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改良送鞘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89-0092,共4页
分析改良送鞘技术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时间为2023.4月-2023.10月,所有患者均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常规纵向扩皮法的A组(n=30)、在A组基础上加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的B组(n=30)、采用改良送... 分析改良送鞘技术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时间为2023.4月-2023.10月,所有患者均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常规纵向扩皮法的A组(n=30)、在A组基础上加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的B组(n=30)、采用改良送鞘技术的C组(n=30)。对比三组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7d内的维护次数、穿刺点渗血量、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0%)高于A(73.3%)、B(80.0%)两组,置管7d内的维护次数和穿刺点渗血量少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也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送鞘技术可以降低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肿瘤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减少置管维护次数,缓解患者的疼痛,安全性和治疗质量高,有效提高穿刺时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利于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技术 肿瘤患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钝性分离送鞘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徐鑫星 白茹 +1 位作者 宋迪 史婷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8期96-99,共4页
目的:探究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钝性分离送鞘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共30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本院住院治疗需植入PICC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150例采用超声引... 目的:探究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钝性分离送鞘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共30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本院住院治疗需植入PICC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1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钝性分离送鞘技术为试验组,另1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手术刀扩皮送鞘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换药情况与压迫止血例数。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分别为93.33%、91.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4,P>0.05)。在置管后局部渗液发生率上,试验组(1.33%)明显低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1,P<0.05)。在24、72 h换药率及48 h压迫止血率上,试验组(7.33%、1.33%、2.67%)明显低于对照组(28.67%、12.00%、1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32、235.714、205.618,P<0.05)。48 h渗血纱布层数上,试验组(4.37±1.31)层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87±1.42)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48,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结合钝性分离送鞘技术的效果好,有利于改善置管后局部渗血情况,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局部渗液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 超声引导 改良塞丁格技术 钝性分离技术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导管鞘送入方式对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佳 曾丽 《护理学报》 2014年第14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减少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出血的最佳送鞘方式。方法将100例行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导管鞘送入长度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再加1 cm,对照组导管鞘完全送入,比较两组患者撕裂导管... 目的探讨减少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出血的最佳送鞘方式。方法将100例行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导管鞘送入长度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再加1 cm,对照组导管鞘完全送入,比较两组患者撕裂导管鞘后即刻出血情况和置管24 h穿刺点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即刻出血量和置管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超定位血管深度不完全送鞘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的PICC置管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钟根梅 曾惠洁 王海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0期115-119,共5页
目的:研究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传统扩皮送... 目的:研究改良送鞘法在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传统扩皮送鞘法,观察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比较两组送鞘情况,置管后24 h、48 h、72 h渗血及渗液情况、疼痛程度,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送鞘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渗血率及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48 h、72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化疗患者接受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改良送鞘法可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疼痛程度的同时,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具有更高安全性,可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肿瘤化疗 picc 置管 疼痛程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改良送鞘技术联合Orem理论延伸护理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徐菊玲 李芳芳 《医疗装备》 2023年第20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改良送鞘技术联合Orem理论延伸护理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02例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行Orem理论延伸护理,... 目的探究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改良送鞘技术联合Orem理论延伸护理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02例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行Orem理论延伸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隧道置管,观察组行PICC改良送鞘技术置管。比较两组PICC送鞘置管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护能力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一次性送鞘成功、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渗血发生率、渗液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自护能力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改良送鞘技术联合Orem理论延伸护理应用于血液肿瘤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均较高,可提升患者出院后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及整体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改良送鞘技术 OREM理论 延伸护理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改良送鞘技术在血小板低下患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江泽仙 吴春羚 +2 位作者 方晶 沈佳坤 马慧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5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改良送鞘技术在血小板低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81例血小板低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41例...