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in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for fixed sagittal imbalance pati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Seung-Jae Hyun Yongjung J Kim Seung-Chul Rhim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3年第8期242-248,共7页
In addressing spinal sagittal imbalance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 surgeon now may choose from among a variety of osteotomy techniques. 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ies such as the facetectomy or Ponte or Smith-Pet... In addressing spinal sagittal imbalance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 surgeon now may choose from among a variety of osteotomy techniques. 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ies such as the facetectomy or Ponte or Smith-Petersen osteotomy provide the least correction, but can be used at multiple levels with minimal blood loss and a lower operative risk.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ies provide nearly 3 times the per-level correction of Ponte/Smith-Petersen osteotomies; however, they carry increased technical demands, longer operative time, and greater blood loss and associated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cluding neurological injury. Th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for fixed sagittal imbalance patients is reviewed. The longterm overall outcomes, surgical tips to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proper application are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GITTAL imbalance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Clinical outcome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Com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with a Cage Prevents Sagittal Translation in the Correction of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被引量:8
2
作者 Fan-Qi Hu Wen-Hao Hu +5 位作者 Hao Zhang Kai Song Yao Wang Tian-Hao Wang Yan Wang Xue-Song Zh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Background: Sagittal translation (ST) is an accidental event that surgeons commonly encounter during a spinal osteotomy in the correction of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Background: Sagittal translation (ST) is an accidental event that surgeons commonly encounter during a spinal osteotomy in the correction of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effective techniques to prevent S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pose a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 with a cage as a method to prevent ST an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kyphosis in A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89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S kyphosis who underwent a PSO (Group B, 46 patients) or a PSO with a cage (Group A, 43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3. Pre- and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ic results were reviewed. S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in both groups. Clinical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SRS-22) outcomes metric.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2 years. Results: Group A achieved the same re-alignment of the kyphotic spine as Group B. Two (4.7%) of the 43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14 (30.4%) of the 46 patients in Group B had intraoperative ST (2"2 = 10.020, P = 0.00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height change of the osteotomized column. SRS-22 scor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Seven patients experienced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1 in Group A and 6 in Group B). Eight patients ha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2 in Group A and 6 in Group B). Conclusion: PSO with a cage significantly avoided ST during the osteotomy procedure and might represent a new, safe, and feasible choice tbr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S kyp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ylosing Spondylitis KYPHOSIS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with a Cage Sagittal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高海聪 马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2期1972-1976,共5页
目的旨在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铜川市人民医院骨科行A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8~45... 目的旨在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铜川市人民医院骨科行A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4.02岁,椎体发育不良患者49例、椎体分节不全患者36例、混合型患者11例。手术时间(4.15±0.74)h,出血量(1055.00±20.41)ml,融合节段(7.12±0.96)个。随访时间均为1年。术前、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拍摄患者站立位的正侧位X光片,测量冠状面参数[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BD)]和矢状面参数[矢状面平衡(SVA)、全脊柱后凸角(GK)、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截骨角(OVA)、融合节段角(AF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矫形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半年、末次随访时,96例患者的冠状面参数(Cobb角、CBD)和矢状面参数(SVA、GK、PT、SS、LL)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而术后半年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2.27±2.31)分比(4.42±2.97)分、(10.74±9.84)分比(20.06±14.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9、5.308,均P<0.001)。仅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截骨椎脱位、2例臂丛神经麻痹和2例术中硬脊膜撕裂)。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APSO具有良好稳定的矫形效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 矫形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柱截骨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 被引量:6
4
