裂隙宽度及牙槽突裂体积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的新骨成骨体积为(0.98±0.23) mm3,显著大于B组的(0.73±0.15) mm3.新骨形成率在A组为(72.5±11.9)%,显著大于B组的(53.2±9.7)%.牙槽突裂患者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正畸牙移动可顺利使裂隙侧牙齿移入植骨区域,正畸牙的牙根尖位置发生明显的位移,CT断面未见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早期正畸牙移动可明显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其对植入骨的改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裂 自体骨移植 正畸牙移动 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