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改良送鞘技术在血小板低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81例血小板低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41例)和改良组(40例)。改良组使用改良送鞘方法进行扩皮,传统组使用传统手术刀进行扩皮。比较两组的置管情况(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送鞘完成时间、扩皮送鞘后即刻出血量、置管即刻疼痛评分)和置管后情况(置管96 h内换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送鞘完成时间短于传统组,扩皮送鞘后即刻出血量少于传统组,置管即刻疼痛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置管96 h内换药次数少于传统组;渗血、渗液、穿刺点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低下患者使用B超引导下改良送鞘技术实施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传统手术刀扩皮相当,而改良送鞘技术可缩短送鞘完成时间,减少置管后换药次数、扩皮送鞘后即刻出血量,减轻置管即刻疼痛程度,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低下 改良技术 B超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送鞘法降低PICC置管相关渗血渗液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4 位作者 王雅萍 金向红 曾旭芬 陈香花 陈春华 《护理与康复》 2017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塞丁格技术 渗血 渗液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建红 高红娟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年第6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纵切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不全送入法...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纵切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不全送入法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扩皮送鞘法,即纵切9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完全送入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皮送鞘后即刻、置管后24h、48h及7d渗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即刻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替代传统扩皮送鞘法,其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减少置管后渗血量及维护频次,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扩皮 picc 超声引导 塞丁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改良送鞘技术在血小板低下病人的研究
9
作者 甘迎春 代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3期119-121,共3页
研究应用改良送鞘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超引导中心导管(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B超引导PICC置管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改进组分别为41 和40人。改良组采... 研究应用改良送鞘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超引导中心导管(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B超引导PICC置管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改进组分别为41 和40人。改良组采用改良送鞘喂养法进行皮肤扩展,传统组使用传统手术刀进行皮肤扩展。比较两组的插管情况。结果:改良组在插管完成时间、插管后即刻皮肤扩张及血容量、插管后即刻疼痛评分、插管后96h内换药次数等方面优于常规组。这个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B超引导改良鞘管技术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与常规手术刀皮肤扩张术相似,减少了疼痛,提高了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低下 改良技术 B超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导针器技术联合改良扩皮送鞘法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韦凤研 韦巧慧 +2 位作者 韦心兴 谢艳春 黄嘉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101-105,共5页
分析无导针器技术联合改良扩皮送鞘法在PICC置管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对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病人进行调查研究,时间为2022.1-2022.10。共136例,均分两组。对照组,常规纵向扩皮法,68例。观察组,无导针器技术配合改良扩皮送鞘法... 分析无导针器技术联合改良扩皮送鞘法在PICC置管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对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病人进行调查研究,时间为2022.1-2022.10。共136例,均分两组。对照组,常规纵向扩皮法,68例。观察组,无导针器技术配合改良扩皮送鞘法,68例。比较2组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量;统计置管7 d内维护次数;分析置管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置管后即刻渗血量、置管后24 h后渗血量有差别(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维护次数和置管并发症率有差别(P<0.05)。结论 以超声引导方法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因患者个体静脉解剖结构差异,穿刺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穿刺者很难更好地把握及控制针尖位置,无导针器技术在进针过程中可清晰显示针尖位置,灵活随机调整针尖方向和角度,在置管过程中可明确导管在血管内的具体走向,明确针尖位置所在,采用联合改进扩皮送鞘法,可提高和增加穿刺置管效率,减少了PICC置管后的渗血率和维护次数,相较于常规扩皮送鞘法更能降低穿刺点感染发生率,给患者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治疗服务,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针器技术 改良扩皮 超声引导 picc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应用
11
作者 申娅 王茂华 敬玉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1-2,共2页
探究在超声引导作用下,改良后扩皮送鞘法即钝性分离法在改良塞丁格POCC置管中的应用的可行性。采用随机对照法,选取筛查结果符合的纳入标准的一百例手术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选取病患各五十例,并且将其处于PICC置管中。钝性分离法扩皮送... 探究在超声引导作用下,改良后扩皮送鞘法即钝性分离法在改良塞丁格POCC置管中的应用的可行性。采用随机对照法,选取筛查结果符合的纳入标准的一百例手术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选取病患各五十例,并且将其处于PICC置管中。钝性分离法扩皮送鞘法将在观察组实行,传统扩皮刀扩皮送鞘法将在对照组实行,比较两组送鞘法患者置管的成功率、置管后首次穿刺点出血严重变化程度情况、疼痛严重变化程度及7d维护情况。结果经过临床观察显示观察组一次性扩皮送鞘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明显具有差异不具备且无相关临床疾病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意义(P>0.05);钝性分离法在入鞘送管后即刻、置管后二十四小时、四十八小时及7d其渗血量均比对照组少,差异不具有相关临床疾病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意义(P<0.05);置管即刻疼痛严重程度及7d内置管穿刺处渗血维护频次均轻微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相关临床疾病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意义(P<0.05)。结论是在PICC置管术中操作,目前传统使用扩皮刀扩皮送鞘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由钝性分离法取代,其操作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控制和减少置管后穿刺点出血量及减少导管维护频次,减轻置管患者疼痛,值得长期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扩皮 picc置管 超声引导塞丁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