作者 贾全章 高吉昌 +2 位作者 张承敏 陈庆贺 王长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 观察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USS)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的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31例脊柱后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休门氏病 2例 ,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 2 9例 ;病程 6~ ... 目的 观察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USS)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的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31例脊柱后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休门氏病 2例 ,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 2 9例 ;病程 6~ 2 8年。X线片示脊柱后凸角 (Cobb角 )平均 89°,其中小于 4 0°3例 ,4 0~ 80°17例 ,80~ 110° 9例 ,大于110°2例 ,平均 89°。将术后平均矫正度数与术前平均后凸角度进行对比求出平均矫正率 ,并对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 结果 术后 31例均获 6~ 31个月随访 ,平均 12个月。术后 Cobb小于 4 0° 3例 ,平均矫正 32°;4 0~ 80°17例 ,平均矫正 5 8°;80~ 110°9例 ,平均矫正 86°;大于 110°2例 ,平均矫正 12 0°。术后全组平均矫正 74°,平均矫正率为 83.15 % ;除 1例截骨平面近椎间盘未愈合 ,余 30例术后 3~ 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连接结构松脱。 结论 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 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可达到稳定的三维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度矫正率 ,并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全脊柱截骨USS系统 内固定 治疗 疗效 手术方法 X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截骨矫形治疗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韩久卉 刘玉昌 +4 位作者 王宣 罗军忠 李亚洲 曹进超 王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1-717,共7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10±46min(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l(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截骨术 后路矫形 先天性畸形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被引量:8
6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3 位作者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平均 4 5° ;平均矫正率 85 7% ;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4年 ,平均 2 3年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局部无压痛 ,恢复原来工作。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截骨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螺钉置入矫治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伟 杨操 +5 位作者 杨述华 王晶 许伟华 张波 张正东 李志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5-710,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半椎体切除矫治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2013年4月,对18例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进行...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半椎体切除矫治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2013年4月,对18例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进行脊柱矫形手术。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7.6±2.9岁。术中在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经后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切除半椎体后进行矫形。术后通过CT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及半椎体切除情况,术前、术后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价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16±55min,术中出血量732±378ml。18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7枚(4~12枚/例)。术后CT证实124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准确,置钉准确率97.6%;1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2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1例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出现血气胸,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病例,无螺钉误置而引起的并发症。术后CT证实18例患者半椎体均完整切除。18例中有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8.0个月。16例术前测量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44.5°±11.4°,术后为9.3°±4.7°,末次随访时为9.7°±5.0°,矫正率为(78.2±7.8)%。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测量为32.2°±7.3°,术后为7.2°±3.5°,末次随访节时为7.7°±3.9°,矫正率为(76±9.4)%。侧凸及后凸矫正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1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中实时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经后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半椎体切除完整,置入椎弓根螺钉准确率高,安全性高,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截骨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三柱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皓 陈宗雄 +3 位作者 姚晓东 钟继平 林松庆 程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5期1026-1028,共3页
目的:评价2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病例应用单节段三柱截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L_2或L_3为截骨椎,后路进行三柱截骨,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其中应用AF系统4例,TSRH系统16例,ISOLA系统5例,CD-HORIZON... 目的:评价2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病例应用单节段三柱截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L_2或L_3为截骨椎,后路进行三柱截骨,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其中应用AF系统4例,TSRH系统16例,ISOLA系统5例,CD-HORIZON系统3例。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15~42°,平均矫正28.6°。4例术后1年出现矫正丢失5~8°。患者脊柱后凸致重心前移、双目不能平视等症状均明显得到缓解,可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限制性肺通气不足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患者满意率92.8%。28例术后均改善了外观,恢复了视线水平,矫形效果满意。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单节段三柱截骨结合内固定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一种安全、简便、疗效可靠满意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三柱截骨术 椎弓根螺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慧敏 谭明生 +1 位作者 陈文治 移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单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03年11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1岁。强直性脊柱炎1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单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03年11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1岁。强直性脊柱炎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完全截瘫2例,椎体发育不良2例。病程7~25年,平均12.8年。手术前、后均行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水平角及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评定植骨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按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 术中出血700~2000ml,平均1100ml;术中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1例,下肢短暂性麻痹2例。术后获随访18~35个月,平均25.6个月。植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最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从术前9.6±16.4°,矫正至术后42.6±14.3°(P〈0.05),平均矫正角度为33°;骶骨水平角的改变与此类似。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而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由术前97.5±45.6mm降至术后10.7±9.6mm(P〈0.05)。术后疼痛、工作及社交情况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大,手术相对安全,可取得较理想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截骨矫形 椎弓根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志明 杨滨 +4 位作者 马华松 王晓平 谭荣 陈阳 袁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6-332,共7页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术前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70°~108°(82.6°±17.5°),顶椎均位于胸腰段;胸椎后凸角46°~67°(55.2°±15.3°),胸腰段后凸角25°~43°(32.4°±12.6°),腰椎前凸角-37°^-11°(-19.5°±10.3°);站立位颌眉角43°~130°(67.2°±21.9°);侧位X线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为11~35cm(18.3±14.8cm)。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5.3±1.0h(3.7~6.9h),术中出血量1887.5±850.9ml(600~3000ml)。术中硬膜破裂4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4~48个月,平均33.5个月。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21.3°±4.2°,颌眉角改善到9.3°±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3.0±4.7cm;术后1周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能平视行走,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应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恢复脊柱矢状位生理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矢状面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出血情况的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兴勇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各操作阶段的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前、术后临床...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各操作阶段的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7±12.7岁(18~65岁)。所有患者均记录术前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固定节段数及截骨部位;术中操作分为暴露、置钉、PSO截骨、复位、安装矫形棒及植骨闭合切口6个阶段,分别记录各阶段的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术中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手术过程总出血量1869.2±378.5ml,暴露阶段出血116.6±52.5ml,置钉阶段出血236.4±91.1ml,PSO截骨阶段出血832.1±223.5ml,复位出血210.9±61.8ml,安装矫形棒阶段出血244.7±42.0ml,植骨闭合切口阶段出血228.5±46.1ml。其中暴露、置钉、PSO截骨、复位、安装矫形棒及植骨闭合切口6个阶段出血量分别占总出血量的6.2%、12.6%、44.5%、11.2%、13.0%及12.5%。结论:PSO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出血主要在截骨阶段,此阶段应保证足够的血液灌注,以减少因脊髓低灌注而产生的神经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出血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矫形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兴勇 钱邦平 +5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王岩 张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中SEP监测数据及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27例,女1例。术中均行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SEP阳性改变标准为波幅降低超过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结果:PSO术中闭合截骨面复位后,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及时发现了3例体位性单侧臂丛神经损伤,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65%及90%。经体位垫调整后5min,2例SEP波幅降低分别为100%及65%的患者上肢正中神经SEP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臂丛神经损伤症状;SEP波幅降低90%的患者虽经体位调节,SEP波幅稍有好转,但仍降低70%,术后出现单侧上肢疼痛、乏力的臂丛神经损伤症状,经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中无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术中双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能及时发现AS胸腰椎后凸畸形PSO术中体位性臂丛神经损伤,经及时处理能有效减轻臂丛神经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臂丛神经损伤 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后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付君 张永刚 +7 位作者 王征 宋凯 刘超 郑国权 张国莹 崔赓 张雪松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患者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共有36例行PSO的AS患者纳入本研究,男31例,女5例;年...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患者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共有36例行PSO的AS患者纳入本研究,男31例,女5例;年龄21~50岁(39±10岁);病程5~27年(17±6年),术前后凸Cobb角45.5°~108.8°(63.8°±22.4°)。术前和术后1年时评测患者静息心率、活动能力评分(active capacity score,ACS),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舒张中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峰)、E/A比值、E峰减速时间(deceleration time,DT)、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etric relaxation time,IVRT),根据美国和欧洲超声学会指南评估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结果:随访至术后1年,共有32例完成了随访,失访率为11.1%。术后后凸Cobb角5.1°~34.5°(18.1°±10.9°),矫正率43.8%~94.4%[(74.8±15)%]。术前静息心率为85.9±12.5次/min,术后1年随访时降低至71.8±9.7次/min(P=0.0000);术前ACS为47.4±18.2分,术后1年随访时增加至78.3±12.6分(P=0.0000)。术前14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术后1年随访时25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其中2例术前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为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障碍,临床改善率为72.2%(13/18)。E/A比值术前为1.02±0.36,术后1年随访时增加至1.24±0.27(P=0.0075),术后1年随访时DT由术前234.84±32.46ms缩短至211.56±26.74ms(P=0.0027),术前IVRT为102.50±19.86ms,术后1年随访时减少至87.92±13.12ms(P=0.0010)。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LVEF和LVFS均正常,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1年随访时心功能较术前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心功能 静息心率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9
14
作者 齐鹏 宋凯 +2 位作者 张永刚 王岩 崔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75-780,共6页
目的 :比较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共有3... 目的 :比较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共有33例需行40°~65°截骨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1例,女2例,年龄19~56岁(35.2±8.9岁),后凸畸形以胸腰段后凸为重,脊柱胸腰段后凸Cobb角42.3°±15.2°,腰段前凸Cobb角4.4°±16.4°。A组15例行单节段VCD,B组18例行双节段PSO,记录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轴、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截骨角度、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及其变化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截骨部位分别为T12 1例、L2 6例、L3 8例,截骨角度46.7°~64.2°(53.6°±6.7°);B组截骨部位分别为L1、L3 13例,T12、L2 4例,T12、L3 1例,截骨角度45.1°~63.9°(55.6°±6.0°)。固定节段于截骨部位近端及其远端延伸至少2个椎体,B组截骨部位之间椎体均固定。A、B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A、B两组术后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ODI、SRS-功能评分、SRS-疼痛评分、SRS-外观评分、SRS-心理评分、SRS-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胸椎后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胸椎后凸角与术前相比变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指标对比,除胸椎后凸角变化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需行40°~65°截骨角度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VCD可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矫正效果,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在重建矢状面平衡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 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曹云 羊东 +1 位作者 彭五四 卿培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变化及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30°-135°(90.7°±30.6°),术后12°-30°(18°±5.6°),矫正率为82.5%,末次随访13°-32°(20°±5.8°),丢失4.3%;后凸Cobb角:术前20°-60°(40.6°±18.5°),术后10°-26°(16.8°±6.2°),矫正率为85%,末次随访13°-30°(20.5°±7.0°),丢失3.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3.8-6.5(5.1±1.3)cm,术后0.3-1.3(0.7±0.3)cm,末次随访0.4-1.7(0.8±0.3)cm。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经延长固定节段后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后路截骨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椎弓根螺钉 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头部体位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后路截骨矫形时唤醒试验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潘涛 钱邦平 +6 位作者 邱勇 蒋忠 马正良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蒋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0-683,693,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头部体位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时唤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PSO的35例AS... 目的:探讨术中头部体位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时唤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PSO的3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分为头部抬高体位组(抬高组)和头部未抬高体位组(未抬高组)。两组患者麻醉方式、麻醉诱导用药和维持用药均相同,同时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使其保持一致,比较抬高组和未抬高组患者PSO术中唤醒时间及苏醒质量(采用Imani等分级标准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唤醒试验均成功。抬高组患者的术中唤醒时间为24.9±5.13min,未抬高组为39.8±9.41min,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唤醒试验中,抬高组1例、未抬高组5例患者突然睁眼,并伴有四肢不自主活动,苏醒质量为2级,其余29例患者苏醒质量均为1级。抬高组患者术后颜面部及球结膜水肿的外观表现均较未抬高组轻。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中头部抬高体位可以缩短术中唤醒时间、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头部体位 唤醒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治疗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建梅 姚晓东 +1 位作者 黄丽花 徐皓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通过X线片、VAS评分、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通过X线片、VAS评分、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14~37个月。VAS评分:术前8.4分±1.3分,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为1.1分±0.3分、1.1分±0.2分、1.2分±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78.3°±5.9°,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为42.7°±8.4°、42.9°±5.7°、44.2°±6.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直接缝合,1例行脑膜片修补,未发生脑脊液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截骨面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可以有效矫正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截骨 椎弓根 老年人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路 陈银河 +6 位作者 杨庆国 申才良 尤涛 张银顺 李伟 王磊 贾金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2-1184,共3页
回顾性分析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Frankel分级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 回顾性分析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2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Frankel分级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Cobb角、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获得较大改善。后路单节段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创伤性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矫形手术近端固定椎的选择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志明 姚子明 +2 位作者 郑国权 王征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86-892,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时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时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或脊椎去松质骨截骨治疗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123例,其中男110例,女13例:年龄21~56岁(36.1±6.1岁),截骨椎(osteotomied vertebra,OV)均分布于T11-L4。根据UIV与近端OV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组:A组,UIV为近端OV头侧第3个椎体(n=64);B组,UIV为近端OV头侧第4个或更多椎体(n=59)。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全脊柱后凸角(globalkyphosis,GK),胸后凸角(thoracic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UIV是否跨过后凸顶椎(apicalvertebra,AV),将患者分为AV组(n=34)和Non—AV组(n=89),同样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参数。结果:随访24~60个月(29.3±3.2个月),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A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平均固定节段明显少于B组(7.2±1.0VS.8.2±1.5,P〈0.05);两组矢状面参数及ODI在术前、末次随访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的发生率(10/64)明显低于B组患者(25/59)(P〈0.05)。A组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64VS.2/59,P〉0.05)。AV组和Non—AV组比较,AV组平均固定节段明显多于Non—AV组(P〈0.05),两组矢状面参数及ODI在术前、末次随访时及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V组的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发生率明显高于Non—AV组(P〈0.05),两组PJK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34vs.2/89,P〉0.05)。结论:AS胸腰段后凸畸形行截骨矫形时,UIV选择近端OV头侧端第3个椎体矫形与固定融合的效果满意,且患者出现胸背部疼痛或异物感的发生率更低;UIV跨过后凸顶椎时,易出现胸背部疼痛或异物突出感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截骨 脊椎去松质骨截骨 近端固定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一生 黄宏前 +1 位作者 杨永宏 许文根 《颈腰痛杂志》 1999年第3期197-198,共2页
目的:评价17 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驼背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矫形效果。方法: 截骨从胸腰椎后柱一处或二处楔形切去一高约3c m 的骨块,去除两则的椎弓根,去除椎体松质骨的后2/3 部分,闭合截骨处,器械内固定。术后随访... 目的:评价17 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驼背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矫形效果。方法: 截骨从胸腰椎后柱一处或二处楔形切去一高约3c m 的骨块,去除两则的椎弓根,去除椎体松质骨的后2/3 部分,闭合截骨处,器械内固定。术后随访1 ~4 年, 平均25 年。结果:17 例术后均改善了外观, 畸形矫正满意。结论: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驼背畸形是一种疗效可靠满意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 截骨术 驼背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